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实用!如何快速有效破解,研学旅行发展7大困境?

研学头条
2024-09-02

以下文章来源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作者吴立宝 邓翰香

研学旅行是开展立德树人融入社会实践教育的重要载体,是中小学综合实践育人教育模式的有力补充。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落实国家对研学旅行的相关要求?如何设计并有效组织研学旅行?


对此需要进行理性思考,和小研一起来看看今天的文章内容吧~




01

回归研学

破表面喧嚣与育人效果的失衡

研学旅行要以“旅行”为载体,彰显以“研”为手段、以“学”为目的的本质特征。


目前,中小学研学旅行活动还存有研学目标弱化和研学课程开发不完备等问题,呈现出只旅不学、只学不旅等问题。


研学旅行质量的下降,会导致育人效果的减弱。


因此,实现研学旅行实践育人的价值转向,突出教育特征,要做好以下三点:


01精准定位研学旅行目标

以学生需要为出发点,科学设计活动方案,精心组织研学活动,让学生在行中学、在学中思、在思中得。


02精心设计研学旅行课程

高品质的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发是开展研学旅行活动的核心。


依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知识水平,可从学科教材、主题探究、校本课程特色内容入手。


围绕社会文化、人文历史、自然科学等主题,打造融合学科特性的跨学科研学旅行课程。


03重视研学旅行中的知识素养教育

研学旅行要入实现研究学习与旅行体验的实质结合,结合研学项目和学科特点设计研究性的教学内容,在寓教于游中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研究能力和实践体验。





02

增强体验

破活动条件与教育目标的失衡

研学旅行在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及学习方式上都具有独特性。


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教育观认为,学生必须不断接触自然和社会,逐步丰富自己的认知,促进健全人格的形成。


实现学生研学旅行学习体验有效性的转变,要做到以下三点:


01加强研学旅行基地建设,拓展教育空间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情境对学习认知的影响作用。


在学习环境设计中,环境能刺激学习,并赋予学习以意义。


研学旅行基地应该贴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同时又富含开展教育活动的元素,为研学活动的高质量开展提供学习环境的保证。


02实施项目式学习,设计学习体验和任务

研学旅行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学,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教育自然发生。


项目式学习与研学旅行课程相结合,在驱动性问题探索中,完成研学任务,能实现“游”和“学”的平衡与交融。


03借助虚拟现实技术,拓宽研学模式

随着人工智能的到来,以虚拟现实为代表的新技术的普及,学生可以通过学习终端“巡游”世界各地。


新技术的运用为学生提供了研学旅行的新样态,加之与传统研学旅行的有效融合,可以进一步丰富学习资源,提升研学旅行质量。





03

整合资源

破现实条件与资源需求的失衡

研学旅行是一项涉及环节较多、责任重大的系统工程,单凭学校之力无法完成,需要聚焦学生发展,多方合作,扭转拼盘式松散体组织,促进研学旅行的“协作创新”。


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


01中小学校负责课程开发和研学活动实施

在学校内部成立学科内或跨学科研学旅行课程开发共同体,甚至走出学校,组建跨校、跨区域研学旅行课程开发共同体。


通过优质学校与优质学校、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联盟的方式进行研学资源共享


02加强与高校的联系

建立高校和中小学的合作关系,开展研学活动培训,对中小学进行理论指导,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的引领作用。


03多部门组建研学旅行协作共同体

政府部门、教育行政部门、旅游部门多部门组建研学旅行协作共同体。


政府部门主要负责制定行业标准规范和进行行业监管;


教育行政部门主要负责遴选研学基地、督促学校落实安全责任、引导和帮助中小学开展研学旅行;


旅游部门负责审核研学旅行企业或机构的准入条件和服务标准。


04家长、社会机构构建研学旅行反馈共同体

根据研学需要,开展研学评价,分享研学成果,共同促进研学旅行活动的广泛、深入和可持续开展。





04

健全机制

破保障机制与活动开展的失衡

目前研学旅行存有主体部门责任不明确等现象,具体表现:


•一是个别部门职责“缺位”,安全监管的缺乏给活动带来安全隐患;


•二是社会机构鱼龙混杂,社会研学旅行机构,如旅行社,挤占了学校对研学课程开发和活动组织中的主导权;


•三是学校教师“错位”,后勤保障工作消耗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扭转研学旅行规范缺失的局面,需要突出以下三点:


01健全组织保障机制

健全研学旅行工作规程,确保“活动有方案,行前有备案,应急有预案”。


02明确经费保障机制

研学旅行虽有广阔的产业经济价值,但其本质是教育行为。


因此需要平衡公益原则和经济属性,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通过减免费用、社会人士资助等方式解决。


