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的剧作,铁打的吐槽……今天,我们需要怎样的“国产剧”?
流水的剧作,铁打的吐槽。各平台大剧扎堆上线,相关词条持续霸屏,但热搜之中,常常夹杂了大量嘘声。
“国产剧里还有普通人吗?”
“搞事业都不用带脑子的?”
“主创团队又在PUA网友了!”
“看过和没看过的都沉默了。”
林林总总的影视剧中,相当比例被喷成了“筛子”。混乱的剧情逻辑、崩塌的人物设定、降智的对白台词……但奇怪的是,辣眼睛内容引发了一轮又一轮“剧怒症”,却丝毫不影响收视飘红、热度飙升。
(一)
营销造势猛如虎,一看评分三点五。近些年,魔改、悬浮、毁三观的影视作品不少,槽点集中,套路也几乎是换汤不换药。
大女主都是恋爱脑。不管剧情主线是啥,全为“嗑糖”服务,一个成功女主的背后,永远离不开一个或几个“霸总”。主人公上战场都发型不能乱、妆容不能花,走上革命道路也往往不是信仰使然,而是“为爱奋不顾身”。
职场人个个傻白甜。消防员滥用职权高调示爱;记者靠卖萌采访大佬频犯花痴;律师一小时拿十万咨询费,接案原则竟是谁哭谁有理;医生进手术室前先摆超模造型,还直接打包票百分百不会失败……门外汉非要装内行,观众只能默念“拳头又硬了”。
观众之外没有穷人。普通家庭手头太紧怎么办,卖套几百万的房子过渡一下;教育焦虑如何解,砸个十几万先给孩子补补课;主角失业,困窘到被催缴水费,却仍住着中心城区的精装大三居……真正的打工族在屏幕前,仿佛在看一场“凡尔赛”生活秀。
主角光环持续内卷。穿越女掀翻后宫、穷小子逆袭称霸、灰姑娘嫁入豪门、黑莲花毁天灭地等烂梗还没用够,故事背景却愈发“通货膨胀”了。总裁家产从手握亿万到富可敌国,穿越跨度从明清后宫到开天辟地,情感纠葛从三生三世到万世轮回……令人不由得忧心,再这么下去自然数还够用吗?
(二)
“演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编剧的是骗子。”
这番调侃虽有些极端,但也多少点出了当前影视剧创作中的问题,那就是:把观众当“傻子”,把作品当商品,把创作当投机。
一曰本末倒置。作为表演蓝本的创作者、故事架构的谋划者、人物灵魂的赋予者,编剧的艺术素养,决定了影视作品的品质底线。可如今很多编剧是出校门就入行的“青瓜蛋子”,写都市乡村,没有生活阅历;写职场奋斗,没有专业背景;写历史人文,又无积累底蕴。他们对拍摄题材所涉及的领域缺乏基本认知,大多时间是闷在屋里看人生百态,捧着电脑求世事洞明,实在触及知识盲区了,就只能靠脑补腻人的恋爱甜宠、无聊的恩怨纠纷等来凑数。
二曰流量至上。在宣发热度带动投资、收视预期招揽广告的商业规则下,坐拥一众“铁粉”、能保证基本点击率的流量明星才是香饽饽。剧方再凑些标签话题、剪些男女主角的甜蜜互动挂在热搜榜,更能引来无数吃瓜群众。如果非要标榜“诚意之作”“N年打磨”,那就找几个老戏骨装点一下演员表,或是着重强调一番服化道的精致度,总之无论怎么排序,创作本身都是次要环节。
三曰资本当道。平台经济之下,资方想给谁加戏、想在哪儿注水、想搞出怎样的噱头,大可拍脑门就来。就拿时下正火的短剧市场来看,不少平台公开发布剧本“征集令”,承诺给作者保底稿酬,外加流水分账,要求无外乎就是爽点集中、引人眼球。迅速变现的诱惑,也让潜心打磨显得更为稀缺,甚至呈现出所谓的“逆淘汰”之势。
(三)
80多年前,在烽火连天的抗战中,毛泽东同志针对当时文艺创作的状况,提出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我们的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
他鲜明地指出,我们的文艺是为人民大众的。什么是人民大众呢?就是最广大的人民,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明确了为什么人的问题,也就明确了文艺的方向、原则、宗旨,也明确了文艺创作应当采取的态度和方法。
也正是自那时,“到农村、到工厂、到部队中去,成为群众的一分子”的创作之风渐起。从《小二黑结婚》到《王贵与李香香》,从《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到《暴风骤雨》,从“战地社”、“战歌社”到新秧歌运动,一大批感人肺腑、影响深远的现实主义文艺佳作联翩涌现,鼓舞了一个民族团结进取、抗击敌寇的革命激情。
现在来看,“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任何时候都依然是存在的。诚然,今天社会发展较当年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不变的是,“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创作理应服务人民大众、反映现实生活、投射时代气质。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鲜明指出,“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关在象牙塔里不会有持久的文艺灵感和创作激情。只有走进生活深处,把生活咀嚼透了,完全消化了,才能变成深刻的情节和动人的形象,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激荡人心。
