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焕活新生 | 6个城市更新案例

看见选辑 看见景观 2023-09-06

目前我国的城市房地产开发,已经彻底从「增量开发」跨入了「存量改造」时代。「城市更新」将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增长点和发力点。从街区、社区,到厂区、商业区,以及公园、城中村——城市更新以改造升级的方式,让这些居民充满情感和记忆的老旧空间,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拉动区域获得全新活力。去年落地的6个案例整合分享给大家。




重庆 万州吉祥街城市更新 | 

设计:WTD纬图设计

万州作为一个很典型的山地城市,在城市的老城区里面存在着很多地势拉的很窄、很高,生活界面也很破败杂乱的老街巷,这些老街巷空间正在失去它原本的生活氛围,正在变得死寂沉闷,居民也在逐渐流失。这是一个由万州老城区政府主导的项目,府很迫切的希望找到一个街巷更新的切入口,为打开万州城市旧改更新的局面,提供一个有效的示范。

项目对于整个老城区来说,它是一个很小的点,但这个“点式” 街巷微空间,联系着上下半城,联系着现代街区与老旧生活区,处在城市新与旧空间的一个交界面上,前靠新商业,背靠着一片老旧的街巷居民区。设计希望尊重现有巷道肌理与风貌,实现传统与新兴业态融合共生。通过“点式”街巷的改造,促进城市的有机微更新,产生网络化触发效应,促使社会资源共同参与的主动改造。

场地原始照片

项目周边分析局部放大

项目平面图


设计用时尚的元素,在老旧的街区上搭建起与年轻人互动的桥梁,同时保留场地的时间属性,让新与旧,时尚与复古在这里碰撞,交织,让每一位外来者与原始居民都能找到更好的归属,形成一种更好的生活状态。

基于现状出发,设计保留了大量老的基底,对场地原有结构、树木保留,进行重新解读与包装,围绕现有的黄葛树打造月光剧场,城市书屋和览书一隅等空间。将原本杂乱的、消极的空间进行新的诠释。
不仅满足原有居民的生活功能,服务于本地市民生活活动,还增加更多可能性的场地功能,以吧台和坐凳的形式,呈现室外书吧这样的小空间及外摆空间,提高空间的利用率,为人们提供停留、交谈、活动的休闲平台。让本地居民在这个空间里唤起记忆,延续他们原有的生活方式同时满足更多年轻人的审美喜好。通过设计的手法进行升级的同时,让整个空间更富有层次,变成一个积极性,包容性,多元化的空间,在延续原有居民生活方式的同时,能够吸纳更多年轻人进入空间。

把原有的,不能动的防滑桩和用混泥土浇筑的沼气池,以及很多杂乱的管线,在立面上采用铝板包的手法,使其变成类似于穿孔板形式的剧场文化墙。

将咖啡店与外部的阶梯区域整体打造成览书一隅的休闲生活空间,水磨石打造的大阶梯,解决原有的场地高差,局部点缀着黄色钢板的图形,丰富的阶梯式坐凳空间。

项目有别于常见的老街商业形式,以点状存在的商业业态,代替片状的底商模式,对场地进行整体的梳理,对于部分临街建筑进行改造与重建,打造网红咖啡店,引入更多年轻载体,推动地摊儿经济等,为街区注入鲜活的力量,带动老街氛围,从而吸引年轻群体进入空间,激发社区活力,活络老街。

“点状”的业态分布

结合场地打造灵活市集,预留足量空间,满足特定时节的市集、营销展示等活动需求。带动老街的地摊儿经济,置入新的时尚业态,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来使用,为街巷注入互动性和时尚性的活力体验。

通过景观的手法,将万州港过去的记忆文化载体,演变成我们的景观墙体、景观装置等景观元素。让居民和游客走到这个空间的时候都可以跟场地产生共鸣,成为连接生活和文化的记忆纽带。

景墙分析图

月影墙的设计灵感来源于万州本地人们小时候对江面月影的记忆。把月亮倒影作为一个连接纽带,让本地居民在这里唤起过去的记忆,能够得到更多的东西。月亮墙还有着科普的功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在这里打卡,我们在景墙上做了上玄月下玄月等月亮阴晴圆缺的变化。月亮也唤起人们的乡愁,对街巷的过去产生回忆与遐想。

