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睿思 | 郭英剑:教学中学生的“责任”何在
作者介绍:郭英剑,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学中学生的“责任”何在
作者:郭英剑
(本文刊载于《中国科学报》,2017年3月28日。)
各种高等教育研究,上至教育理论,下到课堂教学,最终都要落实到教师身上所背负的“责任”二字。以课堂教学而论,对教师的要求需要细致到提前备课,按时上课,不迟到早退,更不能旷课,上课认真授课,下课认真批改作业,课余时间热情回答学生问题,多与学生沟通,期末认真出试卷、改试卷、登录成绩,最终接受学生评价,还要对学生的批评意见和建议做出反馈。对教师而言,这都是其“使命”与“责任”所在。
然而,教师和学生是教育的一体两面。谈教师的“责任”时,也不能忘记学生的“责任”。值得注意的是,在谈到学生的“责任”时,我们大都着眼于未来,谈的是他们对社会、民族与国家所承担的“使命”。这当然是必要的,但如何落实在教学过程中,则是值得引起重视的话题。一般来说,对于学生,我们更多的是谈“要求”,而较少谈“责任”。其实对于大学生而言,学习是其主要职责,特别是在当代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仅仅站在高校和教师的层面对学生提出诸多泛泛“要求”,比如要好好学习、认真听课、完成作业等,显然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也无法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
我们知道,“要求”与“责任”有大不同,前者是“被动”,是“接受”,后者则是“主动”,是“进取”,更彰显“主体意识”。在大学教学过程中,特别是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怎样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所承担的“责任”,如何培养学生有强烈主体意识的“责任感”,从而真正为学习的整个过程与学习的最终结果担负起责任,是值得引起我们重视的一个课题。
那么,在大学教学中,学生的主体责任何在?为什么要培养和树立学生的责任心和责任意识?学生的责任意识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培养和树立学生的责任感之于大学教学的重要性何在?
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今天,如果我们把课堂教学中诸如逃课、迟到、早退、上课说话或睡觉、玩手机等可以归类为低层次的问题抛开不谈,那么,凡是大学老师,无论是在好大学还是一般大学,更多遇到的还是这样的现象:学生完不成阅读任务,或者根本就没有阅读规定内容;上课心不在焉或趁教师不注意时干其他事情;上课不够认真,无法提出有效的问题;不积极或不屑于参与课堂讨论。一般我们公认的好学生大多还是求知欲强烈、愿意学习、积极渴求知识者,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的,那基本上都是优中选优了。大多数人甚至绝大多数人的情况是,在课堂上难以与教师、同学一起在先期学习的基础上,积极讨论学习中的问题,进而达到强化知识信息、加深知识理解、学会灵活运用的本领这样的程度。
上述现象应该也必须加以扭转,因为时代不同了,大学在发生巨变。
今天知识的传播方式发生了改变,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大学作为知识传播之所的传统主体功能。换言之,大学已经不再是单纯传播知识的地方,也不是人们学习知识的唯一场所。任何人如果单纯想要增长知识和学习文化,并不一定非到大学来。我们身处网络化时代,一台电脑、一个摄像头和一根网线就可以把我们与整个世界联结起来。教育网络化推动了一个新时代——网络大学时代的到来。通过网络,任何人都可以聆听世界名校的大师级人物的精品课程。一般来说,人文社会科学的普通知识,用《大英百科全书》与《大美百科全书》或者中国相关的《百科全书》还解决不了的,通过维基百科或者谷歌大体上都可以搞定。如此一来,大学就不再是也不能再是单纯学习知识的场所了。