03完善安全保障机制

组织者要对研学路线、基地情况了如指掌,制定详细的活动方案和安全应急预案。


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与家长和委托机构签订安全责任书,并给每个参加活动者购买意外保险。





05

健全师资

破职责定位与教育本真的失衡

成熟的研学旅行教师队伍是确保研学旅行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


教师在研学旅行中职责不明晰、研学备课不积极、师资水平不专业的现象还存在,这严重制约了研学旅行实施的成效


实现研学旅行师资队伍的角色转变,要从四个方面入手:


01明确职责定位

受公众舆论和家长认知影响,教师在安全教育与监管上花费大量精力,导致教师在研学旅行中的课程开发职责和教书育人职责淡化。


明确教师的担负职责,促使研学旅行回归教育本真。


02扩大研学师资队伍

鼓励不同类型教师加入研学旅行师资队伍,积极参加研讨学习,相互分享经验,进行思维碰撞,丰富研学旅行的教学方法。


03建立培养机制

采用“请进来”的方式,邀请研学旅行教育专家学者,为中小学教师研学旅行建设提供培训指导,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04督查研学成效

发挥“管起来”的作用,管理部门定时督查历次研学旅行实施情况,对研学旅行成效进行指导。





06

规范体系

破单一评价与内容多样的失衡

研学旅行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等特点决定了研学旅行处于动态、变化的情境中,给研学旅行的课程评价带来了难度。


一方面,研学旅行活动中学生学习的内隐性难以有效评价。


另一方面,研学旅行活动中评价片面且模式单一。


•评价主体多以老师为主,学生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的少;


•评价对象多以学生为主,对老师、行业机构和研学基地评价的少;


•评价内容多集中在学生研学中的表现和能力上,对课程的编制是否合理,对活动的组织是否得力评价的少;


•评价方式多重视目标完成情况的评价,忽略过程中的探究性、自主性、合作性的评价。


建立健全科学系统的研学旅行评价体系,需要突出以下四点:


01评价主体多元

引进多元评价机制,实现自我与他者的统一。


02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互结合

利用过程评价中学习者的反馈信息,明晰学生已达到的学习程度以及可能的改进方向,为规划并实施后续的研学旅行提供参考。


03以激励性评价为主

完善研学活动反馈机制,实现学生的自我调节学习,促使学习者在研学旅行中发生深度学习。


04细化评价等级、评价量规等问题

关注研学评价方案所涉及的各要素,将评价结果纳入学生的学分管理与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注重质性评价的客观性。





07

成果共享

破课程开发与成果推广的失衡

随着各地中小学掀起研学旅行的热潮,各具特色的研学旅行实践活动应时而生,研学旅行的成果转向成为值得关注的问题。


借助当今互联网时代的顺风车,将优秀的研学旅行课程转化为教育科研成果进行推广应用,充分体现中小学研学旅行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实现研学旅行课程成果从个体到共享的转向,可以从四种形式发力:


01报刊

鼓励中小学校将开发的研学旅行课程成果整理成规范的论文格式,向正规学术期刊、专业报纸等媒介投稿,便于经验分享和文化保存。


02自媒体

利用博客、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平台展示研学旅行活动成果


03现场推介

如举行区域、学校研学旅行推介会,推广学校开展研学旅行的典型活动,以示范引路来带动学校研学旅行活动向纵深推进。


04研讨会

鼓励中小学教育管理者和教师走出去,在学术研讨会中展示学校师生研学旅行风采,不仅传播经验成果,更重要的是汲取他人智慧,优化本校研学旅行课程。


在聚焦立德树人的今天,积极探索中小学研学旅行走向课程化、体验化、科学化、规范化的运行机制,推动研学旅行的健康发展,将有助于落实实践育人的理念,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培养。



END

你在研学旅行活动过程中都遇到过哪些困难?欢迎留言评论和我们分享哦~


作者: 吴立宝 邓翰香。文章来源《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2020年第7/8期《论当前中小学研学旅行困境突围》一文。


限时福利

第32期《研学旅行实操培训课》

火!爆!来!袭!


8大研学必备技能课程节

4天带你提升研学核心技能 


现在报名,还有机会获得

独家海量研学资料,100份研学通用模板


最后 8个 名额,手慢无

快来扫码咨询报名

胡老师:138 5595 5357

▼高赞热文推荐▼劳动教育怎么做?10个精彩案例告诉你!注重"文化理解",让研学不再只"行"不"学"红色旅游如何高质量发展?看国外是怎么做的!

“阅读原文”研学设计好课限时免费领!点个在看,你的点赞是我们前行的动力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研学头条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