(四)
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
数据显示,仅去年我国制作发行的电视剧就有160部、5283集,影视剧类电视节目制作时间为6.07万小时。如此产量规模下,倘若严肃社会话题都成为仅供消遣的“电子榨菜”,值得深挖的历史现实被当作可蹭的流量IP,无疑是对所有人审美的侮辱、智商的钝化、精神的侵蚀。
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精品力作,从来不会被埋没。
《觉醒年代》以工笔细节再现历史名场面,为今人提供了一次与先辈隔空对话的契机,昭示了中国道路选择之必然;
《人世间》从一粥一饭的寻常街巷生活,诉说普通人遇到的坎坷和磨难,突显亲情与家的温暖,真实呈现中国改革开放的浩荡进程;
《扫黑风暴》改编自轰动全国的真实案件,在直面套路贷、行业垄断、暴力拆迁等社会痛点中,弘扬反腐倡廉的凛然正气;
《漫长的季节》打破悬疑剧的套路,用横跨十余载甚至几十载的破案过程串起剧情,也勾连起人物的命运与时代的脉搏……
无论是以重大题材见证社会发展的鸿篇巨制,还是从市井小事折射人性之美的小品故事,它们不仅在屏幕上闪耀,也丰富着无数人的精神家园。
(五)
“一切有抱负、有追求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追随人民脚步,走出方寸天地,阅尽大千世界,让自己的心永远随着人民的心而跳动。”
今天,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影视作品和创作者?如何打造更多传得开、立得住、留得下的好作品?回应这些追问,终究还是要回到认真、诚恳、严肃的创作态度上来。
很多影视剧都打着“现实主义力作”的名头宣传,这恰恰证明,主创团队深知现实才是王道,向壁虚构编不出好作品。过去,作家要去体验生活、画家要去描摹自然、民俗学家要去田间地头搜集故事,谓之“采风”。
影视剧作为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样式,同样需要“上下求索”。著名编剧高满堂,在动笔《闯关东》前走了7000公里,横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山东,北上漠河、黑河的深山老林,采访了70岁以上“闯关东”原型人物及后裔100余人,与采风小组写下50万字的笔记。《县委大院》主创为了了解中国基层的社会生活实际,到某县挂职近半年时间,熟悉县委机关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跟随基层干部蹲点、下乡、进村。
诚然,不是说艺术创作都要原封不动复制真实,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永远是艺术创作的基本法则。
沉下心来观察、体验人民群众的生动活泼的生活形态、思想感情,采集文艺创作的丰富素材,不回避生活的艰辛困顿、命运的曲折痛苦、社会发展中的矛盾问题,也不由此滑入热衷铺排和渲染现实的“灰度空间”。拍啥钻研啥,才可能拍啥像啥,沉下心去、做足功课,拿出好故事、真内容、专业度,自然就不用七拼八凑、胡编乱造了。
(六)
“文以载道”。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
写剧拍片当然要考虑点击量、上座率,但我们留给这个时代的,不能只有悬浮浅俗、鸡毛狗血。无论是盲目跟风、一哄而上,还是爆冷搞怪、无病呻吟,都违背了市场规律,也不可能具有长久的竞争力。
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经得起人民评价、历史检验、市场竞争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
新时代为文艺繁荣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中华民族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就是创作最深厚的土壤、最丰沛的源泉;人民在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对精品力作的期盼也愈发迫切。
坚守初心,戒除浮躁,精益求精,在厚重的历史文化中汲取灵感,在奔涌向前的时代潮流中挥洒创意,我们的文艺作品方能描绘出中国色彩、讲述好中国故事。
用深刻的思想、高级的审美去滋养人们的价值观,也必将凝聚起更磅礴的精神力量。
近期热门视频
更多精彩视频尽在北京晚报视频号
快来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