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各地医疗救治压力如何应对?两节农村如何防控疫情?最新部署——

北京晚报 北京晚报 2023-01-28

    

实施“乙类乙管”是放开不管吗?疾病监测、报告及发布有何调整?发热门诊资源如何满足?养老院等重点机构如何防控?如何做好农村疫情防控?如何应对疫情高峰和医疗压力?


今天(12月2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新冠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措施有关情况。


实施“乙类乙管”是放开不管吗?重点是什么?


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介绍,12月26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公告,经国务院批准,自2023年1月8日起,解除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采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不再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规定的检疫传染病管理。(相关报道:最新发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

当前,我国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工作重心从“防感染”转向“保健康、防重症”实施“乙类乙管”,是综合评估病毒变异、疫情形势和我国防控工作等基础上作出的防控策略调整,是实事求是、因时因势优化完善防控措施的主动作为,是为了不断提升防控工作的科学性、精准性、有效性。

实施“乙类乙管”,绝不是放开不管,重点是强化服务和保障。要抓实抓细医疗救治资源准备,着力保障群众用药需求,全力做好老年人、儿童等重点人群的防护和救治,特别是强化老年人疫苗接种和健康管理,切实加强农村地区疫情防控。

调整为“乙类乙管”是被动的放开吗?


国家卫健委副主任李斌介绍,从传染病的特征、健康影响、疫情形势和防控工作需要出发,将一种传染病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需要具备相关条件。这是传染病防治法明确要求的,是依法防控的鲜明体现。

近三年来,通过对新冠肺炎“乙类甲管”严格管理,我国经受住了全球先后五波疫情流行冲击,成功避免了致病力相对较强的原始株、德尔塔变异株的广泛流行,极大减少了重症和死亡,也为疫苗、药物的研发应用以及医疗等资源的准备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有力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积极成果。

当前,随着病毒变异、疫情变化、疫苗接种普及和防控经验积累,我国新冠疫情防控进入了新阶段,防控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而我们密切跟踪病毒特点,研判疫情形势变化,加快推进疫苗接种和药物供给,加强医疗救治和防控体系建设,提升应急处置能力等因素,都为我国调整新冠病毒感染的法律归类创造了条件。因此,调整为“乙类乙管”打的是有准备之仗,而绝不是被动的放开。

从疫情形势和病毒变异情况看,奥密克戎变异株已成为全球流行优势毒株,虽然感染人数多,重症率和病亡率低。国际和国内监测数据显示,奥密克戎变异株的致病力相比原始株和其他关切变异株减弱,所导致的症状以发热和上呼吸道症状为主。

从人群免疫水平看,我国新冠疫苗接种得到普及。全国目前累计接种新冠病毒疫苗超过34亿剂次,疫苗接种覆盖人数和全程接种人数分别占全国总人口的92%以上和90%以上。人民群众健康意识、健康素养进一步提升,个人防护能力逐渐提高。

从防控工作基础看,通过完善分级诊疗救治体系,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增设发热门诊,增加定点医院重症病床、ICU以及相关救治设备与物资储备,医疗救治能力得到提升,逐渐统筹实现新冠感染者的救治和日常医疗服务保障。国内外特异性抗病毒药物研发取得进展,我国筛选出“三药三方”等临床有效方药。广大医疗卫生人员积累了较丰富的疫情防控和处置经验,防治能力显著提升。

当前疫情防控工作的重点是保健康、防重症。依法将新冠病毒感染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是疫情防控策略的重大调整,体现了实事求是、主动作为、因时因势优化完善防控政策,将有助于更好地适应病毒变异和疫情形势的变化,有助于把防控资源更加集中到保护患有基础病的老人、孕产妇和儿童等重点人群上来,有助于更好地保障正常的生产生活和医疗卫生需求,有助于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当前全球大流行尚未结束,疫情走向仍有不确定性。世界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对新冠疫情仍保持着高于普通传染病的防控措施。新冠病毒感染调整为“乙类乙管”后,绝不是放任不管,绝不意味着所有防控措施的退出,而是要强化服务、强化保障。接下来,国家卫健委将抓细抓实医疗救治资源的准备,着力保障群众用药需求,全力做好老年人、儿童等重点人群的防护和救治,切实加强农村地区疫情防控,努力保障人民健康安全。

“乙类乙管”之后,疾病监测、报告及发布有何调整?


