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洞朗聚焦:全方位讲述中印领土争端的由来和现实状况——祖国很努力,我们很放心!

2017-06-30 水舟子 地缘战略

【提要】洞朗是最近的热点,洞朗在哪里?洞朗是中印两国领土争端中最重要的陆地战略借点,直指印度咽喉“西里古里”,截断“西里古里咽喉”,印度必然东北六邦不保,更无用说其侵占的藏南地区。由于英国殖民主义在撤退的时候制造的纷争,也由于印度的贪婪,中印之间至今还有13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争端,这是印度单方面侵入中国传统领土。1962年我们曾经在一个月时间就将被占领土完全收回,但是西藏的地势地形容不得我们打一场长期消耗战,不得已又退回反击之前的位置,甚至在印度人的咄咄紧逼下,还多丢了一些领土。今天,我们正在建设西藏高原最完善的铁路系统,围绕中印边界一周,在中印东部林芝地区、中部亚东地区、西部阿克赛钦地区,全部铁路覆盖。并且在已经建设好的青藏铁路基础上,还要建设川藏、滇藏、新藏,以及昌()八(宿)和环西藏铁路。一条铁路的单向运输量可达4000万吨,可以支持5个山地旅持久作战,中国5条进藏铁路,直达中印东、中、西三段边境,给印度的战略压力,可想而知。任何的谈判,都要靠实力取得想要的结果。

(正文)

中印领土争端解决的最后办法

       在中印东线,因为麦克马洪线,中国藏南约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现在被印度实际占领,在中印西线,因为约翰逊线,印度向中国提出了3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要求。因为英国在从印度撤退时,故意在中印两国之间留下了土地纷争,在印度国内留下了宗教和民族纷争。英国人企图用土地、宗教、民族争端,让一个可能崛起的地区陷入战争和内乱,从而延缓这个地区的崛起。看看直至今日的印巴纷争和持续几十年的印巴战争,以及印度武力推行的东西巴基斯坦分治,也就是孟加拉国从巴基斯坦独立,都是英国“埋地雷”战略的后遗症。而中印领土13万平方公里的所谓“领土争端”,也是源于英国坏种们撤离时给中印两国埋下的“地雷”。

       现在,印度对于中国领土的胃口已经挑起来了,就是根据英国坏种们在地图上随便画的两条线,就向中国要求13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在实际占领了中国最富饶的藏南地区9万平方公里之外,还对新疆阿克赛钦地区3万多平方公里的中国国土提出索求。

       解决中印两国领土争端,只有两个办法:一是谈判,二是战争。

谈判:

       关于领土谈判的方案,中国领导人提出过西线换东线的建议,就是中国现在实际占有的新疆阿克赛钦地区属于中国,印度占有的部份地区归还中国,东部印度占领的部份地区归还中国。这样中印两个亚洲大国和平相处。

       即使是谈判,也是以实力作为后盾的谈判,没有足够的军事实力支撑,靠外交官的嘴皮子,不可能收回已经被占领的领土,因此军事压力是谈判桌上成功的必要条件。

战争:

       关于战争解决的方案,是最彻底的方案。自古“疆界在士兵的刺刀尖上”,兵锋所至即为疆界。中国战法就是西线出兵,狮泉河机场威慑新德里。最彻底的战法就是兵出尼泊尔和不丹之间,截断印度大陆通往其东部领土的陆上通道,全部收回中国被占领的藏南9万平方公里国土(伪阿鲁纳恰尔邦),同时学习英国,也学习印度武力逼使孟加拉国独立一样,永绝后患策划印度东北部的七个邦(包括伪阿鲁纳恰尔邦,大部分是由侵占我国的藏南地区构成)中的余下六个阿萨姆邦、梅加拉亚邦、曼尼普尔邦、米佐拉姆邦、那加兰邦和特里普拉邦独立,以及恢复被印度占领的锡金独立国家地位,消除印度对不丹王国的控制(印度不准不丹王国与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建交,准备日后像1975年吞并锡金王国那样吞并不丹,印度也向尼泊尔渗透,2001年6月2日,尼泊尔比兰德拉国王被杀案件背后,也有印度的影子。印度的国家战略目标就是吞并喜马拉雅山南麓的三个国家,暂时与中国以喜马拉雅山峰线为界,甚至在将来有可能侵入西藏)。


中国只要占领了图中部红圈地区,就肯定能够赢得中印领土争端的战争。印度东北部六邦(图中红圈右边黄色地区)是亚洲最不稳定的地区之一。


网络上一张地图,发出来大家看看,仅供参考

中印战争中扼制印度的战略要冲,西里古里咽喉。截断它,印军在东部自溃,中国可以收回藏南,运作锡金王国复国,不丹王国摆脱印度控制,印度东北六邦独立,尼泊尔回归中国。(原来锡金王国曾经在1975年印度吞并锡金时宣布回归中国,成为中国的一个行政区,被印度武力镇压,不丹王国和尼泊尔王国都从属与中国文化)

看一张清晰的西里古里咽喉图片。中国西藏铁路从日喀则修建的支线已经到了亚东县。图中西里古里咽喉,右边是印度东北六邦,人㘝截断西里古里,东北六邦、锡金、不丹就会完全脱离印度的势力范围。

百度地图上截图出来的西里古里、亚东、日喀则、拉萨地理位置

       所以,不管谈判还是战争,首先都是要立足战争。

       中国赢得战争,不在军队和军力,而在军队的后勤保障。在朝鲜战场,连美国为首的十七国联军,中国都没有打输,何况一个印度?如果当年抗美援朝时期,中国的后勤能够跟上,那个时候就已经把美国赶下海了。

       战争,打的是后勤。

 

新闻回放

       2013年10月31日,墨脱将正式“摘帽”中国最后一个不通公路县的历史。
       墨脱公路的起点西藏波密县城扎木镇出发,沿着扎墨公路盘山而行,在24公里处,驾车用时3分30秒,穿越了3310米的巍巍嘎隆拉雪山隧道。没有这个隧道前,从波密县要翻越这座嘎隆拉雪山才能到达墨脱,嘎隆拉雪山一年中有8个月的时间冰雪封山,人畜不通。1962年中印边境反击战,靠藏族人民用肩膀扛,牦牛驮,打赢了战争。

