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刚 | 优秀的译者是语言演奏家
【作者简介】
龚刚,浙江杭州人,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清华大学哲学系伦理学博士后,纽约大学(NYU)国际高等研究中心访问学者,澳门大学南国人文研究中心学术总监、中文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扬州大学访问讲座教授 (Guest Chair Professor),浙江大学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所客座教授,澳门比较文学学会会长,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委(2019-2023),《澳门人文学刊》主编,《外国文学研究》编委,在法国DESCLEE DE BROUWER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社科文献出版社丶浙江大学出版社、作家出版社等出版社出版《钱锺书与文艺的西潮》《现代性伦理叙事研究》《文艺学与古典文学论稿》与《欧洲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名家十年文选》(联合主编)《乘兴集》《七剑诗选》等著作、诗文集,在《文学评论》《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研究》《中国比较文学》《中华文史论丛》《伦理学研究》《文学跨学科研究》(A&HCI收录)、《人文中国学报》(香港)与《钱锺书诗文丛说》(台湾)等学刊或论文集发表诸多论文,多篇论文、译文被《新华文摘》《社会科学文摘》《读者》等转载,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艺思想史、伦理叙事学、比较诗学研究。龚刚 教授
优秀的译者是语言演奏家
此说甚得我心。我一向认为,好的翻译须兼通及精通两种语言与文化: 即源语言( source language) 与目标语言( target language) ,源文化与目标文化。有此修养, 才有可能趋近 “妙合之译”,否则,再多的翻译技巧讨论都不过是纸上谈兵。
质言之,好的翻译必是比较文化家,优秀的文学翻译是天然的比较文学家。形象点说,优秀的译者是语言演奏家,尽显原著的格调与神理,如风行云起,弦随意动,妙合无垠。欲达此境,须精通两种语言、两种文化,且佐以悟性、灵感。译理通诗理。
南开大学张智中教授以妙喻为诠,“翻译如武术散打,外行靠技巧。内行,或曰行内,无技,则巧。”
我于三、四年前提出文学翻译妙合论,其雏论《文学翻译当求妙合》已于 2019 年刊发于《太原学院学报》,而文学翻译妙合论导论则刊发于《当代外语研究》2020 年第 1 期。
翻译的功能是为了打破语言障碍,因此信是第一位的。要做到信,不光要还原本意, 还要还原风格,当雅则雅,当俗则俗,当文则文,当白则白。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严复有信达雅说,钱锺书有化境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布罗茨基 (Joseph Brodsky) 有诗化论 (poetry is what is gained in translation) ,我之翻译观则尚妙合, 即神形兼备之译。
叶芝说, “Who can tell the dance from the dancer?” 这句话可以直译为: “谁能将舞者与舞蹈区分开来?”对这种审美现象,钱锺书有过精妙论述,他在评论鲍照《舞鹤赋》中 “众变繁姿, 参差洊密, 烟交雾凝, 若无毛质” 这一段描写说: “鹤舞乃至于使人见舞姿而不见鹤体,深抉造艺之窈眇,匪特描绘新切而已。体而悉寓于用,质而纯显为动,堆垛尽化为烟云,流易若无定模,固艺人向往之境也。”
可见,“堆垛尽化为烟云”,类似于“鹤舞乃至于使人见舞姿而不见鹤体”,也类似于“舞人与舞态融合,观之莫辨彼此”,乃是钱锺书所赞赏的艺术胜境。而钱锺书所谓 “舞人与舞态融合,观之莫辨彼此” 不正是叶芝所谓 “Who can tell the dance from the dancer” 的完美译文? 两者堪称妙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