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京西城藏了处“十里洋场”,百年老房露初容

北京晚报 2021-02-08


你知道在南城香厂路与板章路交会的地区,有一片百年老建筑名为“华康里”么?这片模仿上海里弄石库门样式的建筑,曾经是上世纪20年代北京最繁华的地方,堪比老上海的“十里洋场”,只是在历史发展中渐渐湮没。


北京晚报(ID:wxbjwb)记者获悉,截至昨天,华康里文物修缮工程已完成结构修缮部分,计划将于明年完工。届时,蒙尘多年的百年老建筑就将露出初容。


提起“华康里”,如果不是居住在这一代的城南老北京人,恐怕很多人都不熟悉。

时光还得倒转回百年前。1914年,在时任北洋政府内务总长朱启钤的倡导下,北京成立了“京都市政公所”,向上海外滩学习,仿照西方国家模式进行城市规划和市政基础设施改造。其中,为了提升北京商业化形象和业态,选定在城南香厂地区打造一个集消费与娱乐为一体的新型商业区,即人们后来所说的“北京新市区”。

上世纪20年代最繁盛时,这片新市区堪比老上海的“十里洋场”。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新世界商场,占地八亩,楼高四层,有剧场、杂耍场、曲艺场和餐馆,还建有屋顶花园。据记载,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陈独秀就是在新世界屋顶公园散发《北京市民宣言》而被捕入狱的。其次,便是模仿上海里弄石库门样式而建的华康里和泰安里,曾作为新式“红灯区”而存在。

天桥有句老话:“土得掉渣,洋得冒尖”。“洋得冒尖”指的便是包括华康里在内的“新市区建筑”。不过,军阀混战的上世纪20年代,“新市区”的繁华景象只如昙花一现、转瞬即逝。到了上世纪30年代,这一代就渐渐衰败了,几经辗转后,华康里也改为民居。


冬日下午,稚童的欢声笑语从香厂路小学的院墙内传出;住了半辈子的老人,一边打着盹儿一边回忆着过去的时光;还有林立的卖油盐酱醋的小铺子……只有仔细留心的人才能发现,刚刚经过的脚手架前的老建筑,细长的木窗和讲究的欧式装饰线,都是洋派建筑的遗迹。

“从青砖硬山合瓦屋面可以看出,这在清末民初确为格局形式新颖的建筑。”施工方北京园林古建公司华康里修缮项目经理张蹇介绍,区别于寻常民居采用的是“二四墙(240毫米厚)”,这片建筑多采用的是“三七墙(接近370毫米厚)”甚至“五零墙(接近500毫米厚)”,也从侧面说明最初设计时的用途并非民居。


“三年前您要来到这儿,可看不见这么完整的建筑形制。”住在附近的老住户介绍,改为民居的半个多世纪内,为了增加居住空间,很多人都对房子做了改造乃至加盖,层层叠叠后早已掩盖掉原初的面貌。直到2017年,天桥街道启动“疏解整治促提升”改造,这片隐藏在香厂路附近的百年老建筑,才终于从重重违建中一点点露出真容。

2018年起,西城区一次性启动了包括华康里在内的15处文物腾退,力争让古迹尽快恢复历史原貌。

记者瞧见,修缮后的华康里,露出了百年前的建筑形制。前脸是一座坐北朝南的5间二层小楼,楼中间宽敞的拱券大门门额上,以楷书写就的“华康里”三个大字清晰如昨。从券门洞进去后,一条3米宽的主巷纵贯南北,主巷两侧各分布着格局整齐的5个独立院落,房子都是青砖硬山合瓦屋面。

“比较幸运的是,尽管后期居民对华康里有拆改,但还是保留了一部分老墙体、木构件,特别是它的基础得以保留,这样,技术人员通过如柱径等可以推算出开间大小、尺寸等。”张蹇打比方,就相当于给人脸画像,可以基于一些基本信息推算出脸部五官的比例。

对于古建文物的修缮,最小扰动是施工中必须遵循的第一原则。墙面是最能体现最小扰动的细部之一。


“我们把表面酥碱严重的砖墙和后期堆砌的现代红砖墙全都剔了出来,或者用老砖重新砌筑,或者进行了抽换处理。”吴维勇说到,参与墙面修缮的均是拥有超过十年经验的老工人。对于能够保留的老砖墙,施工中工人们都尽量保留了下来,让其留在原处。

截至昨天,华康里文物修缮工程已完成结构修缮部分,计划于明年完工。届时,蒙尘多年的老建筑就将露出百年前最初的模样。

北京日报客端记者 赵莹莹 潘之望

监制:张力
编辑:陆琪
      
推荐阅读

   

      

近期热门视频

更多精彩视频尽在北京晚报视频号

快来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