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梳理(二) | “生态批评”、 “生态美学”相关文献近五年CSSCI期刊发文情况汇总
导言:为方便学界同仁,我们拟根据外国文学研究热点梳理并推出系列相关文献汇总。今天我们推出的是“生态批评”、“生态美学”相关文献2013-2017年度在CSSCI期刊发文情况汇总。本文包含两个部分:(一)年度汇总及(二)转引量前五十名列表(转引量多少与发文时间存在关联,数据也在持续变化,我们提供的数据仅供参考),希望能对同仁们有所帮助。(注:为更翔实呈现文献状况,我们也包含了少数相关但仅侧重“生态批评”或“生态美学”方面的外国文学论文及医学类与中国文学类论文;统计日期:2018年1月15日)。
(如果想得到完整电子版作为参考,请在后台回复“生态”)
资料搜集:大卫 || 材料整理:你别无选择 || 编辑:大卫
作者 | 题名 | 刊名 |
2017年 | ||
程相占; | 论生态美学关键词“审美关切”——康德“无关切性”概念的真实含义及其批判 |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
柳伟平; | 西湖文化景观的生态美学价值评估 | 重庆社会科学 |
张文; | 境界论与生态美学的理论建构 | 学习与探索 |
祁志祥; | 曾繁仁生态存在论美学观及其创新意义 | 学习与探索 |
金雅; | 人生论美学是当代中国美学学派建设的重要课题 | 学术界 |
杨立学; | 中西方生态美学与生态文学的不同路径 | 江西社会科学 |
李劲松; 焦杰洁; | 生态美学视域下古琴音乐的山水母题取向 | 江淮论坛 |
杨守森; | 论美学的实用性研究 |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
刘博京; | 生态美学视域下废名小说的叙事学研究 |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赵倩; 刘国清; | 忧思与救赎:生态批评视域下的《日光》 | 社会科学战线 |
谌晓明; | 末路演进和文化修复:论生态批评的资本转向 | 自然辩证法研究 |
周毅军; 欧阳友珍; | 《边城》的生态美学意蕴及其跨文化传播 | 江西社会科学 |
刘永亮; 钟大丰; | 跨媒介叙事视角下电影生态美学研究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
金雅; | 人生论美学与中国美学的学派建设 | 社会科学战线 |
马特; | 超越末日论:城市生态批评的复归与未来 |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陈浩然; | 西方文论关键词:地方 | 外国文学 |
江玉琴; | 论“第二波后殖民批评”:全球化语境下的后殖民生态批评 | 广东社会科学 |
鲁枢元; 李金来; | 困惑与突围:生态批评的空间——博士生导师鲁枢元教授访谈 | 社会科学家 |
高琳佳; 沈人烨; | 生态批评中的“生态和谐”意识——以达真的《康巴》为例 | 当代文坛 |
张守海; | 生态批评视域中的“文学救赎”问题 | 当代文坛 |
马特; | 从缺席到在场:生态批评的城市维度 | 外国文学研究 |
张惠青; | 混沌互渗:走向主体性生产的生态美学——论加塔利伦理美学范式下的生态智慧思想 | 浙江社会科学 |
王亚芹; | 身体美学的当代建构意义 |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李猛; | 中国当代成长小说的生态密码 | 小说评论 |
段燕; 王爱菊; | 贾克斯·穆达《赤红之心》的帝国反写与绿色批评 | 当代外国文学 |
赵奎英; | 技术统治与艺术拯救——海德格尔的技术之思及其生态伦理学意义 | 山东社会科学 |
钟燕; | 水球有机论与蓝色批评 |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钟燕; | 奥德修斯的返乡:《奥德赛》中的环境性 | 外国文学 |
付昌玲; | 城市中的荒原——生态批评视角下的《水泥花园》 |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
胡英; | 伊丽莎白·毕晓普的生态视野 |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张蓉; 赵世彤; 翟杨莉; | 生态批评视角下的《兽之奏者》 |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赵卿; | 中国山水画论之“我为山川代言”命题的生态审美意蕴 |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
李家銮; 韦清琦; | 女性与自然:从本质到建构的共同体 |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
程子砚; 刘国清; | 海明威研究视角的演进及其意义 |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余开亮; | 中国古典政治美学的理论契机、基本原则及美学史限度 | 文艺争鸣 |
祁志祥; | 论“动物美感”问题 | 上海文化 |
采薇; | “生态美学:文献基础与理论拓展”学术研讨会在济南召开 | 中州学刊 |
胡志红; | 《道德经》的西方生态旅行:得与失——比较文学视野 | 外语与外语教学 |
姜波; | 福克纳的南方叙事与土地 | 外语与外语教学 |
龙娟; 刘蓓蓓; | 美国早期华人的性别形象建构——以《女勇士》与《中国佬》为镜像 | 当代外国文学 |
李晓明; | 美国生态批评的生态人文主义构建述评 | 当代外国文学 |
张剑; | 西方文论关键词:田园诗 | 外国文学 |
姜波; | 论劳伦斯的血性自然观 |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黄轶; | 弱式人类中心主义:动物叙事的伦理基点——以《豹子最后的舞蹈》《这一生太长了》为例 | 当代文坛 |
余忠淑; | 生态批评视野下阿来作品对人与自然的生态观照 | 当代文坛 |
王凤华; 张长平; | 论达斡尔族民间造物的生态美学观——以东北地区达斡尔族传统民间造物为例 | 黑龙江民族丛刊 |
曾繁仁; | 中西对话中的中国生态美学 |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
