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梳理 | “创伤叙事”相关文献十年CSSCI期刊发文情况汇总
导言:为方便学界同仁,我们拟根据外国文学研究热点梳理并推出系列相关文献汇总。今天我们推出的是“创伤叙事”相关文献2007-2017年度在CSSCI期刊发文情况汇总。本文包含两个部分:(一)年度汇总及(二)转引量前五十名列表(转引量多少与发文时间存在关联,数据也在持续变化,我们提供的数据仅供参考),希望能对同仁们有所帮助。(注:为更翔实呈现“创伤叙事”文献状况,我们也包含了少数相关但仅侧重“叙事”或“创伤”方面的外国文学论文及医学类与中国文学类论文;统计日期:2018年1月14日)。
(如果想得到完整电子版作为参考,请在后台回复“叙事”)
资料搜集:大卫 || 材料整理:你别无选择 || 编辑:大卫
作者 | 题名 | 刊名 |
2017年 | ||
张海榕; | 约翰·科里根:另一个“走钢丝的人”——论《转吧,这伟大的世界》中互文性人物形象书写 |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 |
汤平; 李跃平; | 论莎剧《暴风雨》中的创伤叙事 |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
言捷智; 吴玲英; | 《上帝拯救孩子》的创伤叙事与创伤治疗 | 当代文坛 |
许希夷; 杨金才; | 乔纳森·萨弗兰·福厄《特别响,非常近》中的历史书写 |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杨澜; | 伦理视域下的伊恩·麦克尤恩小说研究 | 河南社会科学 |
王文斌; | 创伤书写的纷呈景观——论新世纪捷克政治反思电影 | 当代电影 |
陈豪; | 反恐话语与伊战的本体论批判:《尸体清洗者》中的反战书写 | 外国文学研究 |
王薇; | 美国苗族英语文学中的创伤书写 | 贵州民族研究 |
徐晓军; 彭扬帆; | 失独人群文化创伤:形成过程、演化逻辑和再造 |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
林幸谦; | 张爱玲未公开书信中的蚤患书写考察 | 鲁迅研究月刊 |
杨澜; | 伊恩·麦克尤恩《赎罪》中的创伤心理分析 |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杨明明; 卓光俊; | 传媒视阈下性侵儿童的社会记忆研究 | 当代青年研究 |
乔国强; | 论美国犹太小说的叙事主题与叙事模式 | 当代外国文学 |
陈世丹; 张红岩; | 《但以理书》:暴露国家政治暴力的创伤叙事 | 当代外国文学 |
徐德荣; 和瑶瑶; | 论莫波格少年小说中的创伤叙事 |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冯丽霞; | 麦凯恩小说《转吧,这伟大的世界》的空间释读 |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杨澜; | 爱与创伤的奏鸣曲——莫里森作品《爵士乐》的创伤叙事分析 | 出版广角 |
路遥; | 从不舒适的地带到疗伤之所——乔纳森·弗兰岑小说家庭主题探析 | 人文杂志 |
王建会; | 文化创伤操演与创伤话语建构 | 文艺理论研究 |
龙晓梅; | 以文为医:《黑暗之心》的疗伤叙事与康拉德的精神救赎 |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李厥云; | 论《别让我走》的创伤记忆和身份书写 |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
刘靖宇; | 家庭伦理视域下卡勒德·胡塞尼作品的创伤叙事 |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田俊武; | “时空旅行”、解构“时空旅行”与创伤叙事的互文性建构——论库尔特·冯尼古特的《五号屠场》 | 国外文学 |
李红涛; 黄顺铭; | 一个线上公祭空间的生成——南京大屠杀纪念与数字记忆的个案考察 | 新闻与传播研究 |
赵静蓉; | 创伤记忆的文学表征 | 学术研究 |
郭先进; | 个人的抑郁与文化的抑郁——《黑犬》的创伤叙事研究 | 当代外国文学 |
刘露; | 《好运在微笑》中创伤书写的空间维度 | 当代外国文学 |
贾振勇; | 沈从文:创伤的执著·性灵的诗人·未熟的天才 | 文史哲 |
邢猛; | 《左传》桓、管叙事与创伤记忆 |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
邓利; | 残疾人作家论——以四川残疾人作家为例 | 当代文坛 |
2016年 | ||
