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要让孩子参加研学旅行?看完你就明白了!

研学头条
2024-09-02

以下文章来源于海教思维 ,作者刘博

研学回来,一个学生这样写到:


深秋十一月,我们用脚走过江南的山水,用眼看过江南的美景,更用心感受感受南京革命圣地的爱国之魂!


短短五天的旅行,我经历了一次蜕变,从原来那个懵懂无知的少年开始向成熟前进。或许前路依然艰辛,但我无所畏惧。



研学回来,一位家长微信老师:


没想到孩子回来有这么大的变化,孩子说以后要好好学习了!


半年了,孩子的态度终于转变了,我都激动的流泪了……


真心感谢五天的游学,感谢学校,感谢老师。



短短五天的时间,孩子感受到自己瞬间的成长,家长感受到孩子很大的改变,这就是研学的价值所在。


研学,就是这么一个无法替代的成长课程。



目前,研学旅行正开展的如火如荼,已成为优质名校的标配,也越来越受到家长的青睐。



01

研学助力学生成长

01君子之风在行走中成长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笃行”即始终如一、身体力行,是年级习惯养成、文明礼仪教育的核心价值追求。


“自律”“自控”“公德”“责任”“专注”“尊重”等等这些看上去抽象的词语,研学路上的孩子们把它变成了具体的行为。


学生们的君子风格在行走中慢慢的长养。


北京南站候车大厅里,一行行整齐的队伍,就是“责任”“自制力”的神奇力量最好的表现。


全年级三百多人,没有迟到,没有推搡,没有吵闹,同学们有序地检票,上车,放置行李,入座,打开书,静心读进去。


所有的一切,让北京南站往来的乘客们侧目、惊叹不已,不住地询问,你们是哪里的学生?


每到一处,取放行李,小小男子汉们就冲上前去,责任与担当,就在这些细微的举动中,慢慢生长。


三百人同时用餐的安静程度让其他食客赞叹不已。


文明住宿,内务整齐,不给工作人员添麻烦。


难能可贵的是手机控的孩子们研学路上对手机的管理。


一上火车,学生自觉地将手机交由组长保管,拿出我们随身携带的书,读名著品典范,行万里路中读万卷书!


研学中,孩子们虽然也用手机,但手机只是他们记录美景的一种方式,只要有时间,坐在一起研学讨论成为一种常态。



研学后,3班的学生这样总结:

一直期盼着研学的到来,可以离开事无巨细的爱唠叨的妈妈,可以在房间里好好“折腾”,可以看电视、聊天到累得不得不闭眼睛睡觉。


原来以为离开爸爸妈妈可以随心所欲,结果行前老师带着他们制定了一堆条条框框的住宿要求,还要评分什么的。


对此,我挺不以为然,心里想:只要出不了事就得了。


结果看到班里男同学的房间整然有序,看看自己因为乱堆行李,起床时把自己绊倒,行走时不得不咬牙坚持;


看到同屋的小伙伴怕起床晚了迟到,自己带了一个小闹钟,而我连袜子都少带了一只;


看到班里多数同学每天按时集合,而有的同学因为忘带东西回房间去拿,差一点影响班级的出发时间。


我忽然觉得妈妈的唠叨变得亲切了,忽然觉得我们定的条条框框的条例变成了住宿指南,每天的查房检查变成了督促我把东西整理的有序、到位的温馨提示。


回到家里我自觉的把自己的房间进行了整理,爸爸妈妈惊讶了好半天。


我喜欢研学,不仅可以边走边看,更能够边走边学……



看到孩子们的总结,他们深深的感受到:知行合一是最好的教育。


亦游亦学,素养,就在行走的路上;成长,就在旅行的途中。


02文化底蕴在行走中成长

学校教育,什么是最能陶冶情操的,那就是是文化!


学生的成长,需要一个独特的、和谐的文化生态环境,他们也是一直以传统文化为核心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徽州和南京的两次研学之行,都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精髓,孩子们在观察、体验中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领悟中华文化之大道!


何谓君子气象?如何养君子气象?何谓文化精华,如何传文化精华?