波密县城扎木镇到墨脱县城墨脱镇的扎墨公路通车

       从波密县城扎木镇到位于麦克马洪线前端的墨脱县城墨脱镇,原来一年有8个月人畜不通,这样的战争后勤,无法保障,无法打赢持久战争。即便打赢了,消耗也太高,会拖垮国家。明朝垮台,就与两次抗日援朝战争国力损耗巨大相关。


红线右边上端的是扎墨公路,红线左下部的派墨公路,靠近麦克马洪线。中国在夺回藏南之后,就是加紧建设林芝通往藏南的铁路。中国只有守住“西里古里咽喉”,才能在通往藏南的铁路开通之前守住藏南。所以,当下印度为什么会越过中印边境,在洞朗与修路的中国军队冲突。

       现在扎墨公路已经通车,至墨脱的第二条公路——米林县派镇至墨脱县背崩乡的派墨公路于2014年开始修建,预计2018年初步建成,其中的多雄拉山隧道长23公里。

派墨公路穿越喜马拉雅山脉的多雄拉隧道,长23公里。在得到有力后勤支援后,中国军队可以从羌纳和背崩出发,进入藏南。雅鲁藏布江峡谷大拐弯就在墨脱


       向墨脱修公路,一是为了民生,更重要的是战略公路。墨脱是目前中印实际控制线的最前端,打仗打的就是后勤。

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可以建设世界最大水电站,打通隧道20公里左右,水头落差达2000米,可建电站六座,装机容量约5000万千瓦(也有说最高装机容量6720万千瓦),年发电量近3000亿度。


中印领土战争的后勤战争

印度:

       2011年开建,原定2015年建成,在2017年5月26日位于中印边境的全长9.15公里的印度最长大桥“多拉—萨迪亚大桥”竣工,印度总理莫迪前往剪彩。印度媒体称,该大桥落成意味着从印度东北部阿萨姆邦到“阿鲁纳恰尔邦”(即中国藏南地区)的交通将缩短4小时,这也被认为是印度在中印边界东段地区强化控制的重要举措。该桥北岸所抵的阿尼尼地区距中印边界直线距离只有100公里。

印度总理莫迪亲自为用6年时间才建成的9.15公里大桥剪彩,6年时间,好像中国把高铁都从北京建到上海了。
 中国:

       中国已经建设了青藏铁路,印度对于青藏铁路的评论是“百万雄兵”,而今青藏铁路已经延长到了日喀则,日渐接近中印边界。

       中国在西藏的铁路建设规划:修建成都经过林芝至拉萨的第二条进藏铁路,因为林芝靠近中印实际控制线东段;从拉萨向西,修建途径中国与原来锡金国(现被印度吞并)边境,直到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的铁路,这有助于中国军队中间突破,切断藏南和印度东北六邦与其本土的联络;中国还会修建喀什至阿克赛钦的铁路,让中印西线争端地区的中国军队,也能够得到源源不断的后勤保障;甚至会将西藏东部和西部的铁路连接在一起。

       一条铁路单线单向的运输量,在组织好的情况下,可以达到年4000万吨,物资送转速度也快,运输时间只是公路的1/3不到,而公路只有铁路运输量的1/10不到,而公路运输的消耗和成本却是铁路运输的15倍左右,运转时间是铁路的3~5倍。

       中国青藏铁路已经修通,川藏铁路已经设计完毕,四川段已经建设完成,或者不远将来,滇藏铁路和新藏铁路也会加快施工。我们看看围绕西藏建设的铁路网,我们就可以放心,在中印领土争端中,祖国一刻都没有闲着。

仔细看看下面几张图:看到祖国这么努力,我们就放心了!


川藏铁路和滇藏铁路,中印东段边境争端中方后勤点在林芝。藏南领土,沿从云南香格里拉-西藏的芒康-林芝-拉萨走向以南。看到日喀则直通尼泊尔和不丹中间的那条修往亚东县方向的铁路没有?如果中国军队从洞朗直出截断了印度本土与东北部六邦陆上联络的咽喉“西里古里咽喉”,恐怕本来不安定的六邦就要争取独立了。中国会多一个从西藏方向经孟加拉国通往印度洋的出海口。

新疆-西藏铁路。物资可以通过喀什和若羌两个方向运送到新疆和田,再运往西藏西部边境。狮泉河是中国西部最大的空军基地,海拔3000多米,距离印度新德里直线距离不到400公里。特别看日喀则出发,位于拉萨和加德满都中间通往中印边界亚东方向的铁路,那是一把利剑啊,刺在印度咽喉上


西藏铁路总图。滇藏、川藏、青藏、新藏铁路。中印国土东段争端的关键点在林芝。此图还少一条从青海玉树经四川昌都到西藏八宿镇的铁路。支援藏南收复战的铁路一共有四条:川藏、滇藏、昌八、拉(萨)林(芝)铁路。



喀什-和田铁路乌鲁木齐物资通过喀什运往和田,青海格尔木到若羌、和田的铁路。物资可以从成都和甘肃两个方向通过青海格尔木运往新疆和田,在运往西藏西部


四川成都到青海格尔木的铁路,缩短了从兰州和西宁才能运送物资去格尔木的路径。从四川昌都到西藏八宿、从云南香格里拉到西藏芒康,从西川康定到西藏波密和林芝、从拉萨到林芝,四条铁路支持西藏东部中国军队对印持久作战。一条铁路可以支持5个山地旅持久作战,也就是说,在藏南收复战中,这四条铁路至少可以支持20万以上陆军在藏南地区展开作战。上图中实现是已经建成,虚线在建。拉林铁路、昆明到香格里拉铁路、成都到康定铁路,成都到马尔康铁路已经建成。康定到林芝、香格里拉到芒康、马尔康到昌都、青海玉树到昌都到八宿铁路在建。因此中国还需要忍耐。
       平均一条通往西藏的铁路的运输量,可以保障我军5个山地旅在中印边界战场的持续作战。在滇藏、川藏、青藏、新藏铁路全部完工以后,印度再也没有能力用打长期消耗战的方式威胁我军后退。像1962年那样我们收回藏南被占领土,却不又得不主动撤军退回的情况,永远不会发生了。


已经建成的拉林铁路。地图下端错那县、以及林芝地区墨脱县等没有中文标注的地方,就是印占中国藏南领土,拉林铁路,也就是川藏铁路离中印实际控制线实在太近了。米林县到墨脱的的派墨公路,波密县到墨脱的扎墨公路,让中国军队有足够的后勤保障。

