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69 字 | 🎵 22 分钟看清羞耻的真相,
停止自我内耗,
勇敢拥抱真实的自我与生活这本书能为你
开阔视野,增加文化资本。
辨析人类羞耻感的来源,了解高敏感人群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
- 提供一套克服过度羞耻感的困扰,与他人正常交往,关爱自我的疗愈方案。
适合谁听
心理学爱好者。
拥有过高羞耻感,导致自我评价过低,感觉严重影响正常生活工作社交的人。
书籍信息
书名:《恰如其分的害羞》副标题:高敏感者自我成长之路原作名:SIG HEJ TIL DIN SKAM作者:[丹麦] 伊尔斯·桑德译者:冯力德出版社:台海出版社出版年:2021-12页数:160定价:52.00装帧:精装ISBN:9787516831489内容简介
在寻找自身问题的原因时,可能很少有人会想到羞耻感,因为它经常跟自我压抑、自我苛责混淆在一起。羞耻感让太多人以孤独的方式逃避自我,却不愿冲破孤独,去过一种敢于脆弱却心性开放的生活。身为心理治疗师,伊尔斯·桑德深知要一个人谈论自己的脆弱是多么不容易。她在书中分享了自己如何克服深深的羞耻感的个人经验,以及她所陪伴的许多个案故事,并以专业且充满同理心的温柔,引导你发现隐含在羞耻感底下强大的内在力量。本书既能让你看清羞耻感的真相,也能帮你找到直面它的勇气。作为高敏感人群的“救星”,作者一再提醒我们——羞耻感会传染,勇气也会传染,如果你想弥补自己精神方面的缺陷,找寻内在力量的支持,要和那些有勇气、积极的人在一起!作者简介
伊尔斯·桑德,心理治疗师,丹麦奥尔胡斯大学神学硕士,硕士论文以卡尔?荣格与索伦?克尔凯郭尔的理论为主要研究方向,现为丹麦心理治疗学会会员,并在丹麦国家教会担任教区牧师近11年,专注于心理咨询督导、讲师培训与心理咨询工作。身为高敏感族的一员,她更了解高敏感族的心情与苦处,其作品《高敏感是种天赋》系列引起了全球高敏感人群的共鸣,帮助无数人走出了心理困境,先后出版了美、英、德、法、日、韩、中等19种语言的版本,占据各国心理自助类排行榜前列。
前言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我要为你解读的书,是丹麦心理咨询师伊尔斯·桑德的《恰如其分的害羞》,副标题叫“高敏感者自我成长之路”。
高敏感者,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呢?说白了就是对外部世界高度敏感,心理相对脆弱的人。他们更容易受到环境影响,还常常会为此不堪重负。本书作者桑德,自己就是个高敏感者。她是丹麦一位知名的心理治疗师,她的作品《高敏感是种天赋》系列引起了全球高敏感人群的共鸣,帮助无数人走出了心理困境。根据她的研究估计,全世界大约有20%的人,是高敏感性人格。这个人群有很多独特的优点,比如说有活跃的想象力和更丰富的内心世界,能够感知到事物细微的差别等等。但是,相对应的,高敏感人格拥有者,也拥有很多普通人所没有的苦恼和缺点:比如,处在一个人数众多的公共环境里,还要进行社交活动时,高敏感者就会感觉自己的精神电量,在快速流失,哪怕整个社交环境的气氛让人感到快乐,他们也会选择尽快抽身,回到自己的个人小世界里去“回血”。不仅如此,高敏感人群还有一个让他们苦难不已的问题,那就是共情能力过高,容易受到周围人情绪影响。比如,在人际交往关系中,外人发出的一点点情绪信号,都会被高敏感人群无限放大,而且还会归因到自己头上:他是不是生气了?我是不是做错了什么?有些时候,高敏感人群甚至会希望自己的感知力迟钝一点,阻止这些过量的外界信号涌入自己的大脑。另外,高敏感人群,还会竭尽全力避免给他人带来不便和痛苦,也愿意花更多精力去维持和他人的关系。