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故知新】北京晚报创刊60周年系列之新图、新途
新图
2018年平昌冬奥会落幕
冬奥会进入“北京时间”
北京获得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次日,《北京晚报》头版破例旋转90度,用占据整版篇幅的照片,传递现场的热烈气氛。
2015年7月31日,马来西亚吉隆坡,国际奥委会第128次全会,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宣布:北京获得2022年冬奥会的举办权。
这是继2001年7月13日,北京获得第29届夏季奥运会举办权后“梅开二度”,北京也因此成为目前全球第一座集夏奥会和冬奥会举办地于一身的城市,奥运之城当之无愧。
最安全又能创造历史
这次北京申办2022年冬奥会的申办理念是:以运动员为中心、节俭办奥运、可持续发展,这一设想完全符合国际奥委会《东京2020改革议程》。
国际奥委会为何选择北京,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给出的理由是:最安全又能创造历史。
最安全是指中国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迅速,组织能力出众;创造历史是指北京成为既举办过夏奥会,又将举办冬奥会的奥运第一城。关键是,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的巨大成功给国际奥委会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新机场,见证“钢铁凤凰”展双翼
新速度 建筑“老兵”提速新机场建设
《北京晚报》报道新机场的第一篇稿件,刊登于2016年7月30日,讲述的是来自河南的老木工王全庆的故事。
王全庆和其他约5000名工友,每天都奋战在建设一线,在钢筋捆扎中挥汗如雨。工作量最大的时候,工友们每天要绑扎1800吨钢筋……
在北京城建集团新机场航站楼项目部,像王全庆这样参加过T3航站楼等多个大工程建设的基层“老兵”们,估计超过半数。
这是北京同城媒体中第一篇刊发的关于新机场的稿件,首次为读者打开了了解新机场的“大门”。
随后,北京晚报多位记者定期奔赴新机场,从《北京新机场 凤凰将展翅》、《新机场开建“五纵两横”路网》,到《新机场将建12万平方米综合服务楼》、《北京新机场航站楼成功封顶封围》,用一篇又一篇有深度的稿件,记录着北京新机场的建设新速度,也体现了媒体报道的新速度。
新设计 一个航站楼辐射出五条指廊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总规划师透露,北京新机场选址工作始于1993年,直到2009年1月,国家发改委成立的北京新机场选址工作协调小组最终确定大兴南各庄地区为北京新机场推荐场址,理由是:离主客源地较近,空域环境和外部配套条件较好,区位上能便捷连接京津冀,更适合建设大型机场。
经过反复研究论证,被形容为“凤凰”的设计方案最终胜出:以一个航站楼为中心,延伸出五条指廊,呈辐射状构型,从航站楼中心到最远端登机口,旅客们的步行距离不超过600米。
而且,航站楼地下二层还汇集了京霸高铁、廊涿城际和新机场快轨三大轨道交通,实现了轨道站台与航站楼一体化设计。
新构造 从安全隔震层到超级“夹心”屋面
这种富有创造力的结构,自然会给建设带来不小的挑战?如何建好这座异型建筑?晚报记者带着好奇心,一次次采访技术专家,为读者剖析内里的“门道”。
比如,在航站楼核心区整个负一层和负一层顶板之间的结构柱上,以及钢连桥,独创地安装了232个橡胶隔震支座,形成一个“隔震层”。
这样,未来,当高铁通过时,不仅铁路的震动将不会传导到航站楼核心区,又因为隔震支座的同时极限位移可以达到66厘米,就相当于多了个“伸缩阀”,可以让整个航站楼防御8级强度的地震。
再比如,记者通过采访得知,具备遮阳抗风、防水融雪等多种功能的美丽金属屋面,其实是一个11层的“超级夹心面包”,从里到外其实包含了主檩托、主檩条、次檩托、次檩条、穿孔镀锌压型钢底板、防潮隔汽层、岩棉保温层、TPO柔性防水层、镀铝锌高强钢板、装饰板钢龙骨和复合金属装饰。