看到美丽的雅鲁藏布江大拐弯没有?下端在墨脱县印度占领地区内,那可是修建一条18公里长,落差2000米的隧道,可以建设装机容量5000万千瓦的世界第一大水电站的地方。在拉萨东面,可以修建一条运河,将藏南丰沛的降雨引向新疆,整个沙漠南疆将成为江南,增加耕地6亿亩以上,“西藏之水救中国”

中印领土战争的军事战争
空军:

       西藏西部最大的狮泉河机场位于西藏阿里地区狮泉河镇,跑道长4500米,可以起降歼10、歼11、轰-6、运-8等我空军作战与支援飞机;中国军机从狮泉河起飞,只要十几分钟就可以飞临新德里上空,印度整个北部地区都在狮泉河机场半径1000千米范围内,也就是说完全处在我空军航空兵打击范围以内。


狮泉河机场主要用于战略威慑,而日喀则和平机场、拉萨贡嘎机场、林芝米林机场、西藏那曲机场、四川昌都邦达机场、四川稻城亚丁机场、云南迪庆香格里拉机场、四川甘孜格萨尔机场、云南丽江机场和泸沽湖机场,都可以作为战时机场使用,参与中印东段中国军队对印作战

陆军:

       军改之后,陆军76、77集团军归属西部战区,作战方向为中亚、巴基斯坦和印度方向,主要是印度方向。

       在中印边境东西两段,我军部署了13个边防团,另有三个高原山地步兵旅,它们分别是山地步兵第52旅(驻地林芝八一),山地步兵第53旅(驻西藏亚东)和高原轻型机械化第54旅(驻西藏拉萨),52旅和53旅这两支山地部队,是在1985年,分别由原我军留守西藏的主力野战部队,陆军52师和陆军53师缩编组建,52山地步兵旅负责东线藏南地区高原山地丛林进攻作战,53山地步兵旅和54旅负责西段边境高原地区进攻作战,原第13集团军第149师和第13集团军第31师山地战快速反应部队(东段)(军改之后属于第76集团军),原第21集团军第61师,第47集团军第55旅和56旅快速反应部队(西段)(军改之后属于第77集团军)随时入藏提供支援。

       大家不要忘记了,还有在1962年对印反击战中打得印军鬼哭狼嚎的原第54集团军(军改后作为解放军总预备队,中部战区的第83集团军)作为后备部队。

       为了保障内地入藏部队的战斗力,我军研制了单兵氧气面罩、专用高原食品等特殊装备,以免因为高原病而导致部队官兵出现大面积高原病和高山反应,保证支援部队可以迅速展开形成战斗力。

 

中国未来的重点战略方向

       在未来很多年,中国不会选择通过战争手段收回藏南地区。从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开始,中国最大的事情就是做世界第一个陆权海权复合型大国地缘格局下的复兴。在陆权方面,西进——开展“一带”战略,建设欧亚大陆经济一体化的命运共同体,用合作和经济建设的方法安定中国西部边疆;在海权方面,东出——建设海军实力可以同时覆盖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强大海军和“海上丝绸之路”,军事威慑和经济合作共存。在这种大环境下,只要印度不在边境地区过分挑衅,中国不会在南亚用兵,也轻易不会发动国家动员与印度展开领土收复之战。

       中国在藏南领土问题上,还要忍,还会忍。

       对于中国,“建设”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最佳选择,对印之战,要么不战,一开战就要解决所有问题。

       藏南领土一定会回来,因为祖国很努力!

 

中印领土争端的情况和由来 

       中印边境争端是围绕我国西藏和新疆大片领土归属问题展开的。从1914年西姆拉会议英国殖民当局炮制“麦克马洪线”算起,中印领土争端已经持续了90多年。 

       整个中印边界全长1700余公里(因未实际勘测,此数据只是大概数据,也有资料说近2000公里),分西、中、东三段。在每一段边界上都有争议地区。在西段,双方争议面积为3.35万平方公里,主要是阿克赛钦地区,除巴里加斯一处外,其余都控制在我们手中。在中段,双方争议面积约2100平方公里,分为4处,现控制在印度手中。在东段,双方争议面积约9万平方公里,即网上常说的藏南地区,现全部控制在印度人手里。在整个中印边境争端中,东西两段是争议重点,1962年的边境冲突也是在这两段打的。 


中印边境领土争端全图,中间是1975年被印度武力吞并的锡金王国


中印领土争端全貌:


       上图中只有A和B,即中印边界西段的阿克塞钦地区(面积3.3万平方公里)由中国实际控制;

       C处即巴里加斯地区(面积450平方公里)为印度实际控制; 

       D、E、F、G四处为中印边界中段,全部为印度实际控制,D(巨哇地区)、E(葱莎地区)、F(香扎、拉不底地区)、G(普兰部分地区),合计面积2000平方公里; 

       J处为中印边界东段,即中国的藏南地区,面积9万多平方公里,为印度实际控制; 

       H和I两处为中国与不丹的边界争议地区。在藏南与不丹东边国界,还有墨拉萨丁一块约3300平方公里的土地,原来属于藏南,不丹和印度签订协议,将此处“让”与了不丹。

       H处为洞郎地区(面积100平方公里),为不丹实际控制;

       I处为鲁林地区(面积340平方公里),为不丹实际控制。 

       另外,中国与不丹王国还存在查玛浦(面积约60余平方公里)、基伍(面积约90平方公里)、白玉(面积约为600平方公里)、墨拉萨丁(面积3300平方公里)等四处争议区。这些地方目前皆由不丹实际控制。


一、东线争端及麦克马洪线的由来 

       中印边境东段争端,是传统习惯线与麦克马洪线之争。传统习惯线在喜马拉雅山南麓,以此线作为边界,约9万平方公里的藏南地区属于中国;而麦克马洪线以喜马拉雅山脊分水岭的连接线作为界线,将藏南土地划归印度。 

 

麦克马洪线的由来 

       1914年,在中英藏三方参加的解决西藏问题的“(印度)西姆拉会议”上,英方代表亨利"麦克马洪以喜马拉雅山脊分水岭的连接线作为界线,炮制了一条新的印藏边界线,将中国藏南约 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划归英属印度。麦克马洪又利诱西藏噶夏的代表,背着中国北洋政府代表,搞了一份划界换文。当时对西藏拥有主权的中国政府并不知道此事,达赖喇嘛和噶夏政权也未给其参加西姆拉会议的代表有划界的授权,后来了解了情况的噶夏政权对麦克马洪画的线不予承认。历届中国中央政府对麦克马洪线也未予承认。所以,这是一条非法的边境线。 


