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别上当!故宫这种票被抬到1800元,买了也进不了

师悦 晁星 北京晚报 2021-02-08

 

近日,进入尾声的故宫博物院“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览可谓是一票难求。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在网上交易平台,一些卖家不仅将嘉宾票价抬到了1800元,还做起了加价代抢生意,这也让不知情的游客因轻信“黄牛”上当受骗。

 

  

“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主题展览11月15日就结束了,为抢在展览结束前“打卡”故宫,各地游客掀起了一波抢购门票热潮。

11月4日,进入“故宫博物院观众服务”微信平台,提前10天发售的门票均已“售罄”。故宫门票“上新”时间为每晚零时,11月5日零时,记者再次进入该平台,发现11月15日的余票有29691张,但只过了6分钟,余票就被抢购一空。不少游客感叹,预约故宫门票堪比“双十一”抢货。
   

   

故宫官网上一张大门票售价为40元,网上却有卖家将无需绑定身份信息的嘉宾票卖到了上千元

在“闲鱼”上点开一个售价为1500元的门票购买链接,卖家介绍:“靠谱渠道,可选时间,不用排队取票,服务过上千位顾客,大家都成功入院。”
  
   
记者随即私信询问详情,只收到了一条自动回复消息:“有票,随时进,只针对有钱花不完的客户,因为票价昂贵,如果你是这类客户请直接下单购买。”
       
  
另一卖家手中,嘉宾票,即“丹宸永固 紫禁城建成六百年”的请柬已卖到1800元,他还提供了两张请柬的照片,并承诺任何人、任何时间都可以进院参观,参观者需携带身份证,但无需提前绑定,参观内容和普通预约买票进入相同。
    

  
在淘宝输入“故宫门票”,就会发现不少以旅行社为名的商家推出代抢故宫门票“服务”。商家称,可以代抢故宫官网未发售日的门票,游客需提供身份信息,抢票成功率为80%至90%,若未出票成功,可申请退款。所需费用在90元至170元不等,有的卖家直接说明,超出门票价格为代抢票服务费,有的则是打包出售人工导游讲解


记者发现,通过网上“黄牛”购买故宫博物院门票的游客大有人在,上当受骗者也不乏其人。希女士花了170元想通过“黄牛”购得一张参观门票,谁知票款打过去后,对方却说备注格式有误,让她重新支付……

“他们就是找一些理由不出票,然后一而再再而三地让大家转账。”希女士说,她一再要求退款,随后却发现自己被卖家拉黑了

“我也被骗了,转了两次。”在希女士的微博下,网友评论。

11月5日上午,记者拨打了故宫博物院票务咨询电话,工作人员表示,游客可通过故宫博物院网络售票网站或微信搜索故宫博物院唯一官方购票公众号“故宫博物院观众服务”实名预约购票,门票提前10天预售,每天发售门票3万张

对于网上衍生的各种“买卖”,该工作人员解释:“嘉宾票是不对外出售的,检票口会追问每张票的来源,若发现游客的嘉宾票是网上购买的,白花钱不说,也无法入院参观。此外,网络平台上代抢门票的业务也并非官方授权。”工作人员提醒游客请勿相信其他任何渠道出售的门票,以免上当受骗。                     
   

“进宫难”怎么破?

   

近年来,600岁的故宫越来越“出圈”,客流量一直居高不下。碰上特展、假期以及下雪等特殊天气时,门票更是“秒空”。民众趋之若鹜,黄牛自然不放过商机,线上线下代抢、代购好不热闹。
     
  
此前,在一些二手交易平台上,“紫禁城上元之夜”免费门票标价一度高达5000元/张。而此番,一些人又盯上了官方送出的嘉宾票,可真是无孔不入。为打击黄牛,故宫推出了实名预约等机制,目前来看仍需久久为功。此外,上述事件也是一个提醒:嘉宾票等特殊门票的发放、审核应当更严格,不能给商业性转让留下空间,不然很可能会乱了市场、伤了民心。

黄牛要严打,但“进宫难”背后的文化供需问题也要好好审视。从《千里江山图》引发“故宫跑”,到海昏侯墓出土文物展带来“首博热”,再到《国家宝藏》《我在故宫修文物》等叫好又叫座,可以看出,随着生活越来越好,人们的文化需求愈发强烈,高雅厚重的东西也不再曲高和寡。这无疑是好事,但时不时出现的“洛阳纸贵”现象,也反衬出优秀文化产品供给的不平衡不充分。仔细想来,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历史宝库中佳作精品不胜枚举,为何还出现“抱着水缸喊渴”的现象?这一问题若能得到有效缓解,人们便不必为看个展“争来抢去”,黄牛自然会失去市场。

“不创新,没有一家博物馆的大门能够开得下去。”供需两端更好连接,创新是必不可少的一环。一方面,传播方式要创新。就拿故宫来说,这些年做APP、搞H5、拍纪录片以及线上办展,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了起来”,效果有目共睹。
     
对此,其他单位不妨学习借鉴,打出自身知名度,如此一来,大家便不会只盯着某一家博物馆不放了。另一方面,服务方式也要创新。比如进一步增加开放面积与时间,以及在办大展时推出分发号牌、分时段参观等措施,等等这些既能合理限制人流,又能给看展创造了相对舒适的环境,可谓一举多得。时刻保持与时俱进、服务大众的姿态,传统文化就能更多地“飞入寻常百姓家”。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对于北京这座文化名城来说,文博场馆、文化资源数不胜数,各方当协力探索、推介更多好去处,满足市民、游客的多元文化需求,这远比某一个景点被挤爆更有意义。
    

北京日报客户端实习记者 师悦 

评论员 晁星

摄影 安旭东


监制:张力
编辑:张杨

    

推荐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