莫焕然; | 创伤与疗伤,解构与重构:欧茨心理现实主义小说《表姐妹》解读 |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陈兵; | 吉卜林自传性作品中的童年创伤、自我重构与男子气概 | 外国文学研究 |
李厥云; | 论《小夜曲》中浮世艺术家的创伤记忆 | 山东工会论坛 |
都岚岚; | 此心安处是吾乡:论《家》的创伤叙事与伦理取向 | 当代外国文学 |
李顺春; 孔繁霞; | 论《特别响,非常近》中的空白艺术 |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吴玲; | 创伤叙事与救赎可能——以福尔小说《异常响,特别近》为中心视域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王文胜; | 创伤与医治——论海外新移民作家陈谦的创伤小说 | 扬子江评论 |
范小红; | 非裔美国文学中的创伤记忆与民族身份重构 | 贵州民族研究 |
胡亚敏; | “9·11”文学与评论中的美国天真神话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
柳晓; 谢俊彦; | 当代美国战争文化的缩略图——伊拉克战争小说《重新部署》评析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
朴玉; | 论麦凯恩《转吧,这伟大的世界》中的城市景观 | 当代外国文学 |
朴玉; | 迷失与救赎:《光明这一面》的城市创伤叙事 | 外语教学 |
陈立峰; | 新移民文学的创伤记忆及其文化表征——以比利时华文作家章平的中篇小说《狗肉的道歉》为例 |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
汤轶丽; | 后理论语境下的世界主义及其若干命题:评弗拉迪米尔·比蒂《探寻全球民主:文学、理论和创伤政治》 | 外国文学研究 |
顾明生; | 论《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的艾滋病创伤叙事 | 国外文学 |
丁跃斌; | 同病漂沦各天涯——日本冲绳文学与美国黑人文学的创伤溯源与修复 |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黄峰; | 论《沙人》的“创伤体验”与“创伤叙事” | 人文杂志 |
戴安娜·埃伦·戈德斯坦; 李明洁; | 民间话语转向:叙事、地方性知识和民俗学的新语境 | 民俗研究 |
黄月琴; 王文岳; | 抵抗与创伤:抗日战争历史的媒介记忆偏向 | 当代传播 |
俞佩淋; | 论“伤痕”“反思”电影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 当代电影 |
郭先进; | 伊恩·麦克尤恩创伤体验与长篇小说创伤书写 |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王霞; | 种族创伤与性别创伤——《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历史叙事 |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解友广; | 当下的创伤理论:凯茜·凯鲁斯访谈(英文) | 外国文学研究 |
刘葵兰; | 淤泥中盛开祥和之莲:高兰小说中的战争创伤与后战争记忆 |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 |
李淑玲; | 见证、疗伤、批判——美国“9·11”戏剧的多重维度 | 当代外国文学 |
蒋栋元; | 为了忘却的记忆——《第十九个妻子》的创伤叙事研究 | 当代外国文学 |
朱研; | 阿列克西耶维奇的创伤书写——以《来自切尔诺贝利的声音》为中心 | 当代外国文学 |
张婧磊; | 新时期“伤痕文学”的创伤叙事形态探析 |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
孙民乐; | “伤痕小说”三题 | 文艺争鸣 |
梅丽; | 论石黑一雄的历史创伤书写 |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陶东风; | 从进步叙事到悲剧叙事——讲述大屠杀的两种方法 | 学术月刊 |
李丹; | 浅析《长日留痕》中的创伤 | 牡丹江大学学报 |
2015年 | ||
陈颜; 缪绍疆; | 创伤的自传体记忆模型 |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
王建会; | 《特别响,非常近》中的“创伤迁移”现象探究 | 国外文学 |
张晗; 刘积源; | 《上海孤儿》的创伤悲剧解读 |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钟志清; | 大屠杀记忆与创伤书写:“第二代”叙事与以色列人的身份认同 | 社会科学研究 |