二、西线争端及约翰逊线的由来 

       西线边境争端主要是新疆阿克赛钦地区归属之争。阿克赛钦是一块被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及阿里高原环绕的盆地,自古以来就是从新疆到达西藏的重要通道,一直属于中国,直到五十年代印度人抗议中国通过阿克赛钦修建新藏公路以前,中国政府并不知道印度对这里有领土要求。 

       印度的依据是所谓约翰逊线。19世纪60年代,英国测绘军官约翰逊曾到新疆作探险旅行,此人把阿克赛钦视为无主地,因此将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划进英印的属地,将中印分界线画在了昆仑山一侧。对于这条约翰逊线,英国政府并未知会清朝政府,历代中国政府包括新中国并不知道此事,更谈不上承认了。 


印度政府在东西两线对中国领土的侵占 

       从上世纪四十年代起,英国殖民当局和独立后的印度政府开始蚕食中印边境东段藏南地区。英印统治期间,虽然公布了麦克马洪线为边界,但是英国人也仅仅在极个别地区,试探性地侵入门隅和察隅地区,不敢放胆占领。独立后的尼赫鲁政府全盘继承了英国殖民政权的遗产,包括大英帝国的殖民政策和扩张政策,在对中国领土的侵略扩张上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1950年初,印度军队大胆越过西山口进军达旺,到1954年印军完全控制了“麦线”以南原西藏的门隅-洛隅-下察隅地区。印度政府为此成立了东北边境特区进行管辖。 


左边绿色的达旺地区(印占)下面的右凸的标注不丹的国土叫做墨拉萨丁(面积3300平方公里),印度占领藏南之后,私相授受给不丹王国。

       1949年后,新中国继续不承认麦线。但是由于我国政府当时执行的是反帝国主义的意识形态外交,一切以反美为重,因此不得不慎重对待印度这样的国家,在领土问题上采取克制和忍耐的态度。具体说就是外交上保持沉默,军事上没采取任何措施。但这种忍耐进一步助长了印度政府的气焰,印度政府在中印边界西段也向中国提出领土要求。 

       中印西段边界情况与东段不同。“麦线”尽管非法,但它毕竟是一条在地图上画出来的“边界线”;而在西段,就连这样一条“边界线”也没有,只有一条“习惯线”。习惯线以北历来由中国政府管辖,印度在1957年从一份中国画报上看到中国在该地区修筑了新藏公路,于1958年 9月向阿克赛钦地区派了一支侦察队,但随即便理所当然地被中国政府“递解”出境。1958年10月18 日,印度政府向我提交了一份备忘录,声称新藏公路通过的土地(即阿克赛钦地区)“若干世纪以来就是印度拉达克地区的一部分”,中国政府对此予以断然拒绝。  



       
印度政府视中国政府的克制忍让为软弱可欺,更加肆无忌惮。在东线,印度政府以勘界为名,跨过“麦线”进一步蚕食我国领土。在西线,开始派军队进入我国领土。两国军队在1959年8月25日爆发了第一次边界冲突,即东线的朗久事件;同年10月下旬在西线又发生了空喀山口事件,揭开了双方军事对峙的序幕。 

       1960年,印度政府开始推行“前进政策”,派巡逻队搜索中国“占领”地区,在不进攻中国阵地的情况下,插入中国据点之间的空白地带,堵住中国人向前推进的路线。在西段,向印度主张线尽可能地推进,在边境地区设立哨所,把阿克赛钦地区“实际上”变为印度领土;在东段,把哨所推进到“麦线”,对整个边境地区加以有效占领。 



       
中国政府为了全面解决边界问题,在当时的国家条件下,提出了让步很大的一揽子外交解决的方案,在两国总理最后一次谈判中由周恩来向印度方面提出。 

       当年这个中国方案的核心内容是,中国认为边界问题是由于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虽然中国受到很大损害,但这并非是印度人民的错,不应该由独立后的印度负责。中国政府不承认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但对于边界现状,中国政府准备以“现实主义的态度”对待它(就是做出重大让步)。这个所谓的“现实主义态度”,是准备以承认麦克马洪线的实际效力(确认印度对门隅-洛隅-下察隅地区的占领)换取印度不再对阿克赛钦提出领土要求(所谓西线换东线)。另外,中国政府建议,作为一种临时性措施,双方应暂时维持边界现状。这是我国政府在那个年代典型的意识形态外交政策,以及当时国力无法支持西藏对印战争:中印两国人民是友好的,中印两国的边境问题是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中印两国人民不要上帝国主义的当,应当互谅互让解决边界争端。 

       但习惯于按西方国际法和国际惯例思维的尼赫鲁拒绝了中国这一巨大让步性的方案,继续推行“前进政策”。忍无可忍的中国政府被迫进行自卫反击。 



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 

       1962年10月,印军开始实施将中国军队清除出去的作战计划,即“里窝那计划”。其作战任务和要点是:在东部,占领塔格拉山脊,将中国军队赶出塔格拉山;在西部,拔掉中国军队的21个据点,占领全部有争议的阿克赛钦地区。阿克赛钦对于印度有战略压制作用,也可以西出军事牵制印度支援巴基斯坦,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中央政府采取“舍东取西”战略,暂时舍弃消耗中国国力的东段,并且夺取亚东洞朗地区。实际控制具有战略意义的阿克赛钦和洞朗,足见那一代领导人的战略眼光,为今后中国收复整个喜马拉雅山南麓,奠定了战略基础。 

       面对印军得寸进尺的入侵、蚕食和挑衅,中国领导人借助美苏古巴核导弹危机,终于下决心进行自卫反击。反击作战从1962年10月20日正式开始,至11月21日基本结束,历时一个月,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0月20日开始至28日结束。这一阶段的作战,主要在中印边境东段克节朗-达旺地区和西段的加勒万河谷、红山头地区进行。东段,我军全歼印军王牌第七旅及其它印军一部,俘虏第七旅旅长达尔维准将,此仗共歼灭印军1900余人。西段,新疆边防部队从喀喇昆仑山到冈底斯山,转战千余里,拔除入侵印军据点37个,收复部分领土,歼敌一部。 

