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3分钱5分钱能买啥?老北京可没“雪糕刺客”

北京晚报 2022-07-22

时值炎夏,五毛钱一包的“雪莲”冰块瞬间上了热搜。其实,不管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还是现在,价格实在又好吃的冰棍都是人们最青睐的消暑小食。今天,我们就一起回到过去的时光,去看看不同年代北京人喜欢的美味冰棍吧。

1962年夏,两个幼儿园小朋友正高兴地吃着冰棍。高宏摄

三分钱一支的水果冰棍


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北京人吃的冰棍全是由各个冷食店自己做的。大部分的冰棍连包装纸都没有,用的是生水熟水也不知道,更不用说设备消毒了。因此,冰棍的卫生质量很难保证。

1955年,北京市制冰厂生产了大批的北冰洋牌冰棍供应首都人民的需要。冯文冈摄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对冰棍的生产制造进行了大力整顿和改进。在食品厂制作冰棍的车间里,工具、原料都经过科学的消毒、处理,所有产品都必须经过抽样检验合格后才准出厂。

在冰棍的口味和价格方面,生产厂家也特别考虑大众的需要。比如义利食品公司就改变了过去“有钱人不爱吃,没钱人吃不起”的做派,降低价格,提升质量,面向大众薄利多销。(1954年8月24日《北京日报》3版,《提高产品质量实行薄利多销》)


那时,在北京销售量最大的是五分钱一支的“北冰洋”牛奶冰棍。唯一美中不足的是,这种冰棍吃到嘴里有冰碴儿。为了改善冰棍的口感,厂里在1956年夏天把每1万支冰棍的奶粉用量由20公斤提高到35公斤,鸡蛋用量由35公斤提高到50公斤。改进后的冰棍味道香醇,没有冰碴儿了,深受人们喜爱。(1956年7月19日《北京日报》2版,《冰棍更好吃了》)


但是,人们对物美价廉的冰棍需求远远超过了当时的产量。为此,北京市第二地方工业局在1956年对北京市食品厂的冰棍车间进行扩建,增添冷冻机和自动运输滑道。

在转过年的1957年,扩建后的车间投入生产,冰棍的日产量从过去的48万支跃升至77万支。(1957年5月31日《北京日报》2版,《北京初夏市场散记》)

一种价格更为便宜的冰棍也在这时出现了——三分钱一支的水果冰棍。这种冰棍除了比五分钱一支的少些砂糖以外,大小、包装都和五分钱的一样。它分为杨梅、桔子、酸梅等几种,吃起来同样消暑解渴。(1957年7月12日《北京日报》2版,《三分钱一支的冰棍》)


五分钱一支的冰棍有小豆的、奶油的、红果的、伊拉克枣的;三分钱一支的冰棍有香蕉的、苹果的、桔子的;一角钱一支的冰棍有三色的、奶油的、咖啡的、巧克力的;此外,还有一种一角五一支的鸳鸯冰棍(双棒雪糕)……在上世纪50年代末,花样、口味繁多的冰棍,从一般人不敢问津的东西变成了北京劳动人民最普通的夏季饮食。(1959年6月28日《北京日报》2版,《暑天话冷食》)

1961年夏,每天到鲜鱼口副食品商店去取冰棍的小贩们,都注意做到先洗手后取冰棍,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冯文冈摄

把冰棍送到工厂和山区


上世纪60年代,不仅北京城里的居民在夏日里能轻松买到冰棍解暑,在北京工厂里高温作业的工人以及京郊部分山区里的农民也能便利地吃到这种清凉冷食。


据北京日报1961年6月27日2版《把清凉饮料供给钢铁职工》报道,1961年夏天,石景山商业管理处南厂中心商店在石景山钢铁公司炼铁厂、焦化车间等高温车间门口设立了临时售货点,将各种清凉饮料食品供给钢铁工人防暑降温,光冰棍一入夏就卖出了4万多根。