中国疾控中心传防处主任医师殷文武介绍,新冠病毒感染调整为“乙类乙管”后,疾病监测、报告以及对外发布将做如下调整:

一是调整公布的内容,要公布现有住院病例数、现有重症,包括危重症以及累计死亡病例数。删除既往密切接触者的报告情况。不再区分本土病例和境外输入病例。

二是对公布的频次做调整,中国疾控中心将根据疫情的情况作动态的调整,最终回归到乙类传染病每月公布一次。

三是公布平台由中国疾控中心在中心网站定期公布。监测内容上,由传染病网络直报病例报告为主,调整为病例报告、核酸和抗原检测、哨点医院监测以及重点人群、重点场所监测,特别是病毒株变异情况等综合监测。

发热门诊医疗资源如何满足?重症患者救治如何保障?


国家卫健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介绍,随着疫情发展进入到不同阶段,各个地方的需求也不一样:有的地方处于疫情进展过程中,发热门诊的诊疗需求供需矛盾比较突出;有的地方随着重症患者的出现,急诊和重症救治面临较大的压力。“我们也采取多种措施,指导地方不断扩充医疗资源,扩大我们的医疗服务供给,满足患者的诊疗需求。”

焦雅辉介绍,在扩充发热门诊医疗资源方面,国家卫健委主要采取了以下几个措施。

一是扩容发热门诊资源。二级以上医院和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要开设发热门诊或者发热诊室,应开尽开、应设尽设。截止到12月25日,全国二级以上医院发热门诊超过1.6万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设的发热门诊和发热诊室超过4.1万个。同时,简化发热门诊的就诊流程,增加药品配备,提高发热门诊医疗服务效率。另外,在北京、上海、安徽、江苏、山东等省份,将方舱医院、体育馆、核酸采样点改造成临时发热诊疗点,不断满足发热患者的诊疗需求。

二是推行分级诊疗。城市以地级市为单位划分网格化的医联体,农村以县为单位组建县域医共体,利用分级诊疗的模式,充分发挥城乡三级医疗服务网络的作用,各级医疗机构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为患者提供分层分级的医疗救治服务。

三是提供互联网诊疗服务。通过互联网诊疗服务,为发热患者提供线上咨询和用药指导,开具相应的处方,利用线下第三方配送,来满足患者的用药需求。

四是多渠道增加药品供给。相关部门在加大药品的生产、配送和供应,更多的患者可以通过零售药店或者线上购药的方式,来获得需要的药品。

焦雅辉说,重症患者救治是当前工作的重点。

第一是扩容全国的重症医疗资源。全国各地按照要求扩容和改造定点医院、亚定点医院,同时增加二级医疗机构的重症资源,重点拓展三级医院的重症医疗资源,包括床位、设备以及人员培训。国家卫健委也建立了日调度制度,随时调度各地医疗资源准备和使用情况。

第二是关口前移,通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把合并基础疾病的老年人管理起来,根据他们的健康风险等级来实施分级健康管理。

第三是要求三级医院要发挥重症救治的兜底保障作用,同时要求医疗机构要扩容急诊的接诊能力,扩容医院床位收治的能力,要求医院要畅通急诊和住院病房收治之间的绿色通道。“我们提出一个要求,就是对于急诊留观的重症患者,要实现24小时清零收治,把急诊资源能够更快速的循环和周转起来,能够收治更多的重症患者,提供重症诊疗服务,最大程度实现重症患者的应收尽收、应治尽治。”焦雅辉说,医疗机构对于重症患者的救治,要落实急危重症患者抢救制度、疑难病例会诊和讨论制度、整体护理制度等。对于新冠感染患者,要进行同质化和规范化治疗,多学科共同提供基础疾病诊疗服务。

另外,对于120的供需紧张问题,国家卫健委也指导各地,一方面扩容120急救电话接听能力,另一方面提高120急救车辆的响应率,利用多个渠道来解决非急救转运的需求,保证120救护车能够主要承担急危重症患者的转运。

第四点是强烈建议或者呼吁老年人能够加强疫苗接种,预防和降低重症和病亡的发生。

养老院等重点机构如何防控?重点人群如何保护?