为了走到几十米高的屋面上,零下七八摄氏度的冬天,记者一路攀爬钢马道,走过陡坡,穿过钢结构,再迈步跨过一个台口,整个过程犹如穿行一个障碍重重的“迷宫”。
通过这些采访,让《北京晚报》的读者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能够由表及里地认识北京新机场。
新高度 “百年工程”代表工匠精神
北京新机场是一个“百年工程”,提出的使用寿命目标是100年,比普通机场要多出30年。
2019年10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70华诞的时候,北京新机场也将正式建成通航,迎来它的首批旅客。从打下第一根桩到主航站楼实现封顶封围,晚报记者将一如既往地关注新机场,关注新机场的每一个重要节点,记录下这个百年工程和它背后的“工匠精神”。
再回首,聊晚报
记录“长成记” 见证新辉煌
“凤凰每500年自焚为灰烬,再从灰烬中浴火重生,循环不已,成为永生。”凤凰涅槃,比喻一种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在北京的南城,若从高空俯瞰,也有一只凤凰,而且是一只“钢铁凤凰”——北京新机场。
这是北京这两年来的大工程,也是老百姓家门口的大工程,更被英国《卫报》评选为即将竣工的“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自2016年正式动工后,北京晚报记者就第一时间深入北京新机场的建设工地,一步一步记录着新机场的“长成记”,成为北京同城媒体中的速度担当。
2019年10月,这座在阳光下闪耀着金色光泽的超大型机场,就将建成并投入使用。北京晚报也将一如既往,倾心记录和见证这只“钢铁凤凰”如何展开美丽的双翼。
近300篇报道全方位记录
北京世园会从图纸变花园
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将于2019年4月29日到10月7日在北京延庆举办。2018年将是北京世园会建设的决胜年,《北京晚报》还将一如既往,完整记录北京世园会如何从图纸变成花园。
建设中的2019北京世园会中国馆“锦绣·如意”
带着老妈项目部对面“安家”
对北京世园会工程建设方面的采访报道,北京晚报记者赵莹莹一直抢在同城媒体的最前端,几乎篇篇都是独家首发,读者可以通过晚报第一时间知晓这场国际盛会园区和场馆工程建设的最新进展。
2017年11月10日,赵莹莹独家探访了世园会园区中备受关注的“锦绣·如意”中国馆。“我记得那天特别冷,天气预报的是六七级的大风,到了长城脚下的中国馆施工现场,四周没遮没挡,我把最厚的羽绒服穿上还觉得冷。”
在采访中,赵莹莹对一位叫王文刚的建设者印象深刻。王文刚是北京世园会中国馆的施工总承包单位北京城建集团项目安全负责人。“采访到了中午,我发现王文刚在吃午饭的时候不见人影了,问了他们同事才知道,他回家看他母亲去了,每天都回。”
这句话当时就触动了赵莹莹敏感的新闻神经,“我采访过这么多工地,极少见到每天中午还回家的建设者,除非他家离得非常非常近。”在赵莹莹的追问下,她才得知王文刚的母亲身体不好,总见不到儿子会发脾气。于是王文刚就在项目部对面的村子里租了间房子,每到午饭和晚饭的时候,就回去待上半小时,再返回项目部继续工作。
再回首,聊晚报
挖掘世园会精彩故事
对于北京来说,继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的又一件大事儿,就是2019年北京世园会了。这场A1级的国际展会相当于园艺界的奥运会,已有俄罗斯、德国、韩国、印度、上海合作组织等92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书面确认参展。
北京世园会是北京新蓝图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北京晚报》一直跟随记录。从2012年9月29日,国际园艺生产者协会正式批准由中国北京举办2019年A1类世界园艺博览会,到2018年1月10日世园会中国馆正式封顶,5年多来,《北京晚报》多路记者采写北京世园会,用近300篇报道记录了北京世园会的诞生和成长,挖掘着与北京世园会有关的精彩人物和故事。
