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对石闸的历史文化及其保护利用

人民作家V作者 人民作家 2021-08-31

点击上方蓝字 记得关注我们哦!


>>>> 本栏目由盐城市大丰区水利局   协办







草堰石闸


的历史文及其保护利用









骆圣宏

 


草堰石闸俗称鸳鸯闸,位于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草堰镇草堰村三组小海河西端、串场河东岸。

草堰石闸是人类水利建设史的一个重要历史遗存,是中国南黄海流域沧海桑田的一个重要历史见证,是盐阜和扬泰地区历史文化中一个十分珍贵的标识,是大陆由西向东推进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也是古代先民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智慧结晶。

01草堰石闸的历史形成

范公堤上,曾经有18座古涵闸。

秦汉以前,整个大丰尚在沧海之中。由于长江入海主泓朝东偏北,江流夹带大量泥沙向东北海底沉积,至隋代,北起废黄河边的北沙,由阜宁城过射阳河,经上冈、盐城入大丰、东台境,形成一条沙洲,时称东冈。大丰西部的三角圩地区(大丰刘庄镇西北)即成陆于此时。唐宋时期,出现南起丁溪(大丰、东台、兴化交界的古镇,现为草堰镇的一个村)、北至大团(大丰刘庄镇北)前溪墩的一带土地。由于地球自转和东北合成风的影响,长江入海主泓转为偏南,江北海域沙源大为减少,淤涨缓慢。自秦汉甚至更早,盐业是国家的重要财税来源,特别是到了唐代,盐税占到整个国家赋税的一半,而江淮的海盐产生的盐税又占到全国盐税的一大半。从唐代开始,历代王朝为了“遮护民田,屏蔽盐灶”,一直以修筑捍海堰为首要的水利措施。唐大历元年(766)淮南西道黜陟使李承主修捍海堰,北起阜宁庙湾,南抵海陵新城(今大丰刘庄)。北宋开宝年间(968—975)泰州知州王文祐筑泰州捍海堰,将唐代李堤从东台城北延筑到城南。天圣二年至六年(1024—1028)范仲淹在唐宋捍海堰堤基上修筑范公堤。为排泄西水,防御海潮,调蓄水源,控制水位,串换水质,从明成化至清乾隆间,先后在范公堤各海口兴建了18座归海挡潮闸。18座归海挡潮闸,其中大丰境内就有12座。即:白驹北闸[明成化八年(1472)]、白驹中闸[明成化二十年(1484)]、白驹南闸[明万历十一年(1583)]、丁溪闸[明万历十一年(1583)]、小海正闸[明万历十一年(1583)]、小海越闸[明万历十九年(1591)]、草堰正闸[明万历十九年(1591)]、白驹一里墩闸(五孔闸)[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刘庄青龙闸(刘庄南闸)[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八灶闸(刘庄北闸)[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大团闸[建于明代]、草堰越闸[清乾隆十二年(1747)],共29孔,均为梅花形杉木桩基,条石底板和条石墙,下游端设木排桩防冲槛。闸门为叠梁式木枋,用人工启闭。这12座范堤闸为兴化、高邮、宝应、泰州泄水之门,下注丁溪河、小海河、王港河、北新河(五十里河)、牛湾河(三十里河)、七灶河、八灶河、大团河后分别入川东港、竹港、王港、斗龙港归海,为里下河地区的排涝行洪,防御海潮起到了重要作用。大丰境内有12座挡潮闸现在仅存4座。随着海滩的东移,清末范堤各闸失去挡潮作用,但闸孔仍起着引、排水的作用。因战争或路桥建设或为扩大引水口门,先后拆除大团闸、青龙闸、八灶闸、一里墩闸、白驹北闸、白驹中闸、白驹南闸、草堰正闸。现仅存的4座古闸中,只有2座较为完整保存。现存4座古闸为:草堰越闸、丁溪闸和小海正闸、小海越闸。草堰正闸、草堰越闸紧相依靠,位于草堰镇北侧的五十里(西团河)上游进口处,正闸抗日战争期间被炸毁,1963年建设通榆公路时拆除填平。草堰越闸又叫苇港闸,1966年春,为引水和通航需要,将3孔改为5孔,原孔也进行了加宽,上设汽—10级拖—60级公路桥,仍起防洪引水作用。丁溪闸位于草堰镇南边与东台、兴化交界处的丁溪村,丁溪河西端、串场河东岸,修建于明万历十一年(1583),2孔,并于清康熙十一年(1692)、雍正七年(1729)先后进行了维修,清乾隆十二年(1747)即在修建草堰越闸的同时进行了扩建,由2孔改成5孔4矶心。丁溪闸东御海潮,西泄蚌蜒河、梓辛河之水(蚌蜒河上承高邮各坝的来水,梓辛河上承由兴化得胜湖的来水),南泄富安、安丰串场河之水,由闸入丁溪河、古河口至竹港出海。在抗日战争中该闸遭到破坏。1951年,兴化县殷炳山负责修复,但南孔损坏严重,在修建通榆公路时堵闭。1958年因兴建王港闸运料,将中孔矶心缩小,扩宽闸孔。1983年,丁溪河西段裁弯取直后,丁溪闸已失去作用,于同年7月拆除,仅保留中孔作为防洪闸。1998年被列为大丰市文物保护单位。2座较为完整保存的石闸,人们叫它们“鸳鸯闸”。小海正闸位于草堰镇草堰村三组小海河西端、串场河东岸。明万历十一年(1583),也是由巡抚姚士观檄泰州知州李裕建。万历十九年(1591)修。清雍正七年(1729),泰州知州储世宣改建为两孔。小海越闸俗称南野闸,和正闸紧相连,建于明万历十九年(1591)。清雍正七年(1729),泰州知州储世宣维修。清乾隆十二年(1747),改建两孔。二闸相对启闭,东御海潮,西泄兴化车路河、乌金荡的来水,由闸入小海河经小海团、万盈墩至王家港入海。新中国成立后,于1958年维修,两闸仍起到防洪引水作用。小海正闸与小海越闸紧靠一起,两闸空地之间,四面环水,成为一垛子,两闸建筑造型相同,俨然一对鸳鸯浮在水面上,相亲相爱,群众称喻鸳鸯闸。现在一般统称为草堰石闸。它是研究我国东部沿海水利史、古代造闸科技史,特别是里下河地区水利发展史及海盐集散地运输史不可多得的实证。

