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每天听本书:《韧性:不确定时代的精进法则》


📑 10102 字  |  🎵 29 分钟

长江商学院副院长张晓萌为你分享不确定时代的精进法则

这本书能为你

  1. 揭示韧性的首要方面——复原。在遇到逆境的时候,我们怎样才能更从容不迫地应对,让自己的心态快速复原?
  2. 展示韧性的重要作用——成长。在陷入危机的时候,怎么快速走出低谷,甚至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要做到这一点,作者向我们介绍了“韧性飞轮”的三个着力点:觉察、连接,以及意义。

适合谁听

  1. 对心理学感兴趣的人。
  2. 关心自己和家人、朋友的生活质量,想要提高抗压能力的人。
  3. 希望把逆境转化为机会,不断精进自己的人。

书籍信息

书名:《韧性:不确定时代的精进法则》

作者:张晓萌,曹理达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年:2022-9-1

页数:328

定价:75

装帧:精装

ISBN:9787521745153

内容简介

本书以个人心理韧性的持续打造和提升作为核心目标,整合全球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前沿理论和实证研究,结合作者研究团队的新研究发现,建立了提升心理韧性的思维架构 ——“自我认知×持续小赢×热爱专注”模型。该模型指导个人从“自我认知”出发,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行为属性和解释风格,进而建立“持续小赢”的连贯性目标体系,梳理人生顶层目标、中层目标和底层目标,高效管理时间,通过“热爱专注”的发掘和养成,为自我成长注入终生不竭的动能。

作者简介

张晓萌,长江商学院副院长、管理学系组织行为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率先在领导力教学中引入心理韧性的概念,启动并持续追踪中国企业家韧性打造的研究项目,积累了超500万数据点的定制研究资料。任教课程连续七年获得逾万名企业家学员的高口碑赞誉,并在2019—2021年连续三年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曹理达 长江商学院领导力与行为心理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北京大学社会学学士,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硕士,资深财经媒体人,曾任《财富》(中文版)高级编辑,英语一级笔译译者。


前言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

今天为你解读的这本书叫《韧性》。这本书主要说的是,当你遭遇困境时,应该怎么战胜挫败感,让自己持续成长。换句话说,这是一本教你怎么管理逆境的书。

管理逆境,这并不算是一个新话题。尤其是最近几年,研究这个课题的人很多。而且包括了各个领域。比如,职场危机时,怎么走出低谷?情绪失控时,怎么冷静下来?遭遇意外时,怎么快速平复?等等。人们还针对这类事件,专门发明了很多名词,比如,复原力、恢复力、弹性,等等。但归根结底,这些概念说的都是一码事,那就是,韧性。

这个话题虽然很多人都研究过,但这些研究,都有一个大致共通的潜在目标,那就是,止损。比如,复原力、恢复力,你仔细琢磨一下,这些概念都隐含着一层意思,那就是,问题出现了,造成损失了,我得快点止住,得赶紧恢复到之前的状态。就像生病了,咱得快点好。

但是,在这本书看来,韧性更像是为我们的心理加上了一套免疫系统,它不仅能帮助我们从某一次的疾病中恢复,止住损失,还能为我们的健康持续保驾护航。

为什么这么说呢?当你顺着韧性这个概念继续深挖,会发现,这最初并不是一个心理学概念,而是一个物理学概念。它指的是,材料在塑性变形和破裂过程中,吸收能量的能力。

注意后半句,吸收能量。也就是说,拥有韧性的人,不仅能够在逆境中快速恢复状态,而且还能从中获得成长。说白了,你得把逆境,变成精进的机会。具体怎么做?咱们后面展开说。

这本书的第一作者,是长江商学院的副院长张晓萌。多年来,她一直在领导力、组织行为学方面深耕。她也是国内率先在领导力领域,引入心理韧性概念的一位学者。最近几年里,张晓萌教授接触了数以千计的企业家,这些企业家历经了创业的艰辛,长期在波动剧烈的市场环境中接受重重考验。结果发现,支撑他们穿越艰难周期的,并不是商业上的成功,而是内心的高韧性。他们往往都很擅长管理逆境。这种强大的自我品格,也帮助他们在商业领域中大放异彩。

巴菲特曾经说过,当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同样,当风口退去,面对逆境,才知道谁是真正的高手。而这本书,讲的就是这些真正的高手,是怎么提升自己的韧性的。