这是他们徽州研学的重点。



走进徽州,扑面而来的是翰墨之香,时时萦绕的是人文气息。


孩子们漫游在宏村,好似楹联的海洋。


“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自古徽商皆儒商,遵循诗书礼仪,忠孝节义;


抬头又见朱熹的对联“松风间放鹤,花雨夜名琴”;


还有郑板桥的名联:“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正好是《陋室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写照。


好联如清风,佳句似香茗。


孩子们就这样的沉淀在慢慢流淌的时光里,享受着古老岁月蕴含的优雅,享受着东方文化孕育的温婉。



同学们在徽墨厂参观体验,感受徽墨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一点如漆、万载存真的品格;


同学们在红星宣纸厂,亲自感受捞纸的深入浅出,绵软坚韧;


同学们在砚台背面刻上自己的名字,刻上座右铭或喜爱的图画。


自己设计,自己雕琢,静默凝神中,只听见刀笔滋滋声。


再也没有比完成作品更有成就感了,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孩子们的成长浸润在文化气息浓郁的行走课堂中感受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是再好不过了。


徽州之行,同学们还和工匠们一起,在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路上前行。


孩子们说,在游学之前,“工匠精神”只是一个名词而已。


直到这一次研学之旅,才真正领会这种精神的内涵!


参观宣纸古作坊,领略宣纸古老的制作技艺,亲身感受到了“工匠精神”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内涵;


还亲手参与宣纸制作中捞纸的过程,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瞬间。


这一刻,我感到了身上肩负着传承中华文化的重任,“责任”的神奇力量在我的内心深处生根、发芽!



时隔半年,研学再出发!


寻文化根是南京研学的重点之一。


徜徉在锦绣江南,同学们探寻江南旖旎风光背后的园林文化、历史文化、家训文化 。


漫步瘦西湖,窈窕曲折的湖道,古色古香的亭台水榭,互相映衬的花草树木,像一副精致典雅的水墨画,徜徉其中,安静而闲适。


读着历朝历代文人墨客笔下的诗词,孩子们对于诗词的理解更加的清晰立体。


让“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红桥俨画图”不再单单是语文书里的一句诗词,而是包涵无尽诗意和美丽的真实场景。 



登高望远,滚滚长江东逝水,各个班级分散在甘露寺、北固楼、祭江亭等地,高声齐诵《次北固山下》《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等唐诗宋词。


诗词的韵味和面前的美景使孩子们动容,孩子们慷慨激昂的朗诵,引得游人们纷纷驻足微笑颔首赞叹!


站在北固山上,滔滔江水和萧萧风声响彻千年,此刻的同学们更加感受到了登高吟咏的思古情怀!


走进何园,宛如走进一幅自然历史人文的旖旎画卷。


山楼庭院、流水假山错落有致、浑然一体,同学们不禁感叹当时建筑水平之高。


从翰林公子读书楼,再到小姐的玉绣楼,何园处处彰显着《何氏家训》的教诲,何氏家族为何精英满门,孩子们找到了答案。


在蝴蝶厅中,同学们还亲手尝试了雕版印刷,希望孩子们在印下何氏家训的那一刻,将立德修身铭记于心!



一个孩子这样写道:


刷子刷过宣纸的声音、油墨飘香的气味涤荡着我的心灵,让我对家训文化的理解更加深刻。


决心要规范自己的言行,为人处世应抱有恭谨的态度,应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习上,专心治学,提高自己的精神文化层次。


要真正了解一个城市,博物馆就是最佳去处了。


徽州、南京两次研学,同学们都走进了博物馆。


为了激发孩子们的热情,在南京博物院还开展分组寻宝,有奖问答的活动。


孩子们徜徉在这样一座历史文物宫殿中,穿过时空的阻隔,俯瞰历史的风风雨雨,不仅汲取了知识、愉悦了心情、还陶冶了情操。


同学们用扎实的脚步丈量中华文化深度,用磅礴的胸怀拥抱中华文化智慧。


中华文化的精华就是这样潜移默化的滋养着孩子们的心灵,同学们的文化底蕴就在这 “活”课堂里成长!



