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C2021产业专题】新型电力系统中人工智能科技发展与前沿 精彩报告,敬请期待!
CAA
智慧起航,共创未来
2021中国自动化大会将于2022年8月11-13日在云南昆明海埂会堂举行。
本届大会设置共计50余个专题论坛,涵盖航天、类脑智能、军事智能、认知计算等多个热点方向!
产业专题——新型电力系统中人工智能科技发展与前沿 整装待发,将于2022年8月11日召开!精彩报告,不容错过!
新型电力系统中人工智能科技发展与前沿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我国重大决策部署,其中“新型电力系统”是促进电力行业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电网系统通过数字化转型,将建成一个数字化、智能化和互联网化的新型电力系统形态:以现代电力能源网络与新一代信息网络为基础,以云大物移智链等新一代数字技术为核心驱动力,而形成的新型能源生态系统。本论坛旨在讨论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中,不断涌现的人工智能及相关信息科技的发展、应用与前沿。
专题主席
刘俊勇
四川大学教授
蒲天骄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教授级高工
专题报告
蒲天骄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教授级高工
报告题目:
人工智能技术在新型电力系统的应用与展望
报告摘要:
在“双碳”目标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背景下,数字转型是能源电力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人工智能技术成为重要的基础支撑技术。围绕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从全景状态感知、海量资源管理和系统认知决策等能力出发,定位出高性能传感、边缘计算、图计算、认知推理、混合增强智能等关键技术,重点分享在设备运维、电网优化运行、用户服务等领域的应用实践,最后给出了能源互联网数字孪生系统的发展展望。
报告人简介:
蒲天骄,男,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人工智能应用研究所所长,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人工智能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秘书长。获得10余项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其中省部级一等奖8项,省部级二等奖8项。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SCI/EI检索5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合作出版专著3部。
贾宏杰
天津大学教授
报告题目:
人工智能技术在“车–桩-网”深度耦合背景下的应用
报告摘要:
在“车-桩-网”深度耦合下,电动汽车用户的出行及充放电行为,对电能流和交通流的分布起到决定性作用,海量电动汽车的随机充电行为将给配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带来严峻挑战。因此,亟需深入分析用户行为特征,准确预测电动汽车充电负荷的时空分布,充分挖掘耦合带来的灵活性,提升配电网运行优化水平。人工智能技术凭借其优秀的大数据处理与非线性映射能力,为分析用户行为、预测充电负荷提供了新方法。首先,报告分析了“车-桩-网”深度耦合下配电网面临的新挑战,深入阐述人工智能技术的优势。其次,重点介绍了本单位的三个研究成果:(1)针对EV充电负荷的强时序性,提出基于谱聚类-LSTM神经网络的公交车充电负荷预测方法;(2)针对用户行为的强随机性,提出基于用户动态行为的充电负荷预测权重修正方法;(3)针对交通网-电力网的强耦合性,提出基于时空自适应图神经网络的EV充电负荷时空分布预测方法。最后,对现有研究进行总结,并对未来进一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解决车网协同调控等问题提出了展望。
报告人简介:
贾宏杰,工学博士,天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重点从事综合能源系统及智能交通、电力系统安全性与稳定性、配用电系统运行优化、分布式发电与微网、负荷需求响应等领域相关研究,发表学术论文 400 余篇,获 3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1 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 项、教育部十大科技进展 1 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5 项、二等奖 2 项、三等奖 1 项。
王小君
北京交通大学教授
报告题目:
边云协同的配电网故障诊断与定位方法
报告摘要:
“双碳”背景下的配电网是实现分布式能源消纳与“源网荷储”友好互动的核心,以小电流单相接地和经弱导电性的复杂介质接地的高阻故障为代表的弱特征故障,因特征微弱且与多电力电子设备的响应特性复杂交织,导致传统方法检出率低、定位难。人工智能技术具有很高的潜力,但是存在单一配电网故障数据少的难题。报告基于配电网物联网边云智能协同架构,融合多配电网故障数据通过迁移学习实现配电网故障诊断和定位。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人工智能技术在配电网故障诊断和定位中的关键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
报告人简介:
王小君,教授,博导,北京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副院长,北京电机工程学会常务理事。2008年博士毕业于华北电力大学,长期围绕含交通负荷的电力能源系统安全与优化开展研究,重点包括电力系统故障诊断与定位、电动汽车集群调度优化、综合能源系统优化及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等方向。近五年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3项,其中课题主持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面上基金1项,北京市科委、国家电网公司和企业科技项目20余项,在该领域发表SCI/EI检索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1本,获国家专利授权10余项。获得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日内瓦国际发明银奖以及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各1项。