国家疾控局副局长常继乐说,调整以后的工作目标确立为“保健康、防重症”,工作重心由防范全人群感染转移到保护重点人群、降低重症和死亡,目的是为了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调整以后防控措施的重点主要有四个方面,概括起来叫“三重一大”:

一是加强重点人群保护。要进一步提高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率,保障充足药物供应,开展65岁及以上老年人等高风险人群健康调查,做好分级分类诊疗工作。

二是加强重点机构防控。做好养老院、社会福利院、医疗机构、学前教育机构等人群集中的重点机构防控,在疫情流行期间要加强人员健康监测,对养老院和社会福利院等机构,要适时采取封闭管理,严防机构内聚集性疫情发生。

三是做好重点行业防控。对维持社会基本运行的公安、交通、物流以及保障水电气暖等行业,要强化员工个人防护和工作环境的通风消毒,建立人员轮岗备岗制度。

四是动态开展大型密闭场所防控和大型活动管理。强化疫情动态监测与应对,疫情严重时,对人员容量大、空间密闭的场所,比如场站码头、大型超市、大型娱乐场所、交通运输工具等,短期内可以采取必要的减少人群聚集和人员流动等措施,暂缓大型活动的举办,来压制疫情高峰。

当前国内疫情处于何阶段?各地疫情高峰何时到来?


中国疾控中心传防处主任医师殷文武介绍,当前新冠疫情仍在全球持续流行,病毒也在持续变异,还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当前国内疫情正处于快速上升的阶段,由于防控措施、人口密度、生活习惯以及地理气候等差异,使各地的疫情高峰到达时间会有所差别。未来一段时间内,各地将陆续迎来疫情高峰。

殷文武说,此次“乙类乙管”调整,实际上是根据奥密克戎变异株的传播力和致病力的特性、感染后引起重症和死亡的情况,以及国际上疫情变化而做出的,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疫情防控的新形势以及新冠病毒变异株的新特点,使防控更具可操作性、更有针对性,更好地统筹疫情防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更好地保障正常的生产生活,最大限度地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影响。

两节期间如何做好农村疫情防控?


国家卫健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介绍,该委高度关注农村的疫情防控和健康服务,做好农村疫情防控,也是新阶段疫情防控的重点。

做好农村疫情防控,最主要的有两方面关键措施:一方面,“药品能下去”,药品要能配送到最末端、最终端,除县、乡外,村卫生室也应能够配足配齐需要的药品。另一方面,“重症能转上来”,在农村地区发现重症患者后,应能够及时转运出来,送到有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就诊。为此,国家卫健委出台了相关措施,要求加强农村疫情防控,特别是针对两节期间,作出了部署和安排:

第一,要求在农村以县为单位,网格化布局县域医共体,县、乡、村都要发挥各自承担的功能任务,把有合并症的老年人以及儿童等高风险人群都纳入医联体管理。

第二,要充分发挥我国已经建立的城乡对口支援机制的作用,要求在省内,由城市二级以上医院同县医院建立结对关系,进行分区包片,充分发挥城市优质医疗资源的作用,一旦发生需要重症救治的情况,要发挥市和县之间的两级转诊机制作用。

第三,充分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作用,由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对高风险人群的健康状况进行摸底,根据不同健康风险等级实施健康管理。一旦发生病情变化的时候要及时转诊。

第四,要进行分级诊疗和分类救治,特别是重症患者,要立即转诊到具备相应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如果患者不具备转诊条件,要求城市支援医院通过远程或者派驻专家指导的方式,指导开展医疗救治。同时,国家卫健委要求各地在两节期间,支援医院应派驻人员在县医院驻点指导,另外各地应组派巡回医疗队,在两节期间加大对农村地区的巡诊,及时发现高风险人群,及早采取相应干预措施。


各地陆续面临医疗救治压力,如何应对?


国家卫健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介绍,未来一段时间内,各地将陆续面临疫情的流行和医疗救治的压力,为此,仍然不能放任不管,而是要更加精准、更加科学的防控,要将重症救治、保障日常医疗卫生需求、防止医疗资源挤兑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将农村地区的防控和救治能力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当前,需要落实好新形势下政府、部门、单位、个人的新任务,一方面,政府、部门、卫生健康系统等将会按照法律规定和职责要求,继续做好相关的防控和救治工作,做好应对可能风险的各项准备,千方百计地降低重症、减少死亡、保护健康;另一方面,特别需要公众继续配合落实好相关的防控措施,做好个人防护,合理就医,减少不必要的流动和聚集,降低短期内因流行高峰所带来的医疗资源冲击。


北京晚报(ID:wxbjwb记者 牛伟坤 实习记者 柴嵘【载请注明来源北京晚报微信公众号】


监制:刘昊

实习编辑:李俊瑶

                                          

推荐阅读
                                  
                    

近期热门视频

更多精彩视频尽在北京晚报视频号
快来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