韩清玉; | 对自然文学之哲学基础的反思与重构 |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
张文; | 程颢自然审美体验的生成及意义 |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
杨锋; | 动漫传播研究的新视角——评《虚拟异托邦:关于新媒体动漫、网络传播和青年亚文化的研究》 | 传媒 |
西蒙·埃斯托克; | 生态批评与莎士比亚:至2016(英文) | 文艺理论研究 |
邓光华; | 论生态美学野下的彝族原始仪式剧:《撮泰吉》——兼论其仪式中的史前音乐孑遗 | 中国音乐学 |
袁鼎生; | 宇宙的自旋生 |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张嘉如; | 物质生态批评中道德伦理论述的可能性与局限 | 东岳论丛 |
2016年 | ||
赵奎英; | 艾布拉姆的生态语言观与生态批评中的语言基本问题 | 外国文学研究 |
王积龙; 路鹏程; 黄康妮; David Paulson; | 中美环境新闻记者气候报道知识之比较研究——一种第三世界生态批评的阐释 | 新闻与传播研究 |
程相占; | 生态美学:生态学与美学的合法联结——兼答伯林特先生 | 探索与争鸣 |
叶继群; | 论新疆作家的生态视阈和自然思想 |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聂珍钊; | 中国的文学理论往何处去 |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李江华; | 生态批评视角下的俄罗斯大自然儿童文学 |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林剑; | 阿多诺艺术哲学自主性与生态批评范式的耦合共进 | 求索 |
鲁枢元; 刘晗; | 绿色学术的话语形态 | 文艺争鸣 |
詹春娟; | 绿色书写和话语重塑——后殖民生态视域下的当代澳大利亚土著文学 | 当代外国文学 |
康立新; | 论唐·德里罗小说的生态之殇与叙事拯救 | 外语与外语教学 |
刘霞; | 从人类中心主义到地球中心主义——生态批评视域下的《瓦尔登湖》及其当代意义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方红; | 在地、多地与再地:霍根《靠鲸生活的人》研究 |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张磊; | 中国传统农业文化的生态意蕴及其当代价值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程相占; | 环境美学的理论思路及其关键词论析 | 山东社会科学 |
王茜; | 对话与创构:中国生态美学研究的现象学路径 | 东岳论丛 |
曹苗; | 哈格洛夫环境伦理思想中的审美问题——环境伦理和环境美学的本体论 | 江苏社会科学 |
文红霞; | 迟子建小说的生态忧思与心灵救赎 | 文艺评论 |
肖琼; | 作为一种批评形态的悲剧美学 | 学术界 |
管少平; | 艺术进入自然与园林景观营造的“如画”途径 | 文艺研究 |
邵明龙; | 审美追求的超越和多样性选择——评《原生态民歌的美学探讨》 | 大学教育科学 |
刘燕; | 伯克特对共产主义基本原则的生态辩护——读《马克思视野中的人类可持续发展》 | 理论视野 |
盛开莉; | 生态美学视域下的安徒生童话《冰姑娘》 |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董济杰; |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思想解读 | 学术论坛 |
杨颖育; | 生态批评视阀下的《最蓝的眼睛》解读 |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
王积龙; 张渠成; | 我国绿色图书出版格局及其思潮特征 | 江淮论坛 |
张辉; | 试论交际教学模式的语言美学意蕴——以高校法语教学为例 | 黑龙江高教研究 |
张弓; 张玉能; | 论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 | 河南社会科学 |
唐建南;刘凯菁; | 从后殖民生态批评视角解读《卑劣灵魂》 |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
王文卓; | 音乐生态美学研究的三个层面 |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
曹苗; | 考利科特环境伦理思想中的审美问题及其中国意义 |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赵红梅; | 论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的关系 |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朱洁; | 张衡天地观的环境美学意义 |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张箭飞; 林翠云; | 风景与文学:概貌、路径及案例 |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樊凡; | 生态视域下的国外小说研究及其不足——重读《白鲸》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程相占; | 生态美学的中国话语 |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
蔡霞; | “地方”:生态批评研究的新范畴——段义孚和斯奈德“地方”思想比较研究 | 外语研究 |
徐玉凤; | 生态诗学的现代价值——从济慈的生态诗学观谈起 | 天府新论 |
李书; 靳明全; | 生存困境的批判式书写——生态批评视域下的《食草家族》解读 | 当代文坛 |
唐建南; | 物质生态批评——生态批评的物质转向 | 当代外国文学 |
靳晶; | 生态文化视阈下高校审美文化教育 |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