2018年将是北京世园会建设的决胜年,《北京晚报》还将一如既往,将完整记录北京世园会如何从图纸变成花园。
早报号外登第一手消息
每天下午,出门买菜回家的时候,顺便在报刊亭买份《北京晚报》,这是不少北京人的习惯。
但您可能不知道,在2002年,晚报曾经出版过35天的《世界杯早报》。两份报纸一早一晚配合默契,保证新闻在半天之内就能到达读者手中。
2002年,读者在公交车上阅读《北京晚报·世界杯早报》。
同时,《北京晚报》也并不拘泥于固定的出版时间,遇到重大突发新闻会实行滚动出报,在群众关心的重大新闻事件发生时则加出号外,让读者以最早的时间在报纸上看到“第一手消息”。
重大新闻号外从不缺席
2008年北京奥运期间,晚报配合当日赛程,不定时推出号外,免费向市民发放。从凌晨至深夜,只要有突发重要消息,编辑部便会立刻进行号外的编辑出版。
2008年8月9日,读者在鸟巢外阅读《北京晚报》奥运会开幕式号外。
每逢重大新闻事件,晚报号外都不会缺席。2005年10月12日和17日,在神舟六号发射和返回之际,晚报分别推出了《神行太空》、《神六史记》各16彩版的号外。
神舟六号成功发射1小时后,《神行太空》号外便已送达了北京的大街小巷。相比于紧急出版的新闻单张号外,16个版面通过对新闻的深度解读和挖掘,传递给读者更丰富的信息。
《神六史记》号外则采取了《史记》的纪传体体例,以本纪、列传、正传等栏目囊括了神舟六号的飞船制作、发射回收过程、航天员情况、神舟系列飞船的历史等内容。
在最后一版,还将搜索引擎“搬”到了报纸上,将与航天相关的重要内容、事件编制成表,便于读者查阅。这样别出心裁的版面编排,是新闻史上十分罕见的。
新途
从纸端到“指端”
北晚掀起电子号外潮流
今年2月,由北京市新闻工作者协会与暨南大学联合编著的《媒体融合蓝皮书:中国媒体融合发展报告(2017—2018)》,高度赞扬了《北京晚报》的电子号外在新媒体传播上的效果,称这种“立竿见影”的效果是纸质号外无论如何无法企及的。
从2015年7月31日,以申冬奥成功为契机推出全国报业的第一张电子号外至今,《北京晚报》已推送150余期电子号外。这一传统报业媒体融合的试水产品,在业界掀起了一波电子号外的潮流……
申冬奥成功 催生电子号外
2015年7月31日,第128届国际奥委会全体会议日程公布后,北京晚报的领导和编辑们心凉了半截:结果在北京时间下午6时左右宣布,这时当天的北京晚报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难道只能眼睁睁看着早报同行不慌不忙把所有新闻在第二天一早一网打尽,而自己不得不炒“冷饭”吗?
分管北京晚报新媒体工作的副总编辑郭强有些不甘心,这条大新闻一定要抢,而且还要以北京晚报的表达方式来完成。
北京晚报新媒体制作团队集思广益,萌生了做“电子号外”的想法——将封面化的报纸号外版面转换成图形,在新媒体上推送,用手机即可接收阅读。酝酿已久的创意终于等来了申冬奥的绝佳时机。新媒体团队借此试水,着手预制申办成功的电子号外。
一个版面,打眼的图片、简洁的版式,再配上醒目的标题和一小段文字。这是北京晚报电子号外主创团队的初步构想。
美术编辑宋溪前后做了12个版本,标题不断精炼、图片逐渐突出,最终选定的版本,保留了报纸的形态,有北京晚报的报头、号外字样和日期。
以一双翩翩起舞的白色冰鞋作为主打图,寓意冬奥会;标题只有“又赢了”三个红色大字,醒目振奋;下方是鸟巢、水立方和万众欢呼的剪影,凸显北京元素,营造出热烈欢庆的氛围。
几乎就在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宣布“北京”成为2022年冬奥会举办城市的同时,电子号外瞬间上线。正在吉隆坡会场采访的北京晚报记者迅速将其发给北京代表团,电子号外备受好评并被迅速转发。
制作团队再接再厉,于当晚又推出了第二期电子号外。两期电子号外在微博上被大量转发,朋友圈也被刷屏。更有大量读者打来电话到值班室一再追问:“北京晚报号外有纸质版吗?”“想收藏北京晚报号外,能给留两份吗?”