王欣; | 大屠杀见证:创伤记忆与历史再现 | 社会科学研究 |
刘爽; 王晓利; | 解析《别让我走》中人物凯茜的心理创伤 | 时代文学(下半月) |
李骕; | 《长日留痕》中的怀旧情结及创伤书写 | 电影文学 |
师彦灵; | 当代欧美创伤回忆录的发生研究 |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唐湘; | 作为“创伤女性”意象的地母与河母——以严歌苓和虹影为中心 |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刘洋; | 《太平轮·彼岸》:无法承载历史的温情主义书写 | 电影艺术 |
段吉方; | 创伤与记忆——文化记忆的历史表征与美学再现 | 河南社会科学 |
郑怡; | 鲁迅与海明威小说中的疾病诗学研究 | 鲁迅研究月刊 |
姜肖; | 革命话语下的双重叙事伦理——论“东北流亡作家群”上海时期“俄侨”书写 | 文艺争鸣 |
但汉松; | 西方“9·11文学”研究:方法、争鸣与反思 |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 |
李道新; | 抑制的精神创伤与断裂的历史记忆——中国抗战电影的身心呈现及其文化征候 | 当代电影 |
让-夏尔·达尔蒙;肖熹; | 文学与激情的疗救——“净化”对抗极端暴力 | 文艺理论研究 |
朱彦; | 灾难已经发生,何需预言?——解读莱辛的小说《幸存者回忆录》 |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高蕊; | 记忆中的伤痛:阶级建构逻辑下的集体认同与抗战叙事 | 社会 |
丁跃斌; | 战争·创伤·救赎——目取真俊笔下的冲绳小说评解 |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
李震红; | 《坠落的人》中的坠落与救赎 |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吾文泉; 朱沁娟; | 马格里斯戏剧的犹太族裔心理创伤与历史记忆 |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黄文凯; 王晓燕; | 论杨·马特尔的大屠杀文学想象 | 中国图书评论 |
柯倩婷; | 破碎、退化与整合——从《浮现》和《白色旅馆》看创伤小说的叙事结构 |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唐晓芹; 石云龙; | 艰难救赎:石黑一雄小说中的人性呼吁 |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孔瑞; | 论洛丽·摩尔《楼梯口的门》中的创伤叙事 | 当代外国文学 |
周小进; | 批判反恐话语——《未知的恐怖分子》对“后9·11”时代媒体角色的反思 | 当代外国文学 |
李顺春; 李寒; | 唐·德里罗《坠落的人》中的后“9·11”景观 | 当代外国文学 |
吕斌; | 《地下》的叙事结构与创伤书写 | 当代外国文学 |
朱云霞; | 呈现与审视:“解严”后台湾家族书写中的创伤叙事 | 齐鲁学刊 |
2014年 | ||
王江; | 疾病与抒情——《永别了,武器》中的女性创伤叙事 | 国外文学 |
张瑞华; | 9/11反叙事:唐·德里罗的《坠落的人》 |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
杨金才; | 论新世纪美国小说的主题特征 |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田鸣; | 日本女作家大庭美奈子的创伤叙事 | 黑龙江社会科学 |
唐晓芹; | 忧伤回忆:石黑一雄小说中的他者身份书写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王霞; | 纳粹屠犹的话语建构与创伤叙事——以阿特·斯皮格曼《鼠族》为例 |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丁跃斌; 宿久高; | 冲绳的异化创伤与文学书写——解读又吉荣喜《猪的报应》 |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程爽; | 尤金·奥尼尔剧作的创伤叙事 | 学术交流 |
薛冉冉; | 后苏联小说中关于苏联的饥饿叙事 | 外国文学 |
贺建平; 洪晓彬; | 创伤叙事与集体记忆的建构——以纪录片《重庆大轰炸》为例 |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
吾文泉; | 阿瑟·密勒戏剧的犹太写作 | 外国文学研究 |
曾艳钰 | 后“9·11”美国小说创伤叙事的功能及政治指向 | 当代外国文学 |