哪怕这样做,给自己的利益带来了持续的损害,让自己的精神能量倍加损耗。最后,高敏感人群还非常容易自卑和害羞,拥有异于常人的高度羞耻感,给自己设立了严苛的高标准,然后因为自己“不合格”的表现,或者小缺点而长期过度自责,听起来非常像一种针对自我的PUA。所以,为了有效解决高敏感人群这些心理上难以摆脱的问题,缓解精神内耗,让他们能够正确评估自己,重新构建社交与沟通的能力,桑德撰写了这本书。当然,那些虽然不是高敏感人格,但或多或少也有以上心理问题的人,也可以从本书中获得启发和解决方案。接下来,我就分两部分,为你介绍本书的主要内容:首先,我们来看看,高敏感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度羞耻感,如何限制了高敏感人群向他人求助,而宁可选择自我忍受,从而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在第二部分中,我们再看看桑德给我们提供了什么样的实操性建议,帮助我们克服过度羞耻感的困扰,把羞耻感回调到正常水平,从而一步步帮助我们实现正确自我评估,接受并关爱自我,同时与他人建立健康而正常的关系。
第一部分
我们听书解读过很多心理方面的书籍,在这些著作中,都有一条基本通用的建议,那就是,如果你发现自己有了问题,那么就应该果断向身边亲近的人,或者专业心理机构求助。然而,这条建议,在高敏感人群这里,往往行不通。这是为什么呢?桑德发现,高敏感人群,几乎都拥有异常高的羞耻感,连勇敢走出一步,开口倾诉自己的问题,都非常困难。那么,羞耻感究竟是一种什么情绪呢?桑德说,羞耻感是一种觉得自己有某种问题或者缺陷,导致自己不被他人所爱的感受。
恰当的羞耻感,会提醒我们自律,遵守社会公序良俗,努力实现自我进步。但是,过强的羞耻感会带来哪些问题呢?首先就是焦虑,担心自己的缺点和问题被他人发现,然后就被自己归属的群体排斥在外。桑德说,这是一种从远古时代开始就镌刻在人类基因中的本能。它曾经在远古时代危险丛生的环境里帮助人类存活,甚至有心理学家说,羞耻感就是一种防止个体破坏重要社会关系的保护手段。在古人类的食物主要通过集体狩猎来提供的时候,被部落驱逐出去,单独生存,不仅意味着食物来源的断绝,也意味着在野外遭遇大型肉食动物的威胁时,基本是死路一条。但在今天,这种本能其实已经有些过时。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会说,欸,我感觉我自己属于比较有良心、道德自律比较强的人,我犯了错误,感到内疚,自责一下,想想怎么补救,难道也是心理问题吗?说到这里,桑德就说了,搞清楚,过度的羞耻感,和内疚不是一回事儿!具体来说,内疚虽然和羞耻感确实有相似之处,但是请注意,内疚发生在我们的行为确实违背了自己信奉的道德、伦理准则的时候。而羞耻感往往和我们的行为无关。更重要的是,内疚感带来的自我批评,是指向我们的行为,例如我们在内疚时,会在内心自责说,“我干了一件糟糕的事!”但羞耻感,尤其是过度的羞耻感,却截然不同:它带来的自我批评,目标直接指向我们自身的价值,也就是说,它让我们内心发出呐喊:“我是个糟糕的人!”所以说,过度的羞耻感打击的,是我们的自我价值,而自我价值,则是我们进行自我认同的基础。在本书中,桑德记录了自己在咨询里,不同的高敏感人群向她倾吐的羞耻理由,可谓形形色色:有体重稍微增加,就引发外表焦虑的;有因为自己的午睡习惯而感到羞愧,怕被同事看到的;有因为失业而感到低人一等,不想社交的;还有在受到不公平待遇后,还要自我归因,觉得问题出在自己身上的;更有甚者,还有人会因为别人干了什么错事蠢事,仅仅是因为自己在现场,就感到尴尬羞愧的。