曾繁仁; | 论辩是生态美学前进的动力 | 东岳论丛 |
阿诺德·伯林特; 李素杰; | 生态美学的几点问题 | 东岳论丛 |
刘毅青; | 作为美学转向的生态美学 | 东岳论丛 |
毛明; | 论美国诗人斯奈德生态思想的美学特征 |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刘卫英; | 华夏生态文学资源开发的伦理建构意义 |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宋静; | 一种激进的后殖民生态理论——评《后殖民生态批评:文学、动物与环境》 |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元旦尖措; | 我国生态主题电视纪录片的内涵及社会价值 | 传媒 |
于晓风; | 生态电影:当代中国生态批评对象的延伸与拓展 | 电影艺术 |
梁艳; | 中国当代生态文学发展脉络研究 |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李金来; | 以言废义:当代流行语的生态批评观照 | 社会科学家 |
李艳霞; | 生态美学对构建农村文化产业的作用研究 | 生态经济 |
郑锡道; | 东亚传统绘画中的道家生态美学思想——以老子思想解读石涛的《庐山观瀑图》 | 东岳论丛 |
张晶; 张富鼎; | 中国古代“适”观念的生态美学解读 | 河北学刊 |
刘岩; | 生态女性主义的学理基础与批评范式反思 | 国外文学 |
文玲; 任美衡; | 藏族当代汉语文学批评的历史发展与学术建构 | 当代文坛 |
王丽慧; | 《黄帝内经》中的身体美学 | 江西社会科学 |
姜肖; | 当下文学生态批评价值估衡 | 文艺评论 |
祁志祥; | “美的原因”再思考 | 社会科学 |
华亦雄; 周浩明; | 生态美学视域下“洋家乐”的可持续设计解读 | 生态经济 |
陈守湖; | 从天地大德到天地大美——《周易》“元亨利贞”的生态美学价值 | 中国文学研究 |
盖光; | 生态批评的建设性、公共性及介入性 |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5年 | ||
杜业艳; | 艾丽斯·沃克作品的生态之维 | 外语研究 |
赵奎英; | 论自然生态审美的三大观念转变 | 文学评论 |
陈俊松; | 文化记忆批评—走向一种跨学科跨文化的批评范式 | 当代外国文学 |
陈守湖; | 实践品格与美学突围——公共性视域下的中国生态美学 |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马草; | 生态整体主义的三重困境——论中国当代生态美学哲学基础的局限 |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马莉莎; | 生态美学视野下纪录片《第三极》的叙事探析 | 当代电视 |
李裴; | 略论道教“山居模式”的环境美学意义 | 宗教学研究 |
于玲; 刘利剑; | 生态美学下的高校校园物质文化环境构建 | 美苑 |
吴俊龙; | 约翰·巴勒斯:一个被“遗忘”的自然作家与生态批评家 |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
程相占; | “生态美学与生态批评的空间”国际研讨会会议综述 | 山东社会科学 |
苏勇; | 生态批评的若干基本理论问题 | 青海社会科学 |
潘知常; | 生态问题的美学困局——关于生命美学的思考 |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洪晓丽; | 人物悲剧与环境问题的社会症结——以生态批评为视角重读阿瑟·米勒《推销员之死》 | 学海 |
代迅; | 英美生态批评的三个关键问题 | 学术月刊 |
邹丽丹; | 美国华裔诗歌的跨文化生态美学研究 | 外语学刊 |
杜海燕; | 论杰洛德·杜瑞尔的生态意识——以《我的家人还有我的动物朋友》为中心 | 东岳论丛 |
范国祖; 石德富; | 黔东南苗族色彩审美与象征探源 | 贵州民族研究 |
郑亮; 朱亚丽;张凡; | 民族智者的生态忧虑——朱玛拜·比拉勒小说的生态批评阐释 |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林朝霞; | 论中国生态批评的存在误区与价值重构 |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谭旭东; | 生态文学与自然文学辨析 | 文艺评论 |
冯源; | 基于学术视野的生态批评理论勘探——关于胡志红先生的《西方生态批评史》的解读 | 文艺评论 |
陈茂林; | 和谐交融:梭罗的自然观及其启示 | 外语教学 |
安博; | 生态美学中的美感发生机制研究——从现象学的视野出发 | 社会科学论坛 |
王燚; | 生态文明建设的美学向度 | 生态经济 |
韩坤; | 论生态美学思想对音乐类“非遗”保护的启示 | 人民音乐 |
吕晓菲; 戴桂玉; | 迟子健作品生态思想的跨文化传播——《额尔古纳河右岸》英译本述评 | 中国翻译 |
马晓明;张倩雅; |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生态批评的内在意蕴探析 | 学术探索 |
央泉; | 《白鲸》:一部倡导生态正义的海洋史诗——兼与王诺教授等商榷 | 学术界 |
唐建南; | 立足地方的生态世界主义 | 理论月刊 |
罗潇; | 纪录片《森林之歌》的艺术审美与生态意识 | 当代电视 |
刘丽红; | 论王维诗中“生态和谐”的当代意义 |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余欢; | 从生态批评角度解读《血色子午线》 | 思想战线 |
樊美筠; | 怀特海美学初探 | 江苏社会科学 |
方丹; | 生态扩张与文化渗透:《痕迹》中内部殖民的隐秘路径解读 | 外语与外语教学 |
张爱凤; | 论国内电视真人秀节目建构的城乡文化生态——基于生态美学的视角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
刘萍; | 论莎剧中的自然景观 | 外语研究 |
方丹; | 地域与心域:论“北达科他州系列”中生态扩张对政治文化扩张的推进作用 |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陈开举; 陈伟球; | 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生态批评的文化批判 | 哲学研究 |