03精神境界在行走中成长

研学不是享受,而是一种人生体验。


在这行走的课堂上,有生命的体悟、情感的交流、思想的碰撞,有理念的传承、精神的孕育和人格的升华。


南京研学就是这样一次拥抱历史的铸魂育人之旅。


在研学过程中深度品味“六朝古都”南京的起伏与得失、辉煌与沉沦,集体拜谒革命先驱,悼念革命英烈,参观革命遗迹。


感受青年责任,拓宽文化视野,放大人生格局,承传爱国传统,成长为符合时代需求的现代化人才。


参观中山陵,中山先生伟岸、崇高的人格,让学生高山仰止。


学生说:


我第一次做讲解员,当讲到先生手书的“博爱”和“天下为公”,深刻地感受到了一代伟人,民国国父孙中山追求民主共和的伟大理想。



国父深邃的目光仿佛穿越百年,满含深情地注视着这片他无比热爱的土地。


在国家忧患的苦难时代,把个人的选择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让我们更加感觉到他的伟大!


不禁陷入思考:我为什么而读书,将怎样度过自己的青春?


当学生走进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在那种氛围之下,那些图片、视频包括文字呈现出来的就是鲜活的历史。


学生真切感受到大革命失败后举国上下一片白色恐怖的残酷,共产党人在国家、民族大义前的生死抉择。


他们为革命付出的巨大牺牲。


很多学生感慨,“那些烈士牺牲时很年轻,有的比我们大不了多少。”


那一刻,学生的表情是凝重的,他们放慢了脚步。



在雨花台前庄严肃穆的祭奠英烈的仪式,学生仰止英雄的情怀油然而生。


面对英烈的雕像,全年级300多人再次高声朗诵《少年中国说》, 铿锵有力,气贯长虹,少年强则国强直击学生的内心世界。


临行时,庄严地向纪念碑敬礼,弯腰献上一束美丽的白菊。


此时此刻,每个学生的表情是严肃的,眼神是坚定的。


寄托对先烈的无限哀思和崇高敬意,也在心中默默注入奋发向上的力量和对未来的憧憬。


研学南京,心情是沉重的,心灵是震撼的,心智是成长的。


尤其在中山陵和雨花台,对中山先生的景仰和对青年烈士的痛惜激起了同学们前所未有的沉甸甸的重任感,内心涌动的爱国激情又促使同学们精神境界的飞速成长。




02

研学助力教师成长

老师和学生早已习惯于相对封闭的校园环境,如今要让学生们在本来属于玩的地方实现学,有一定难度,这对教师也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和挑战。


两次研学旅行,老师们在观察体验、实践探索中,拓宽了视野,提高了组织管理能力,促进了老师对教育理念的思考。


01组织管理能力的提升

研学旅行的课堂多是在路上,开放性非常强。


所以要对研学线路、课程设计、组织方案、实施过程、实施效果等方方面面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精心策划。


确保活动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安全性、科学性和实效性。


不过,很多的细节与问题真的不是他们坐在办公室就能想出来的。


只有真正走出去,他们发现在学校原本不是问题的问题,在研学路上会成为问题。


还有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的新的问题,一切动态的变化使得组织成本和难度剧增,但是教师在面对巨大的挑战时,组织力也飞速提升。


比如第一次的徽州行,因为经验不足,没想到学生面对如此开放而美丽的课堂时,竟然把行前提的学习要求抛到了脑后。


感兴趣的就听一听讲解,不感兴趣的就和同学嬉笑玩闹或者拿出手机玩游戏。


虽然老师一再提醒教育,但是有的孩子自控力仍然很差,只要有点时间就玩手机玩,给老师的组织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因为只靠老师的引导,提醒,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难以管理的困难,自然也很难真正起到研学的效果。



第二次南京之行,他们建立了科学的管理方式和有效评价体系,解决了第一次管理上带来的困扰。


行前,同学们自己分组、推选出负责人,确定确定小组规则、明确组员职责。


一天的研学结束,老师和组长组织学生从时间观念、纪律意识、文明礼仪、专注研学、团队意识、卫生等六个方面进行自评和互评


同伴诚恳的指出问题,同学们特别容易接受,特别有利于进步。


之后老师再根据学生评价的六个方面对各小组进行量化评比。


这样一套科学的管理方式和有效的评价体系。


研学中的孩子们为了能让自己的小团队获得更高的分数,就更加团结,相互帮助,互相监督,共同遵守规则 。


老师组织力的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大大的提升。



02科学研究意识的提升

避免出现研学“游”多,“学”少的现象,就需要我们回到研学旅行的初衷,真正站在教育层面上,真正注重研学主体的把握。


寻找适合的研学主题和课程教育目标,把书本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教育化,深度促进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与学校课程的有机融合。