       第一阶段作战胜利后,我国政府呼吁印度重开谈判解决边界问题,但遭到尼赫鲁拒绝。 

       第二阶段从11月14日开始,至21日结束。这一阶段的反击,在东线主要分两个作战方向,即“麦线”东端的瓦弄方向和西端的西山口-德让宗-邦迪拉方向。 

       11月14日,印军首先从东线瓦弄方向我军发起进攻。11月16日清晨,中国军队发起全线反攻,经一天激战,至傍晚时分,我军夺取了印军占据的瓦弄地区。这一战,共歼灭印军1200余人。 

       与此同时,在“麦线”西端西山口-德让宗-邦迪拉方向的反击战,也正式开始。这次战役,被称为“打头、切尾、斩腰、剖腹”之战。战斗中,中国军队通过穿插包围方式,在西山口--邦迪拉地区,全歼印军3个旅,共毙俘印军准将旅长霍希尔"辛格以下官兵5200余人,成为这场战争了中最大的战役。 



       
在西线,我军在班公洛地区对敌展开反击。到11月20日,我军占领了印军在这里建立的全部6个据点,班公洛地区反击战胜利结束。至此,印度在中印边界西段的入侵据点全部清除。 

       在这次对印自卫反击战中,我军所到之处,印军望风披靡,至11月20日,中国军队已完全占领了边界全线上的所有争议地区。在西段,我军清除了印军侵占的全部据点;在东段,我军前进到了非法的“麦线”以南、靠近传统习惯线附近地区。作战中,中国边防部队歼灭印军3个旅(第7旅,第62旅、炮兵第4旅),基本歼灭印军3个旅(第112旅、第48旅、第65旅),另歼灭印军第5旅、第67旅、第114旅、第129旅各一部,击毙印军第62旅旅长霍希尔.辛格准将以下4885人,俘印军第7旅旅长达尔维准将以下3968人(其中校官26名、尉官29名)。缴获大量武器弹药和军用物资。中国边防部队阵亡722人(其中军官82名、士兵640名),负伤1697人(其中军官173名、士兵1,524名)。 

       中国政府于11月21日宣布,从22日起中国边防部队在中印边境全线主动停火,主动后撤。从12月1日开始,我军在中印边境东段回撤至1959年11月7日中印双方实际控制线我侧20公里以内。其后,又将缴获的印军武器弹药和军用物资交还给印度,并释放了全部印军战俘。


       
对于我军取胜后又撤回,当时国际社会一片震惊和不解。近些年,国内对此也非议较多。有人甚至把此仗与晚清时的中法战争相提并论,说我国不败而败,印度不胜而胜。对我军后撤持支持态度的人说我军后撤是因为后勤保障跟不上,也有人说是怕与印度陷入长期边境战争(后勤支持不了长期消耗性战争)。网上还有文章说我国撤军时占据了一些重要的高地,留给印度的都是不易防守的平原。那么,撤军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我军后撤时真的留了一手吗?我们还是看看周恩来总理关于中印边境战争的一次讲话吧: 

周恩来总理在人大常委会第70次会议上关于中印战争的报告(节选) 

       一九六二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一) 中国军队撤退的原因 

       我们要撤退,并不是偶然的。美国就说,撤退大概是天气不好,下雪了。日本人说,没有这回事,朝鲜战争什么样的雪地里都打过仗,还怕这一点?又说,我们后方交通路线远。远了我们可以抢修公路嘛,我们已经把错那宗经过棒山口,一直通到达旺的公路抢修出来了,不然,我们的炮兵怎么去的?大炮、重炮怎么去的?哪有不能克服的困难。朝鲜战场上那样的困难都克服了,在这个战场上也要锻炼一下。大打我们也能够有节制。这一收使全世界都震动,大吃一惊,出乎意外,不能不说是慷慨。 

       我们主动的停火,主动后撤,而又是在战胜的情况之下,是不是会说我们示弱,帝国主义反动派是不是会说我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不能持久?这样的舆论是站不住脚的。实际上中国的军队在朝鲜战场上、在国内战场上,这回在西藏、新疆高原、高山上都站住了,哪能受这点影响呢? 

   

       (二) 中国的敌人是帝国主义 打仗的目的是要为正义而战 

       我们打了不退行不行?就守在那些地方。当然,可以这样设想。但是,这样子主动性不够,你停在那个地方,你虽然也是主动停火,但是随时有引起冲突的可能,对这个政策的实现就不彻底,你只有后撤到实际控制线后二十公里,这表示我们政策实行得彻底,影响就大。如果只主动停火而不后撤,留在现在,还可得另外一个错觉,就以为我们打算用武力改变现状。我们是反对以武力改变现状来达到领土要求的。我们觉得对于我们周围的国家不应该采取这个态度。跟帝国主义是另外一个问题,它侵占我们的领土,我们总有一天要收回,如台湾。但是对于亚非的国家,我们只有从谈判桌上解决问题。 

       改变现状是要谈判解决的,否则我们没有法子解释我们为什么抗美援朝,我们花那么大的血的代价,是为了支持正义战争,然后我们又撤回来。我们还用那么多的力量帮助越南人民战争。这说明我们为正义而战,看用在什么地方。只有这样,对那个地方的人民影响才会大。 



       看了周总理的讲话,对于我国战后撤军的无可奈何不会再有什么疑义了!(注:在1974年之前,中国没有收复西沙,在1988年之前,中国也没有立足南沙,在2008年之前,中国也没有巡航钓鱼岛,在2016年之前中国没有在南沙种岛……而今天,中国把这些都做了。今后只会做得更多。做事要靠实力。)1962年的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不是中国收复失地之战,只是教训印度之战!(中国军队有能力收复,但是不能坚守,中国后勤的能力,支援不到藏南啊。况且美苏支持印度遏制中国,国际形势不容中国长期持续作战)发起自卫反击战的目的是要消灭几股入侵印军,教训一下尼赫鲁,缓解边境紧张局势。中国领导人在当时并没有收复失地的计划,即不打算“用武力改变现状”(只要双方没有签订边境协议,谈判不行,战争可取)。至于我军在反击过程中占领达旺、瓦弄、西山口、德让宗、邦迪拉,那是为了歼灭那里的印军,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教训印度,并没有打算收复这些地方。否则,别人“就以为我们打算用武力改变现状。我们是反对以武力改变现状来达到领土要求的。”那么,中国怎么解决领土争端呢?周总理说的很明确“改变现状是要谈判解决的”(这就是那一代领导人的智慧,在没有强大的军事后勤实力做后盾的时候,就慢慢谈,一直谈到有了足够的后勤保障实力,军事实力能够解决问题为止),于是,我军就先撤回来,再通过谈判与印度解决这些地方的归属问题。