陈文娟; 王晓婧; | 《长日留痕》中的创伤书写 |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张和龙; | “9·11文学”:新世纪美英文学的审美转向? |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张艺; | 桑塔格文学作品中的旅行思想及其情感叙事 | 江苏社会科学 |
徐洪军; | 创伤记忆书写与自我灵魂救赎——解读《血色昏黄》创作与修改中文学与历史的复杂纠缠 |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吕涵; | 《群山淡景》中石黑一雄的创伤整体性 | 新西部(理论版) |
潘敏芳; | 李昌来小说《投降者》的创伤叙事 | 外国文学动态 |
李红涛; 黄顺铭; | “耻化”叙事与文化创伤的建构:《人民日报》南京大屠杀纪念文章(1949-2012)的内容分析 | 新闻与传播研究 |
张芳馨; 杨沫; | 新世纪以来“伤痕文学”研究趋向 | 小说评论 |
张昱辰; | 灾难、传媒与上海城市共同体建构——以11.15火灾为个案 | 新闻大学 |
2013年 | ||
王曙光; 丹芬妮·克茨; | 神话叙事:灾难心理重建的本土经验 社会人类学田野视角对西方心理治疗理念的超越 | 社会 |
丁夏林; | “生活比死亡更可怕”:解读福厄《特别响,非常近》中的创伤叙事 | 外国文学研究 |
陶家俊; | 耶鲁派大屠杀创伤研究论析 | 当代外国文学 |
荆兴梅; | 创伤、疯癫和反主流叙事——《秀拉》的历史文化重构 |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
王烨; 张薇薇; | 石黑一雄小说中“后创伤状态”下的意义建构 |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王建会; | “难以言说”与“不得不说”的悖论——《特别响,非常近》的创伤叙事分析 | 外国文学 |
王欣; | 创伤叙事、见证和创伤文化研究 |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韩亮; | 论“新时期”初小说创伤书写的缺陷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李曼曼; 汪承平; | 生命的救赎:论纳博科夫《微暗的火》创伤叙事 | 湖南社会科学 |
裴浩星; | 创伤理论视阈下马拉默德创作研究 |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柳晓; | 后9·11时代越战小说中的创伤与叙事——《七月,七月》评析 | 当代外国文学 |
胡小玲; | 《女勇士》的创伤叙事论略 |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向玲玲; | “创伤批评”国内外研究综述 | 外国文学动态 |
王欣; | 个人创伤和集体创伤——《国王的人马》中的历史叙事研究 | 国外文学 |
王卓; | 诗学与伦理共筑的场域——后奥斯威辛美国犹太诗人的大屠杀书写 |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张俊杰; | 谭恩美小说“苦难叙事”的文艺美学价值 | 中州学刊 |
李丹玲; | 《千万别让我走》中的创伤书写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
朱桂成; 彭莉莉; | 论《特别响,非常近》的创伤书写 |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王欣; | 见证和记忆:《父亲们》中的叙述困境 | 外国文学研究 |
林庆新; | 创伤记忆的“重演”与“修通”——解读科辛斯基的《彩绘鸟》 | 国外文学 |
余韬; | 断裂的创伤叙事——魏德圣电影的文化解析 |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
祁和平; | 新哥特小说《女勇士》和《残月楼》中华裔女性的自我身份构建 |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2年 | ||
张天骄; 高文宇; | 战争创伤与后战争创伤——海明威与斯通小说对比研究 | 学术探索 |
朱军; | 黑色作为一种文学理想——就文学如何表现创伤性记忆与刘复生商榷 | 探索与争鸣 |
王欣; | 文学中的创伤心理和创伤记忆研究 |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李曼曼; 汪承平; | 20世纪美国小说创伤叙事的特征 | 河北学刊 |
张帆; | 奈丽·萨克斯诗歌的创伤宣称与诗性正义 | 当代外国文学 |
王欣; | 创伤、历史和记忆之场:《喧哗与骚动》的记忆研究 | 当代文坛 |
丁夏林; | 以历史的长镜头思考——《特别响,非常近》与“9·11”叙事 | 外国文学评论 |