网罗大事 推陈出新
此后,《北京晚报》电子号外进入了一发不可收的节奏。仅2015年一年,就推出了77期,其中关注北京游泳新秀庆文怡猝死的电子号外,网上阅读量超过200万。
这些电子号外既有习马会、大阅兵这种重大新闻事件,也关注二孩放开、机动车单双号限行等重大民生政策;既“抓住”中纪委打虎拍蝇中的落马官员,也痛惜文化、艺术界重要人物如梅葆玖、杨绛、陈忠实等的离世。推送数量最多的题材还是重大体育赛事。
在制作过程中,《北京晚报》的电子号外也在不断推陈出新。由于单页电子号外承载的信息量有限,制作团队又采用H5的形式制作多页产品推送。
考虑到号外选题应有的分量,不能事无巨细都做号外,制作团队又推出了“私享”系列,做一些软性选题,确定了“号外”关注重大题材、“私享”侧重生活服务的区别定位。
坚守版面形式 捍卫报纸尊严
“北京晚报应该算是在全国纸媒领域最早推出电子号外的。”北京晚报副总编辑郭强说,2016年里约奥运会期间,这种纸媒借助多媒体的表现形式达到高峰。相信2020年,东京奥运会时,电子号外还会更出色。
“我认为电子号外是报纸从‘纸端’向‘指端’的一种延伸途径,同时也是代表着报纸的一种态度。”郭强说,常规化的文字图片的叙述犹如一滴水,在网络世界瞬间就被淹没,电子号外则更像一叶扁舟,能够“出没风波里”。
“做报纸时间长了,可能有一种报人的情结,求新求变,却始终不愿抛弃报纸的表达方式。”郭强说,坚守版面这一形态,就是在捍卫报纸的尊严。
电子号外是《北京晚报》这张陪伴了北京60载的老报纸的一次新媒体试水,也承载着互联网时代下,传统报人对纸媒阵地的坚守与执着。
新媒体矩阵布局完成
做更快更强的北京晚报
《北京晚报》是北京人家喻户晓的报纸,没错,但今天的《北京晚报》可不仅仅是一份报纸。
在新媒体时代,北京晚报主动求变,走上了新媒体融合的创新之路。从当年的一纸风行,到如今“有信号的地方就有《北京晚报》”,走过一甲子的北京晚报正以全新的面貌从“新”出发。
从老牌传统纸媒到全媒体布局
其实早在2012年1月1日,北京晚报便注册了官方微信公众号,是第一批内测的微信公众账号之一,只不过当时走的是一条特色发展的路线,推送内容以美食、影视等休闲娱乐类题材为主。
紧接着,北京晚报各部门也纷纷推出了各自的微信公众号,晚报人亲切地称之为“小号”。
其实“小号”不小,像晚报科教部推出的“北晚微健康”、“教学大缸”,文化部推出的“西裱褙”等微信公众号,粉丝量早已超过了5位数,还时不时冒出10万+的文章,在行业内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力。
此外,总编室推出的“北京速读”、经济部的“周末跟我Go”、时政部的“北京城事”、深度报道部的“点题北晚”、体育部的“北晚体育”、副刊部的“北晚知味”、观点工作室的“我说”等“小号”,纷纷在各自的细分领域精耕细作,影响力与日俱增。
2017年春天,北京晚报官方微信号进行了全新改版,目标是将其打造成与《北京晚报》这个金字招牌相匹配的综合类全媒体平台。
内容上以原创新闻为主,服务、休闲、娱乐类内容为辅,坚持工作日一天三更,周末和节假日一天两更,365天全年不停更。菜单设置上不仅可以直接浏览当天的北京晚报电子版,还增设了北晚福利、我们日夜聆听、五色土、周末跟我Go等专栏。
很快,北京晚报官方微信号产生了改版后的第一篇阅读量达到10万+的原创文章。2017年5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京召开。