 

1962年以后中印边境发生的几次冲突 

       1962年底我军撤回麦线以北后,印军随后跟进,到1963年初,印军又全部占领麦线以南的全部藏南地区。随后,印军仍然不时在边界地区制造事端,对此,我方采取过几次外交、军事行动。 

1、1965年一触即发的中锡边界冲突 

       1965年印度、巴基斯坦爆发第二次克什米尔战争。巴基斯坦请求中国出兵协助。毛主席拟定出兵援巴,有关方面认为印度军队近两年内一直在西藏西部及中锡(金)边界生事。印军在中锡边界乃堆拉山口侵犯到中国一侧修筑了几十个侵略工事,考虑到中锡边界以南为中印及东巴最近交接处,于是决定准备在此地区给印度以打击以支持巴基斯坦。我国政府向印度发出了最后通谍式照会,同时做了军事上的安排,印度怕受两面夹攻,迅速按期拆除了它在中锡边界上的大部分工事,退还其掳劫的藏族同胞和牲畜等。这场一触即发的边界冲突因印度的妥协而没有爆发。 

2、1967年中印在乃堆拉山口和卓拉山口的冲突   

       1967年9月11日至14日,印军出动山地步兵第一一二旅、炮兵第十七旅于在中锡边界的乃堆拉山口向中国驻军发起了进攻。

       此前的9月,印军不断强行越界架设铁丝网,中国驻军多次提出严重警告,印军置之不理。9月7日,印度士兵用刺刀刺伤两名中国士兵。9月11日清晨7时30分,印军山地步兵第一一二旅一个连在一名中校营长指挥下,分两路向乃堆拉山口的中国哨所逼近。中国驻军严守“不打第一枪”的纪律,保持克制态度,对入侵印军发出严重警告。印军将中国官兵的克制态度视为软弱可欺,8时零7分,首先开枪射击并投掷手榴弹,正向印军喊话的连长李彦成当场中弹牺牲,另有6名战士负伤。

       当时中央军委对我边防守军有“针锋相对,寸土必争,绝不示弱,绝不吃亏”的指示(这个是专门针对乃堆拉山口的指示,这是战略要地啊),我边防团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当即发起反击,仅7分钟,战斗结束,击毙印军官兵67人,用四0火箭筒将印军在中国境内设置的7处工事悉数摧毁。8时15分,印军败逃,我军严守纪律,未出境追击。

从下亚东乡一出去,就到了印度的“西里古里咽喉”,所以洞朗和乃堆拉山口是战略必争之地。

       印军不甘失败,其炮兵第十七旅随即向中国境内发起大规模炮击。对此,中国军队早有准备。本来,中国军队对中锡边境的冲突的原则是“人员不能越境,子弹炮弹亦不能打到邻国土地上”,与中印边境冲突“人员绝不越过境,不能主动向印境内的炮兵射击,但遇敌方境内炮兵向我射击,坚决反击”有所不同,但此次印军气焰嚣张,经中央军委批准,我炮兵第叁0八团组织了30余门八二迫击炮和一二0迫击炮向印军还击。炮击历时4天3夜,将印军8个炮击阵地打哑,两个指挥所、两个观察所和23处工事及两辆汽车被摧毁,毙伤印军官兵540余人,印军炮兵不支,逐于13日22时停止炮击。

       情况上报中央后,周恩来总理亲自指示:“敌人不打炮了,我也停止射击。”14日中午时分,我军也停击炮击。

       此次作战,印军共伤亡607人,我军除敌挑衅时的一亡九伤外,基本无损。印军被迫打着白旗,到中国境内接受中国移交的印军尸体和武器弹药。

       印军仍未死心,10月1日11时20分,印军廓尔喀联队一名排长率7名士兵侵入卓拉山口中国一侧,手持廓尔喀弯刀向中国士兵寻衅,中国士兵当场提出警告,廓尔喀佬不予置理,一拥而上,想把中国士兵绑架出境。闻讯赶到的附近哨所的中国官兵义愤填膺,抢出战友,将廓尔喀排长推出边界。廓尔喀兵恼羞成怒,拔出手枪向中国官兵射击,其余廓尔喀士兵也向中国官兵射击,当场打死打伤中国官兵各一人。同时,卓拉山口附近的印军炮兵也用51毫米和81毫米迫击炮向中国境内炮击。

生存条件异常艰苦的中国卓拉哨所。向守卫祖国边疆的解放军边防部队致敬!

       目赌战友牺牲的中国官兵立即还击,将入侵8名廓尔喀兵全部击毙。12时整,中国炮兵用猛烈的炮火压制印军炮火,将挑衅印军两个连的官兵毙伤大半(195名),摧毁工事29处。印军不支,遂于当晚19时55分停止炮击。


3、1987年中印边界东段反挤占行动 

       印军总结了中印边境战争的教训,知道中国军队有“不打第一枪”的原则,认定只要不开枪,就不会遭到中国军队打击,所以,逐步突破“各自后撤20公里脱离接触”的限制(实际上只是中国单方面后撤),不断地越过实际控制线,在中国军队眼皮下设点。到80年代,个别地区,甚至深入实际控制线中国一侧10公里。1986年到1987年,中国边防守军根据军委指示,曾组织过多次反挤占行动,87年局势达到过一触即发的程度,相当紧张。印度“阿鲁纳恰尔邦”成立及目前印军在中印边界的军事部署 

       1987年2月20日,印度公然宣布在有争议的藏南地区成立“阿鲁纳恰尔邦”。印度建立“阿鲁纳恰尔邦”不是一时冲动之举。1962年边界战争后,印度重新占领了藏南地区,几十年来印度不断加强中印边界地区的军事实力,并持续向藏南地区移民(据说有几百万),这些都为“阿鲁纳恰尔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目前,印军在中印边境东段(包括锡金段)地区部署的陆军有2个军8个师共21万多人,而且在纵深还部署了1个军作为预备队;空军有9个飞行联队、1个导弹分队。与60年代初相比增加了4倍,已对我形成局部优势(7倍以上优势),远远超过了它的防御需要。而且印军在武器装备的质量上优势明显,尤其是空军力量和导弹力量较强。 