1990年被盐城市人民政府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02草堰石闸的文化价值

价值不仅在于它时间的久远,更重要的是它自身在人类水利建设史上的独特性,及在滨黄海区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作用。

范堤古闸,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功用。大体可以分为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第一个时期,建成初期,主要是东挡海潮,西泄洪水,调节堤西海水量,保障煮盐之需;第二个时期,盐场东迁堤东之后,主要是东挡海潮,西泄洪水,同时新增关卡作用,控制堤东的苇草不外输,产出的食盐不私出;第三个时期,随着大海进一步东迁,堤东的开垦和新建海堤,古闸主要承担泄洪作用。遗存的草堰石闸是范堤古闸的代表,虽然上述水利功能已不复存在,但它的历史文化价值却格外显现。1、它是中国南黄海地区一种特有的精神遗产的有形化。独特而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人们为了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秉持永不屈服的拼搏精神,敢于斗争,顽强生存,做大自然的主人。这样的精神一直溶于这里人民的血液之中,并在各个历史时间推动人们艰苦奋斗、没有条件创造条件进行生产建设。草堰石闸是这种精神的物化,是这种精神遗产的历史呈现。2、它是沧海桑田的活化石。地球生命中的沧海桑田,是一个非常缓慢而漫长的过程,而中国南黄海地区沧海桑田的历史变化却是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发生,有时用不了一个世纪,就能演变而成。通过草堰石闸,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沧海桑田的急骤变化。这在地球的生命历程中是不多见的。3、它是潮间带水利建设的标志性事物。中国大陆与海洋之间的潮间带要么是坚硬的石头,要么是不可利用的黄沙,而南黄海的潮间带,由于独特的土壤条件,使之能成为沧海桑田的母本。开发利用这样的潮间带,涵闸是其最为重要的关键点。此间的涵闸既能挡潮水,也可以泄洪,是南黄海地区水利建设中独特性的标志性事物。现在的草堰石闸正是标志性事物的载体。4、它是涵闸促进中国南黄海湿地文明发展的有力例证。人类文明史,可以说是一个对水的开发、利用和控制、管理的历史。对水的利用和控制关系到人类文明的兴衰与进程。没有涵闸的发明和建设,就很难有今天的南黄海地区的农业文明,先前的海盐文明也会受到制约。草堰石闸是涵闸促进南黄海地区文明发展的最直接、最形象也是最有说服力的例证。5、它是人类与大自然作斗争中思维模式转变的最好见证。明朝以前,人们对待潮灾,主要以挡为主,是被动状态。而涵闸的发明,不仅可以挡潮水,还可以泄洪,同时又可以让少量的海水通过涵闸进入堤西,保障堤西盐民煮盐之需。面对大自然,从一味的防范,到防范与利用并举,体现了人们思维方式的转变。这种转变,极大地提高了人们改造、利用大自然的能力。这种思维方式对于后世人们改造自然利用自然具体很好的示范作用。草堰石闸是这种思维方式转变最好的说明书。03草堰石闸的保护利用

草堰石闸虽然保存相对完好的只能两个,但由于它处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空里,它的开发利用,如果我们能够从一个宏大的视野里进行谋划,一定会起到点睛作用。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思考。