景墙分析图

设计从空间和界面上去规避和提升环境脏乱差的视觉形象,临街老旧的危房,基于成本的考虑,做了拆除,以同面积同位置进行恢复,改建成一个小体量的商业建筑,通过对建筑切角,延续古树的生长路径;并对临街的居民住宅进行代建,尊重原住民的生活方式,对建筑外立面进行了最大程度的保留,局部做饰面改造。

更新前后对比,保留了建筑与大树的关系

对部分临街居民建筑底商进行饰面代建更新,改造原有建筑一层立面,植入文创休闲业态,延伸外摆空间,塑造场地调性。

对万达商业建筑的背街立面,设计保留大部分原有墙体,且延用本土化的砖,这些材料体现了时间的流逝、与地方的联系以及生活的真实性。同时引入现代玻璃与钢材料,形成传统语言与现代工艺的对比,更具时代冲击感,体现文脉的延续性。保留并修缮原有青砖墙面,空调外挂机位设计外包穿孔板 ,形成有韵律的立面。

对部分临街居民建筑底商进行了代建更新

对于街巷的生活记忆,巷道随处可见的老基底文化,青石,台阶与空间属性是我们不能设计出来的历史痕迹。通过留改甄别保留街巷肌理和人行尺度,发光玻璃砖作为入口的引导。

通过景观的手法将过去的记忆置入到场地里,连带出来更多的记忆,场地跟过去有连带关系,而不是一刀切, 把过去和现在完全切断,形成了一个完全新的东西,那就失去了老街原本的味道。

做旧改的核心目的除了让人觉得焕然一新,更重要的解决民计民生,让原本的居民能够在这个空间待得舒适,更重要的是激发社区的活力,让更多的人愿意进来,最终使业态需求得以复苏,能够持续性的促使更多的社会资源共同参与进行主动改造,老城区才能算是正真被激活了。商业的运营,商业的置入,能够真正的让整个空间不会是在改造完之后还是一个死空间,它会整体让我们的空间体系变得活灵活现,会有新的和原本的居民参与到这个空间里来。

但需注意的是对商业的控制度,很多老街商业化过于严重。在老街巷中商业是因为生活需求而产生的业态,它是点状而非片状存在的。对于旧城改造,我们提倡的是为了生活而商业。因为有了生活,才有了商业!

项目名称:重庆万州吉祥街城市更新
委托单位:重庆市万州区住房城乡建委
设计单位:WTD纬图设计
完成年份:2021
设计团队:李卉 李彦萨 田乐 李丹丹 侯茂江 王璐 潘宇杰 李理 童征 石雪婷 李超 欧梁薛 张书桢 姚淞骅 张宗果 俞正伟 汪晓卫
建筑改造:上海大椽建筑设计
景观施工:重庆吉盛园林
项目地址:重庆市万州区万达金街
项目面积:2400㎡
文案策划:mooool(本合辑文章有删改)

摄影版权:三棱镜



上海 蕰藻浜滨江公共空间示范段 宝山庙行 | 

设计:创霖泽柏+大观

蕰藻浜是宝山的母亲河。结合上海打造全球卓越水岸城市的愿景,蕰藻浜也成为宝山区城市滨水区转型的重点。其中拥有1.4公里岸线的庙行段依托防汛墙加固改造工程的契机,作为蕰藻浜滨水公共空间示范段先行启动。作为宝山的母亲河,百年前吴淞开埠,一批批企业先后在蕰藻浜畔落户,沿岸以工业仓储及货运码头为主。随着城市发展,蕰藻浜沿岸迎来环境综合整治,昔日的老厂房旧堆场纷纷变身成为极具魅力的高科技园区,蕰藻浜从生产性岸线向生活性岸线转变的需求日益迫切。