1963年8月,石景山钢铁公司积极采取措施防暑降温,图为高炉工人吃到了公司自制的冰棍。王一波摄

后来,石景山钢铁公司还自己动手,开动了8台冷冻机,每天为工人制作冰棍等消暑冷饮。由于冰棍、解暑汤、盐汽水等清凉饮料的充足供应,再加上排风扇、水幕和喷雾器等设备的开动,在一些工厂的高温车间里,生产效率甚至比入夏以前还有所提高。(1963年6月28日《北京日报》1版,《防暑降温 保障安全》)

在北京的许多工厂里,都有商业战线职工不畏酷暑送防暑降温食品到高温车间的身影。朝阳区关东店副食品商店的职工抱着木箱,提着暖瓶,跑到光华染织厂、北京开关厂的各个车间出售冰棍、汽水等清凉饮料。已经晚上九点多,可当八里庄副食品商店的售货员听说第二棉纺厂的工人们连夜紧张生产,急需解渴解热的食品时,他们立刻从冰棍厂取了500支冰棍送到车间,受到工人们的欢迎。(1964年7月12日《北京日报》2版,《我是怎样为顾客服务的》)

京郊山区门头沟以前买不到冷饮食品,色树坟中心商店根据工人和农民的要求,提前与生产单位联系,炎夏一到,就把冷饮食品运到山区。为了防止冰棍融化,西城区豆制品二厂还给冰棍箱加上了隔热设备。山区交通不便,职工们就用小毛驴把冰棍驮运上山。在劳动歇晌的时候,焦岭、吕家坡和王平村等山区的人民公社社员都能买到冰棍吃,大家都很高兴。(1963年6月20日《北京日报》2版,《冰棍等运到山区 农民、矿工欢喜》)


在这个时期,北京的冰棍品种和质量又迈上了新台阶。在城里的各个冷食店里,都可以买到北京生产的“北冰洋”乙级冰棍。菠萝、桔子、杨梅……各种水果口味的牛奶冰棍已经达到十二三种,还有奶油巧克力冰棍、奶油咖啡冰棍、白巧克力雪糕等。因为鲜奶供应充足,北京市食品厂每生产1万支乙级牛奶冰棍,鲜牛奶的用量从过去的150公斤增加到了200公斤。(1963年8月21日《北京日报》2版,《本市鲜牛奶供应充足》)

大街小巷卖冰棍


1981年6月,北京人民食品厂工人正在包装冰棍。胡敦志摄

上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的春风带来了个体经济的繁荣发展。在北京个体户主要经营的48种行业当中,卖冰棍就是其中之一。(1980年7月23日《北京日报》1版,《本市已发展个体工商业户721户》)


那时候,每到夏天,大街小巷里最受孩子们欢迎的就是卖冰棍的老奶奶。不管天气有多热,卖冰棍的老奶奶都系着白围裙,戴着洁白的工作帽,被阳光晒黑了的脸上满是笑容。刷了白漆的木制手推车上面盖着厚厚的白色棉被,手推车的大肚子里装满了孩子们爱吃的红果冰棍、小豆冰棍,还有更高级一些的奶油冰棍。胡同里的孩子买上一根冰棍,坐在小院门前的汉白玉石阶上,看着过往的汽车、行人,觉得自己像个小神仙。(1998年3月27日《北京日报》8版,《洒满槐荫的小街》)

在1984年,如果您想进一家冷饮店就品尝到本市各种冷饮,西单沁园冷热饮店、菜市口食品商场冷饮店、王府井四季香果品店、地安门冷饮商亭和崇文门菜市场冷饮商亭都可以满足您的需要。它们是当年全市冷饮供应的“窗口”,品种都在20种左右。比如西单沁园冷热饮店,光冰激凌就有7种。要说数量最多的冷饮品种,还得属冰棍、雪糕,有乙级冰棍和红茶冰棍、红果冰棍,还有双棒大雪糕、蛋卷雪糕、大雪糕(两种)……(1984年5月5日《北京日报》2版,《冷饮何处多 “沁园”货较全》)


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1983年,北京居民平均每人吃了90支冰棍,而1949年的北京居民,平均每人每年只吃一根冰棍。小小的一根冰棍,也可以看出本市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1984年10月15日《北京日报》2版,《几种副食品的消费变化》)