所以,桑德说,羞耻感对于我们来说,就如同建筑内部的火灾警报器,适度的羞耻感,能够帮助我们进行自我反省,时时进步,但过度的羞耻感,就会像一个出故障的警报器,时刻发布虚假信号,不仅让我们时刻陷入精神内耗,还可能大幅度加剧我们的挫败感,消除我们进行自我改善的信心,让我们坠入一种死循环,更会带给我们许多健康问题:研究表明,高度羞耻感,很可能会导致抑郁症和社交障碍等等。那么,是什么导致一部分人拥有了这种“高羞耻,低自尊”的人格特征呢?桑德在书中解释说,说到底,还是和儿童到青少年时期成长的家庭环境密切相关。我们在婴幼儿时代的早期经历,对我们大脑思维和反应的底层逻辑,具有决定性作用。从出生后开始算的9个月内,是大脑神经元发育的黄金时期,在这一时期,我们身处的环境,以及受到的待遇,决定了我们一生的自我意识和行为模式等底层逻辑。如果孩子不幸生活在一个不健康,没有得到关爱的原生家庭环境中,那么早期的不良体验,就会变成伴随终身的反常执念和行为模式。例如,桑德就遇到过一个咨询者,叫卡丽娜。卡丽娜说,女儿爬到自己腿上,想来个拥抱的时候,自己内心反而感到不安,认为女儿在向自己索取给不了的东西。这很可能是因为,卡丽娜自己的问题就是,由于自己在早年成长环境中,并没有得到父母充分的关爱,所以在潜意识中,她就感觉到了某种匮乏,无法把爱给予别人。桑德评论说,如果孩子的正常情感交流需求受到了父母持续的忽视,或者遭遇了虐待,那么孩子的自尊心和自我意识就无法正常发展,因为儿童都是通过把自己的内心感觉,和他人对自己的反应和态度进行对比,来评估自我价值的。如果落差持续过大,那么儿童就很可能形成低自尊、高羞耻人格。这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形成健全的因果推理思维能力,就只能把一切外界负面反馈归因在自己身上,甚至逆来顺受,变成讨好型人格,以换取安全感和生存所必需的照顾。这就好比说,你照镜子想看看自己的模样,但不巧的是,分配给你的,是一面扭曲破碎的镜子,那么久而久之,你也会真诚地认为,自己真的是面目可憎。更糟糕的是,在某些家庭里,父母和孩子的角色甚至发生了互换,孩子反过来努力和父母合拍,对父母的言行作出积极反应,以便让父母安心。在咱们的传统教育中,孩子变成这样早熟的“小大人”,经常会得到父母和周围成年人的夸奖,但实际上这是一种心理上的揠苗助长,各种负面影响,会在孩子的后续成长中逐渐显露。
第二部分
好了,我们刚刚在作者桑德的带领下,简单了解了一下,高敏感性人格形成的原因、特征,以及它在日常生活中给拥有者人群带来的心理问题和种种不便。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本书作者桑德,为高敏感人群提出了一套什么样的自我疏导与治疗方法,帮助他们减轻痛苦,正确认识自我,从而能够和他人顺畅沟通,发展出平等、轻松而真实的人际关系。
首先,桑德提醒我们,很多高敏感人群,并不是不想改进,反而他们非常努力,但很遗憾,努力的方向不对。原来,很多高敏感人群摆脱自己的低自尊和挥之不去的羞耻感,拼命努力去获得现实中所谓的成功,由此营造出一个强大、独立、受人尊敬爱戴的“虚假自我”,然后把这个虚假自我,当作一面隔离墙或者盾牌。然而这样做的问题在于,每当你达到一个既定目标,却丝毫没有获得任何满足感,那个低自尊,害怕在对外人际关系里受挫的“真我”并没有消失,也没有得到疗愈。比如,有的患者会向桑德倾诉,自己在遇到一个真正善良、体贴、爱自己的人后,第一反应居然是发生逃避的冲动,对这种亲密关系产生一种不正常的厌恶感,或者故意对真心爱自己的人保持一种刻薄的态度,刻意让对方远离自己。桑德解释说,这是高敏感人群害怕对方唤醒自己内心深处对爱的渴望,而对于高敏感性人格来说,渴望爱,也是一种暗示自己有缺陷、软弱的信号,不可容忍。所以,刻意和一段亲密关系拉开距离,虽然会感到痛苦,但高敏感人群却获得了更多的平静。