5月15日,北京晚报官方微信号发表了《高峰论坛期间,政要的夫人们不约而同地去了同一个地方》的推文,资深记者杨滨凭借敏锐的新闻嗅觉抓住新闻点,生动展现了“夫人们”在北京秀水街的“购物之旅”。
全力打造官方微信公众号的同时,早在2010年3月上线的北京晚报新浪官方微博也在同步发展和求新,如今粉丝量已突破1200余万。
不仅如此,北京晚报还相继入驻了今日头条、企鹅号、新浪看点、秒拍、央视移动新闻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
北京晚报在“喜马拉雅”以及QQ音乐平台上还推出了一档音频栏目——《一封家书》,有学生写给家长的,有父辈写给子女的,所有的不理解与隔膜都在深情的诵读、温婉的文字中烟消云散。
2017年,北京晚报更将触角伸向了视频领域。至此,北京晚报全媒体布局初见成效。
打造视频新闻让新闻动起来了
从2017年下半年开始,北京晚报新媒体平台开始了更大的动作,向视频化方向跨出了一大步,也成就了2017年北京晚报新媒体平台最大的改变——让新闻动起来了。
北京晚报新媒体于2017年下半年开始推出视频栏目“北晚播报”,镜头里时而正经、时而搞笑的男女主播,亲自上阵为读者播送新闻,开创了北京晚报视频新闻的先河。
随后,北京晚报新媒体还打造了多篇视频、图文兼具的亮点推文,在原创内容上也进行了很多有意思的尝试。狗年春节前推出的《小编带你去赶集》系列和《带你逛》系列,散发出浓浓的生活气息,受到读者喜爱。
不仅如此,北京晚报通过不断完善新媒体质化考评办法,越来越多的编辑记者把参与新媒体生产的要求化为自觉行动,推出了不少好的新闻产品。
比如,官方微信号去年12月13日推出的大兴火灾之后探访现场的内容,就是整合了多个记者当天采写的文字、图片和视频,推文的阅读量也是很快突破了10万+。
此外,还有《视频来了!试点首日,北晚记者带你体验路侧车位电子停车缴费操作》、《大1路“中国红”在长安街行驶12天了,一起来听听乘客的感受吧!》……
在《北京晚报》记者日常采写的新闻报道里也越来越多地加入了视频新闻的制作,很多一线的文字记者向全能型人才转化。
这些内容通过北京晚报的官方微信号、新浪微博、今日头条、企鹅号、秒拍等新媒体平台送到读者面前,新闻真的动起来了!
晚报全员转型 融媒体生产者
关于晚报新媒体未来发展的方向和定位,王军华说,作为主流媒体,北京晚报新媒体不可能通过猎奇、打擦边球的方式来吸引大众的眼球,一定要坚持正确导向,发挥主流媒体在互联网领域的正面影响力。通过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扎实做好每一篇文章。
北京晚报副总编郭强也强调了导向和内容的重要性。他指出,随着新媒体矩阵初具规模,北京晚报已经完成了第一步,即从纸端到指端,从静态到动态的新闻样貌的转变。新媒体的表现形式很重要,但要想抓住读者和用户还要在内容生产上多下功夫。
郭强提到,60年来,晚报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生活、味道、价值”始终是《北京晚报》的着力点和核心竞争力所在。“晚报新媒体内容的生产要做大做强也必须遵循这个原则,新媒体的内容生产必须与北京晚报的办报理念一致。”
晚报要想做大做强新媒体内容,必须要集合全员的资源和创造力,充分调动晚报全员从纸媒生产者向融媒体生产者转型。
文字 | 北京晚报记者 孔宁、赵莹莹、叶晓彦
刘苏雅、孙莹、张蕾
图片 | 北晚新视觉
编辑 | 刘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