设计以“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为基础,聚焦滨江片区公共空间,通过对滨江社区生活圈的配置层级、服务要素、环境提升等内容的全要素主客观评估,直击现状问题与居民诉求,尝试探索滨江片区公共空间功能的优化和升级,着力打造15分钟滨江生活服务圈的建设,提升滨江片区公共空间的服务水平和居民的生活幸福感。

现状小建筑改造

蕰藻浜岸线更新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本次更新结合场地现状聚焦以下三大核心服务要素

一、聚焦防洪安全与岸线贯通,夯实基础服务。在不突破蕰藻浜防汛安全的前提上,保证慢行道、跑步道、骑行道等慢行系统各自的连续性及相互的连通性,最大限度地开放安全可靠的滨江空间,构建维护城市生态安全的主要廊道。

场地边界分析

二、契合园区需求与居民诉求,提供多元服务。聚焦体育健身与文化活动,通过整合蕰藻浜岸侧的零碎空间,挖掘潜在场地资源,打开蕰藻浜滨水空间并衔接智力产业园,提供多元化活动场地,实现多样的人群各有所乐、各得其所,构筑提升城市滨水活力的重要纽带。

三、依托科创之河与艺术湾谷,定制特色服务。依托北上海科创体验区建设,立足宝山本土文化特色,叠加科创与艺术特征,塑造具有滨水特色与科创主题的开放场所,营造具有艺术氛围的滨江场景,打造联系城市人文景观的特色绿链。

空间的共享使用和公共性的弹性适应-五大蝶变

一、通断点 Connect the break-point

采用“通断点”方式改变滨水片区多段分割且互不连通的现状,以防汛工程和城市绿道建设为契机,将承载着时代回忆的厂界围墙中有阻碍的部分去除,剩余部分加以装饰,构建连续的滨水慢行系统和景观通廊,实现蕰藻浜岸线空间的全面贯通。

老墙记忆

二、扩视线 Enlarge the sight

采用“扩视线”方式改善现状闭塞的滨水空间感受,创造多层次绿化的视觉体验与开放通透的临水观赏体验。在不改变防汛体系的前提下,通过提升竖向场地标高,提升亲水感,并借此建立多层级的绿化体系。通过对防汛墙的改造,形成下沉式或高台式的滨水平台,以及迎向水面的观景大台阶和座椅,实现蕰藻浜岸线空间的生态可持续发展。

三、拓腹地Extend hinterland

采用“拓腹地”方式实现活动场景落地的场地条件,我们最早的着眼点是梳理和打通片区整体公共空间体系,把滨江步道的线型空间与周边公园和办公园区的公共空间相联通,把东西两侧的桥下闲置线型空间和周边地铁站、商业区、居民区断点打通,融为一体,形成一个完整的滨水公共空间网络。并强调与滨水地块的融合与互动,与滨水空间共同为市民提供休闲活动场地,实现蕰藻浜岸线空间的多样化配置与利用。

四、塑记忆Restore memory

采用“塑记忆”形式挖掘岸线地块的历史和工业遗存的本土特色文化,以保留和再生的方式转变为内涵丰富的活动空间,以创建北上海科创体验区为发展目标,在生产型工业岸线转变为生活岸线的过程中,我们保留并改造了原有场地上的桥梁、平台等一些工业遗迹,留住了场地的的历史记忆,并把它们改造为市民的活动场地,形成新的文化和艺术吸引点。结合2021上海城市艺术季的举办,打造独特宝山的文创标识,塑造新的文化与艺术吸引点,提升空间的趣味性与差异性,形成滨江庙行段独特的识别度和吸引力,实现蕰藻浜岸线空间的科创引领与示范。

五、统布局 Unify layout

采用“统布局”形式对整个岸线空间进行更新研究,疏通增设公共通道,完善步行空间的连续性,提高各地块与滨江空间之间的交通可达性,协调滨江空间和腹地之间的空间风貌关系,构建慢行宜步的开放空间网络和花园式办公环境,统筹区域布局关系,形成滨水空间与开放园区、公园空间相互契合,融为一体,打造紧邻科创之河的科创产业集聚区,实现蕰藻浜岸线空间一体化发展建设。

