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冷了,京西大山里却是一片热火朝天。水毁道路、桥梁重建施工现场,施工单位24小时作业,跟寒冬抢速度。北京晚报记者从北京市交通委获悉,全市恢复重建工程百余条道路已全部开工,计划在2024年入汛前全部完工。路基挡墙埋得更深、材料升级抗冲刷,桥梁跨度增加,过水断面更大……重建工程不仅要恢复至灾前水平,重点路段还将提高防洪抗灾能力。109国道门头沟段,青白口桥、落坡岭桥等5座完全损毁的桥梁,正在加速重建,进行桥梁下部结构施工。“5座桥同步施工,500名工人奋战,50余台机械开足马力。”北京建工养护集团八公路处副经理高玉龙介绍,气温骤降,对施工带来更大挑战,“我们已经制定冬施措施,比如给罐车穿‘棉衣’,为混凝土运输保温;承台施工时,搭设暖棚,提供热源。”房山涞宝路上,六渡桥、九渡桥、十渡桥机械轰鸣,工人们争分夺秒地进行桥梁墩柱施工。“24小时施工,不舍昼夜。这个月就得完成下部结构施工。”北京建工养护集团第七公路工程处副经理梁印龙脚步快、语速也快。不快真不行。就拿沿河的路基挡墙来说,涞宝路有11万立方米挡墙需要重建。“一个半月,我们已经干了7万立方米!以往也就浇筑几千立方米,这是从没有过的速度。”梁印龙说,挡墙也比过去更结实了,由原来的浆砌片石改为片石混凝土浇筑,强度提高了,埋得也更深了,“可以理解为,过去是砖房,现在变楼房,抗冲刷能力更强了。”“这是房山公路水毁最严重的一次,拒马河洪峰流量远高于2012年那场特大暴雨。”房山公路分局副局长王现卫告诉记者,房山灾后恢复重建道路达54条路,严重受损里程238公里,占房山县级以上公路总里程约四分之一。重建工程将全面提升抗灾能力。王现卫介绍,除了路基抗冲刷能力提升,重建桥梁也将通过加跨、增高等方式,增加过水断面,实现洪水过后桥梁主体结构完好。比如,正在重建的六渡桥,就将在一侧增加三跨、加长60米;十渡3号桥,将从过去只有一跨,变成三跨。为了提高行洪能力,109国道门头沟段青白口桥,将原桥10米跨度,改成30米跨度,共有四跨,还将比原桥长高一米。此外,重建工程还将采取削坡、清除危岩,增加防护网,设置柔性拦挡等措施,降低崩塌、落石等地质灾害对公路的不利影响。经过“抢通生命线”和“安全保通”两阶段工作后,此次道路水毁较严重的房山、门头沟和昌平,均在全力以赴,推进重建工程。“集中开工这么多工程,前所未有!”门头沟公路分局工程管理科四级主任科员郑新赟介绍,当前投入两三千人,近三百台机械,全力以赴推进重建工程。门头沟灾后恢复重建道路28条,鲁坨路、石担路等5条道路已经完工,上燕路等8条道路年内完工。受损较严重的15条道路,如G109、G234等,计划明年5月底前全部完工。房山区54条灾后重建道路,目前已完成32条,其余正在进行挡墙、路基、桥梁、路面及排水设施修复等施工,计划明年5月底前全部完工。昌平区涉及灾后恢复重建的国市县道有南雁路、亭阳路等共计6项,除施工规模较大的南雁路外,其余工程力争今年底主体完工,全部工程预计明年入汛前整体完工。“一年基本恢复、三年全面提升、长远高质量发展”,按照这一总体思路,北京交通部门将优先恢复基础设施功能,适当提高防护标准,统筹考虑近远结合、平急结合,重点解决西部山区生命通道抗灾能力弱、路网密度低、安全韧性不足等问题。除了明年完工的百余条重建道路,“三年全面提升”工程也在抓紧推进。本市将重点构建西部山区“三横三纵”主通道格局,西部山区横向增补G108新线高速、涞宝路新线高速,G109新线高速增设应急联络线,在永定河、大石河、拒马河沟域构建三条横向主通道;打通军红路、胜南路沟域连接线,构建中部纵向主通道,与西部现状G95、东部现状G234形成三条纵向主通道;新建新潭王路等乡镇联络通道,全面提升西部山区路网安全韧性。“长远高质量发展”方面,将结合中长期规划,持续完善山区路网结构。北部山区还将重点增补京丰高速、改造提升国道111及昌赤路等纵向通道,完善北部山区骨干路网,提升北部山区生命通道抗灾韧性;采用因地制宜、适度进行提级改造的思路,对横向通道国道234(低等级路段)、南雁路等道路进行提级改造,形成贯穿北部山区,途经平谷、密云、怀柔、延庆、昌平、门头沟、房山等7个区的高等级山区环线通道;西部山区重点建设双大路、石霞路、六石路等跨沟域镇村连接线,进一步加密西部山区生命线公路网。北京晚报(ID:wxbjwb)记者 孙宏阳,新华社【转载请注明来源北京晚报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