1、从区域思想建设的视角,将其作为盐阜人民独特精神的立照加以建设。盐阜大地,原本是一片大海,这片土地是无中生有出来的;这里曾经的盐业,到后来的农业、工业和港口建设、绿色能源建设及当下如火如荼的文化、旅游业,也都是在没有任何条件下无中生有出来的。无中生有,应该是盐阜人民精神中最为内核,也最为一以贯之的支柱。无论是李堤还是范公堤,抑或是18座石闸,无不是一代又一代地方官员“为生民立命”精神追求的产物,也是一代又一代盐阜人民不向自然低头、勇于挑战大自然的产物。草堰石闸及其所在的范公堤遗址,加以保存和利用,可以激励盐阜人民及地方官员,继承和发挥这种无中生有的拓荒精神、人民为上敢于担当的精神和百折不挠不向困难低头的精神。2、纳入盐城海盐文化建设统筹规划。海盐文化是盐城文化最为重要的特质之一。草堰石闸及其所在的范公堤遗址是海盐文化及海盐文明向农业文明转变最重要的证明。要将草堰石闸及其所在的范公堤遗址的保护和利用作为整个盐城海盐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进行有效链接和统筹规划,使之成为海盐文化展示的一个重要的点。3、建设中国(乃至世界)涵闸自然博物馆。中国南黄海湿地,是南方软土与北方硬土的过渡地带,也是大陆向海洋过渡的具有独特特点的潮间带,除了土壤、生物具有自己的独特性之外,这里的水利设施和水利建设产物也具有无可比拟的独特性。草堰石闸及其所在的范公堤遗址既是南黄海潮间带水利文化的典型代表,也这种独特性的具体代表。在草堰石闸之后,在大丰这片土地上又先后建成大型的挡潮闸、挡潮涵洞、防洪涵闸50多个及数百计的农田灌溉小型涵闸、涵洞。历史之久、品种之多、数量之大、密度之高、功能之多样,在中国乃至世界上不多见。而且,这种建设还在继续之中。可以以草堰石闸为龙头,规划建设中国(乃至世界)涵闸自然博物馆,在条件成熟时可以考虑申报世界人文遗产目录。同时与黄海滩涂湿地文化、斗龙河文化圈建设有效对接,相互补充,相得益彰。4、同区域历史文化的挖掘、保护、利用整体推进。草堰石闸所在地有众多历史文化遗迹,可以一并挖掘、保护和利用。如草堰石闸边上的古入海口;草堰、丁溪古镇上各有一条夹沟,为古盐运集散码头;丁溪古镇有一座建于宋代的古庆丰桥;草堰、丁溪古镇上有众多古井,其中位于草堰街上的宋代义井,相传清代文学巨匠李汝珍用此井水朝夕磨墨写下传世名著《镜花缘》;草堰古镇上有明代著名理学家王艮的门徒明、农民哲学家朱恕的墓和元末盐民起义领袖张士诚妹妹的墓——王姑墓;由于海潮的多次冲毁,丁溪古镇镇下有镇,街道、民宅、桥梁、码头、锅灶、古井……,而现有的街市上,仍然保留着一些古代街道遗迹;除范仲淹之外,孔尚任、李汝珍、郑板桥、高谷等历史文化名人都曾在此活动过,并留下许多诗词等著作和众多碑文,此外还有许多复建的庙宇、桥梁。而这些又是串场河历史文化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附:《 鹿乡水韵》专往期作品(点击标题阅读)

1、《人民作家》“鹿乡水韵”专栏征稿启事2、写在卯酉大地上的诗行3、一方水土的旧痕流韵4、上风飘来一对鹅5、壮哉,四卯酉 ——海丰二期工程记忆



特别推荐

(点击标题阅读)


1、为什么说“从小一观,到老一半”?教育专家给你科学解答

2、

3、

4、

5、




特邀栏目主编:陈良忠

特邀栏目编辑:石伟丰特邀栏目编辑:黄启明栏目责任编辑:王兆嘉



文/骆圣宏

骆圣宏,中国平安文化理论创始人,《人民作家》总编辑。


每周一期  周四发布

(点击眉头上“人民作家”可任意阅读)
本期目录           ⊙草堰石闸的历史文化及其保护利用(骆圣宏)⊙您回归到了袁隆平星座(江西|刘劲楠)⊙采 松 花(河南|田健)⊙陪伴是最好的孝顺(江苏|王志祥)⊙金毛“小可”(湖北|翟勇)⊙酒,生命里的“意识流”(江苏|蒋陵)上期目录(点击文章标题即可阅读)⊙名字的苦恼(江苏|沙成宪)⊙借力东风走亳州(河南|崔小玲)⊙茶 渣(江苏|朱巧英)⊙回首向来阅读处(江苏|冯兰兰)


投稿须知投本平台的稿件谢绝在其他微信平台发表。两周之内没有接到拟采用通知的可他投;投稿前请加关注认真阅读本平台的投稿指南,按要求式样发稿;读者七天内打赏金的一半做作者稿费,文章发布后,十天内没有领到稿费的请主动与总编联系。点击量较高或留言评论较多的作者稿件优先采用。本刊地址:北京市朝阳区芍药居文学馆路45号中国现代文学馆B座213室  联系方式:18861952100(微信同号)栏目编辑:18105113751(微信同号)

投稿信箱:renminzuojia@163.com

感谢您的阅读,欢迎您转发分享的同时,在文章后点“在看”和留言,以示鼓励!

欲了解《人民作家》详细资讯,请加关注后进入公号,从下方菜单中查询。

往期更多精彩文章请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