片区总平面

项目名称:蕰藻浜滨江公共空间示范段(宝山庙行)
总体规划:上海创霖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方案设计:上海泽柏景观设计有限公司+上海大观景观设计有限公司
施工图设计:上海聚隆绿化发展有限公司
项目经理:张勤
主创设计师:杨晓青
规划总负责:贺佳
规划设计团队:郑梅梅、刘慧慧、谷佃风
方案设计团队:鲍鲁泉、王骏杰、张先之、吕文瑛、尚倩云、吴永清、彭晓凯、胡晓霞、孙刘振
施工图设计团队:张向阳、孙杰、张燕飞
设计时间:2018.03-2020.12
建成时间:2021.06
项目地址:中国 上海 宝山
岸线长度:1.4公里
摄影版权:彭晓凯 金笑辉


广州 天荟江湾·滨江公园 | 

设计:广州城建设计

天荟江湾·滨江公园位于广州市海珠区珠江后航道经济带、创新带、景观带及海珠创新湾片区,拥有广纸、广钢、沥滘村等多个城市更新重点改造区域,并有新旧交集的居民区在场地周边构成富有生活气息的社区脉络。珠江后航道片区从工业园区逐步向活力创新产业更新,通过依托珠江后航道黄金岸线,形成发展文化创意、观光、休闲等功能的滨水创意休闲带。

珠江后航道区位分析图

设计需将该滨江绿地建设成为社区中一处对外开放的休闲滨水公园,同时以此为突破口打开原本闭塞的滨水环境,重新梳理珠江水与这一片区的关系,搭接珠江后航道与海珠创新湾的活力桥梁,维系珠江与城市、市民的环境与情感联结。

后航道中“断层”的滨江绿带

项目占地面积为12721㎡,约276m长,45m宽。原始场地较为封闭,并对滨江视野有所遮挡,犹如一座断层的江岸“荒岛”。设计以低干预介入,注重场所精神的探索及在地文化的保留,以满足场地功能、激发片区活力为导向,用克制的设计手法,将关系到珠江与场地最生动的记忆保留下来,并加以转化和利用。

原先封闭的场地及观江视野

同时综合防洪及生态要求,预留贯穿全园的防洪通道及相关设施,以漫步道、跑步道、骑行道三种道路设计,创建连接新生活与城市人文的滨江公园。站在民众当下与未来生活视角,沿着城市发展脉络,将人流量与生活气息引入公园,回到设计的起点,还珠江于民众。

公园建成后成为附近社区步行可达的滨江绿地,漫步10-15分钟于此感受珠江之美,市民汇聚于此,增添更多活力与参与。

设计通过现代设计演绎崭新的体验,保留原场地的7株老榕树和装卸货平台,成为观望城市恢宏景致,记载市民生活方式的舞台。人文历史与人们日常生活的片段在此重叠,进行休憩、交谈、滑板、遛狗、散步等各类动静相宜的活动,并以第一全景视野欣赏城市的拂晓与落日。

原场地的老榕树与装卸货平台被保留

并保留码头原有驳岸,将存着场地记忆的船只旧物融入景观设计当中,用原有的拴船桩结合“流动”的片岩铺装,演绎一处静谧的观赏节点。以低干预的形式让码头广场与城市空间共存,释放新旧碰撞的魅力。

一条临江的防洪通道与骑行、漫步道创建了与珠江视野的连通。伴江畔散步,来到林荫广场,广场保留了原场地三株原生乔木——构树、乌桕、苦楝,并以恰到好处的尺度关系,与韵律起伏的弧形坐凳自然形成满足市民交流活动的林下空间。

老树围合形成的广场,呼唤着人们的靠近,在此聚会、运动、戏水,亲近家庭、自我、自然。

项目利用设计的手法把江景风貌与资源最大化展现给市民,也让客户可以更好地感受未来滨水商业生活模式。设计充分尊重原地形地貌,围绕保留下来的13棵大树、码头和废旧工业遗迹打造满足老百姓日常休闲的滨江绿地公园。没有做哗众取宠的设计,始终在合理成本的命题下去探讨最适合的空间、最适合的尺度、最适合的材料工艺……最终在成本、维护、呈现效果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项目得以较好地落地。

