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稻香村新年礼盒火了,聊聊老北京的饽饽铺

旧京图说 北京晚报 2023-02-13


最近,北京稻香村零号店的年节礼火了!


不论是福兔菓、迎春绣球等点心单品,还是福兔献瑞国潮礼盒、传统京八件礼盒都受到热捧。







据介绍,为迎接兔年新春,稻香村零号店推出新年限定款福兔献瑞系列,包括福兔菓等五福菓、迎春绣球、笑口常开等新款糕点,展现出浓浓的中国风。


福兔菓是醇厚美味的豆乳芝士内馅,还能吃出胡萝卜丁,加上其可爱萌趣的外表,让这款糕点刚一上市就成了网红产品。



除此之外,今年,北京稻香村对传统京八件做了较大升级改造,丰富了糕点的品种,将福禄寿喜的糕点用混糖和酥皮两种工艺呈现,并增加了上卿饼、燕都谷酥等颇具古风的特色糕点。


今年的京八件礼盒在保留特色花纹、门票和纸绳捆扎的基础上,还增加了定制版的祝福门票,顾客可以在门店自己用毛笔书写祝福贴在礼盒之上,更加心意满满。



老北京的饽饽铺

周作人曾在《南北的点心》里写到:

老实说,北京的大八件小八件,尽管名称不同,吃起来不免单调,正和五芳斋的前例一样,东安市场内的稻香村所做的南式茶食,并不齐备,但比起来也显得花样要多些了。

原来,在一个“北漂”南方人眼里,大八件小八件是北京的点心,而稻香村是南式点心。为什么这么说?

这得从根儿上说起。

永星斋饽饽铺

早些年,北京人管点心叫“饽饽”,制售饽饽的地儿自然叫“饽饽铺”。据民俗专家金受申考证,“北平最老的店铺,可能要算饽饽铺啦。”

当年的饽饽铺有三类,一是满汉饽饽铺,二是清真糕点铺,三是南货店。

满汉饽饽铺最初只卖多奶重油的满族糕饼,还顺带着卖鼻烟,后来又增加了传统的汉式糕点。

饽饽铺的幌子

清真糕点铺出售的糕点与满汉糕点基本同名同形,区别是用素油,为了照顾穆斯林和佛道信徒。

南货店是专营南方风味的糕点、糖果。


饽饽铺的字号多以斋名,烫金刻写在匾额上,温文尔雅。例如,正明斋、瑞芳斋、桂英斋、毓美斋和芙蓉斋,都是字号正宗的“五大斋”,仅仅听起来便仿佛能感受到一种古老而浪漫的生活。

满汉饽饽铺子里,用红漆大柜台隔出两个区域,柜台外面有红木茶几和坐椅,里面靠墙是两溜红漆立箱,箱里分层分类放各式糕点,不打开箱盖什么也看不见。唐鲁孙在《北平的饽饽铺》里回忆:

进到饽饽铺里,一块点心也看不到,根本没有货品柜,所有点心全都装在柜台里面的红漆大躺箱里,顾客要什么,伙计就给你拿什么。

据记载,北京的饽饽铺里主要是大八件、小八件,包括桃酥、状元饼、枣泥酥、藤萝饼、油糕、百果花糕……当年可都是皇上享受的宫廷贡品。

桂英斋
挂着两种幌子的清顺斋糕点铺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春节前饽饽铺的店员在给顾客送蜜供。

由于民国时期社会动荡,直到上世纪60年代,老北京饽饽铺的糕点每况愈下。

对饽饽情有独钟的王世襄曾怨道:“开始是干而不酥,后来发展到硬不可当,而且东西南北城所售几乎都一样,似一手所制。”

侯宝林先生还有段相声说:

汽车把桃酥压进了沥青马路,用棍子去撬,没有撬动,棍子却折了。最后来了个商店售货员,愣是用他店里的江米条把桃酥撬了出来。

虽然相声难免夸张,但可见这一时期老北京饽饽的口碑不佳,“五大斋”也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南货北卖”稻香村

旧京稻香村南货店是南味食品驻北方的代表,一开始卖的是“南味点心”。

追根溯源,稻香村的源头在苏州,始建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其名取自唐代诗人许浑的“村经绕山松叶暗,野门临水稻花香。”

早期的苏州稻香村

《清碑类钞》记载:“稻香村所鬻,为糕饵及蜜饯花果盐渍园蔬食物,盛于苏。”可见,稻香村所卖的糕点、副食,深受苏州人喜爱。

相传,乾隆皇帝南巡苏州时,微服私访遇到“稻香村”,吃到蜜糕后龙颜大悦,特御赐了一块“稻香村”的招牌。

苏州稻香村的招牌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金陵人郭玉生领着几个熟悉南味点心的师傅来到北京,也用“稻香村”的名号开了一家“稻香村南货店”,选址在繁华的前门外观音寺,是前店后厂的“连家铺”。

早期的北京稻香村

重油重糖、花样翻新的点心,好吃又好看,冬瓜饼、杏仁酥、姑苏椒盐饼等南味点心,让吃惯了大八件、小八件的北京人眼前一亮,街坊邻居口耳相传后迅速走红。

“中药同仁堂,糕饼稻香村”,稻香村成了北京人心中响当当的招牌。正如《旧都百话》记载:

现在除了老北京逢年逢节还忘不了几家老店的大八件、小八件,自来红、自来白外,凡是场面上往来的礼物,谁不奔向稻香村……

生意红火后,1911年稻香村的几个师傅,在对面分开了一家一模一样的糕点铺,叫“桂香村”;后来,稻香村的糕点师傅张森隆,也在东安市场自立门户,字号“稻香春”。

新街口的一家桂香村

三家本是同根,各家又相互竞争。20世纪20年代后,天津也有了明记、何记、森记稻香村,还有保定稻香村、石家庄稻香村,遍地开花的店铺冲击了北京稻香村的生意。

再加上当时社会动荡、军阀混战,曾经名震京城的“稻香村南货店”在1926年被迫关张,一关就是半个多世纪。

 舌尖上的幸福

1984年,稻香村的第五代传人刘振英重振百年老字号,在东直门里工匠营胡同老店重开。断档多年的味道,又重新回到北京人的生活里。

开业那天,离正式开门还有一个多小时,很多人已在寒风凛冽中排起了长队,还有很多远郊和外地人也纷纷托人帮忙买点心回去。

1984年1月22日《北京晚报》的报道

直到现在,北京稻香村在北京已有三百多个销售点,成了北京人生活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每逢春节、元宵节、端午和中秋,来稻香村买点心、元宵、粽子和月饼的人也要排很长的队,这是北京节日的街头一景。

北京稻香村内景

当您走进店铺,各种精细考究的糕点映入眼帘,熟肉、豆制品、各种干果炒货……看着就垂涎欲滴。穿着白大褂的营业员,用纸袋熟练地包起点心,几十年如此,让老北京人倍感亲切。

正在忙碌的售货员

每逢春节,北京人习惯买成盒点心叫“打个匣子”。售货员帮忙装好若干种类,用绳子绑得倍儿漂亮,过年串门送亲戚朋友,有里有面儿。

您家的“点心匣子”备好了吗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美食记忆

源:北京日报▪旧京图说(记者 李瑶、张小英)


监制:张力

编辑:陆琪

                                                   

推荐阅读
                                  
                         

近期热门视频

更多精彩视频尽在北京晚报视频号
快来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