所以,桑德总结说,你努力做到出类拔萃,实质上不过是在扬汤止沸,目的在于努力摆脱那种自己有问题的感觉。只有勇敢迈出第一步,袒露自己的感情需求,接受别人的帮助与关爱,才能真正克服高敏感人格带来的过度羞耻感。首先,我们要做的是,去了解别人对我们的看法,越多越好。这是因为,前面说过,如果具有高敏感人格,那么内心深处对自己的评估,就如同一面扭曲的镜子,要更好地了解自己,就得多找几面镜子来“照”一下。为了谨慎起见,我们首先可以从那些身边比较亲近、对自己印象比较好的人开始问起,然后逐渐向外扩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同时会收到意外惊喜,和一些意外打击。但无论如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对自己的了解,会越来越全面、立体,接近客观现实。桑德告诉我们,如果在别人的反馈里,发现我们身上有一些自己没有察觉到的缺点,特别让自己羞愧难过,那么我们可以分两步来走,首先,对自己说,这其实是个好消息,意识到缺点的存在,我们才会想办法去改变它,实现自我提升。其次,和亲近可信赖的朋友,甚至专业心理咨询机构沟通,讨论改善它的具体方法和路径,如果真的是某种和个人品质能力无关的缺陷,那么就尝试接受。比如,桑德自己就现身说法,说自己曾经因为矮小而长期羞愧自责,但是,当自己在鼓起勇气,与身边值得信赖的人沟通之后,逐渐明白,自己的身高,和别人是否喜欢自己,其实关系不大,从而逐渐走出了这个心理阴影。另外,桑德还教给我们一个小诀窍,帮助我们跳出主观臆断,能够客观评估自己:那就是给自己拍一段视频,从而能够让我们从一个抽离的角度,像观察一个陌生人那样观察自己。这一招对那些感觉自己有社恐焦虑的人,特别有效。桑德说,拍摄的时候,时间要尽量长,这样你就能够逐渐忘记有个镜头在记录你,而显露出你在社交沟通场合中的真正形象。拍完之后,你可以和信得过的亲友一起边看边复盘,自己的表现,和想象中的自己,有哪些差别?是更好还是更坏?你的肢体语言、眼神处于什么样的状态,精神状态是开心、害怕还是其他?诸如此类。桑德回忆说,自己曾经给一个前来咨询的年轻人提出过这样的建议,因为他在公司里升为了管理岗,但总是认为自己在公众场合演讲时表现一塌糊涂,脸红、手抖、前言不搭后语,然后会把项目搞砸。但是,在观看了公司内部自己主持团队会议的视频后,这个年轻人发现,画面上的自己,是个热情、友好的年轻人,只是略微有点紧张。这个年轻人表示,从此之后,自己的焦虑大大减轻了,每当自己在公开场合讲话时,脑海里浮现的,不再是臆想中那个手足无措的自己,而是那个微笑而从容的自己。另外一个类似的“抽离”疗法,就是,当自己真正犯了什么错,导致过度羞耻感无法停止,自己因为自责而蜷缩在角落里,开始否定自我价值的时候,我们还可以给自己写一封信,在信中,有意识地把自己当作一个关系亲近,但是需要你关怀安慰的朋友。整封信的主题就是:收信人虽然做错了一件事,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就是一个道德败坏,或者毫无价值的人。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能通过“抽离”,激发那些高敏感人格拥有者对自己的正当同情心。在书中,桑德就展示了一个名叫夏洛特的咨询者,在自己的建议下写给自己的信,在信里她就自己说:“亲爱的夏洛特:你因为没有团队愿意接纳你而感到羞耻,你陷入如此痛苦的境地并不是你的错,这一切只是因为你过去和其他人有过很多不和谐的互动。”如果这一切顺利,那么高敏感的你,可以勇敢地挑战一下自己,尝试迈出一小步,走出自己的心理桎梏。