查看原文
其他

情系文学四十年的南京文学创作讲习所

人民作家V作者 人民作家 2021-07-16

来这里找志同道合的小伙伴!




情系文学四十年



江苏|张全宁

 


今年是南京文学创作讲习所创办40周年。阳春三月,南京市作家协会在文学之都举办了南京文学创作讲习所暨青春文学院创办四十周年座谈活动。

当年的文学青年如今已是六、七十岁的老人,青丝变白发,但大家对文学的青春情怀不变。

40年前的1981年春,刚恢复重建的南京市文联文学工作者协会创办了文学创作讲习所,面向全市招生,一下吸引了1000多人报名。

80年代初是思想文化、文学艺术复苏的年代,从文化大革命废墟中走出的年轻人在文学中寻找人生之路,构筑精神家园。报名时先交一篇自己创作的作品,再参加考试,两小时内写一篇习作,考试题目是“街头即景”。我把自己设想为乞丐,以乞丐的视角看世间,完成一篇,有幸被录取。

当时,南京市文联在鼓楼检阅台办公。检阅台礼堂作为上课教室。由著名作家、大学教授为我们上课。张弦、高晓声、陆文夫、艾煊、赵瑞蕻及陈白尘、程千帆、包忠文、裴显生等名家讲课时,大家都很珍惜,认真听讲做笔记并提问。除了听课还分组活动,分为小说组、散文组、诗歌组等。

我分在第四组,与薛冰、王明皓、高秀华、叶喜林等同学在一个小组。小组活动时,大家交流作品、交流思想,畅所欲言,辅导老师现场指导。同组的一位同学在农科所工作,夏天,他带来新品西瓜让大家品尝。我们坐在鼓楼检阅台上,一边啃西瓜,一边开心地交谈。

(1981年摄。文讲所老师和第四小组学生合影)

那时就像刚刚恢复高考后的大学班级一样。班上同学年龄不一,大多在20—30岁左右,年龄最小的是沈常月、葛庆勇,才17岁。大家都是年轻人,对生活充满热情,对未来充满憧憬。

有位同学是坐着轮椅来旁听的,被老师请进室内并安排他参加诗歌小组活动。有的课是在别处教室楼上举办,缪云、刘自强等同学便主动背着他上下楼。据说他原是一个海军战士,因抢险致残。在文讲所他感受到了温暖,有了文学的相伴他不再寂寞。

文讲所的创办者刘舒及俞律、冯亦同、林震公老师很看重我们这些文学青年,总以极大的热情与耐心予以指导,特别是俞律老师像一位慈祥的长者,每发现学员的作品有可取之处,便眼睛一亮,指导修改后,放在自办刊物《创作新稿》上发表,再推荐给《青春》《雨花》等文学杂志和报纸副刊。

当年,吴晓平的小说在人民日报发表, 薛冰、王明皓、孙华炳、沈家骏的小说在《青春》杂志上刊发。大约在第二年底,鼓楼检阅台被拆除,文联搬迁,文讲所于1984年改名为青春文学院。面向全国招生。

文讲所(青春文学院)犹如苗圃,是栽培文学新人的基地,培养了大量人才。老师是辛勤的园丁,我们人生中的贵人。学生们在这里得到了文学艺术和思想的滋润,激活了生命的能量,改变了人生的命运。

那时大多数同学都在大集体、小集体、国营工厂上班,但皆能坚持业余学习。经过文讲所的学习和不断努力,不少同学凭着骄人的成绩,出色的写作水平先后考入和调入了省、市作家协会、报社、电台、电视台、文化部门等,有的担任了领导职务。在新的工作岗位上,为南京文学的繁荣、文化事业的发展发挥了作用。

薛冰、王明皓从工厂调入江苏省作家协会后不断发表作品,成为专业作家。薛冰致力于南京本土文化的研究,其创作的《南京城市史》等诸多专著颇有建树,为学者型作家。

杨新华在基层文物普查实地探访、撰写工作出色调入南京市文物局后任副局长,负责文物保护工作。不但为南京留下许多珍贵文物,还出版了《南京民国建筑图典》《金陵碑刻精华》等诸多作品,著作等身。至今仍是中国古都学会副会长。