项目名称:越秀天荟江湾·滨江公园
项目地址: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大干围12号
开 发 商:广州市佰城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甲方单位:越秀地产大湾区中部区域公司
甲方设计管理团队:邝丽娜、任敏
甲方工程管理团队:杨磊、赖飙、肖雁
景观设计:广州城建开发设计院园林景观事业部
项目指导:潘斌、林山
设计团队:张志诚、莫世浩、周荃、何丹、叶志灿、关子铭、刘善崇、吴丛文、黄文涛、吴秋燕、潘毅聪、邱日树、罗幸雯、谢楷、杜秋斌、林文双
景观面积:12721平方米
项目摄影:景观周|超越视觉‍‍‍‍‍‍‍‍‍‍‍‍‍‍‍‍‍

撰文排版:景观周、广州城建设计(本合辑文章为节选)

建成时间:2021年10月

宁波 和丰未来社区微更新 | 

设计:UAD 9 studio

当下城市空间的规划建设,往往重视物质要素的建设,而忽略非物质要素的建设,以致于城市空间历史记忆遗失,人们对于场地的归属感和认同感降低,城市文化和精神情感失落等。宁波和丰未来社区微更新实验从空间叙事理论出发,以基于空间的现状及问题,由点及面,以人本化、低碳化和数字化为三维价值基础坐标,在城市更新中运用空间叙事理论来提升空间的品质,使空间与人之间产生交流与共鸣。

宁波市鄞州区明楼街道和丰未来社区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积淀的老旧小区,周边主要为住宅、商业及办公用地。基地为退让西侧场地后自然形成的形态狭长且单一的L形场地,长约150米,平均宽度8米。受网络结构相对分散、多元主体互动相对缺乏的传统社区服务模式影响,目前主要存在“社区共同体建设落后”、“空间功能单一,活力不足”、“特色匮乏,文脉标识模糊”等几类问题。

伴随着未来社区建设的风潮,和丰街道拟将其原有的服务中心大楼,及周边配套的辅助用房等进行统一设计更新,以适宜未来生活需求。结合未来社区服务中心的主题以及从本地历史沿革中梳理出的“纺织”设计要素,项目提出“百年和丰因纺织而兴,未来生活缘格构而起”的设计理念。希望通过白色网架格构状编织,将交互、低碳、数字、文化等元素融入设计中,形成一个个未来社区的典型生活场景。

设计依托格构网架,不断强调“格子公园”的设计理念。从功能场景入手,以实际功能需求出发,通过社区会客厅的形式布置各式各样的功能空间,从南侧入口依次为欢迎客厅、交友客厅、玩乐客厅、运动客厅、生活客厅五大客厅,屋顶花园和邻里中心,充分解决社区周边群众的日常交际、娱乐、运动等空间不足的问题。

将社区服务中心,这一功能性机构,变成每个社区居民均乐意前往的邻里中心空间,打破社区管理模式的刻板影响,促进政府服务与居民,居民与居民间的交流,为社区生活模式提供新的可能性。

在设计过程中,用技术手段维持项目中的生态环境成为思考的重点,主要体现在能源可持续性和材料可持续性两个方面。能源方面,植物和构筑物被有机结合在一起,所有的种植模块均被接入智能管理系统,通过实时数据监测,实现精准养护。同时,一些互动式的游乐设备被引入,如互动钢化玻璃灯光键盘,通过人力输入转化,形成可被感知的风、光、声等要素,增强体验感,赋予场地更多的活力。

材料方面,运用废弃物品以及旧改过程中废弃砖石填充装配式格架,西侧入口区域将回收的老式工业织机等物件作为景观小品,并通过照片墙的形式,叙述着和丰百年历史。

社区依托互联网平台,建立了一系列云端服务系统,而服务系统的终端被此次更新项目所考虑,自然地融入了空间中。例如公共区域的绿植检测系统,不仅美化室外环境,同时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温度、湿度、空气流速、二氧化碳浓度等指标,也更加有效地支持了植物养护的工作。

