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丽钧:你的车,到不了那儿

丽钧观点 丽钧作文 2020-09-01

点击蓝字关注我


为防失联,特开此号,欢迎扫码关注!



1


在我手机的记事本里储存着这样一条信息:“伍加,1946年出生,藏族,四川省石渠县东区瓦须乡香钦村人。从去年9月率妻子和两个儿子(长子18岁,次子13岁)踏上朝拜之路。目的地:拉萨大昭寺。”


7月3日,我们在由拉萨去往林芝的路上遇到了伍加一家。当时,大家在小面包车里吹着冷气,一边吃零食,一边跟着音响哼唱《高原红》。坐在副驾驶位置上的导游突然回头对我们说:“前面有磕长头的,你们要不要站下看?”我们说:“要看!”车子于是停下来。


大家都拿了相机,争先恐后地为那一家四口人拍照。


在连绵起伏的冈底斯山脉的一个凹洼里,在汩汩流淌的尼羊河畔,伍加和他的梳了满头小辫子的妻子一人推了一辆手推车,顶着毒辣辣的日头平和地赶路;而他们的两个儿子,在距离他们大约100米远的后面,磕着等身长头前进。哥俩的“行头”差不多——鞋头和膝头分别捆扎着一块轮胎,前身系一条类似长围裙的东西,手掌上套着一副“趿拉板”一样的竹板。


见我们拍照,哥俩就站下了,友好地冲我们笑。


导游跑到弟弟面前,从他手上要过那副竹板,学着他们的样子,双臂前扑,身体倾倒,以额触地——一个还算标准的“五体投地”。弟弟和哥哥看着她趴在地上,相视笑起来。导游把竹板还给弟弟,问他们是哪里人,什么时候离家的,家里还有什么人,需要向家里报平安吗,等等。


说到给家里报平安,哥哥的眼睛亮了,无限感激地向导游不住地点头。导游问:“那就留个地址。有身份证吗?”弟弟抢着说:“我阿爸有!”说完就开始喊他的阿爸。可是,因为距离较远,前面的阿爸听不清孩子在说什么。弟弟便决定走过去向阿爸讨要。


让我们没有想到的是,那孩子居然要磕着长头“走”完这一段距离!因为“走”得急,他小小的身躯快速地起落着,但即便如此,他的动作也决不敷衍!直看得我们这一干人等忍不住唏嘘慨叹起来。


我们返身上车,拿上自己带的各种零食,开封的没开封的,一股脑地送给了伍加一家。




2



第二天,我们从林芝返回拉萨。刚一上路,大家就开始念叨伍加一家。我们粗略计算了一下,他们要到大昭寺,起码还要走两个月的时间。


有人说:“真想带那小哥俩一程呀!只要他们肯上车,中午他们就可以到八角街吃午饭了。”


有人反驳道:“快省着你那点好心吧!知道吗?你那是在害人家呀!人家整整走了10个月了,少不了饥啃草根渴咽雪的,眼看着就要大功告成了,你却想让人家前功尽弃!”


有人感叹说:“伍加他们真是想不开,干吗非要这么折磨自己呀?信徒要是虔诚到这个份上,就显得太愚昧了。”


有人立刻嗤笑道:“你嘲笑人家,人家还嘲笑你呢!人家伍加会想:瞧这一伙子人多可怜,连信徒的快乐都不懂,啥艰辛都不愿意付出,借着几个车轱辘东跑西颠,算啥本事!靠这样的手段去神圣的大昭寺朝拜——哼,耻辱!


我没有说话,只在心里默念了一遍江一郎那首题为《向西》的诗——

西行的路上

我赶上一个朝圣的人

他用额头走路

我让他上车,他摇摇头

说,你的车到不了那儿



3



“快看!伍加他们!”


大家立刻停止了议论,齐刷刷趴到车子的左侧窗上。我们看见,在绸缎一样的尼羊河畔,在一片开着灿黄小花的草地上,支起了一个粉蓝色条纹的帐篷,伍加一家,就在那帐篷里歇脚……


今天,就在我坐在电脑桌前敲这篇文章的时候,伍加一家该正在赶路吧?他们过了经幡飘飞的米拉山口了没有?两个孩子还好吗?想着这些难以索解的问题,心口竟微微痛起来。


往期回顾:

1.享受教育

2.你们副校长的孩子在哪个班?

3.好妈妈,有“四镜”

4.我女儿的特长就是“好吃懒做”

5.不顾一切地老去

6.每个人,都在童年期吞下了一粒“命运缓释胶囊”




 仓央嘉措诗选——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