岳芬; | 略论西方现代小说中的“场所”及其生态意义 |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殷国明; | 山水性情:生态艺术的中国符号与表达——古典文论阅读札记 | 文艺理论研究 |
周维山; | 生态审美如何可能——中国当代生态美学的理论困境探析 | 文艺理论与批评 |
傅钱余; | 当代藏族作家的文化生态叙事研究——兼论当前国内生态批评的局限 |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刘焕明; | 中国梦实践的生态伦理向度 | 理论学刊 |
李和平; 薛威; | 基于传统美学语境的西南山地城市空间建构 | 城市规划 |
何山石; | 从生态美学的“参与审美”看梭罗自然观对爱默生自然观的超越——以《瓦尔登湖》与《论自然》为文本依据 |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西蒙·埃斯托克; | 超越利奥普:阿甘本、生态批评、全球重组(英文) | 外国文学研究 |
张法; | 从世界美学的两大类型看美学的当下演进 | 学术月刊 |
刘纲纪; | 略谈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 | 湖北社会科学 |
代迅; | 生态批评的重要新变 |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
张弛; | 后殖民生态视域中的奈保尔“印度三部曲”研究 |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苗福光; | 后殖民生态批评:后殖民研究的绿色 | 文艺理论研究 |
张冬梅; | “她愿化作一只红鸟”——玛·金·罗琳斯的鸟类书写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
李国华; | 生态美学的自然价值论构成探略 |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裴萱; | 以“中国梦”为契机重建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生态美学 |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章燕; 代乐; | 布伊尔生态批评思想研究 |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斯科特·斯洛维克; 吴靓媛; | 什么是生态批评 |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陆欣; | 生态批评视阈下西部文学中的“羊”书写——新世纪西部文学的一种思考向度 |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
赵宇昕; | 从《白噪音》看德里罗小说的生态整体主义精神 | 外语学刊 |
王茜; | “生活世界”中的自然——关于生态批评的文学本体论反思 | 学术论坛 |
严春友; | 人之存在的困顿与复杂——“理性”与“非理性”之解构 | 河南社会科学 |
张玮玮; | 柯勒律治对生命存在的理论探讨及其生态内涵 | 河南社会科学 |
施旭英; 霍福广; | 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人之教育与发展思想的争论及启示 | 河南社会科学 |
张守海; | 本土生态批评:范畴与观念——以自然、生态、环境三范畴及相关理论为中心 |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
李飞; | 中国古代自然概念与Nature关系之再检讨——以《周易正义》为个案 |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
王茜; | 从“自然”到“如自然”——对生态批评研究对象的再反思 | 文艺理论研究 |
程相占; | 生态美学构建与学术自信之建立 | 文艺理论研究 |
胡贝特·察普夫; 赵卿; | 作为近期生态批评方向的文化生态学 | 天津社会科学 |
程相占; | 论生态美学的美学观与研究对象——兼论李泽厚美学观及其美学模式的缺陷 | 天津社会科学 |
黄一; | 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审美文本——生态美学视域中的台湾原住民文学 |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汪树东; | 从生态批评视角重审西方漂流小说 |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王宁; | 也谈场外理论与文学性——答张江先生 | 探索与争鸣 |
程相占; | 雾霾天气的生态美学思考——兼论“自然的自然化”命题与生生美学的要义 | 中州学刊 |
曾繁仁; | 当代文学思潮前沿问题探讨 生态美学研究专题(笔谈) | 求是学刊 |
曾繁仁; | 关于“生态”与“环境”之辩——对于生态美学建设的一种回顾 | 求是学刊 |
艾伦·卡尔森; 赵卿; | 生态美学在环境美学中的位置 | 求是学刊 |
程相占; | 中国生态美学发展方向展望 | 求是学刊 |
李金来; | 苍茫朝圣路 立命以安身——鲁枢元文学跨界研究略谈 |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
夏永红; | 环境人文学:一个正在浮现的跨学科领域 | 国外理论动态 |
潘知常; 封孝伦; 方英敏; | 回眸与展望:生命美学的跨世纪对话 | 贵州社会科学 |
2014年 | ||
宣兆琦; 王雁; | 试论齐文化中的生态文化 | 管子学刊 |
贾荣建; | 基于审美价值的生态设计导向——对于纸质生态家具设计的思考 | 艺术设计研究 |
任冰; | 从《我的安东尼娅》看薇拉·凯瑟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 | 外语研究 |
关明国; | 生态美学视角下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要点分析 | 环境保护 |