和丰未来社区微更新实验是一次兼顾经济性、实施性、参与度、绿色生态的社区公共空间提升实践。本次实践运用空间叙事的理论方法,结合和丰历史文脉,强调人与环境的互动体验,采取绿色生态、环境友好的建造方式,植入高效智能、科技创新的设施设备以及和丰社区不可磨灭的场所记忆,呈现出高品质的未来社区公共生活场景,为未来社区景观微更新提供了新思路。

项目地址丨浙江 宁波市 鄞州区

建筑面积丨810㎡

用地面积丨1500㎡

竣工时间丨2021年

设计总负责丨莫洲瑾

景观设计丨孙洞明 金雷雷 郭淑睿 樊简敏

业主单位丨和丰社区居委会

建筑摄影丨陆钊扬 和丰社区居委会 融创归心运营团队


成都 华西坝大学路城市微更新 | 

设计:Lab D+H SH

华西坝大学路位于成都市府南河畔历史文化区,是著名的华西大学校门前的重要道路,街区周边业态功能丰富,曾经见证了中国西部的医学圣殿、最重要的大学之一——华西大学的发展。大学路原是一条普通的单向双车道,两旁梧桐树病病殃殃,店铺破败,缺乏生机,百年名校的锋芒被隐藏于此。

华西坝钟楼

华西坝大学路城市微更新项目成功地通过一条“生长的街道”重新焕发老成都记忆中的华西坝街巷活力,保护了周边居民的生活状态,用现代的设计手法发掘华西大学的悠久历史,尊重融贯周边中西风格的历史建筑群落,将大学路重新打造成一条一直在生长的街道博物馆。

景观设计探索出了一套独特的、专属于华西坝的地域“创新方式”:用“时光之河”有序地串联起场地空间节点,充分利用毫无用处的街巷边角地,通过植被保留、历史激活与活动融入赋能街巷空间,为居民、教师、学生等不同类型的使用人群提供更多公共活动场所,同时满足游客了解历史、参观游览的目的性需求。在梳理公共空间秩序的同时,让这条一直在生长的街道形成新与旧的氛围,为华西坝社区注入文化动力。


历史文化资源分析

华西坝平面图

周边空间节点分析

空间节点设计关注对街巷边角空间的再利用。源自华西大学钟楼下的荷塘的抽象水景为“时光之河”的出发点,所有华西大学的历经百年的历史元素、故事、老照片被藏于水下,按时间顺序沿河徐徐流淌。渐渐的,“时光之河”变为地面的铺装,最后将被定格在华西大学老建筑的立面前。沿着“时光之河”,拆除校园原本的实体围墙,代以虚实间隔的砖墙与玻璃围墙,透过玻璃上篆的刻历史信息,独特的历史建筑若隐若现。

时光之河改前后对比

穿过古树花园是历史街区,由古老的梧桐树和商业建筑改造围合形成一个安全的步行空间,车行、慢行与人行系统互不干扰。诸多历史记忆和细节都藏于道路之间,绿化、座椅、斑马线等。为了烘托华西大学的校门,华西坝的历史照片与铺装在这里进行了结合,在满足车行的同时也形成整个街道的视觉中心。

历史街区改造前后对比分析

围墙博物馆是独特的城市停留点,我们创造了一系列的灰空间和休息空间。在劝学花园,瓦片与绿化渐变过渡,满足绿化率的同时也将华西坝的记忆带回了街巷一隅。

改造后的围墙博物馆

场地中的景观和人的活动都是沿着梧桐树展开的。对于因为虫害而枯败的梧桐树,设计团队尽全力保留老梧桐树,除虫救治,让其恢复生命力。同时,为两棵古银杏树设计独特的古树花园,将自然与历史记忆叠加。道路两侧的雨水花园设计与街巷整体设计融为一体,收集雨水、组织径流,考虑植物组合,净化下渗,成为控制街巷暴雨管理的有效手段。

