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C2021 产业专题】智能可穿戴系统 精彩报告,敬请期待!
CAA
智慧起航,共创未来
2021中国自动化大会将于2022年8月11-13日在云南省昆明市海埂会堂举行。
本届大会设置共计近50个专题论坛,涵盖航天、类脑智能、军事智能、认知计算等多个热点方向!
产业专题——智能可穿戴系统 整装待发,将于2022年8月13日召开!精彩报告,不容错过!
智能可穿戴系统
目前,我们正在迎来人、机、物三元空间互相融合的智能时代,智能可穿戴系统是架起人类与机器合作融合的有效桥梁,在智慧医疗、人体能力增强、辅助决策等领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智能可穿戴设备需求庞大,应用前景广阔,产业发展蓬勃。据Gartner的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预计会售出近5.05亿台可穿戴电子设备,体量可观。人类自身的感知能力是有限的,人与机器良好结合,才可以实现“超人”的事情。智能可穿戴系统的出现,可以提升人类有限的感知与执行能力,提升机器的决策和辅助能力,模糊碳基、硅基的边界,实现人类、机器与环境安全、顺畅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突破人类和机器的极限。
专题主席
邓方
中国自动化学会副秘书长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
专题报告人
付成龙
南方科技大学教授
报告题目:
基于人体行走动力学的穿戴式负重助行机器人
报告摘要:
负重行走是物流搬运、灾难救援、军事活动等场景中的常见任务,过量负重行走会给身体造成损伤,诱发各类疾病。穿戴式助力机器人有望增强人类的负重效能,但随着研究深入,穿戴式机器人与人体运动之间的相容性问题日益突出,导致运动不协调、步态不自然、行动不灵活。对人体负重行走动力学的深入研究将启发机器人科研人员重新考虑当前负重助行机器人的设计原理与控制思路,有望解决当前穿戴式助行机器人的研究困境,进而提高人机融合程度。本报告将介绍我们在人体负重行走动力学模型、新型背负系统设计与控制、外肢体负重助行机器人等方向上取得的最新研究进展,这些机器人在辅助行走助力的同时避免了对人体自然步态产生过度干扰,展现了较好的人机融合特性,实现了增强负重行走效能的目的。
报告人简介:
付成龙,教授,现为南方科技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系副系主任(主持工作)、深圳市仿生机器人与智能系统重点实验室主任、广东省普通高校人体增强与康复机器人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要从事穿戴式人体运动增强与康复机器人研究,作为负责人,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机器人专项课题、国自然联合基金重点项目、深圳市重点实验室组建等项目20余项,在IEEE/ASME Transactions系列等知名期刊和ICRA、IROS等知名会议上发表论文130余篇,单篇论文最高他引160余次,出版学术专著2部,获发明专利授权30余项,获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优秀论文奖2次、IEEE机器人会议优秀论文奖4次,带领团队获世界机器人大赛-共融机器人挑战赛最佳协作团队、军科委神经义肢技术创新竞赛整体系统组二等奖和单项技术创新奖,担任机器人领域旗舰国际会议ICRA、IROS和国际期刊Robotic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Est. 1983) 的Associate Editor。
李烨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
报告题目:
可穿戴泛在感知与智慧医疗
报告摘要:
心血管急性事件70%发生在医院以外,其短期预测是防控工作中最大的挑战,主要难点在于全天候连续健康信息获取难、多维度大数据挖掘精度不足。李烨研究员针对心血管急性事件的医院外短期防控,重点围绕心血管健康状态的全生命周期泛在感知、智能挖掘、精准预测等多学科“交叉点”和“难点”问题开展研究,系统研究了心血管健康信息的“泛在感知与智能计算”理论方法。发展了可穿戴生命体征及行为感知理论,提出多生理特征融合的无袖带血压计算方法,实现医疗级血压测量由“阻断法”到“无感”的提升;进一步实现了多生理信号测量的芯片关键技术并实现转化和量产,支撑全天候监测的可穿戴设备推广。提出了可穿戴心电、血流动力学特征的智能诊断算法,融合心脏传导、结构、功能等多维度状态表征,结合真实世界的电子病历大数据,提升了心血管疾病模型的精度并实现智慧医疗的临床应用。
报告人简介:
李烨,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数字所所长,生物医学信息技术研究中心主任。2008年作为海外引进人才全职回国在中科院深圳先进院工作,建立了健康信息学交叉团队,担任中科院健康信息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健康大数据智能分析技术国地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是广东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深圳市鹏城学者。近年来围绕可穿戴传感与健康大数据分析技术,共发表文章150余篇,担任Information Fusion编委、IEEE Journal of Biomedical and Health Informatics特刊主编、Physiological Measurement编委等,并多次担任IEEE/ACM普适计算和生物医学信息技术领域重要国际会议如PICom、BodyNet、EMBC、BSN&BHI的组织委员会成员或分会主席。被授权发明专利47件,其中国际发明专利5件;9件核心专利已转化到企业;共同牵头并主笔了电子健康国家/行业标准3项;获3个医疗器械注册证。当选2020年英国工程技术学会会士(IET Fellow)、2021年英国皇家公共卫生学会会士(RSPH Fellow)等;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奖、中华医学科技奖卫生管理奖、作为团队带头人获“深圳市抗击新冠疫情先进集体”,承担国自然联合基金项目、科技部863计划课题、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科技专项(B类)等国家和省部级科技项目等。
徐明亮
郑州大学教授
报告题目:
人机融合“增强人”
报告摘要:
增强现实(AR)眼镜实现人类感知增强,但“感知有余而力量不足”;外骨骼实现人类力量增强,但“力量有余而感知不足”。将 AR 眼镜与外骨骼系统并联互通,使人与外骨骼之间在认知空间、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上实现一体化的融合,搭建人机融合环境下人与外骨骼融合体的新型智能计算系统,进而实现人机“智”“力”共增、行为协同的目的。基于该系统,构建统一时空基准下的信息模型,实现人机融合的深度态势感知;完成意图理解驱动的智能导引,使AR眼镜实时可视呈现当前环境信息和相应的外骨骼动作规划提示;实现人与外骨骼主动适配任务和环境的协同作业智能可视导引,形成多种典型作业应用场景下的人机融合智能作业新形态。
报告人简介:
徐明亮,郑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软件学院院长,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副主任。主要学术兼职包括:中国人工智能学会青工委副主任、中国电子学会虚拟现实分会副主任等。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重点/面上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重点专项(国防)等国家级民口、军口项目10余项,以及企业重大横向等其它各类项目30余项,在ACM/IEEE系列汇刊、CVPR、ICCV、IJCAI等国际顶级期刊与会议发表(录用)论文100余篇,提出人机虚实融合智能、超视限感知计算等创新理论,研制了航保作业规划系统、新型非视域成像仪器、工业质检服务平台、河南美钥健康码系统等多套自主软件与装备,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陆增镛CAD&CG高科技奖一等奖,产生较好的经济、社会和国防效益。
肖文栋
北京科技大学教授
报告题目:
基于可穿戴技术的未病测量与评估
报告摘要:
在疾病发生之前,对未病进行检测与评估,进而实现针对性的调理,是从关注疾病到关注健康、破解医改难题的重要途径。可穿戴技术可为未病测评采集多维的、实时的人体生物信号,实现全方位、全天候的连续检测,使检测由医院扩展到家庭和办公室等生活和工作的自然场所。但动态环境的变化、运动干扰、情绪波动等现象也为未病测评带来了一系列的技术挑战。报告中将对这些挑战与所带来的机遇进行探讨,内容涉及多模态可穿戴数据获取与融合、健康评估大数据机器学习、人体健康动态演化机制建模、健康管理与促进决策等方面。报告中也将简要介绍本团队所开展的相关工作。
报告人简介:
肖文栋,北京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95年于东北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曾在韩国浦项制铁技术研究所、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科技研究局(A*Star)资讯通信研究院进行多年的学术及研究工作。长期致力于可穿戴计算、协同智能感知、能量采集网络资源管理、智能数据分析等方面的理论研究、技术开发与应用工作。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A*Star重点专项项目等多项国家级课题与企业合作课题。在国内外期刊及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100余篇。为IEEE高级会员,IEEE交互式可穿戴技术与设备专委会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健康工程分会常务委员,中国系统仿真学会智能物联系统专委会委员,工信部重点专项与重点实验室评审专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评审专家。2018年第八届全国可穿戴计算学术会议程序委员会主席及2020年、2021年全国可穿戴计算学术会议指导委员会委员。
曲永杰
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兵器装备
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
报告题目:
面向未来士兵系统,共建智能可穿戴领域生态
报告摘要:
从对未来士兵系统概念内涵的认识、6个关键能力、重难点及解决思路等方面,解读对智能可穿戴设备等需求方向。从对世界典型生态圈的介绍,来理解生态圈本质上是基于“组织互动的经济联合体”,着重呼吁建立“面向未来士兵系统,共建智能可穿戴领域生态”,使之从无序、本能式发展向由灯塔目标牵引的、以“开放、创新、共生”为特征的有序、共促式发展。
报告人简介:
曲永杰,长期从事qwq装备与技术研发工作,担任过多个国家级项目技术负责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为兵装集团首席科技专家,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智能可穿戴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邓方
中国自动化学会副秘书长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
报告题目:
智能可穿戴泛在系统
报告摘要:
目前,我们正在迎来人机物三元空间互相融合的智能时代,智能可穿戴泛在系统是架起人类与机器合作融合的有效桥梁。近年来,智能可穿戴设备需求庞大,应用前景广阔,产业发展蓬勃。据Gartner的统计数据,预计到2021年全球将会售出近5.05亿台可穿戴电子设备,但目前可穿戴设备存在的续航时间短,感知能力差,智能化程度低等技术瓶颈严重限制了其进一步发展。针对这些瓶颈,智能可穿戴泛在系统旨在构建以能传合一节点为基础,以能源传感网,通信控制网,博弈决策网三网合一为纽带的智能可穿戴人体与环境信息感知系统,通过开源节流、融合感知、智能决策的手段突破目前的技术瓶颈。从而提升人类有限的感知与执行能力,提升机器的决策和辅助能力,模糊碳基、硅基的边界,实人类、机器与环境的安全顺畅的交流与合作。
报告人简介:
邓方,男,1981年10月出生,工学博士,中共党员,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理工大学基础科学研究院院长兼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
主要从事智能火力控制关键技术、智能群系统、可穿戴泛在系统等研究。
承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防项目等多项,参与研制的装备已列装我军多个部队。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8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多项、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1项、中国自动化学会CAA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中国自动化学会青年科学家奖等。
2016年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2018年入选中组部“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020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担任中国自动化学会副秘书长、IEEE高级会员、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火力与指挥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自动化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控制理论等多个专业委员会委员;是《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智能控制分支主编,《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Systems》、《自动化学报》、《控制工程》等期刊编委。
还等什么!心动不如行动,抓紧时间注册CAC2021,让我们8月相约云南昆明,不见不散!
END
点击在看分享出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