李黛岚; 白林; | 生态美学下的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研究 | 贵州民族研究 |
孟夏韵; | 在生态灾难中追寻“乌托邦”——蒙波·希阿迪内伊的小说《无法企及的平衡》 |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
赵建红; | 从对话到建构——读《后殖民生态:环境文学》 | 外国文学 |
龙娟; | “言语由水而生”:生态批评视域下《一条奔腾而过的大河》中的水景 |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
宋秋敏; | 论宋词中的生态美学意蕴 |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
孙绍谊; | “发现和重建对世界的信仰”:当代西方生态电影思潮评析 | 文艺理论研究 |
殷恺; 李玉民; | 《诗经》中的牙齿审美思想 |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李玟兵; | 傈僳族民间文学的生态审美之维 | 学术探索 |
石蔚; | 五音戏艺术生态美学初探 | 戏曲艺术 |
王顺辉; | 主体间性及其景观艺术实践形态 | 文艺评论 |
黄伟先;许科; | 诗意栖居:城市生态美的哲学思考 | 理论月刊 |
张小枝;高乐田; | 怀特海哲学的生态美学意蕴 |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苗福光;王莉娜; | 建构、质疑与未来:生态翻译学之生态 | 上海翻译 |
李莉; | 恩施民歌生态美之表征 |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王飞霞; | 生态批评视野下的湘西题材影视剧 |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古春霞; | 人诗意地栖居——民族艺术的审美臻境 | 贵州民族研究 |
谢怀建;徐文贞;苗国厚; | 生态文明视阈下的城市道路绿化研究 |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耿阳; 彭凌玲; 张学昕; | 海德格尔存在主义视域下的农村景观之生态美学研究 |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陈月红; 顾明栋; | 美国现代诗歌中人与自然关系的东方转向 |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曾繁仁; | 再论作为生态美学基本哲学立场的生态现象学 | 求是学刊 |
张义宾; | 生态美学视野中的地理风水与人文风水——兼论风水迷信的破除 | 艺术百家 |
冉祥华; | 《护生画集》的护生观及其对生态美学的启示 | 学术论坛 |
李建; | 生态批评的反思——从海明威小说的生态主题谈起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张超; 崔秀芳; | 经验的美学与身体的经验——阿诺德·柏林特介入美学对约翰·杜威经验美学的承续与超越 |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詹姆斯·恩格尔; 陈靓; | 环境教育:艺术、科学与生态批评 | 社会科学研究 |
张玮玮; | D.H.劳伦斯文学批评中的生态意识研究 | 文艺争鸣 |
刘玉; 郑国楠; | 城乡结合部功能定位与规划管理国际经验 | 国际城市规划 |
李艺; | 道家服饰美学思想探微 | 美术研究 |
苏中; | 论审美态度的确立与生态人格的养成 | 青海社会科学 |
闫建华; | 生物地方主义面面观——斯洛维克教授访谈录 | 外国文学 |
张杰; 陈敏; | 对中国传统诗学思维特性的文化心理阐释 |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顾媛媛; | 多维之美——对于现代书籍设计的美学思考 | 出版发行研究 |
徐汉晖; | 论沈从文小说的生态美学思想 | 江汉论坛 |
李国银; | 生态批评视域下的中外乡土文学比较 | 文艺评论 |
徐日君; | 北极光的神韵——迟子建小说的生态美学特征 | 文艺评论 |
梁讯; | 记忆与担荷:论《坠落的人》中的主题 | 当代外国文学 |
袁鼎生; | 我的美学研究历程 | 民族艺术 |
龚丽娟; | 在超循环中走向美生之境——袁鼎生教授美学研究规程述评 | 民族艺术 |
张平; | 天籁:少数民族音乐的生态美学意蕴 | 艺术百家 |
陈靖怡; 周君才; | 生态批评视野下的荒野与文明 | 湖北社会科学 |
于宝英; | 当代西方生态文学批评发展趋势新探 | 河北学刊 |
钟燕; | 卡玛古的选择——《赤红的心》生态批评解读 | 外国文学研究 |
徐丹; | 论庄子的美学思想对家具设计的启示 | 美苑 |
于冰沁; 田舒; 杨辉; 车生泉; | 新世纪美学运动与西方近现代风景园林美学的范式转向 |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唐虹; | 整生论生态美学视域中民族文学场的历史旋升轨迹探析 | 社会科学家 |
封孝伦; 袁鼎生; 薛富兴; 黄旭东; | 生命美学与生态美学四人谈 | 贵州社会科学 |
龚丽娟; | 论生命美学与生态美学之审美关系 | 贵州社会科学 |
张法; | 比较美学语境中的中文“美”字与中国美学之特色 |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史修永; | 生态批评视域下的中国当代煤矿小说 | 文艺理论与批评 |
钱春蓉; | 论马尔库塞的生态美学思想 | 文艺理论与批评 |
龚丽娟; | 美生王国:生态审美场的形成、展开与转换——袁鼎生教授生态美学研究路径 | 南方文坛 |
韦清琦; | 知雄守雌——生态女性主义于跨文化语境里的再阐释 | 外国文学研究 |
陆海霞; 刘志芳; | 基于生态批评视角的美国少数族裔文学研究 | 贵州民族研究 |
黎杨全; | 齐泽克的生态观及其意义 | 外国文学 |