       为了适应与中国在山地作战的特点,印度专门组建了10个山地师,其中9个部署在中印边境。印度空军在中印边境对中国形成局部的绝对优势。自80年代起,印度不惜耗巨资在地理环境恶劣的中印西段边界的拉达克地区全面进行战场建设,印军在阿克赛钦的对面部署了辖有三个山地步兵师的第14军,在列城机场优先部署SU-30战斗轰炸机。印军的战略简单说叫作“东顶西攻”,既在东段固守麦克马洪线,在西段谋求切断新藏公路夺取阿克赛钦。

 

一个未经证实的传说及中印边界现状 

       据说80年代末期,印度成立“阿鲁纳恰尔邦”后,我国军方强烈主张借此再打一场中印边境战争,收复失地,再不撤退,对此持反对态度的主要是军内后勤系统,因为他们难以为战争需要提供切实保证。后来,由于89年事件及其后苏联解体、东欧巨变,我国政府不得不暂时搁置这一计划。1998年印度核爆成功,我国政府只好放弃实施此行动。 


黄线是外传的中印可能达成的藏南9万平方公里土地协议疆界线,中国放弃其中6万平方公里。中国绝对不会放弃!印度也不可能放弃其控制全部喜马拉雅山南麓的战略,这涉及印度的地缘政治战略,但是又不可能马上吞并不丹王国和尼泊尔王国,这就给了中国足够的时间整备西藏铁路网。战争打的可是后勤啊。青藏铁路、川藏铁路、新藏铁路、滇藏铁路、昌(都)八(宿)铁路,以及沿西藏国境线的环藏铁路通车之后,还愁收不回藏南?印度的贪婪给了中国战略机会。

   我们来看一则新闻报道。

   2005年4月,中国时任总理访问印度,中方特别代表、外交部戴副部长同印方特别代表、国家安全顾问纳拉亚南就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政治指导原则达成一致,并于4月11日在两国总理见证下正式签署。

   这个指导原则包括如下内容:  

   本着互相尊重、互相谅解的精神,对各自在边界问题上的主张做出富有意义的和双方均能接受的调整,一揽子解决边界问题。适当考虑彼此的战略的和合理的利益以及相互同等安全的原则。  

   考虑双方的历史证据、民族感情、实际困难、合理关切与敏感因素,以及边境地区的实际情况。边界应沿着双方同意的标识清晰和易于辨认的天然地理特征划定。维护边境地区双方定居人口应有的利益。

   ……  

   中印边界将按照清晰、天然的地理特征划定???  

   指导原则中,“边界应沿着双方同意的标识清晰和易于辨认的天然地理特征划定”这句话已经明确表明中国当时的政府在藏南领土问题上已放弃了传统习惯线,同意以麦克马洪线为基础进行划界。当然,完全按麦克马洪线划界无法向国内民众交代,必须进行必要的调整。中国需要实力,更需要有民族心的领导。中印边界,中国可以拖,可以谈,一直拖到中国有实力解决,收复藏南领土的那一天。

按照2005年两国领导签订的《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政治指导原则》,我们收回达旺地区,其余不要了?没有明说。 

   中印边界划界三个可能的调整方 71 45393 71 32177 0 0 6997 0 0:00:06 0:00:04 0:00:02 6996:  

   目前从网上得到的信息结合历史情况,中国对解决藏南地区领土争议,可以有以下三个选择:

   1、收回门隅的达旺、德让宗及下察隅的瓦弄门隅地区,收回达旺、申隔宗、德让宗,边界划在邦迪拉山口附近;下察隅地区,收回瓦弄;洛隅地区,象征性地收回一些地方即可。共计收回约一万平方公里土地。  

   2、收回达旺,但德让宗,或瓦弄地区二者选一,即门隅地区,收回达旺、申隔宗、德让宗,边界划在邦迪拉山口附近,其余地方放弃;或门隅地区收回达旺,下察隅地区收回瓦弄,其余放弃。

   3、门隅地区,收回达旺(就是上图中绿色部分),边界划在西山口一线。其余地方放弃。

   这三个方案中,公认可能性最大的是第三个。因为这个方案符合双方《指导原则》的所有条件。在达旺地区真正的喜马拉雅山脊分水岭是在达旺南面的西山口一线,而不是现在麦线所在的达旺以北山脊。达旺又是国际公认的原西藏地方政权直接管辖地区;是六世仓央嘉措的故乡;面积只有2200平方公里。

       目前,在中印边界东段,约9万平方公里的有争议地区全部被印度控制;在西段阿克赛钦地区,除巴里加斯一处400多平方公里之,其余都控制在我们手中;在中段,双方争议区分为4处,现控制在印度手中。这三段边界中,中段的问题最少,中印双方几年前就交换了实控区地图,可以说,这段边境的问题已经得到初步解决。在西段边境,我方能否要回巴里加斯不好说(疆界就在士兵的刺刀尖上,印度总是会忍耐不住,先发动战争的)。但其它部分印度也别想得到。最复杂的是东段,我国政府不可能全部放弃9万平方公里的藏南地区,但全部收回,如果不用战争手段,也是不可能,只能本着互谅互让的原则与印度协商。


中印边界争端我们暂时“输”在国家战略、国际环境与西藏地形

       中印边界东段和西段争端,都是印度政府无中生有自己制造出来的。对于我国来说,中印边界争端国土利益的重点是东段,战略利益在西段和锡金东侧亚东突出的洞朗地区。藏南地区森林植被丰富、气候宜人,有丰富的水利资源,是整个西藏最有经济价值、自然资源最丰富的宜居地区。但是这一地区目前完全被印度占领。如果没有大的国际局势变化或印度国内巨变,我国在可预见的未来,不靠战争完全收回藏南地区的可能性完全丧失。从五十年代初期印军进入达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算起,中印边界东段争端已超过半个世纪,面对现实,我们很无奈,有人说印度赢了,中国输了。 

       有人说,中印每一次重大的边境军事冲突,印度都打输了,但它最终赢得了藏南地区;中国打赢了每一次边境军事冲突,但却丢掉了藏南国土。印度赢在国家战略,中国暂时输在国家战略,国际形势与西藏地形!我们不应把目光仅仅局限在1962年那次边境战争,仅从那次战争论得失。 


       
印度独立后的既定国家战略是:在南亚与印度洋建立以印度为中心的势力圈;先在南亚次大陆和印度洋地区建立以印度为中心的包括政治、经济、安全等方面都有共同目标的地区性集团,并实现其对领土的要求,成为地区超级大国,然后争当世界强国。尼赫鲁当年讲过:“印度以它现在所处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么就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就销声匿迹”。 