吴晓平从工厂考入报社,凭着深厚的文学功底发表了大量的新闻、文学作品,现已是受大众欢迎的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

张国防在文讲所学习触发了创作激情,先后发表100多首诗歌,调入鼓楼区后历任史志和文化部门主要领导职务。主编和参与编写了40多部地方史志和文化类书籍。

我也凭着写作水平和创作成果从工厂进入玄武区文化部门从事文化管理工作,发挥了写作和摄影的特长。

有了文学的结缘,从文讲所学习结束后,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情谊一直保持着。俞律老师、冯亦同老师等也一直关心、关注着学员们的成长。

大家坚持在文学之路上长途跋涉,各具特色,亮点纷呈。

缪云的影视剧创作,已有《守望大山的女人》等十多部电影、电视剧在国内获奖;

范泓的民国历史研究,出版了多部专著;

王明皓、曹露的长篇小说创作;

黄加美、胡剑明、路辉、安娟英的诗歌创作;

王炳毅、褚家亮的文史小品创作;

戴安娜从海外归来后,专研摄影,用镜头写诗、写故事。

我们觉醒于八十年代,难忘那个充满理想与激情,思想自由、开放包容的珍贵年代,盈育了我们独立思考能力。

我们感恩文讲所老师,也为已逝的刘舒老师、林震公老师、沈存步老师及英年早逝的同学沈常月、葛庆勇、陈云生等深为痛惜。

2019年,当南京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中国唯一的世界文学之都后,我们为之自豪,也仿佛有了使命与担当感,该如何做好文学的传承与传播者?

当年从青春文学院毕业的优秀学员邹明珠来自山东,已移居爱尔兰“文学之都”都柏林,她的在网络上发起建立了“南京青春文学院”微信群,并希望能为远隔八个时区的两座“文学之都”联手合作做点实事。

俞律老师说文讲所“是在‘文革’制造的精神废墟上建立起来的文学课堂,它寄托着广大文学青年的憧憬和努力,也是新时期南京文学重要的一章。”

另一位作家也说:“在南京文学史上,文讲所是重要的一章。”

不少当年的文学青年在文学之路上早已硕果累累,但对文学的憧憬和努力历经四十年情感如初,且是一生的努力方向。



特别推荐

(点击标题阅读)

1、为什么说“从小一观,到老一半”?教育专家给你科学解答

2、

3、

4、

5、



栏目主编:陈劲松

责任编辑:陈艺璇

 

作者简介

文/张全宁

江苏南京人,网名:青溪余音。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摄影家协会会员,长期从事文化市场管理工作。多篇散文杂文文史小品发表于中国文化报《中国机电报》杂文报》《周末《新华日报》《南京日报》副刊、《雨花》同舟共进杂志等。另有多篇入选《全国中青年杂文选》江苏杂文选《江苏文学50年(杂文卷)》《南京新时期散文诗歌选》等书籍。


每周一期      周日发布

(点击眉头上“人民作家”可任意阅读)

本期目录

⊙ 文学人物

1,我眼中的 “译百万教授”(广东|陈琴)

⊙ 文艺动态

2,情系文学四十年(江苏|张全宁)

⊙ 文学评论

3,为梦想奔跑(河南|刘豫东)

上期回顾

(点击文章标题即可阅读)

⊙ 文学论坛

1,给自己一刹那的绝对自由(美国|严歌苓)

2,文学是弱者的伟业(北京|陈晓明)

⊙ 文艺动态

3,《也许今生不再相见》2021北京图书订货会吸睛(任轩)



投稿须知

投本平台的稿件谢绝在其他微信平台发表。两周之内没有接到拟采用通知的可他投;投稿前请加关注认真阅读本平台的投稿指南,按要求式样发稿;读者七天内打赏金的一半做作者稿费。文章发布后,十天内没有领到稿费的请主动与总编联系;点击量较高或留言评论较多的作者稿件优先采用。本刊地址:北京市朝阳区芍药居文学馆路45号中国现代文学馆B座213室联系方式:18861952100(微信)投稿信箱:renminzuojia@163.com

感谢您的阅读,欢迎转发分享的同时在文章后点“在看”和留言,以示鼓励!欲了解《人民作家》详细资讯,请加关注后进入公号,从下方菜单中查询。往期更多精彩文章请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