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外,是位于河南省洛阳市的“解放军外国语学院”的简称;因为该校是军队院校中的外语院校,也简称为“军外”。
2017年9月28日,回到洛阳,再见洛外。
传闻已久的消息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实。洛外与其他军校合并了。虽然尚未挂牌,但她新的名字已经诞生: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洛阳校区。
这,自然意味着,“解放军外国语学院”,这个响亮的校名从此进入了历史……
当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还会用“洛外”、“军外”指代她,但大家都清楚,这些字眼,用不了太长时间,就会渐行渐远,只剩下她远去的背影……
洛外还在,但“洛外”即将消失。
想到这些,感到殊为可惜……
我非洛外的毕业生,也未在该校工作过。对她情有独钟,只源于她坐落在我的家乡……
洛阳人,大概没有人不知道位于洛阳最西头的洛外。
记得小时候,从我家所在的老城区,乘坐1路公交电车(那时候还有电车!),往西一直坐到终点站就到洛外了。当然了,作为一所军校,不是谁想进就可以进的,门口的警卫持枪站岗呢。因此,在我的记忆中,在中小学阶段,没有印象曾经进入过这所神秘的大学里面……
进入中学不久,我开始痴迷于英语,以至于到后来坚决要上文科班,一定要学外语。这样,自然对洛外就不陌生了。
只是,那个时候懵懂无知的少年,总是梦想着去远方……但我清楚的记得,我中学时的一个好友,考入了洛外,学的法语专业,他是我们同学中的骄傲……
跟洛外有了更多的联系,还是在外上学多年回到河南工作期间。因为受邀到洛外参加研究生开题、答辩,而与那里的很多老师成为了朋友。我曾经做过学院的科研助理,也做过学校的科研处副处长,期间曾邀请洛外在今天是德高望重、在那时还是年富力强但已名满天下的英美文学大家姚乃强教授、翻译大家孙致礼教授到我所在的大学去作学术演讲。他们的讲座十分精彩,师生挤满报告厅的盛况,至今历历在目……
时任洛外副校长韩振荣教授(也是外语大家)曾经认真地跟我说,到洛外来吧。当兵,大概是每个男人在少年时期都曾有过的梦想。只是那个时候的我已非少年,且在外游荡多年,自由自在惯了,因此回复韩教授说,非常感谢,但听说洛外管得很严……其实,军队哪有不严的道理!
虽然未进洛外,但在跟洛外的学术联系中,先后交到了一批好朋友,如当时洛外外语学科的中坚力量:李绍山教授、程工教授、李公昭教授等。
还有那个时候年轻,后来都事业有成的:王岚教授、韩子满教授、石平萍教授、张金凤教授等。
再后来,还有满腹才华的李茂增教授、陈榕教授、胡亚敏教授、刘戈教授等……
作为洛阳人,在为洛外感到骄傲的同时,也心存感激之情:洛外不属于地方,但因为她身处洛阳而带给河南整个外语学科的巨大贡献是不言而喻的……
其实,洛外撤并的消息,早在多年前就已满天芳菲了。7年前我就听说了。记得2010年,我应邀到洛外去讲座,当时演讲的题目是“人文学科,何以拯救我们”。因为要到军校去,在去讲座之前,我特意写作并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美国三大军事院校的人文教育”。其中特别提到了语言教学与研究对于军事院校以及军校学员的重要性。
我是从2007年开始发表系列高等教育文章的,重在表达对中国高等教育的所思所想。尤其关注大学的人文教育问题。那次前往洛外,我专程写作并发表了这篇文章,目的就是要提醒人们,在我们强调普通高校人文教育重要性的同时,也不能忘记人文教育对于军事院校的重要性。
讲座反响强烈。记得结束时,不少老师跟我说,您应该跟我们的领导去讲一讲啊!他们听了,我们学校就不会撤并了……
我笑说,我哪有那么重要!
洛外,作为一所军校,服从命令听指挥乃是其天职。在中国历史上创造了很多军事奇迹的部队,其番号或者整编制的被改编甚至裁撤,并非少数。番号取消了,部队消失了,但精神永存。
今天,军校的合并与更名,也并非个例。去年(2016年)年末我应邀到南京的一所军校——解放军南京理工大学讲座。接待的朋友说,您这次来,可能是最后一次到这所军校来了,下次再来,我们就改名了。席间,大家都在谈学校的未来发展、学科建设与个人的何去何从。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过往的道路,只留下深深的印迹。
集体由个体组成,但在集体和整体面前,个人和个体显得多么微不足道啊。
然而,如果允许个体和个人发出哪怕一点点的声音,虽然孱弱,虽然微不足道,但因此却有可能使集体不再像《北京折叠》中那机器般的三块铁板,反倒会为其增添一丝生活灵活之气。
今天,洛外的校园还是那个校园。据说连续两天的雨,让今天的蓝天美丽如画,静谧的校园,如茵的芳草,不时走过身边的帅气的军人,仿佛一切如常。
但很显然,一切都不一样了。这种不同,不仅仅来自人们内心的感受。
很多朋友已经离开,或者正在准备离开。
外语类系部,已经撤并;学科重点,即将转移。有些专业,已不再招生。
往昔不再了……
据说,很多人走得时候依依不舍,我想,他们最舍弃不下的还是那荣耀的军人身份,还有那一身戎装……
身在其中的人的那份留恋,甚至难过,我完全能够想见。
作为外人,我感到遗憾甚至伤感的是:
洛外虽然是军校,但毕竟是一所大学。我在想,待到山花烂漫时,当年青春年少的学员们再回到这里,还能找到当年的影子吗?
洛外的外语学科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如果就此终结,该多么令人痛心!
建立一所大学,需要很多人,很多优秀的人,付出很多年的努力,甚至是很多年的艰苦奋斗,才能让她傲然挺立!
一旦决定放弃,小到一个学科,大到一所大学,众人四散,瞬间就会瓦解冰消……
往未来看30年,我能想像得到,那些已经毕业了的学生回到母校时会有怎样的感慨;也不难体会,那些曾经在此创业并建立了辉煌业绩的学者们有一天回忆往昔岁月时的那份留恋与伤怀……
母校,是一座灯塔,从校门走出去的人们,只能转过身,回头看……
如今,回头远望,灯火阑珊处,那人已非故人身……
……
当然,“洛外”虽逝,但洛外还在。
人,要向前看,还得迈步向前。
洛外,不管你已有了怎样的变化,有我的存在,就有你永恒的故事和永远的身影!
9月28日。
再见,
洛外……
【郭英剑,洛阳人,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7年2月18日(周六)闻听洛外要合并后初稿于美国,2017年9月28日(周四)晚上9:00-10:50,赴洛阳参加博士生答辩,修改于返程的洛阳-北京的G674高铁上,2017年9月29日(周五)下午4:30-5:20定稿于北京办公室
出品 | 外国文学研究群
图文授权 | 外国文学文艺研究
欢迎关注分享| 转载请注明出处
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
✬学术路上,感恩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