裴玮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研究员
报告题目:
微网群互动行为的深度学习建模及优化应用
报告摘要:
大力发展分布式发电和微电网技术是加速推进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目标的重要举措,在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的地区,微电网的发展已开始由单一微电网模式向微电网群的发展模式转变,但随着电力市场改革的推进,用户隐私保护的逐步增强,以及微网投资主体利益的多元化,微电网群的协同优化运行也面临着新的巨大挑战。本报告介绍一种新型的基于深度学习的参数信息不完备下的微网群互动特性行为建模技术,并探讨微网群深度学习模型的优化应用方法,包括微网群互动定价、含多主体微网群的配电网概率潮流计算,以及边云协同的微网群协同策略进化技术,为主体利益多元化、信息参数不完备下的微网群运行优化提供一定的参考。
报告人简介:
裴玮,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电网技术研究部主任、中科齐鲁电工电磁研究院智能电网部主任、北京市广域能源数据共享挖掘与智能运维国际联合实验室负责人。长期从事分布式能源与微网方向研究,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科技部智能电网重点研发专项课题、英国皇家学院全球挑战基金以及省部级项目多项。。任十四五科技部储能与智能电网重点研发专项专家组成员、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交直流供配电技术及装备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等国内外学术职务。
王波
武汉大学教授
报告题目:
面向新型电力系统的数字化关键技术及应用
报告摘要:
该报告结合新型电力系统“双高”和源网荷储高度互动的需求背景,分析了电力系统数字化技术对其推进作用,并结合电力作业安全管控和电力系统巡视运维等场景需求,介绍利用电力深度视觉、多模态数据融合、边缘智能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具体关键技术和面临的电力特殊问题。
报告人简介:
王波,教授,武汉大学智能电网研究院副院长, IEEE高级会员,SCI期刊PCMP编委,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青年编委会成员,IEEE PES中国区技术理事会副秘书长。主要从事电力智能运维、涉电公共安全等领域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1项。在IEEE Transactions on Smart Grid, 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Informatics等刊物上发表第一作者(通信作者)论文60余篇,其中入选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优秀期刊论文一等奖1篇、领跑者F5000计划4篇,ESI高被引2篇。研究成果获得河南省、湖北省等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励5次。
孙英云
华北电力大学教授
报告题目:
数据驱动的新型电力系统源荷不确定性建模方法
报告摘要:
新能源大量接入所带来的间歇性和不确定性是新型电力系统运行和控制所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但新型电力系统中大量新能源存在着相关性强,可控性差等特点,同时如电动汽车等新型负荷的大量引入使得荷端的不确定性也相应增强。相较于传统方法,数据驱动的新型电力系统不确定性建模方法可更好的应对新型电力系统的源荷双向不确定性特征。
报告人简介:
孙英云,工学博士,华北电力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本科核心课程《电力系统分析(1)》责任教授。重点从事人工智能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电力-交通网络协同优化运行等领域相关研究,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获授权专利10余项,合作撰写专著2部。获得省部级奖励4项。
刘友波
四川大学副教授
报告题目:
基于边缘学习的分布式资源趋优运行与交易策略
报告摘要:
针对新型电力系统分布式主体日益增加后的分散式决策技术需求,通过物理-数据混合建模技术,构建了深度学习与深度强化学习技术框架下激励相容的分布式资源运行技术,提出基于智能边缘学习的分布式资源趋优运行与交易策略,对消纳分布式光伏、唤醒需求侧可调节能力、多市场主体协同提供新的思路。
报告人简介:
刘友波,主要从事电力系统人工智能、电力市场、储能利用等领域研究。近五年来,作为骨干成员参与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1项;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科技部重点专项“基于电力电子变压器的可再生能源系统”、“新一代智能信息技术在配用电系统中的应用研究与平台测试”、国家自然基金科学青年基金“电力系统连锁故障的能量演变特征及其防御策略研究”、以及省级纵向课题3项;作为主研人员,参与国家自然基金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面上、重点项目5项,各类电力企业横向项目60余项;主持研发主动配电网规划运行互动、电力系统连锁故障仿真与综合研判、节能调度辅助决策等软件系统7套,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能源研究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二等奖1项、国家电网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南方电网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广东电网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发表论文90余篇,其中SCI、EI检索50余篇,其中1篇入选“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论文(F5000)”,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2项、软件著作权4项,出版专著1部。
秘书长
张俊
中国自动化学会副秘书长
武汉大学教授
还等什么!心动不如行动,抓紧时间注册CAC2021,让我们8月相约云南昆明,不见不散!
END
点击在看分享出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