张加生; | 从德里罗“9·11”小说看美国社会心理创伤 | 当代外国文学 |
陈俊松; | 历史创伤和文学再现——肯尼迪遇刺与《天秤星座》中的反官方叙事 | 国外文学 |
刘丹; | 海外华裔文学的创伤叙事研究 | 社会科学辑刊 |
曾桂娥; | 创伤博物馆——论《剧响、特近》中的创伤与记忆 | 当代外国文学 |
程瑾涛; 刘世生; | 作为叙事治疗的隐喻——以《简·爱》为例 | 外语教学 |
2011年 | ||
杨晓峰; | 如何面对课程与教学中的创伤性叙事 | 现代大学教育 |
陶家俊; | 创伤 | 外国文学 |
姜小卫; | 铭写在身体上的时间和记忆:《身体艺术家》 | 国外文学 |
黄丽娟; 陶家俊; |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痛——托尼·莫里森的小说《宠儿》中的黑人代际间创伤研究 | 外国文学研究 |
朴玉; | 从德里罗《坠落的人》看美国后“9·11”文学中的创伤书写 | 当代外国文学 |
顾悦; | 论《喜福会》中的创伤记忆与家庭模式 | 当代外国文学 |
师彦灵; | 再现、记忆、复原——欧美创伤理论研究的三个方面 |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师彦灵; | 论身体与创伤再现和治愈的关系 | 科学经济社会 |
李公昭; | 美国战争小说研究在中国 | 外国语文 |
谢琼; | 从解构主义到创伤研究——杰弗里·哈特曼教授访谈 | 文艺争鸣 |
邵凌; | 库切与创伤书写 | 当代外国文学 |
2010 | ||
谢琼; | 书写强奸:被转移的言说——张爱玲《半生缘》中强奸故事的文学表现 | 南方文坛 |
李元; | 论萨拉·凯恩《摧毁》中的创伤与暴力叙事 | 外国文学 |
王云龙; | 新中世纪学复合论域研究解析——以中世纪欧洲犹太人问题为例 | 社会科学战线 |
2009 | ||
王文胜; | “十七年文学”中的创伤叙事——以《红岩》为例 | 小说评论 |
王文胜; | 论施玮《斜阳下河流》的基督教立场 |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
柳晓; | 通过叙事走出创伤——梯姆·奥布莱恩九十年代后创作评析 | 外国文学 |
陶家俊; | 后伽达默尔思潮的文学人类学表征——论读者反应论之后的文学研究 | 民族文学研究 |
李敏; | 林斤澜新论——从“创伤叙事”的角度看 | 文艺争鸣 |
苏忱; | 论《洼地》中的历史创伤书写 | 外国文学研究 |
苏忱; | 格雷厄姆·斯威夫特小说《从此以后》中的创伤“救赎” | 外国文学评论 |
石平萍; | 论《西班牙征服者的血脉》中的记忆政治 | 外国文学 |
苏忱; | 斯维夫特小说《糖果铺店主》的叙事心理与叙事策略 | 当代外国文学 |
2008 | ||
陶家俊; | 客体、文学与接触空间——通向接触空间诗学之路 | 当代外国文学 |
林庆新; | 创伤叙事与“不及物写作” | 国外文学 |
2007年 | ||
朱大可; | 国家修辞和文学记忆——中国文学的创伤记忆及其修复机制 | 文艺理论研究 |
作者/被引 | 题名 | 刊名 |
陶家俊/ 211 | 创伤 | 外国文学 |
师彦灵;/ 122 | 再现、记忆、复原——欧美创伤理论研究的三个方面 |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林庆新/ 83 | 创伤叙事与“不及物写作” | 国外文学 |
朴玉/ 61 | 从德里罗《坠落的人》看美国后“9·11”文学中的创伤书写 | 当代外国文学 |
邵凌/ 39 | 库切与创伤书写 | 当代外国文学 |
曾桂娥/ 38 | 创伤博物馆——论《剧响、特近》中的创伤与记忆 | 当代外国文学 |
黄丽娟; 陶家俊/ 36 |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痛——托尼·莫里森的小说《宠儿》中的黑人代际间创伤研究 | 外国文学研究 |
李红涛; 黄顺铭/ 33 | “耻化”叙事与文化创伤的建构:《人民日报》南京大屠杀纪念文章(1949-2012)的内容分析 | 新闻与传播研究 |
柳晓/ 28 | 通过叙事走出创伤——梯姆·奥布莱恩九十年代后创作评析 | 外国文学 |
张加生/ 25 | 从德里罗“9·11”小说看美国社会心理创伤 | 当代外国文学 |
王欣/ 25 | 文学中的创伤心理和创伤记忆研究 |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王欣/ 25 | 创伤叙事、见证和创伤文化研究 |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朱大可/ 23 | 国家修辞和文学记忆——中国文学的创伤记忆及其修复机制 | 文艺理论研究 |