接下来,我会分成两个部分,为你解读这本书。刚才我们提到,拥有韧性的人,不仅能够在逆境中快速恢复状态,而且还能从中获得成长。这里包含两个关键词,一是复原,二是成长。所以在解读的第一部分,我们重点关注韧性的第一个重要方面——复原,就是在遇到逆境的时候,我们怎么能更加从容不迫地应对,让自己的心态快速复原。在第二部分,我们关注韧性的另一个重要侧面——成长,就是怎么在危机之中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这里,我们会着重讲三个着力点,分别是觉察、连接,以及意义。最后,你会看到,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中讲到的这些工具,是怎么帮助我们打造一个完整的韧性飞轮的。


第一部分

好,我们首先进入第一部分。重点关注韧性的第一个侧面——复原,就是在遇到逆境的时候,我们怎么能更加从容不迫地应对,让自己的心态快速复原。

在生活中,我们难免遇到各种各样的逆境,比如投资受损、感情受挫、项目失败,等等。但是,不同的人应对逆境的反应,往往是不同的。书里有一个比喻,很形象。如果我们分别把鸡蛋、纸团和乒乓球,从高处扔下去,会看到:鸡蛋掉到地上就碎了,没有任何恢复的可能;纸团从高处落到地面并不会受损,但是会一直躺在地面;而乒乓球被摔向地面后,还会重新弹起来。这就对应了三种面对逆境的不同状态,一是心态崩塌,二是就此躺平,三是快速复原。

那么,是什么造成了人们面对逆境的不同反应呢?作者认为,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内心两种感觉的博弈,一边是无助感,另一边是掌控感。无助感越强,我们就越容易放弃、躺平,甚至崩溃,而掌控感越强,我们就越容易复原,也就是,韧性越强。

书里的这个观点,主要源自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比如,有一项经典的实验,是把一群人分成三组。研究人员让第一组和第二组的人分别进入一个噪声很大的房间里,这个房间里有一排按钮。研究人员告诉他们,只要用某种特定的顺序按下这些按钮,噪声就会停止。在研究人员离开之后,第一组研究对象发现,按按钮的确是管用的,但是第二组研究对象发现,无论他们怎么按按钮,噪声都不会停止。简便起见,我们把第一组发现按钮管用的人叫做“掌控组”,第二组发现按钮不管用的人叫做“无助组”,第三组没有经历噪声的人叫做“对照组”。

接下来,在第二实验阶段,研究人员把每一位研究对象的手放在一个箱子里。这个箱子经过了特殊的设计,当人们的手在穿梭箱子的一端时,房间就会发出很大的噪声,而仅需要把手向另一端移动10厘米,噪声就会立刻停止。结果是,掌控组和对照组的人很快就学会了通过移动手的位置来控制噪声,但无助组的人只是无奈地坐在那里,不做任何尝试,直到噪声自己停止。

这项实验并不是个例。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者们曾经进行过许多次这项实验的变体。结果都发现,导致实验对象在第二阶段放弃挣扎的,并不是噪声等外部刺激本身,而是它们的不可控性,也就是掌控感的缺失。而在现实生活中,也存在类似的现象。为什么很多人在面临人生挑战或者逆境的时候,会选择放弃,或者心态被搞垮?很多时候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似乎无论怎么努力,都无力回天了。当这种“无助感”出现几次之后,可能就会固化为思维定式。这个时候,一个人的韧性就会变得很弱。在面对之后出现的、新的逆境的时候,不管这个逆境是不是真的很难克服,他都会很容易放弃挣扎,或者很容易发生情绪崩溃。

由于性格、过往经历的不同,每个人在当下,心里的无助感、掌控感的“存量”是不同的,有的人可能无助感多一些,有的人则是掌控感多一些,这就会导致他们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的表现很不同。

比如,举个具体的例子。你要组织一场大型活动,那么自然,你要先列出一个分工计划,把不同的任务落实到人,进度明确到每天。如果你心里的无助感更多,那么你在执行这个计划的时候,可能神经非常紧张,生怕哪里出岔子,而一旦真的出了问题、偏离了原计划,你就会感觉,自己正在失去对整件事的掌控,情绪也会受到很大影响。但如果你是一个内心充满“掌控感”的人,那么你在推进计划的过程中,即使出了问题,也不会乱了阵脚,因为你相信自己能够解决问题,事情还在自己的掌控之中,你的情绪也会更加稳定。