王杰泓; | 原乡情结与中国生态文学批评的发生 |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吕亮球; | 论海明威矛盾生态观 |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张敏; 杨雯雯; | 论农业美学的产生及其维度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吴景明; | 生态批评视野中的废名小说创作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韩清玉; 赵凯; | 西方文论人学资源的张力呈现及意义 | 学术界 |
李铭; | 从生态批评的两次浪潮看其哲学根源 | 云南社会科学 |
曾繁仁; | “气本论生态——生命美学”的发现及其重要意义——宗白华美学思想试释 | 文学评论 |
朱立元; | 试论后现代主义文论思潮在当代中国的积极影响 |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高建平; | 美学的超越与回归 |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曾丽琴; | 空间理论中的生态美学观——以大卫·哈维与爱德华·索亚为例 | 北方论丛 |
李自雄; | 论中国生态美学的原生性及其美学形态 | 中州学刊 |
盖光; | 生态批评与文学的中西互通路线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黄怀璞; | 生态美学的生发语境及学术困境 |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
李庆本; | 卡尔松与欣赏自然的三种模式 | 山东社会科学 |
盖光; | 生态批评的话语表达路线 | 山东社会科学 |
2013年 | ||
刘洪涛; | 新中国60年劳伦斯学术史简论 |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
谢加封; 沈文星; | 景观视阈下城市户外广告空间的美学规约 | 城市问题 |
林斌; | “自然之镜”中的文明映像——《金色眼睛的映像》的女性生态视角 | 外国文学研究 |
郭文成; | 家园何以可能?——海德格尔晚期美学思想论纲 |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冯克红; 胡爱国; | 生态批评视野下的《寻金者》解读 |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
蓝利萍; | 论土司文化中的生态美学思想——以广西土司文化为例 | 广西社会科学 |
约·瑟帕玛; | 对环境的文明态度——文化、教育、启蒙和智慧(英文) | 文艺理论研究 |
李静; | 自然写作的生态研究方法分析和运用 | 江淮论坛 |
代乐; | 英美生态批评:进展与问题 | 文艺评论 |
俞大丽; 罗燕; | 造物之美:中国传统生态美学观照下的艺术设计 | 江西社会科学 |
麦永雄; | 论德勒兹生态美学思想:地理哲学、生机论与机器论 |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刘长星; | 《系辞》的天人观念及其生态美学意蕴 |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
陈靖怡; | 《浮现》荒野思想的生态批评解读 | 湖北社会科学 |
刘阅; 张富国; | 刍议当代生态批评的合理出路——从生态整体主义引发的争议说起 | 学术交流 |
于宝英; 田国立; 索娟娟; | 中西方生态文学表现特征的比较性分析 | 河北学刊 |
唐梅花; | 走向比较生态文学和比较生态批评——评索恩伯的《生态含混》 | 中国比较文学 |
张红梅; | 树木纹齐瓦当的生态美学意蕴初探 | 管子学刊 |
王霞; | 生态批评视域下《老人与海》和《白鲸》比较研究 | 学术探索 |
陈豪; | 从生态批评看文学功能的转向 | 探索与争鸣 |
张琦; | 再论当代西方文学批评中的二元对立 | 当代外国文学 |
杨金才; | 关于21世纪外国文学发展趋势研究的几点认识 | 当代外国文学 |
孙兴友; | 嵇康“任自然”的哲学思想及其人文意境 | 求索 |
赵奎英; | 从生态语言学批评看“生态”与“环境”之辨 | 厦门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钟再强; | 后殖民生态批评:回顾与反思 |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阎丽杰; | 满族萨满神话与生态美学 | 文艺理论研究 |
陈飞龙; | 试论建立起中国本土的生态批评 | 文艺理论与批评 |
郑亮; | 生态批评与新疆文化价值建构 | 文艺理论与批评 |
涂途; | 论生态美学与生态美 | 文艺理论与批评 |
程相占; | 论生态审美的四个要点 | 天津社会科学 |
张弛; | 奈保尔《抵达之谜》的生态意识 |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李笑蕊; | 论海明威小说中的自然观及其嬗变——以《大双心河》《老人与海》为中心场域 | 河南社会科学 |
云得煜; | 生态批评视野中的海明威自然观及其吊诡 | 求索 |
王素敏; | 从《蒙古秘史》看古代草原民族的生态审美意识 | 中国文化研究 |
丁生军; | 生态美学视野下的高中地理“人地观”教育 | 教育理论与实践 |
关明国; 关雎; | 中国传统文化生态观的当代价值 | 环境保护 |
刘蓓; | 论美国生态批评的文本基础与研究传统 | 青海社会科学 |
刘洪涛; 姜天翔; | 新中国60年劳伦斯研究之考察与分析 |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裴萱; | 中国生态美学的话语限度与空间特质 |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何畅; | 西方文论关键词 后殖民生态批评 | 外国文学 |
陈世董; 朱海峰; | 走出生态危机,构建和谐社会——评《伍尔夫生态思想研究》 | 当代外国文学 |
姚文放; | 从理论回归文学理论——以乔纳森·卡勒的“后理论”转向为例 | 文学评论 |
约·瑟帕玛; 胡培真; 程相占; | 对环境的文明态度——文化、教育、启蒙和智慧 |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
阿诺德·伯林特; 刘心恬; 程相占; | 论环境感知力 |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