古树花园改造前后对比分析

景观设计中的材料配色来源于华西大学校园内建筑的灰瓦、红色斗拱柱子、白色收边,与历史建筑形成对话,隐藏在城市之中。座椅收边、自行车道为红色,主要的铺装和场地的大基调为灰色,偶见浅色收边,与梧桐、绿草形成独特的图底关系。

焕然一新的华西坝大学路是一次成功的城市微更新实践,已初现百年华西坝的历史与辉煌。景观设计从公共领域(Public realm)的角度解决大学重要道路的交通性与功能性问题,利用边角地,重塑街巷生态。随着街道边见证历史的梧桐树的复生,一个藏在历史深处的老街在现代景观语言下被唤醒、被激活,关于成都、关于华西大学,所有的历史记忆和文化骄傲都得到了留存。

项目名称:成都华西坝大学路
项目位置:四川省成都市
项目面积:22000㎡
设计方:Lab D+H SH
设计负责人:李中伟,林楠
设计团队:黄诗琪 张家茜 朱楠 潘晓雯 巩昊坤 周建 徐思莹 沈怡君
建成周期:2020-2021
业主单位:万城城市设计 万科城市研究院 成都万科
摄影版权:鲁冰,良相设计,万科


上海 曹杨百禧公园 | 

设计:刘宇扬建筑事务所

项目前身是真如货运铁路支线,后改为曹杨铁路农贸综合市场,基地长近一公里,宽度介于 10 米至 15 米之间,2019 年市场关停后这个空间在不到一年的时间被重新规划建设为一个全新的、多层级、复合型步行体验式社区公园绿地。设计通过挖掘场地文脉、建构空间场景,得以重塑街道绿网、形成“长藤结瓜”般的南北贯穿的步行纽带,进一步拓展曹杨社区的有机更新。

轴测爆炸图

城市肌理

曹杨十景图

市场沿废弃铁路南北贯穿通过工人新村社区,区政府及其街道办为提升区域生活水平与空间品质,将该地目标定义为未来提供居民日常文化休闲活动的城市公园。项目伊始仅以两天完成首版方案,以不足两周时间调整、敲定方案。此后设计调整与深化协同施工开挖等工作在各个部门协调下同步推进,基础分段完工后预制钢构逐步进场,从概念方案设计到最终落成投入使用,仅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

作为曾经的铁路用地和随后 20 多年农贸市场,这个特殊的线性空间属于超大城市里的典型剩余空间。当看到场地的一刹那,设计团队意识到在熟悉的城市中,仍有出乎意料的、蕴藏着惊喜的边角料空间,而如何再利用这类空间是城市化进程进入存量时代的必经思考。

狭窄的场地通过立体的设计手段被赋予 3 倍的空间延展,成为附近住宅区、学校、商业办公等不同使用人群在不同时段下休闲活动的边界拓展。由于地铁以及周边楼距限制,半地下层的开挖限度被控制在1米;首层向上抬高 1.4 米,预留出部分底层空间作为社区“收纳器”提供如艺术展览、社区活动、文创集市等临时性功能;另一方面,为了不造成公共空间对周边小区居民楼的干扰,南北贯通的高线步道被限定在离地 3.8 米的高度。

北段入口曹杨客厅

兰溪路过街云桥

南段环形廊桥

南段宝特瓶空间

心连心舞台

全长 880 米的景观长廊划分为南北两翼,聚合 10 组场景以满足聚集、活动、娱乐、休闲、运动等公共服务。立体长廊从核心向南北延展,串联社区活力,形成互不干扰又交错对话的多维立体空间。北端入口作为面向曹杨的城市客厅,将左右两侧的联农大厦、中桥大楼裙房纳入设计更新范围,使之围合地面与云桥形成高低两层的入口广场,可行进、可远眺。

中段跨越城市道路的双流线过街天桥整合了兰溪路两侧公园的步行体验,使得街道上的生活、熙熙攘攘的车流与行人共同组成了公园场景的一部分。

而南端以环形廊桥连接了左右的直线云桥,前后各有一颗朴树穿过云桥空隙,随着生长茎叶相互缠绕,行经其中可碰触枝叶。我们希望尽可能地增加一些绿化,见缝插针地去种一些树,一些草,一些花,让这个整个空间除了钢铁,  也有绿意。