所以,总结来说,一个内心无助感更多的人,面对一些外部的不利变化、突然的逆境,很容易陷入焦虑,或者选择放弃;但是,一个内心充满“掌控感”的人,即使面对外界环境变化,也依然能维护住情绪的稳定,也会更努力地去寻找解决方案,这恰恰就是拥有韧性的重要表现。所以,作者认为,要成为一个有“韧性”的人,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就是,提高我们内心的掌控感。

具体怎么做呢?书中给出的方法叫做“持续小赢”,也就是不断收集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微小胜利,让它们成为自己的心灵养分。

这可能听起来很容易,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很少有人能做到。因为,人类的大脑总是偏爱那些“重大时刻”。就像看完一部电视剧,我们最后记住的,总是那些决定性的反转、高潮或者大团圆结尾。而在生活中,我们也总是会不自觉地,只去关注那些重大的成果。比如,我现在问你,上个月,你收获了哪些成果?你可能会说,自己做成了某个大项目、赢得了某个比赛、考下了某个资格证,等等。这些就属于是我们人生中的“重大时刻”。但是,可能很少有人会说,上个月,我一分钟跳绳能多跳50个了、我完成一份策划的时间比以前缩短了一天、我养的蝴蝶兰开出了第一朵花,等等。这些微小的胜利,或者说,“小赢”,常常被我们忽视。

但是,作者提醒我们,想要成为一个更有“掌控感”的人,我们恰恰要学会,在生活中持续收集自己的“小赢”。就算只是早上没有赖床,俯卧撑比昨天多做了两个,会议上主动发言了一次,也值得在心里跟自己击掌庆祝。或者,你也可以选择,在每晚睡觉之前,回想一下今天自己发生的积极改变,或者达成的一些小成果。

不过,作者最推荐的,还是每天能够专门拿出一段时间,把自己今天的“小赢”记录下来。因为这个记录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疗愈的过程,心理学家们已经证实,记录感恩事件或者幸福事件,能够提高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水平。

书里提到一个工具,叫“三个幸福时刻”。就是每天花10分钟时间,写下当天发生的三个幸福时刻,以及它们发生的原因。这三个幸福时刻可以是工作或生活中的重大突破,也可以是一些微小的,但能让你感到开心的小事情。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写出这三个幸福时刻之后,还要在后面写出,你认为这件好事为什么会发生,它为什么让你感觉幸福,未来怎么样做才有可能让类似的事更多地发生。

坚持把这个习惯内化到每天的生活里,会给我们带来两方面的好处:一方面,当我们在经历各式各样的逆境的时候,很容易产生一种支离破碎的感觉,觉得自己的“身心灵”都散了,而记录幸福时刻的过程,就像在给我们的心灵泡一个热水澡,这种温暖的疗愈,会让我们重新感受到身心的完整。另一方面,这个方法之所以强调,要记录幸福时刻产生的原因,是因为只有我们不断地把自己的体验和带来这种体验的行为关联起来,并且能够解释其中的因果关系,才能最大限度地感受到自己对幸福的掌控,才能越发地注意到,自己的点滴付出都是有意义的、是能够带来积极改变的,我们的内心就会自然地,积累越来越多的掌控感。

而这样的,不断积累的疗愈感,还有不断提升的掌控感,就会让我们拥有更强的,在逆境中复原的能力,也就是,拥有更强的韧性。大量的临床实践和研究数据都证明,这个练习是有显著效果的。作者自己在过去的十多年来,也在坚持每天这样做,并且监督自己的孩子也这样做。我在文稿中附了一张表,你可以把它打印出来,今天就开始记录自己的“三个幸福时刻”。

图片来源:《韧性》(张晓萌)


第二部分

好,小结一下,刚才我们说的是,想要成为一个更有韧性的人,我们应该通过“持续小赢”,来不断提高自己内心的掌控感。这样,我们在遇到逆境的时候,就能更加从容不迫地应对,让自己的心态快速复原。这正是拥有韧性的一个重要体现。

而拥有韧性的另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在陷入危机的时候,能够快速走出低谷,甚至在逆境中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要做到这一点,作者向我们介绍了三个着力点,分别是觉察、连接,以及意义。

首先,我们来说说觉察。它的意思是,遇到危机,我们首先要有意识地分辨、觉察出,这到底是想象中的危机,还是真正的危机。莎士比亚有一句话,说的是“自己加于自己的伤害,最不容易治愈”。作者提醒我们,其实很多所谓“危机”,其实都是自己对自己发出的恐吓,是我们想象出来的。