研学的基础在“行”,核心在“学”。


要让学生拓宽视野,丰富知识,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核心素养,就要“研”字当头,“学”贯穿始终


第二次的南京研学,老师们就把研学旅行作为学科教学和德育教育的外延课程去开发。


行前,语文、历史、政治、地理组的老师们精心设计课题。


比如围绕中山陵,历史老师设计了历史与责任类课题:


梳理孙中山一生的革命活动,了解孙中山的人生的几次重大选择,探究影响孙中山的选择的因素。


理解个人选择和国家命运的关系。语文老师则设计了做一个小讲解员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


比如围绕总统府,历史老师设计了历史与责任类课题:


通过对总统府的参观深入研究孙中山“天下为公”的思想 ,这对他所生活的时代和今天有什么意义。


地理老师设计了建筑美学类课题:


请观察,南京总统府是中国本土的建筑吗?


它是属于什么时期的建筑风格?


探究总统府的建筑美感?


正是因为老师们提高了研究意识,行走中的孩子们才能真正有“研”又有“学”。


行后老师们再指导学生总结反思,撰写课题,引领学生更深层次的探索。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03育人能力的提升

在实践活动中,老师善于寻找“关键事件”,营造符合主题的教学场景,挖掘教育价值,提升自己的教育能力,对育人有更深层次的思考。


北固楼上,登高望远,语文老师们组织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诵 《次北固山下》《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等唐诗宋词,感受祖国山河之壮美,壮美的山河,才能孕育广阔的胸怀。


课堂上反复背诵的诗词和眼前的景色结合在一起,就有了更加深刻的感受。


参观雨花台纪念馆,学生问老师,为什么那些烈士殉难的时间都是集中在1927年到1930年?


历史老师适时点拨,告诉他们这段时间正是蒋介石背叛革命,大革命失败的白色恐怖时期,斗争是非常残酷的。


学生很自然的说,我们生活在今天这个时代是幸福的,我们的幸福是革命烈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这些烈士值得我们永远去敬仰和怀念。


家国情怀的学科素养在这一时刻得到最好的诠释。



在雨花台前庄严肃穆的祭奠英烈的仪式,学生仰止英雄的情怀油然而生。


此时此地,再次高声朗诵《少年中国说》,少年强则国强直击学生的内心世界。


这些深入内心,学生在体验中获得的品格教育是在学校课堂中无法获得的。


教师娴熟的专业能力和高度的智慧,能够让学生总是处在“旅行”、“研学”的热爱和分享状态。


让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得到充分激发,更在潜移默化中建塑品德,养育心智。


好的教育也就是这样无痕的教育,老师们深入挖掘教育价值,教育能力的提升,对每个生命更有意义、有价值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研学旅行不仅仅是学生的一次旅行,更是一次教育与挑战,一次体验与成长。


研学旅行活动借助旅行的形式,达到了实践活动的目的,实现了学生增长知识,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目的,也才是学生所要的教育。


研学旅行,其实就是最美的大课堂,滴水穿石,大道无痕,潜移默化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END

你认为是否有必要让孩子参加研学旅行呢欢迎留言评论和我们分享哦~


者:刘博。本文来源于公众号海教思维(haidianjiaokeyuan)。


热门活动推荐

万众期待的

 2021年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年会 

暨第四届研学头条命运共同体高峰论坛 

火爆来袭


小伙伴们快来抢座位吧

2021年9月11日我们在 湖南 等你

现在报名立减500

5人拼团价格更优惠


详情扫码咨询


▼往期精彩回顾▼详细解读|研学旅行基地的政策与申报流程劳动课程如何设计,学科课程如何渗透......这波最强攻略送给你!教育部最新通知!学生的暑假安排,鼓励学校提供托管服务,利用研学资源!

“阅读原文”研学头条云课堂VIP立即抢购!点个在看,你的点赞是我们前行的动力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研学头条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