菲利普·克莱顿; 庄守平; 程相占; | 从过程视野看作为后现代理论和实践的生态美学 |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
陈瑜明; 杜志卿; | 亲系世间万物 回归自然本真——也论劳伦斯小说的生态主题 |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刘华初; | 杜威的原初经验及其现实意义:生态学视角 | 广东社会科学 |
潘华琴; | 生态批评的语言之途——关于生态语言学研究的几点思考 | 文艺争鸣 |
马治军; | 中国生态批评理论形态的发展空间 | 河南社会科学 |
胡志红; 周姗; | 试论生态批评的学术转型及其意义:从生态中心主义走向环境公正——兼评格伦·A.洛夫的《实用生态批评》 | 社会科学战线 |
陈正发; | 马克·奥康纳和他的生态诗 | 外国文学 |
刘建刚; | 美国自然文学经典译丛:一道翻译自然和心灵的独特风景 | 外国文学 |
栾岚; | 《第五部和平之书》与《老人与海》生态意蕴之比较 |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王青; | 生态文学批评:家园意识与理论自觉 | 齐鲁学刊 |
张中; | 审美:事件,还是境界? | 文艺评论 |
刘文良; | 中国生态文学发展困局之破解探究 | 思想战线 |
孙晓燕; | 马克思的环境危机思想与中国当代生态文化自觉——柏克特对历史唯物主义内在生态逻辑之揭示及其当代启示 | 道德与文明 |
秦苏珏; | 当代美国土著文学中的自然观探析——以斯科特·莫马迪的自然书写为例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刘彦顺; | 从“时间性”论生态美学对象的完整性 | 山东社会科学 |
李晓明; | 参与美学:当代生态美学的重要审美观 | 山东社会科学 |
郭明浩; 万燚; | 西方生态批评的激进主义之维 | 当代文坛 |
邓志文; | 中国生态批评建构的历史自觉 |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乐黛云; | 深度生态学及其在人类生活中引起的变革 | 中国比较文学 |
吕洪灵; | 双重的统治逻辑:《远航》中的自然与殖民 | 外语与外语教学 |
王杰; | 马克思主义美学可以再度成为公共话语吗 | 探索与争鸣 |
江玉琴; | 论后殖民生态批评研究——生态批评的一种新维度 | 当代外国文学 |
王宁; | “后理论时代”的后人文研究:兼论文学与机器的关系 | 外国文学 |
岳友熙; | 实践转向与生态美学 | 湖南社会科学 |
王立; | 金庸笔下动物大军描写的中外文本渊源 |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应璎; | 《四季随笔》中的生态焦虑 |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邓志文; | 多元化、原生态和生态视角的呈现——论生态批评视域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书写 | 文艺评论 |
邢莉; | 蒙古族敖包祭祀的生态功能及文化价值 |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邹秀荣; | 荒岛小说中海岛生态悲剧的警示 | 江西社会科学 |
高建平; | 生态、城市与美学的救赎 | 探索与争鸣 |
徐俊六; | 景颇族目瑙纵歌的生态美 | 当代文坛 |
曾繁仁; | 生态美学的中国话语探索——兼论中国古代“中和论生态—生命”美学 | 中国文化研究 |
袁鼎生; | 论生态美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 中国文化研究 |
西蒙·C·埃斯托克; | 全球问题与本土理论:超越特殊性和生态例外论,将生态批评付诸行动(英文) | 外国文学研究 |
刘炅; | 大地的诉求:霍普金斯的自然诗与生态批评 | 外国文学研究 |
朱峰; | 后殖民生态视角下的《耻》 | 外国文学研究 |
方丽; | 绿色的文化批评:英国生态批评考评 | 国外文学 |
郑亮; 王聪聪; | 阿勒泰意象:李娟散文的生态批评阅读 | 江汉论坛 |
罗美云; | 《周易》中的生态美学思想 | 江西社会科学 |
李猛; | 生态批评视野下贵州少数民族洪水神话解析 | 民族文学研究 |
王育烽; 陈智淦; | 冯内古特对后现代生态环境的思考——《猫的摇篮》新解 |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高侠; | 论新时期小说“自然抒写”的流变 | 河南社会科学 |
谭东峰; 唐国跃; | 西方文学批评困境及生态文学批评构建 | 求索 |
孙晓艳; 李爱华; | 马克思的“两类环境危机”思想——保罗·柏克特对历史唯物主义内在生态逻辑之揭示 |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
孙霄; | 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三部美国文学经典文本重读 |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程相占; | 论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联系与区别 | 学术研究 |
张守海; 任南南; | 城市痛·田园梦·荒野情——生态批评视野中的《我的田园》 | 文艺评论 |
杨明明; | 近20年的中国19世纪俄国文学研究 | 俄罗斯文艺 |
罗钢; | 暗夜里的猫并非都是灰色的——关于“情景交融”与“主客观统一”的一种对位阅读 | 文艺研究 |
劳伦斯·布伊尔; 孙绍谊; | 生态批评:晚近趋势面面观 | 电影艺术 |
布鲁诺·莱萨德; 张也奇; | “末日降临!”:希区柯克《群鸟》中事件与身体的悖论 | 电影艺术 |
崔辰; | 生态批评视野下的中国电影研究 | 电影艺术 |
作者 | 题名 | 刊名 | 被引 |
王诺 | 生态批评:发展与渊源 | 文艺研究 | 404 |
聂珍钊 | 关于文学伦理学批评 | 外国文学研究 | 373 |
曾繁仁 | 试论生态美学 | 文艺研究 | 238 |