设计团队花费了很长时间选择颜色,并非一开始就想清楚的。主基调上当然希望是一个比较温和、不突兀的颜色,但如果只是灰色或银色,则表达不出社区的活力。打样了十种颜色配比方案。最终选择了在云桥钢结构主体为银色的基调下,内侧喷涂橙色,希望通过颜色的对撞展现朝气。

1.4 米标高以下的空间则有不同考虑。半地下空间的客观条件是狭窄、暗淡的,如何让暗的空间与地面之上亮的空间相协调?设计团队选择了与云桥不同的色彩方案:半地下室顶板的钢构以银白色为主,内侧喷涂黄色。这种银白色是一种珍珠白,银粉比例较大,与地面以上的银灰色不同。判断半地下空间体验感的重要性高于颜色的统一性,这可能是大部分建筑师都不会做的决定,也是之前的项目没有遇到过的挑战、突破了一点常规的思维。

设计上有意识地在公园里创造了一系列连续的轻质拱棚架构,覆以遮阳膜。遮阳而非遮雨出于两点考虑:一是在线性的开放公园内重要的是感受自然;二是技术层面的考虑,一旦选用遮雨的膜,就需要承受更多风荷载,无法在建造层面上凸显云桥与拱棚的轻与重的张力对比。拱棚形式上的意义是勾起人们对铁路的记忆——曾经绿皮火车徐徐入月台的场景。月台有很多种形式,我们就选择一个最简单的拱形做不同的串联,也选择了五种不同颜色。因为样式是重复的、颜色是变化的,于是拱棚有了给整个公园分区的意义——在端头是一个蓝色,再往前有一个粉色——通过颜色可以简单地定位人的位置。


楼梯与廊道顶棚

兰溪路过街天桥拥有双线通道,出于几个原因:一是双喜临门、双桥跨越,寓意是个好兆头;二是对环球港的双子塔有回应;三是考虑循环流线,在云桥上来回行走可以避免回头路;最重要的是,双线强化了过街天桥的空间感。兰溪路两侧都是百公园的范围、但城市道路不是;双线的过街天桥整合了两侧公园的步行体验,使得天桥也被认为是公园的一部分。

百禧公园跨越了街道,使得街道上的生活、熙熙攘攘的车流与行人共同组成了公园场景的一部分。故而公园是一个融入社区、结合社区的公园,而非一个封闭的、有围墙的公园。过街天桥创造了一种对望的关系,一种从上到下能够互看的关系,形成有趣而灵动的。

总平面图

项目名称:曹杨百禧公园

项目地点:上海市普陀区曹杨新村街道曹杨路875号

项目类型:市政景观

基地面积:10165 平方米

建筑面积:2892 平方米

设计时间:2020.10-2021.08

建设时间:2021.01-2021.09

设计单位:刘宇扬建筑事务所

文字:刘宇扬、梁俊杰(本合辑文有删改)

摄影:朱润资,梁俊豪




*文章编辑节选自设计单位项目推文,仅用于交流学习。

*请勿以看见景观编辑版本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
点击下方公众号关注 「看见景观」

国际报奖

22年10月-23年 国际设计奖项资讯


斩获大奖!GMC青坤景观 揽获美国MUSE 缪斯设计三项大奖



看见景观 视频号 
项目频道 / 美学频道 / 纪律片频道/考察频道 更新中

近期阅读

宁波 万科.沁庐 | 极限约束中,还有沒有深情的真情的盘?

大连 亿达·青云天下首开区 | 傍山森居 自然里流动的优雅

东台仁恒·七里澜庭 | 一粒盐的时间跨度

厦门保利首开·云禧 | 天光云影 共与徘徊

苏州 旭辉·吴门里透明工厂 | 丛林星球奇妙之旅

小而美设计 咖啡店 | 历史.极简.流线.小森林.工业风



设计好物


设计师新宠 | 日本ambie新概念蓝牙耳机

*运动最佳 全球新款科技潮配 

粉丝福利 优惠放送



END更多精彩项目,可识别二维码关注 看见景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