我们曾经为大家解读过一本如何应对尴尬的书,叫《一旦你能放声嘲笑自己,你就自由了》,里面有一个实操性疗法,我个人认为,其实放在这里也非常有效,那就是通过日常的系统训练,实现情绪脱敏:首先,回忆一下自己在公共场合可能遇到的最尴尬、最令自己无地自容的事情;第二步,请患者想象一下,如果自己真的遇到这件事,会怎样。如果我们坚持反复练习,就会发现,我们对于这个最坏结果的恐惧,可能会逐渐减轻。最后,我们可以在专业心理辅导人员或者亲友的陪同下,在现实中进入这种场景,来演练一下,然后就会发现,结果其实真的没那么糟。在本书中,桑德也提出过类似的解决方案,她说,如果你因为过度羞耻感而对人际关系发生恐惧,那么你完全可以尝试,在一个都是陌生人的环境里进行练习,你就会发现,你将迎来的并不都是嘲笑和羞辱,可能更多的是理解和共情。有个叫卡斯珀的咨询者,就对桑德说,自己因为体重超重,所以一直不敢穿太薄的衣服,因为害怕别人嘲笑自己肥胖的肚子。但是在咨询之后,他鼓起勇气,在夏天去参加了一个都是陌生人的草地派对,卡斯珀先喝了一点啤酒壮胆,然后就脱下了自己的衬衫,结果他发现,没什么人注意自己的体态,当然更谈不上厌恶。卡斯珀说,从那一刻起,自己感觉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如释重负和解放。
结语
好了,这本《恰如其分的害羞》的主要内容,到这里就基本为你讲完了。同时身为资深心理咨询师和高敏感人格拥有者的桑德,在书中为我们分析了高敏感人格给拥有者带来的种种苦恼,以及阻止他们向外求助的心理原因,也就是高敏感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羞耻感”。随后,桑德又仔细分析了高敏感人格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家庭成长环境的不良影响,并且告诫我们说,如果不加注意,那这种高敏感人格和高羞耻感就会随着血缘的延续,在家庭中代际传承。
随后,桑德从自己多年心理咨询的经验出发,给我们列出了一系列可实操,行之有效的自我治疗手段。首先,她告诉我们,很多高敏感人格拥有者,试图通过在现实中不断取得职场和事业上的成就,来压制自己羞耻感的做法,并不正确,其实上它无助于自身心理的疗愈。实际上,只有袒露自己的感情需求和缺陷,肯接受别人的帮助与关爱,才能真正克服高敏感人格带来的过度羞耻感。具体来说,这些自我治疗手段包括,不再沉溺于主观想象、主动和他人接触、询问关于自己的看法,从而建立一个相对综合、多面而客观的自我形象。第二,利用视频拍摄、给自己写信等手段,为自己建构一个相对抽离的观察角度,来审视自己,修正自我评估中那些与实际脱离的部分。然后,我们还可以使用分步式脱敏疗法,来逐步消除自己高敏感人格带来的情感损耗与社交恐惧。更贴心的是,在本书开头和每章的结尾,桑德都为大家准备了小测试和练习,帮助我们来判定,自己是否有羞耻感过高的毛病,以及如何克服过高的羞耻感,与内心扰乱自我的噪音,寻找自己内心深处真正的需求,朝着正确评估自我、实现健康沟通的目标迈进。读完这本书后,如果你感觉本书内容切中了你内心的一些疑虑和恐惧,那么不妨给自己做个小测试,随后开始练习。除了这本《恰如其分的害羞》,桑德还写过一部《高敏感是种天赋》,这两本书加在一起,可以说是给这个独特的人群完成了一部详细而完备的“人像侧写”加“使用说明书”。由于细腻的情绪感受力与想象力,高敏感人格拥有者其实可以胜任很多需要灵感的创意类工作。他们在这些领域拥有远超他人的天赋和创造力,但同时,又因为高敏感人格带来的过度羞耻感,而在社交等领域中不堪重负。所以,如何发扬长板,补齐短板,把原本用于情感内耗的精力转向工作中的创意,是桑德始终关注的重点问题。撰稿:朱步冲
转述:徐惟杰
没有任何解读可代替原著,好作品值得你体验完整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