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军平 | 知识翻译学何以可能
【作者简介】
刘军平,哲学博士,耶鲁大学博士后,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翻译与比较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社会学术兼职有:中国译协翻译理论与教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译协常务理事、湖北省翻译工作者协会会长、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翻译本科专业教学协作组成员、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英语专家委员会委员(CATTI)、世界翻译教育联盟学术委员(WITT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常务理事、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评审专家、《英语世界》、《翻译史研究》编委等;先后赴美国哈佛大学访学,任耶鲁大学中美富布赖特基金研究学者、香港田家炳基金会访问学人计划学者、浸会大学翻译学科评审专家(RAE)、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学科咨询专家等;在Contemporary Chinese Thought、Dao: 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hilosophy 、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中国翻译》、《翻译教学与研究》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60余篇,出版著述20余部。主要研究领域为:翻译理论研究、文学翻译、解释学、中国哲学;成果被国内外多家媒介包括《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光明日报》、《东方翻译》及美国《世界日报》等转载或报道;研究成果分别获教育部高等学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和三等奖、武汉大学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获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湖北省十大优秀中青年翻译家、湖北省教育厅彩虹学者、武汉大学 “我心目中的好导师” 等。刘军平 教授
2022年12月28日,“知识翻译学理论定位与学科体系建构学术研讨会” 隆重开幕。
本次会议受到国内翻译研究学者的高度关注,来自全国各高校和学术研究机构的百余位知名专家云端齐聚,共话学术。
本次会议由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主办、《当代外语研究》编辑部承办、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协办。
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博士生导师,翻译与比较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刘军平教授以 “知识翻译学何以可能?” 为题作主旨报告。
刘教授认为,知识翻译学的系列命题的提出,体现了翻译学知识与知识论之间整合的内在必然性。它将翻译研究推向了跨学科和超学科的维度,进行了复杂系统的整合研究。由此,翻译研究可夯实理论基础,更新范式,进一步增强翻译学科的求真意识、求善意识、求美意识和理性自觉意识。显而易见,将知识论引入翻译学研究所形成的跨学科越界,形成了崭新的翻译研究命题和全新的问题意识,加深我们对翻译现象的认知,弥补和完善了现存的翻译学理论知识之不足。知识翻译学不仅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进行了创新,而且带来了新概念、新命名、新范畴、新表达和新的翻译知识。这种跨学科融合创新的路径,体现了可贵的自主知识创新的独特价值,值得深入探讨。
刘教授聚焦 “词与物、词与事、词与人的知识存在” 的命题,从解释学角度,进一步阐发知识翻译学的“以真求知、以善立义、以美行文”陈述命题。
首先,刘教授通过考察了 “词、物、事、人” 四方与知识的关联性,科学论证了知识翻译学的本体论基础和框架。
刘教授认为,杨枫对中西知识论的源流有着全面的把握,通过沟通中外,融化新知,杨氏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有关知识翻译学的命题。从其关于知识的本质思考和知识翻译学的界定中,我们窥见其洞见和命题思考的深刻性。“世界就是关于词与物、词与事、词与人的知识存在” 的命题,(杨枫 语),在知识翻译学中起本体论的纲举目张的作用。 该命题对翻译中的知识现象、知识本质和知识结构有较强的统领功能,对知识翻译学的建构有具体的指导作用。知识翻译学通过对语言、翻译及其认识对象进行本质性的思考,考察了“词、物、事、人”四方与知识的关联性,确立了与译本、译事、译人的逻辑基础,进而阐明了翻译对象、翻译事件和翻译主体之间的互补性,构建了知识翻译学的本体论框架。作为知识生产的诸要素成分,三者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制约,不可分割。该陈述命题进一步为跨语言转换的加工、重构和传播行为奠定了本体论基础。通过将哲学知识学、社会知识学等资源和理念引入到知识翻译学,我们看到,知识翻译的范式找到坚实的认识论基础和社会实践基础。由此,知识翻译活动作为一种跨人文社会的实践事件,有了扎实的理论依托。
其次,刘教授认为知识翻译学的三位一体的原则,既重视本体论的基础性,也重视方法论上的整体性、系统性和普遍性,又兼顾各类知识生产和加工、重构的特殊性,具有鲜明的自主知识创新的系统论特色。
翻译的“以真求知”原则体现了自然科学知识范型的典型特点,即追求准确性和客观性。这是无论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还是人文科学皆追求的知识目标。
“以善立义” 之命题体现了知识伦理学在翻译学中的应用。知识翻译学中的 “善” 的法则涉及到伦理道德,“义” 则是所传递的翻译意义。
知识翻译学在艺术之真与生活之真中找到契合点,彰显了审美理解与艺术真理,论证了审美活动中翻译艺术原则的真理性和客观性。从这一点来看,知识翻译学所追求的 “以文行美” 不仅是一种主体化的体验,更是一种艺术之真的再现。
在刘教授看来,融合知识翻译学中三者最基本的方法论路径是,注重各种哲学知识论之间,以及翻译理论之间的互补性和有效性,充分利用哲学、解释学、科学哲学资源,以证实知、情、意三者在知识翻译学中的重要地位。
最后,刘教授肯定了知识翻译学的理论地位和当代价值。
知识翻译学作为构建中国当代知识体系的有机部分,是以翻译、转换和重构传统知识作为地方知识,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参照视野,作为其价值观念的核心基础,它是一种将本土知识转变为国际知识的话语知识塑造过程。知识翻译学既涉及到翻译具体领域的知识,也涉及到话语体系和学术体系的知识重建。因此,它既尊重传统知识体系的历史与逻辑,也借鉴吸收西方知识论的积极成果,立足当代,熔铸创新的知识命脉,是产生于当下,是中国知识体系创新亟需发展的知识领域。
知识翻译学综合了哲学、社会学、语言学、翻译学、传播学等学科的资源,充分吸取其跨学科知识的合理内核,构建了独特的创新体系,提出了关键的学科基础理论、命题和概念、学科定位和分支学科的构想,致力于翻译学客观知识的建构和真善美的系统平衡。知识论不仅有着坚实的认识论论基础,而且当代翻译实践、翻译话语知识的打造,有着广泛的社会学基础。二者的结合产生了新的陈述命题、命名了新的概念术语,创新了现存的知识范畴。
总之,知识翻译学关于 “词、物、事、人” 联结的命题构成了知识翻译学本体论,而 “以真求知、以善立义、以美行文” 的翻译命题则构成了其构建分支学科的认识论基础。作为一种全新的理论范式,知识翻译学彰显了知识产生作为整个翻译认识研究中的关键词的作用,促发翻译研究朝着 “知识转向”。它必将在当代的知识创新、理论创新、对外话语传播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从而为构建具有一般意义上的人文科学提供广阔的可能性。
相关信息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