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信息 |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第37辑目录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第37辑目录
文学之所以为文学的 “文学性” 不可能是单一的形式要素。文学是关于自然、社会、人以及人的内心世界的审美表征,是形式要素与非形式要素有机交融的审美综合体。文学的统摄性与包容性决定了文学研究的 “非纯粹性” 与综合性。文学研究可以是形式研究或审美研究,也可以是政治、社会、历史、伦理、性别、心理或文化的关联性研究。在本辑访谈中,金莉教授所阐发的 “女性文学” 之概念是文学非纯粹审美研究的有力例证。在金莉教授看来,“外国文学研究本身就是一种 ‘跨学科’ 的领域,是一个极具包容性、融合性的领域”。虽然 “女性写作” 在学界存有争议,曾被看成是一个不贴切、不稳定的学术范畴,但是其女性主义批评视角涵盖了文学与现实中错综复杂的女性问题,具有极强的包容性与融通性。无论是当下美国的 “堕胎权之争”,还是当代中国的 “铁链女事件”,都从一个文化侧面彰显了女性主义文学研究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基于近三十年美国女性文学研究之经验,金莉教授指出,当代女性文学批评应当打破疆界与壁垒,注重文学与历史、现实之间的互动,从而充分发挥其社会文化使命与政治参与功能。
本辑 “英国文学” 专栏共有10篇文章,涉及古英语文学、文艺复兴与莎士比亚、维多利亚小说与现当代文学,研究视角各不相同,但所论多有新意,展现出国内英国文学研究的强劲活力。其中,李伟民教授以吕荧翻译的莎剧《仲夏夜之梦》为中心,探讨其美学思想的形成与莎学批评之间的互动和影响关系,揭开了中国早期莎学研究史中不太受关注的一个重要切面;王改娣教授基于托马斯· 格雷的代表作《乡村墓园挽歌》与莎士比亚诗歌之间的互文关系,指出文艺复兴之后的很多诗人对莎士比亚的化用深入骨髓,由此形成了一个以莎士比亚为中心的诗人共同体;冯伟教授聚焦文艺复兴时期戏剧家马洛《马耳他的犹太人》中的两类人物形象,既探讨了马基雅维利主义对早期现代英格兰社会的影响,也分析了英国早期市民社会的道德转型焦虑;刘英教授的文章则探讨了现代交通与 “网络” 社会兴起、地方视野扩展之间的因果关联,从 “流动性转向” 的角度审视了维多利亚小说现代性表征的积极意义。
本辑中的 “美国文学” 专栏论文少于英国文学论文,是来稿比例不均衡所致,不代表本刊的选稿倾向,也不代表国内美国文学研究出现了新变化。相反,美国文学仍然是外国文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这里重点推荐本栏目的领衔论文,即美国文学研究专家虞建华教授的《小说、历史与小说的历史批判》。虞建华教授借用新历史主义批评理论探讨美国历史小说对 “非常” 历史事件的审美再现,剖析文学虚构与历史言说、小说的历史书写与美国官方历史叙事之间的关系,揭橥美国历史小说具有记忆重塑、政治介入、意识形态批判等文化政治意义。这篇文章是他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的前期成果,也是他的两卷本力作《 “非常” 事件与美国历史小说》的绪论部分。读者可以窥斑见豹,鼎尝一脔,领略新历史主义批评方法在批评实践中的具体运用与最新成果。张冲教授与卢敏教授的论文从互文和影响的角度分别探讨了美国文学中的经典重写和文艺思想交流问题,也非常值得一读。此外,几篇青年学者的文章都能围绕某个命题表达一己之见,反映了美国文学研究后继有人、未来可期的良好状况。
“共同体研究” 专栏收录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英国文学的命运共同体表征与审美研究” 的部分前期成果,涉及英国诗歌、小说与戏剧中的文学共同体、移民共同体、生命共同体、共同体身份建构、共同体伦理等学术命题。这些研究直接或间接呼应了当代中国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价值共识,体现了外国文学研究中的中国立场与世界视野。钱锺书先 生说:“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 秉承钱锺书先生的 “打通” 精神,中国的外国文学学者在 “共同体” 命题的文学释读与跨文化、 跨学科研究中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目 录
学者访谈
英国文学
美国文学
构建美国非裔文化共同体的 “庇护所”:《海洋之珍》戏剧空间与非裔文化身份认同 | 陈 曦
共同体研究专栏
书评
书写美国的非常历史: 评《 “非常” 事件与美国历史小说》 | 陈广兴
本辑人物
金莉教授
科研工具 | 外国文学研究工具书推荐(第一辑)科研工具 | 外国文学研究工具书推荐(第二辑)
科研工具 | 外国文学研究工具书推荐(第三辑)
科研工具 | 外国文学研究工具书推荐(第四辑)
科研工具 | 外国文学研究工具书推荐(第五辑)
科研工具 | 10部学术写作指导用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