杨金才/ 22 | 论新世纪美国小说的主题特征 |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顾悦/ 20 | 论《喜福会》中的创伤记忆与家庭模式 | 当代外国文学 |
曾艳钰/ 18 | 后“9·11”美国小说创伤叙事的功能及政治指向 | 当代外国文学 |
陈廖宇/ 18 | 用别人的话讲自己的故事——2012年度国产动画电影漫谈 |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
苏忱/ 16 | 论《洼地》中的历史创伤书写 | 外国文学研究 |
丁夏林/ 14 | 以历史的长镜头思考——《特别响,非常近》与“9·11”叙事 | 外国文学评论 |
李曼曼; 汪承平/ 14 | 20世纪美国小说创伤叙事的特征 | 河北学刊 |
李红涛; 黄顺铭/ 14 | 新闻生产即记忆实践——媒体记忆领域的边界与批判性议题 | 新闻记者 |
李丹玲/ 13 | 《千万别让我走》中的创伤书写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
王建会/ 13 | “难以言说”与“不得不说”的悖论——《特别响,非常近》的创伤叙事分析 | 外国文学 |
程瑾涛; 刘世生/ 12 | 作为叙事治疗的隐喻——以《简·爱》为例 | 外语教学 |
丁夏林/ 12 | “生活比死亡更可怕”:解读福厄《特别响,非常近》中的创伤叙事 | 外国文学研究 |
段宇晖/ 11 | 《一千英亩》:美国当代文化批评语境下的《李尔王》重述 | 学习与探索 |
曾桂娥; 江春媛/ 11 | 论《皇帝的孩子》中的青年身份建构 | 当代外国文学 |
李元/ 11 | 论萨拉·凯恩《摧毁》中的创伤与暴力叙事 | 外国文学 |
陈俊松/ 11 | 历史创伤和文学再现——肯尼迪遇刺与《天秤星座》中的反官方叙事 | 国外文学 |
张清华/ 9 | 重审“80年代文学”:——一个宏观的文学史考察 | 文艺争鸣 |
张和龙/ 9 | “9·11文学”:新世纪美英文学的审美转向? |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张清华/ 9 | “80年代文学”论略:一个文学史的考察 |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李公昭/ 8 | 美国战争小说研究在中国 | 外国语文 |
陶家俊/ 8 | 客体、文学与接触空间——通向接触空间诗学之路 | 当代外国文学 |
刘丹/ 9 | 海外华裔文学的创伤叙事研究 | 社会科学辑刊 |
王文胜/ 7 | “十七年文学”中的创伤叙事——以《红岩》为例 | 小说评论 |
王欣/ 7 | 个人创伤和集体创伤——《国王的人马》中的历史叙事研究 | 国外文学 |
谢琼/ 6 | 从解构主义到创伤研究——杰弗里·哈特曼教授访谈 | 文艺争鸣 |
王江/ 6 | 疾病与抒情——《永别了,武器》中的女性创伤叙事 | 国外文学 |
赵增虎/ 6 | “当代外国文学的人文精神与价值重构”——2012年当代外国文学学术研讨会综述 | 当代外国文学 |
张瑞华/ 6 | 9/11反叙事:唐·德里罗的《坠落的人》 |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
王曙光/ 6 丹芬妮·克茨; | 神话叙事:灾难心理重建的本土经验 社会人类学田野视角对西方心理治疗理念的超越 | 社会 |
张法/ 6 | 身体美学:话语缘起 中西异同 行进难点 | 社会科学辑刊 |
高蕊/ 5 | 记忆中的伤痛:阶级建构逻辑下的集体认同与抗战叙事 | 社会 |
王洪喆/ 5 | 从“赤脚电工”到“电子包公”: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技术与劳动政治 | 开放时代 |
苏忱/ 5 | 格雷厄姆·斯威夫特小说《从此以后》中的创伤“救赎” | 外国文学评论 |
余韬/ 5 | 断裂的创伤叙事——魏德圣电影的文化解析 |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
陶家俊/ 5 | 耶鲁派大屠杀创伤研究论析 | 当代外国文学 |
师彦灵/ 4 | 论身体与创伤再现和治愈的关系 | 科学经济社会 |
顾瞬若/ 4 | 从书名“堕落的热”看《堕落的人》中的死亡书写 | 外国文学评论 |
转载请标明出处:
“外国文学文艺研究”微信公众号
往期精彩文章回顾
CSSCI资源相关
学术网络资源网站
A&HCI期刊介绍及投稿方式
A&HCI期刊介绍|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
A&HCI期刊介绍|Comparative Critical Studies
A&HCI期刊介绍|Journal of Narrative Theory
(更多期刊请浏览历史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