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C2021 基础专题】机器感知与机器智能 整装待发!
CAA
智慧起航,共创未来
2021中国自动化大会将于2022年8月11-13日在云南省昆明市海埂会堂举行。
本届大会设置共计50余个专题论坛,涵盖航天、类脑智能、军事智能、认知计算等多个热点方向!
基础专题——机器感知与机器智能 整装待发,将于2022年8月12日召开!精彩报告,不容错过!
机器感知与机器智能
随着制造业转型升级和人口老龄化的到来,机器人及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成为学术研究和产业投资的焦点方向。目前,机器人已在某些固定场景获得成功应用;然而,针对更通用的应用场景,机器人广泛普及还遇到许多挑战。其中一个原因是机器人还不具备类人的感知能力和认知能力。因此,如何提高机器人在复杂、动态环境下的感知和认知能力?如何让机器人理解人的情感和深层意图,如何与人更好的交互和协作?如何赋予机器人以类人的自主学习和行为能力?这些开放问题给我们提出更高的要求。本论坛,我们关注机器感知和机器智能的前沿进展,希望获得一些灵感以促进相关领域的学术发展和产业应用。
专题主席
王耀南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自动化学会会士、常务理事
湖南大学教授
丛杨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
专题报告
王耀南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自动化学会会士、常务理事
湖南大学教授
报告题目:
智能自主作业机器人关键技术及发展趋势
报告摘要:
智能自主作业机器人作为一种兼具智能自主能力与主动作业能力的机器人系统,广泛应用于工业智能制造、精准农业、国防军事、太空和深海探索作业等领域。报告从研究背景与意义、现状与面临挑战、关键技术等方面介绍自主作业机器人的现实发展与未来趋势。首先,以社会需求和学科特点阐述自主作业机器人研究的背景意义与面临的挑战性问题;其次详细介绍了目前自主作业机器人的机构设计、环境感知与理解、人工智能自主学习控制等总体研制技术路线与关键科学问题;最后介绍了智能自主作业机器人未来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报告人简介:
王耀南,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大学机器人视觉感知与控制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中国自动化学会会士、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会士。中国自动化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理事长、全国智能机器人创新联盟副理事长、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监事、教育部人工智能与区块链科技委委员、湖南省自动化学会理事长等。德国洪堡学者 、欧盟第五框架国际合作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国家863计划智能机器人领域主题专家等。2001-2020年担任湖南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2015-2020年湖南大学机器人学院院长。
长期从事机器人技术与智能控制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国际IEEE机器人与自动化领域“工业应用最高奖”。培养博士70余名(含IEEE Fellow、杰青等),发表IEEE等SCI论文200余篇,出版机器人感知与控制等著作15部,国家发明专利80余项。获得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创新争先奖等荣誉称号。
侯增广
中国自动化学会会士、副理事长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
报告题目:
康复机器人的核心技术与挑战
报告摘要:
我们面临日益严重的老龄化问题,脑卒中高发且康复资源紧缺,康复机器人正在逐步进入临床和社区,但也面临多种挑战,高效、安全的人机交互是阻碍其发展的一个主要困难。结合生物信号的获取、处理和康复机器人的主被动控制应用,阐述相关领域的挑战,及对未来发展的思考。
报告人简介:
侯增广,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博导,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CAA/IEEE Fellow。目前担任中国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亚太神经网络学会副主席、国际神经网络学会理事,现为《IEEE Transactions on Cybernetics》、《Neural Networks》等期刊编委。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已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亚太神经网络学会杰出贡献奖等。
宋爱国
东南大学教授
报告题目:
机器人力触觉传感器研究及应用
报告摘要:
力触觉传感器是一类非常重要的机器人传感器,它是机器人感知自身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力和接触状态,实现对接触目标的识别、定位和精装操作的重要保障,是机器人的核心元器件之一。力触觉传感器主要分为多维力传感器和阵列触觉传感器两大类,本报告介绍了机器人多维力觉传感器、触觉传感器的研究现状,对机器人力觉和触觉传感器的关键技术作了总结分析,并介绍了东南大学机器人传感与控制技术研究所在机器人力触觉传感器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以及机器人力触觉传感器的一些典型应用情况。
报告人简介:
宋爱国,东南大学首席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获得者,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和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评议组成员;国防科工委绕月探测工程科学应用专家委员会委员、总装备部载人航天技术预研专家组专家、总装备部载人登月论证专家组专家、军委科技委创新特区专家、国家特种机器人标准委员会委员等。
现为东南大学电气仪器控制学部主任、空间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生物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江苏省远程测控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机器人传感与控制技术研究所所长。长期从事机器人力触觉传感技术、遥操作控制技术、人机交互技术研究,先后负责国家重点研发项目1项、国家863项目1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和面上项目7项、载人航天921项目9项、国防预研和国防创新项目6项、江苏省重点科技计划项目6项等重要课题50余项。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日内瓦国际发明金奖4项等。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SCI论文200余篇,论文被SCI他引2500余次。获发明专利授权100余项,编写特种机器人国家标准5项。
方勇纯
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
南开大学教授
报告题目:
智能仿生蛇形机器人研究
报告摘要:
与其它机器人相比,蛇形机器人可以在狭窄管道等环境中作业,因此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轨迹规划与控制是蛇形机器人高效作业的关键步骤。本讲座首先介绍研制的几代蛇形机器人系统,在此基础上,基于智能学习方法,讨论蛇形机器人的轨迹规划与控制问题,具体包括:基于深度模仿学习的轨迹规划,基于强化学习的步态优化,基于强化学习的跟踪控制等方法。
报告人简介:
方勇纯,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分别于1996年和1999年获得浙江大学本科和硕士学位,2002年获美国克莱姆森大学博士学位,2002年至2003年在美国康奈尔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2003年至今,任教于南开大学。2013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17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同年获吴文俊人工智能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1),中国自动化学会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第1)。2018年获陈翰馥奖,天津市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1),天津市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第1)。2019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020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徐昕
国防科技大学教授
报告题目:
机器人智能感知与优化决策的小样本学习方法
报告摘要:
报告分析了机器人系统在复杂动态环境中面临的标签样本少、难以实现快速在线学习等困难问题,从机器人智能感知的分类器学习、优化决策与控制的序贯决策学习两个方面,分别介绍了有关小样本机器学习方法的研究进展,重点讨论了数据增广的鲁棒半监督学习、结合自剪枝决策树知识抽取的可迁移小样本强化学习方法等,并且讨论了进一步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
报告人简介:
徐昕,国防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主要研究领域是机器人和智能无人系统的机器学习与自主控制。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无人系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自动化学会自适应动态规划与强化学习专业委员会副主任,IEEE高级会员。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湖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作为学术带头人之一(排名3)获得2019年湖南省科学技术创新团队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课题等国家级项目10余项。出版专著2部,发表论文170余篇,代表性论文发表在IEEE TNNLS, IEEE TSMC: Systems, IEEE TPAMI, J. AI Research, Information Sciences, Journal of Field Robotics, IEEE TCST, IEEE T-IE, IEEE/ASME T-Mechatronics等期刊,SCI收录90余篇。任IEEE Transactions on SMC: Systems, Information Scienc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botics and Automation等国际期刊的Associate Editor,CAAI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ce Technology副主编以及《控制理论与应用》编委。
喻俊志
北京大学教授
报告题目:
水下视觉感知与增稳控制
报告摘要:
如何低成本地获取并快速处理水下环境信息是水下机器人作业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由于水下环境的特殊性和动态性,水下机器视觉面临着严重的质量退化、运动退化等问题。针对这些挑战性问题,本次报告着重介绍水下视觉实时自适应恢复、时序单阶段检测和多目标跟踪方法,面向移动监测应用相关的增稳控制技术,并对未来研究方向和工作重点进行分析和展望。
报告人简介:
喻俊志,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IEEE Fellow、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曾担任多个国际期刊包括IEEE Transactions on Robotics、IEEE/ASME Transactions on Mechatronics、Bioinspiration & Biomimetics、Journal of Bionic Engineering等编委。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机器人、机电一体化、计算智能等。在机器人与自动化领域国际知名SCI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包括IEEE汇刊论文8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42项、美国专利2项;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7,排名第3)、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2013,排名第2)等。
丛杨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
报告题目:
机器人在线视觉感知进展及展望
报告摘要:
机器人感知和认知能力是智能机器人自主行为的关键,而视觉和机器学习是机器人感知和认知的重要手段。虽然近年来涌现出许多令人兴奋的进展,但机器人感知和认知中的一些核心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导致机器人还无法完成很多人类看似简单的工作。这其中尚待解决的两个问题是机器人泛化能力较差和自主在线学习能力不足。报告结合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背景和特点,主要阐述针对机器人感知和认知中的视觉识别和在线学习问题所开展的探索性研究工作。
报告人简介:
丛杨,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助理、辽宁省机器智能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优秀会员,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IEEE Senior Member。2009年起至2011年,先后在新加坡国立(NUS)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NTU)从事研究工作。2014年在美国罗切斯特大学计算机系和大数据研究所访问。主要从事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医学影像分析、大数据处理、机器人伺服等研究。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重点项目、面上项目、中科院课题多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863项目等。获得辽宁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5)、CAA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4)、辽宁省青年科技奖、中国自动化学会青年科学家奖、辽宁省自然科学成果特等奖1项(排名1)。目前已在国内外期刊和会议上发表80余篇文章,参与出版Springer 专著一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项、软件授权7项,代表性论文包括视觉和模式识别顶级会议CVPR论文和IEEE Transaction论文和模式识别顶级期刊Pattern Recognition等。目前,担任国际SCI期刊副主编和多个国际知名会议的PC member,同时还担任多个国际知名期刊和会议审稿人。
还等什么!心动不如行动,抓紧时间注册CAC2021,让我们8月相约云南昆明,不见不散!
END
点击在看分享出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