“返场”大红果供不应求


上世纪90年代的北京夏天,经常可以看到人们拿着冰棍、雪糕满街走。在当时五彩缤纷的冰棍市场中,属大红果冰棍销得最好。

这个大红果冰棍,就是早些年人们熟悉的红果冰棍的“升级版”。早年间的红果冰棍仅三分钱一根,曾伴随着几代北京人度过了一个个炎热的夏季。市场放开后,由于种种原因,生产及销售红果冰棍均不盈利,所以这个品种曾一度在市场上销声匿迹了。1996年,北京美登高食品有限公司开发冰棍新品种时,决心将断档多年而百姓又喜爱的大红果冰棍更新换代推向市场,结果真的一上市就旺销,供应“告急”。虽然厂家扩大生产规模,日产量同比增加1倍,但仍满足不了需求。于是厂家又从南京、太原等兄弟公司调入大红果冰棍,以满足市场供应。(1997年7月19日《北京日报》2版,《红果冰棍何以走俏》)


但是,小豆冰棍的“返场”就没那么顺利了。对小孩子来说,他们更爱吃味道浓甜的雪糕,而成年人也不习惯新的红小豆冰棍的味道。他们小时候吃过的小豆冰棍口味纯正,用料讲究,是获过市优质产品称号的,虽然并不很甜,但咬一口却充满了小豆的香气。可后来的红小豆冰棍甜度往往盖过原料自然甜味,让人很难接受。(1998年7月1日《北京日报》2版,《从口味说消费》)“正宗”的小豆冰棍回归,可是让北京市民苦等了一段不短的日子。


怀旧文创两条腿走路


1990年,在国企的“合资潮”中,北冰洋食品公司也同外商合作成立了合资公司,“北冰洋”品牌被作价400万元入股。合资初期,北冰洋冷饮曾生产过一段时间,但很快就被合作方雪藏。经过谈判,中方在2007年要回了“北冰洋”商标,交换条件是,中方在2011年1月底之前不以“北冰洋”品牌生产销售碳酸汽水和饮料。经过漫长的等待,“北冰洋”品牌终于在2011年如约回归了。(2011年1月27日《北京日报》9版,《“北冰洋”品牌月底回归》)



三年后的2014年夏天,阔别已久的小豆冰棍终于回来了。在新开张的大兴西红门百年义利旗舰店内,人头攒动,坐在休息厅内品尝小豆冰棍的市民说:“和小时候的味道一模一样,上面是一层厚厚的红豆,一口咬下去松软香甜。”(2014年8月25日《北京日报》6版,《百年义利在大兴开旗舰店》)

小豆冰棍的归来,让怀旧的北京市民释怀。而近几年,冰棍还成了传播北京历史文化的新晋“网红”——2020年,“前门楼子”文创冰棍刚刚推出就成了网友拍照打卡的“标配”。在前门大街的汉白玉步道上,不少消费者举着刚买的“前门楼子”冰棍,以身后的箭楼为背景比出各种姿势拍照。

“前门是北京最高大的城门建筑,老北京有句俗话叫‘前门楼子九丈九,四门三桥五牌楼’,就是说的这座正阳门箭楼。”拍照打卡大军中的外地游客沈先生,给孩子讲起了前门楼子的故事。(2020年8月22日《北京日报》6版,《“前门楼子”文创冰棍成游客打卡新宠》)


天坛文创冰棍、八达岭“明小兵”冰品雪糕、北冰洋手工熊掌冰棍……北京人喜爱的冰棍,在人们的一次又一次惊喜中续写着它的不老传奇。

2020年,在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文化服务专题展区,一对母女正在品尝天坛文创冰棍。邓伟摄

北京晚报(ID:wxbjwb)记者 黄玉迎,资料来源京报集团图文数据库【转载请注明来源北京晚报微信公众号】


监制:张力

编辑:陆琪

                                          

推荐阅读
                                  
 

近期热门视频

更多精彩视频尽在北京晚报视频号
快来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