曾繁仁 | 生态美学:后现代语境下崭新的生态存在论美学观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20 |
朱新福 | 美国生态文学批评述略 | 当代外国文学 | 218 |
韦清琦 | 方兴未艾的绿色文学研究——生态批评 | 外国文学 | 173 |
王岳川; | 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的当代价值 |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62 |
曾繁仁 | 当代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生态美学观 | 文学评论 | 149 |
邹建军;周亚芬; | 文学地理学批评的十个关键词 |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29 |
胡庚申; | 生态翻译学:生态理性特征及其对翻译研究的启示 | 中国外语 | 125 |
曾繁仁; | 当代生态美学观的基本范畴 | 文艺研究 | 120 |
陈望衡 | 生态美学及其哲学基础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17 |
鲁枢元 | 生态批评的知识空间 | 文艺研究 | 114 |
邹建军 | 文学伦理学批评的三维指向 | 外国文学研究 | 103 |
王诺 | 生态批评:界定与任务 | 文学评论 | 102 |
刘恒健 | 论生态美学的本源性──生态美学:一种新视域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96 |
刘玉 | 美国生态文学及生态批评述评 | 外国文学研究 | 91 |
陈寿朋,杨立新 | 论生态文化及其价值观基础 | 道德与文明 | 86 |
刘涛; | 环境传播的九大研究领域(1938-2007):话语、权力与政治的解读视角 | 新闻大学 | 85 |
王宁 | 文学的环境伦理学:生态批评的意义 | 外国文学研究 | 86 |
刘建军 | 文学伦理批评的当下性质 | 外国文学研究 | 82 |
修树新; 刘建军 | 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现状和走向 | 外国文学研究 | 69 |
67 | |||
乔国强 | “文学伦理学批评”之管见 | 外国文学研究 | 63 |
孙宏 | 《我的安东尼亚》中的生态境界 | 外国文学评论 | 57 |
曾繁仁 | 生态美学研究的难点和当下的探索 |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54 |
陈茂林 | 海明威的自然观初探——《老人与海》的生态批评 | 江汉论坛 | 52 |
陈茂林; | 回归自然 返璞归真——《呼啸山庄》的生态批评 | 外语教学 | 52 |
王宁 | “后理论时代”西方理论思潮的走向 | 外国文学 | 51 |
王诺; | 生态批评的美学原则 |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 46 |
戴桂玉 | 从《丧钟为谁而鸣》管窥海明威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 | 外国文学研究 | 46 |
仪平策 | 从现代人类学范式看生态美学研究 | 学术月刊 | 44 |
刘文良; | 精神生态与社会生态:生态批评不可忽视的维度 | 理论与改革 | 44 |
杨立新; | 论生态文化建设 | 湖北社会科学 | 43 |
钟燕 | 蓝色批评:生态批评的新视野 | 国外文学 | 42 |
曾繁仁; | 中国当代生态美学的产生与发展 | 中国图书评论 | 40 |
刘成纪 | 从实践、生命走向生态──新时期中国美学的理论进程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39 |
保罗·戈比斯特;杭迪; | 西方生态美学的进展:从景观感知与评估的视角看 | 学术研究 | 38 |
程相占; | 美国生态美学的思想基础与理论进展 | 文学评论 | 38 |
曾繁仁 | 生态美学研究的难点和当下的探索 |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37 |
乔纳森·卡勒; | 当今的文学理论 | 外国文学评论 | 36 |
朱新福;张慧荣; | 后殖民生态批评述略 | 当代外国文学 | 35 |
曾繁仁; | 论我国新时期生态美学的产生与发展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34 |
曾繁仁; | 试论生态审美教育 |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34 |
周来祥; | 生态主义和生态美学 |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33 |
张旭春; | 生态法西斯主义:生态批评的尴尬 | 外国文学研究 | 32 |
党圣元; | 新世纪中国生态批评与生态美学的发展及其问题域 |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 31 |
刘成纪; | 重新认识中国当代美学中的自然美问题 |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31 |
徐碧辉 | 从实践美学看“生态美学” | 哲学研究 | 31 |
王晓华; | 后现代主义话语谱系中的生态批评 | 文艺理论研究 | 29 |
转载请标明出处:“外国文学文艺研究”微信公众号
数据来源:中国知网;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
往期精彩文章回顾
CSSCI资源相关
学术网络资源网站
A&HCI期刊介绍及投稿方式
A&HCI期刊介绍|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
A&HCI期刊介绍|Comparative Critical Studies
A&HCI期刊介绍|Journal of Narrative Theory
(更多期刊请浏览历史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