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了,电脑上都没光驱了,还得刻光盘?”不少患者在北京都遭遇过跨医院就诊的麻烦:在这家医院拍了CT,想拷贝一份电子医学影像去另一家医院问诊,只能刻录光盘,而读取光盘将影像清晰展示给医生看又是个大难题。记者调查发现,本市22家市属医院中,只有1家能提供电子医学影像U盘拷贝服务,而方便患者和医生在手机上查看的“云影像”功能,在本市医院还未得到大范围推广。在医院拍摄CT、核磁后,患者可以打印胶片和报告,但如果要到其他医院就诊或者日后定期复查,单有胶片往往不够。比如肺结节,在CT胶片上只是一个点;医生查看电子影像,则可以在电脑上放大,观察内部结构,更有助于判断病情。近日,市民林女士在同仁医院拍CT检查后发现自己肺部有结节,为了便于之后对比结节大小变化情况,她想拷贝一份电子影像,却被告知只能刻录光盘,医院也没有“云影像”系统可供患者查询。“拍CT是有辐射的,不想在短期内反复拍。”去年12月,市民陈先生带着U盘到刚刚为其拍摄CT的朝阳医院拷贝电子版,也被告知只能刻录光盘。尽管朝阳医院上线了“云影像”,但他登录查询时,系统却显示他最近一次就诊记录是在三年前。无奈之下,他花30元刻了光盘,但后续的麻烦事也来了。陈先生为借一台带光驱的笔记本电脑四处求助。近些年,笔记本电脑几乎已经不配光驱,一些“老古董”电脑虽有光驱,但系统多年未升级,电子医学影像的读取软件都打不开。最终,陈先生借到了外置光驱设备,辛苦地背着电脑和光驱到另一家医院就诊。他忍不住抱怨:“一些三四线城市的医院都可以手机查CT影像了,北京的医院数字化咋这么慢?”记者咨询本市22家市属医院发现,目前仅天坛医院允许患者使用U盘拷贝电子医学影像,大部分医院只能刻录光盘,并收取数十元的刻录费用。北京市属医院之外的大型综合医院情况如何?记者了解到,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可提供刻盘服务,但是不提供U盘拷贝服务;个别医院不提供任何电子影像拷贝服务,只提供胶片和纸质报告。为什么医院提供电子影像还只能刻光盘?多家医院工作人员都给出了类似的回答:U盘拷贝会增加医院内部系统电脑中病毒的风险。“医院信息管理系统首先要确保医院网络运行和患者个人隐私安全,多采用较为独立封闭的局域网,通常不允许外部U盘拷贝文件。”生物医学工程专家分析。有没有办法为医院内部系统设置一道“防火墙”?在天坛医院,患者填写医疗影像数据拷贝申请表并交费后,便可以拿着存储量32G以上的U盘到信息中心拷贝。该医院工作人员介绍,患者对U盘拷贝服务的需求很大,信息中心专门配备了信息技术工程师维护系统安全。一家网络安全企业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医院为了保护内部系统安全,可以提高防护等级,防止系统在U盘拷贝时中毒,这样就能兼顾信息安全和患者就医便利。不过这需要投入较高的管理成本,因此医院的积极性并不高。患者如何通过更便捷、更安全的渠道拿到自己的电子医学影像?目前,国内已经有不少医院在App、微信公众号、小程序等平台上线“云影像”功能,患者只需要扫码或登录相关平台便能看到自己的CT、核磁等医学影像。“当前的技术条件已经能支持‘云影像’平台查看原始影像,甚至可以在手机上放大、测量,与在电脑上查看没有太大差别。”为国内多家医院研发“云影像”系统的某科技公司技术专家解释,在5G或者Wi-Fi网络下,像CT、核磁这样的电子医学影像都可以顺畅读取,同时系统也具备患者远程下载医学影像的功能。记者走访发现,北京上线“云影像”功能的医院相对较少。仍以本市22家市属医院为例,仅有友谊医院、佑安医院、宣武医院、肿瘤医院等8家医院上线“云影像”服务或开通该功能入口。但这8家中还有部分医院虽上线“云影像”却无法正常使用,比如北京口腔医院微信小程序有了“影像查看”功能,客服表示“目前还没完全建好”;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虽然App上线了“云影像”入口,目前也暂不能使用。2021年,北京将推动医疗信息云化、医疗资源网络化、健康服务远程化列入加快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实施方案,但相关举措落地实施还有待进一步提速。从患者使用体验看,北京医疗系统的“云影像”服务标准有待进一步规范。如宣武医院仅支持患者查询半年内的“云影像”,对于需要长期观察随访对比的患者来说,有效期太短;因系统不稳定,朝阳医院就诊的患者查询下载电子影像时会出现刷不出来或根本查不到信息的情况;还有一些医院的“云影像”存在清晰度不够、线下打印传统胶片后就无法在线上读取、线上可读取但无法保存等问题。一些地方政府已经尝试通过收费的方式鼓励医院发展“云影像”。比如浙江明确医疗机构将全面推行检查检验结果电子化,互认共享,省级公立医院“云胶片”收费标准为每次检查每人最高不超过20元,患者可以不限次数地浏览数字影像,服务期为门诊患者15年、住院患者30年。上海等地已经推出数字影像的质控标准,对隐私保护、数据安全、信息服务等进行严格约束。“为了方便不同医院的临床医生使用患者医学影像,建立统一共享的影像平台将是大势所趋。”生物医学工程专家说。
北京晚报(ID:wxbjwb)记者 曹政 夏骅【转载请注明来源北京晚报微信公众号】
监制:刘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