互联网时代改变了教师的职能。笔者一直以为,网络化对教师的改变是颠覆性的,因为教师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是知识的拥有者。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拥有着知识所带来的某种权力,从而使自己独立于任何一个阶层。教师所拥有的某种知识也许是独门绝技——比如一种濒临灭绝的语言——这位教师只要不传人,那么一旦离世,其知识可能就断代了。今天,这样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在互联网时代,一切知识都是可储存的。只要是可储存的知识,就再也不用担心知识断代问题,除非全世界的储存器有一天烟消云散灰飞烟灭。因此,教师应该也不得不走下知识的神坛,要回归其普通人的身份,也需要与学生一道,共同面对网络化所带来的现实难题。
大学生的“责任感”体现在哪里
国外大学中,在入学之初,校方一般都会对学生的“权利”和“责任”做出明确而具体的要求。这里,笔者特别想针对与大学教学有关的相关条例,举出一些例子予以说明。
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在对本科生的学习责任守则中提到,本科生学院会大力支持每个人去发现自己感兴趣的学科专业、找到自己的优势所在、培养自己的各种能力、规划大学四年课程以确保顺利毕业。在这一过程中,教职工会提供各种帮助和建议,但“你(学生)要为自己所作出的各种决定、所接受的大学教育和个人的成长负责任”。
在这其中,需要为此负责的具体要求包括:每学期都自行确定辅导时间,并带着问题面见辅导教师;保证阅读学校、学院的各种辅导邮件;认真学习自己感兴趣专业的各种要求,保证了解自己专业申请的具体要求,并能够达到这些要求;保证了解得州大学核心课程的各种要求,时刻把控自己的学习进程,从而保证可以不断进步并最终获得学位;了解并遵守学校的各种学术与制度规定。
类似这样的“责任”要求,是几乎每所美国大学都会对学生提出的基本要求。有些高校还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包括按时上课,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按时完成作业,注重质量;不为自己的(不良)行为寻找借口;与教师、同学或者校内任何人交往时,尊重他人、言谈得体;抽出足够的课余时间参加学校相关活动;充分利用学校各种资源;尊重不同观点与不同思想;制定一个规划,尽量完善并全力去实施,以达到教育的最终目标。
这样的“责任意识”与“责任落实”就使得学生在大学四年学习中,必须(也不得不)担负起各种责任,从挑选引发个人兴趣的专业领域,到有问题主动寻找教师帮助等。如此一来,教师只担负起教学与学术之责,而不用劝导、引导甚至管理大学生的学习,学生主动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无需听教师唠叨,双方各司其职,也都自得其乐,这自然会使大学教育上升一个台阶。
大学生的“责任感”与大学教育
在今天,倡导大学生的“责任”意识何以如此重要?因为时代在改变,大学在改变,教师需要提高,学生也更应该主动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
今天的学生被称为“数字化时代的学习者”,这意味着我们步入了一个技术时代,学生(甚于教师)人人是技术行家,可以免费接触各种学习资源,不仅通过电脑、iPad、iPhone,还可以通过各种社交网络等数字化形式,轻而易举地进入各种知识和资料库,这就完全超越了传统的学校构架与学习实践活动。
因此,高校最大的改变其实是来自教师主导下的学生为中心,需要向学生自主为主导的自我学习为中心转变,为此,学生必须具有一种责任感,认真对待自我,认真看待学习。
网络化时代,大学生学习的一大变化,就是从单纯知识学习开始走向研究型学习,使学习具有创造性和创新性,这样才能使大学教育有别于网络化的个人自学过程。这正是当下教育的一大特征。而缺乏“责任意识”又无法承担起学习责任的人,是难以适应当代大学学习生活的。
为此,麻省理工学院(MIT)对学生提出了指南,鼓励学生为自己的学习承担责任,同时支持他们培养高层次的思维技能,如分析水平、综合能力与公正评价等。在谈到学生的责任时,MIT引用相关专家的话,“唯有为学习负责者,才能学习好。”他们还说,自律的学习者之所以出众,完全就在于他们思路清楚:学业乃是为自己,而不是为他人。这些看似老生常谈的道理,在今天已经不再是催人奋进的激励话语,而是每个大学生开启新生活的基础起点。
在大学的学习中,每个人的能力培养与能否最大程度地从大学教育中获益,完全要仰赖所处的校园环境、课堂气氛与个人贡献,这与学习和活动的效果有关,也与大学这样一个学术机构的使命与目标有关。因此,大学只有将这些责任明确地让正在成长中的青年担负起来,才能有利于他们的成长,才能使大学教育真正进入到一个良好的循环状态之中。
本文转载自《中国科学网》。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后台发信息联系我们。
往期精彩文章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