比如,作者的一位学员,她经常对上中学的儿子说,“你要考试都不行,以后还怎么找老婆”。你看,本来考试成绩差,跟找不到人结婚是相互独立的两码事。但如果我们在遭遇一次危机之后,也把其他坏的结果脑补进来,就在无形之中承担了更多挫败的压力。所以,这种危机并不是真实发生的,而是我们想象出来的。

还有,有的人在网络上看到各种大公司裁员的消息,又联想到自己最近连续几个项目做失败了,感觉自己可能距离被公司裁掉也不远了,就陷入了焦虑恐惧之中,白天干活心神不宁。这也属于是,陷入了想象中的危机。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走出这种想象中的危机呢?作者提到了一种拆弹思维,这种思维的核心就在于,我们要像拆除炸弹一样,在危机引发的负面情绪爆炸之前,就首先觉察出,在这个危机中,哪些是我们能够及时掐灭的引火线,哪些又属于我们当下无法控制的因素。

比如,考试成绩差,这是我们现在可以去努力改变的,但是找结婚对象,这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且也不是上中学阶段应该考虑的事情,那就把它从我们脑袋里拆除出去。还有,市场环境怎样、公司会不会裁员,这都是我们个人很难控制的,那就不要过度去担心它。我们应该关注的是,哪些事情是自己明明可以控制,却还没有行动的。比如,之前做的几个项目为什么失败,能不能做出一份详细的复盘文档跟上司讨论;手头的这个项目怎么做得更好;又或者,目前市场上还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就业机会,等等。这些才是我们能够把控的事情,也是我们当下应该关注的事情。这也是我们在危机中成长的一种重要途径。

好,刚才我们说的是,走出危机、在危机中成长的第一个着力点——“觉察”。接下来,我们要说的第二个着力点,叫“连接”,指的是我们与他人之间的连接。这个很好理解,因为很多时候,我们仅凭自己的努力,是很难走出危机的,这个时候,他人的建议,甚至仅仅是几句安慰或点拨,很可能会起到“拨云见日”的作用;而他人提供的帮助,也很可能成为我们走出危机的救命稻草,或者获得成长的一个机遇,

但是,作者提醒我们,想要在自己与他人之间,搭建起紧密、牢固的连接,往往没有那么容易。因为,“一次失信的表现就足以让长久积累起来的信任重新归零”。尤其是,在共同经历磨难时,人们优先考虑的,往往都是保全自己的个人利益,这就更容易让两个人之间的连接坍塌。

国际管理咨询专家大卫·梅斯特曾经提出过一个计算信任程度的公式:信任=胜任力×可靠性×亲密性/自私度。在这个公式中,分子一共有三个,分别是胜任力、可靠性和亲密性。这不难理解,因为一个人做事的胜任力越强,可靠程度越高,和自己关系越亲密,自然就会赢得更多的信赖。但是,这里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有这么多的积极因素都有助于提高一个人的可信程度,但它们又同时会被一个因素所制约,就是这个公式里的分母——自私度。换句话说,在一个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牺牲他人的时候,他长期积累起来的信誉就会瞬间坍缩。

总之,作者想表达的就是,当人们为了自身利益,牺牲他人利益的时候,我们与他人之间的连接,就很可能被破坏。虽然,在重大的问题上,优先考虑个人利益,这种心态很正常。但是,为了避免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因为“利己”的心态,在不自觉中损害自己与他人的连接。我们就要有意识地,用一种兼顾利己和利他的方式,不断加固我们所拥有的这些人际连接。

作者认为,这首先需要我们意识到,利他行为能够给我们带来的巨大好处。

脑科学专家研究发现,人们帮助他人时,大脑中会释放两种影响我们情绪的重要神经递质,一种是能够让我们感觉快乐的多巴胺,另一种是被称为“大脑冷静指挥官”的血清素,它能让我们的情绪更加稳定,也能让我们在压力面前更加坚强。另外,当我们付出的时候,大脑还会分泌内啡肽,这种激素能缓解焦虑。所以,从脑科学的角度看,“助人为乐”这句话,确实不假。脑部扫描显示,仅仅是在脑中计划捐款帮助他人,都会给当事人带来快乐。

从长期来看,这些由利他行为激发的积极情绪,能够增强我们的免疫力,保护心血管系统免受压力的过度侵害,让我们能更快地从挫折和逆境中复原。换句话说,也就是“韧性”更强。