       印度为了实现其国家利益最大化,在领土问题上从来就不轻易妥协,占领果阿、吞并锡金、肢解巴基斯坦(1971年战争肢解巴基斯坦为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在克什米尔与巴基斯坦几十年对峙,占领我国藏南地区,对我国新疆阿克赛钦提出领土要求。在其国家战略的指导下,印度不断调整其军事方针,坚持不懈地实现既定的国家战略目标。反观我国,鉴于军事后勤运输问题,在藏南国土争端问题上一直处于弱势,面对印度咄咄逼人的侵略攻势,完全是穷于应付、被动挨打、忍让。先是对印度的侵略行径保持沉默,后来虽然声明不承认麦克马洪线,但又以现实主义的态度,外交表示可以本着现实主义态度解决问题。就连我们一直引以为豪的1962年边境自卫反击战,实际上也是一个应景之作,战术上满分,但是后勤补给问题得不到解决,藏南领土问题就得不到最后解决。 


被印度吞并的锡金。1975年,锡金被印度共和国吞并为一个邦,历史上的锡金,曾经是中国的领土,从7世纪到1890年的1200多年属于西藏的领地。1973年4月,印度军队开进甘托克,接管锡金政府的一切权力。同年5月8日,印度政府同锡金签订《锡金协定》,规定印度政府不仅对锡金的国防和外交“负完全责任”,而且对锡金的内政和经济“负责”。该协定削弱国王权力,使锡金的内政外交完全控制在印度手中。1974年4月,锡金举行“大选”,亲印的锡金国民大会党控制了议会32席中的31席。5月11日议会开幕,通过决议,“要求”印度派顾问来为锡金制订宪法。1974年6月20日11时52分,锡金“民族党”在自己的党部大楼顶层,悬挂起五星红旗,同时致函世界各主要国家外交机构,宣布锡金一切外交事务,自当日起,交付中国负责。然而,这一行政区仅仅存在了三个多小时,即被印度武力扑灭。同年9月4日和7日,印度议会两院先后通过“印度宪法修正案”,规定锡金为印度的“联系邦”,在两院各为锡金设一个席位。1975年4月9日,印度军队解散锡金国王的宫廷卫队,国王被软禁。4月10日,锡金议会通过决议废黜国王,把锡金变为印度的一个邦。4月14日,锡金又为此举行“公民投票”,锡金被印度吞并。直到2003年,温家宝与当时的印度总理会谈后,我国正式承认了锡金为印度的一个邦。
       
在实施其国家战略的过程中,印度领导人也不是没犯过错误,1962年,尼赫鲁由于误判形式,错估中印两国的国力、军力,急于求成,在中国已作出重大让步的情况下,仍坚持“前进政策”,最终导致中国忍无可忍,抓住时机奋起反击,差一点完全毁灭了印度十几年苦心积累起来的所有成果。但由于中国在藏南领土问题上鉴于西藏交通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根本不可能有收复藏南失地并驻守的计划,中国的战略就是,发动自卫反击教训一下尼赫鲁,不收复领土,以保证相当长一段时间的“边境和平”。鉴于中国当时的战略,战前制定作战目标时,只打算消灭印军第7旅的一个营,由于张国华认为消灭一个营不解决问题,才改为全歼第7旅。消灭第7旅之后,我国政府又开始呼吁尼赫鲁谈判,遭拒绝后才开始第二阶段作战。可见,后来收复瓦弄、西山口、德让宗、邦迪拉,根本就不是计划中的事情,如果尼赫鲁识相点,中国军队根本就不会去打这些地方。中国当时限于西藏交通条件,以及国际形势制订的战略就是教训尼赫鲁,保证中印边界几十年的和平,领土问题不在考虑之内。1962年边境战争是尼赫鲁个人的失败,其政治威望一落千丈,不久就郁郁而终;这场战争是印度军队的失败,在具有光荣传统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面前,他们不过是群乌合之众。但印度国家战略还是成功的。几十年后我们回顾当年,可以说,从中国领导人战前制定作战目标时,印度就已经赢了。 

       由此,我们想到了中国的抗日战争。中国国民党军队屡战屡败,失地千里,共产党军队只能用游击战术打打游击,但由于中国共产党坚持全民抗战、持久抗战、决不投降的战略,最终领导人民赢得了抗日战争的完胜。而日本军队打赢了几乎每一场重要战役,但却由于国家战略的失误,最终打败了这场战争。 

       我们还没有与印度签订边界协议,没有承认麦克马洪线,从法理上,我们仍然有权利收回藏南国土。但愿我国政府能以国家的长远利益为重,不要在此问题上再轻易让步。在西藏铁路网建设完善之后,我们在对待藏南问题上的国家战略,还只是教训一下印度,不作收回藏南领土的打算吗?

       毫无疑问,肯定不会!

       看看今天在亚东洞朗的冲突就知道,祖国一直在努力。也知道印度对洞朗有多紧张。从1962年、1967年乃堆拉山口冲突,中国抢占洞朗开始,到1996年中国政府向不丹提出,以不丹西段靠近亚东的土地(600平方公里,基伍地区,查马浦地区,鲁林地区,洞郎地区),交换中段争议的土地(白玉地区,600平方公里)就可以知道,祖国一直在“闷声做大事”。   

       洞朗向南突出的形状,接近印度“西里古里”咽喉,在中印两国边境冲突中,是中国军队对印形成的一个重要军事节点。她牵一发而动印度全身,此处一旦被中国军队突破截断,印度全境皆乱,其东北六邦不保。更重要的是,这还隐藏着一个"机关",容易造成印方时不时的擦枪走火,而给我军捞到口实,为更大的边境冲突制造矛盾和焦点。在中方战争条件具备之后,我们对印度实施“反挤压”,印度就极有可能开第一枪。中国人是君子,所以中国军人懂得以君子之法用兵布阵。过去几十年,我们都做到了"不首开第一枪",但一旦印方开了第一枪,印度就从来没有赢过一次。


我们曾经的大中华

要了解中国和世界金融战略变幻,请关注“地缘金融”公众号;

要了解世界大国之间的地缘战略和战略对抗,请关注“地缘战略”公众号;

要了解西方海权时代地缘政治,到今天中国海陆权复合地缘经济,请关注“地缘政经”公众号。

要欣赏中国古今诗词,了解文化与历史,请关注“诗文化与历史”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