目前,已经有大量的心理学研究证明:利他与人们的韧性、幸福和健康都直接相关。甚至还有不少研究发现,帮助他人能够延缓我们自身的衰老,有助于长寿。比如,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团队曾做过一项长达5年的跟踪研究,研究对象是2025位老人。他们发现,在这5年中,每年参与一项志愿服务的老年人,他们的死亡比例比完全不做公益的老年人低44%;如果每年参与两项志愿服务,这些老人的死亡比例会比不做志愿服务的老人低63%。

之所以书中要给我们讲这么多利他的好处,是想推动我们有意识地、在生活里增加利他的行为。因为这是加强、加固我们与他人之间连接的最佳方式之一。

当我们开始有意识地增加利他行为之后,虽然一开始,我们的利他行为可能是有目的的,比如维护关系,获得回报、愉悦自己,等等。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善行的积累,利他就会逐渐内化为我们的一种行为习惯、思维模式,成为我们的一种自然流露。这对于我们加强与他人的连接,提升自身的韧性,都是有长久好处的。正如稻盛和夫所说:“自利则生,利他则久。”

好,刚才我们说完了连接、觉察这两个能够帮助我们走出危机、在危机中成长的着力点,最后我们要讲的这个着力点,叫意义。也就是那些我们真正热爱的,觉得是我们生活意义所在的事情。

这个着力点背后的道理也很好理解。当我们陷入危机的时候,就像是上帝给我们关上了一扇门。而这个时候,那扇上帝为我们留下的窗,那个“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契机,可能就藏在那些我们热爱的,觉得有意义的事情里面。

比如,我曾经听过一个真实的例子。一位广告公司的设计师,因为设计的方案总是不能让领导和客户满意,所以被公司辞退。待业在家期间,她一边找工作,一边重新捡起画笔,把自己过往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事情画成小漫画。原本只是想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情放松心情,但是朋友看到后,劝她把这些漫画放到网上。结果,漫画在社交媒体上很受欢迎,吸引了不少粉丝,而她也接到了一些商务合作的邀约,逐渐建立起了新的事业。这样的例子并不在少数。像一些我们熟悉的脱口秀演员,一开始也只是因为喜欢,工作之余在开放麦讲讲脱口秀,但是后来,因为工作不顺、职业危机,选择离开原来的行业,一心投入脱口秀创作当中,反而取得了另一种成功。

不过,要想让那些我们热爱的,觉得有意义的事情,能够在必要的时候出现,帮助我们走出危机、收获新的成长。首先我们要知道,自己热爱的到底是什么,自己觉得富有意义的事情是什么,并且在生活中,给这些事情留出一定的时间。

但是,对于很多人来说,这一点很难做到——因为生活压力太大,要做的事情太多,总是挤不出时间,仿佛被困在了日复一日的忙碌循环中。作者在做企业调研的时候发现,有不少中高层管理者,即使拥有了体面的薪水,生活状态也依然很差。甚至有一位高管还向作者倾诉:“很多时候我觉得自己像个永动机,不停转、使劲转,能够让永动机停下来的那把钥匙却插在我的后背上一个我无法够到的地方。所以时间长了,也不知道这样不停转下去到底是为了什么。总之,就是这样一直转。”

作者认为,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挤不出时间来追求更有意义的活动,而是忘记松掉我们给自己拧上的那根发条。所以,作者在书里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工具,能帮我们先在认知上,理清哪些是生存所需,哪些又是自己所爱,从而更加从容地安排时间。这个工具叫做“热爱四象限”。

很多人都听说,或者使用过《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里,提出来的“时间管理四象限”的方法。也就是,根据重要和紧急程度,把待办事项分成四个大类:重要且紧急、重要不紧急、不重要但紧急,以及不重要不紧急。

而这本《韧性》的作者告诉我们,根据重要和紧急程度来安排事项,这主要关注的是我们客观上投入的时间;而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关注专注度和兴趣度这两大维度,因为它们能够帮我们更加直观地看到,我们究竟有没有把时间花在我们真正热爱的事情上。所以,作者在时间管理四象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热爱四象限”的时间管理方式,也就是把重要和紧急这两个划分维度,替换成专注度和兴趣度。下面我们就展开来说说。这里,我也在文稿中放了一张“热爱四象限”的图,你可以对照着来听下面的讲解。

图片来源:《韧性》(张晓萌)

具体来说,“热爱四象限”里的第一象限是高专注度、高兴趣度的事务,指的是那些我们能够全情投入的工作或爱好,比如,创作小说、绘制油画、演奏乐器,等等。所以,第一象限也叫作“热爱象限”。接下来,第二象限主要包括低专注度,但高兴趣度的事务。也就是说,对于这类事务,我们虽然兴趣浓厚,但并不需要投入很大的精力。比如品尝美食、出游放松,等等,我们可以把它们叫作“休闲象限”。总之,热爱和休闲这两个象限,代表着那些我们能够从中获得积极体验,不断汲取正反馈的事项。

我们再来看剩下的两个象限。第三象限主要是低专注度、低兴趣度的事情。这个象限,可以归纳成“琐事象限”,就比如生活记账、整理衣物这些琐碎的日常小事。最后的第四象限,说的是高专注度但低兴趣度的事项,比如,被迫完成的工作任务、必须辅导孩子完成的作业,等等,我们可以统称为“责任象限”。

作者提醒我们,琐事和责任这两个象限,往往都有比较高的紧急性,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耗费我们大量的时间,获得更高的优先级。但同时,处在琐事和责任这两个象限的事务,兴趣度都很低,久而久之,这样的安排有可能就会慢慢透支我们的心理资本。相对地,对于我们构建人生意义更加重要的,其实是热爱和休闲这两个象限,所以我们可以学会在优先处理紧急事务的同时,把更多的时间分配到兴趣度更高的热爱和休闲象限中去。

如果你对这套“热爱四象限”的管理工具感兴趣,在第七章里,有对这套方法更详细的介绍,你可以对照着它,重新整理自己的时间。

归结起来,使用这个“热爱四象限”的过程,其实就是我们主动给兴趣加码,寻求生活意义的过程。这个寻求意义的过程,本身也是创造意义的过程。就像胡适先生说过的那样,“人生的意义全是各人自己寻出来、造出来的……你若发愤振作起来,决心去寻求生命的意义,去创造自己生命的意义,那么,你活一日便有一日的意义,做一事便添一事的意义”。


结语

好,以上,就是这本书里,我想跟你分享的重点内容,总结一下:

一个拥有韧性的人,不仅能够在逆境中快速恢复状态,而且还能从中吸收能量,获得成长。这里包含两个关键词,一是复原,二是成长。

在今天解读的第一部分,我们关注的是“复原”,也就是,怎么在逆境中快速恢复状态,书中给出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持续小赢”,来不断提高自己内心的掌控感。这样,我们在遇到逆境的时候,就能更加从容不迫地应对,让自己的心态快速复原。

在第二部分,我们关注的是“成长”,也就是在陷入危机的时候,怎么快速走出低谷,甚至在逆境中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要做到这一点,作者向我们介绍了三个着力点,分别是觉察、连接,以及意义。觉察能帮我们驱散那些凭空想象出来的危机,并且明确下一步成长的方向。连接能让我们从他人的帮助、点拨中汲取力量,但同时也提醒我们,要学会用一种兼顾利己和利他的方式,不断加固我们与他人之间的连接。意义能帮我们在危机中找寻新的成长机遇,而要想借助自己热爱的、觉得有意义的事情,给自己充能,我们要学会在客观的时间管理之上,增加“专注”和“兴趣”这两个衡量主观投入热情的维度,在管理热情中找寻意义,在找寻意义中创造意义。

再细想一层,你就会发现,觉察、连接、意义这三个着力点其实是在教我们在危机中向三种关系借力——自我与自我的关系、自我与他人的关系,还有自我与世界之间的关系。觉察让我们认识到自我的成长方向,连接帮我们从自己与他人的连接中汲取力量,意义提醒我们去挖掘、创造更多的人生意义,而这些,正是我们在危机中保持韧性、收获成长的必备养料。

那么,觉察、连接、意义这三个着力点,跟我们前面提到的,“持续小赢”之间,有什么关系吗?作者说,我们可以把这本书里所讲的内容,看作是一个“韧性飞轮”,这个飞轮转得越快,我们在逆境中的恢复就越快。觉察、连接和意义是这个飞轮的三个叶片,而“持续小赢”则是这个飞轮的动力来源。因为,无论是觉察、连接还是意义,都需要落到我们日常的一次次行动中,而每一次行动的微小胜利,都会成为下一次行动的动力。打造韧性是一个“久久为功”的过程,而持续小赢,就是保证这个过程能够持续推进的动力源泉。

 撰稿:哈希,转述:杰克糖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如牵涉版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没有任何解读可代替原著,好作品值得你体验完整剧情~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有趣可图表情包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