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真的懂怎么开展劳动教育吗?盲目跟风做活动,怕是要闹笑话了

王飞 研学头条
2024-09-02


很多人都知道劳动教育分为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生产劳动教育服务性劳动教育,但是他们却不知道这“三类劳动教育”在进行设计与实施当中的关键点在哪?


今天小研跟大家分享的是着重劳动文化培育的生产劳动教育中农业生产劳动教育的设计与实施,内容有些干,但是看完你一定会收获颇丰~


生产劳动教育设计与实施的逻辑基点及依据


生产劳动体现的是劳动活动的自然关系部分。


非生产劳动体现的是劳动活动的社会关系部分。


前者构成了生产力系统,后者形成了生产关系系统。


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变革的物质基础和根本动力,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前提,对生产关系起着决定性作用。


若没有生产劳动教育提供的物质基础,日常生活劳动教育和服务性劳动教育就没有开展的载体和手段。


相对而言,生产劳动教育更具基础性


在物质生产各环节中,学生除了遵循基本的操作规程和物质属性外,还需要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并最终凝结于所生产的产品中


因此,相较于日常生活劳动教育和服务性劳动教育,学生在生产劳动教育中更能直观地感受和深入地理解劳动创造物质财富的历程


在物质生产过程中,人的智力广泛参与,人的思维不断提升。


既有助于学生理解劳动的体脑结合本性、感悟劳动者之伟大、懂得珍惜劳动产品的意义。


也有助于提升学生对劳动创造人进而创造人类社会的理解。


此外,生产劳动教育对物质条件、生产规范、劳动内容和方式的系统性与科学性的要求更高。


这些都决定了学校应对生产劳动教育活动进行细致的设计。


既要兼顾生产劳动教育的各主要形态,又要保证每项劳动教育活动的系统性。


虽然科学技术在劳动中的不断渗透,加剧了生产劳动具体方法的变革。


但是具体方法的变革并未改变生产劳动主要由农业生产劳动和工业生产劳动构成的基本格局。


因此,生产劳动教育的设计与实施应该围绕农业生产劳动教育活动和工业生产劳动教育活动展开。


《纲要》指出,在安排生产劳动教育项目时:


“要以使用传统工具、传统工艺的劳动为主,引导学生体会劳动人民的艰辛与智慧,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兼顾使用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劳动”。


学校在开展工农业生产劳动教育时,应该以传统生产劳动活动为主,兼顾新型生产劳动活动。


传统生产劳动教育活动重在让学生理解生产与生活、生产与文化的关联。


理解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创造美好社会、劳动创造幸福生活的价值,认识和感悟劳动是文化的根本源泉和动力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传统劳动的关联。


新型生产劳动教育重在让学生理解劳动形态的发展趋势以及劳动创新对物质财富和人们生活的推动与影响。 




农业生产劳动教育的设计与实施


人通过有目的的劳动将意识外显化,在创造性改造外在世界的同时,也通过系统的符号、规则等将进步传递下去,这些社会共同经验的积累,就是文化


因此,文化从本质上而言,源于人类的劳动


农业生产既具有稳定性,也具有变动性。


•稳定性是指土地相对固定,农作物生长周期和节律较为稳固。


这决定了人们围绕比较固定的土地建村而居、合作生产,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熟人社会所需的伦常礼教。


以及按照种植节律形成的农事时令、文娱活动等文化形态,磨炼了中国人耐心、不浮躁、守时、尊重自然、讲求和谐共生等品质。


•变动性是指农业自身具有一定的脆弱性和不确定性。


易受到天灾人祸的影响,形塑了中国人居安思危、团结互助、勤俭节约、珍惜劳动成果等品德。


这些在上万年的农业生产劳动中生成的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最宝贵的历史财富和精神家园。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髓的源头,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的价值。


而要充分吸收和掌握中国传统文化,就需要回到其创生源头。


即劳动,尤其是农业生产劳动,在劳动形态的历史变迁中感悟先民创生与变革文化的历史脉络。


在现实劳动实践中体会劳动创造财富和价值的过程,在创意劳动中掌握劳动创新的精神与技能。



传统生产劳动形态变迁方面,应着重选择在农耕文化发展史中具有重大推动力和典型性的农业生产劳动形态


让学生了解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农业生产劳动形态的变化及其对社会和人民的生产、生活、文化、教育等活动的根本性变革力量与作用。


从而让学生在农业生产劳动历史形态变迁的学习与实践中,深刻体会劳动是经济文化、社会、民生、教育等的发展之源,认识基于农耕劳动而形成的农耕文化的内涵、本质与价值。


具体内容的设计与实施方面,既可以围绕农业遗产的类型组织,也可以围绕主要农作物种植花草树木栽培禽畜养殖的历史组织。


前者可以从传统农耕经验与技术、传统农具、传统农业生产制度、传统农耕信仰和仪式、相关农耕文学和艺术形式等角度精选主题和内容;


后者可从农作物种植、花草树木栽培、动物饲养三个领域中分别选出一种或几种农业生产劳动形式。


如稻米种植、茶叶栽培、羊的饲养等,通过历史讲解,博物馆、农业馆参观,多媒体技术重现。


劳动格言、诗歌、传说阅读,以及语文、历史、政治等课程渗透与整合。


呈现农业生产领域人类生产生活轨迹及其变迁路径,让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最常见农产品的演变历程及其对人民生活和农耕文化的巨大推动作用。



现实劳动实践方面,应选择对当今人们生产生活具有广泛的、深入影响的种植养殖等活动。


让学生认识和理解农业生产劳动在创造物质财富、提升社会发展、促进个人富裕中的伟大作用;


让学生在辛勤的农业生产劳动中体会普通劳动者之不易,形成尊重农业劳动者的情感和珍惜粮食的品质。


并在与动植物的深度接触中形成对生命美妙的感悟和对生命的敬畏。


具体设计与实施应该遵循全面性与重点性相结合的原则。


全面性是指应包括农作物种植、花草树木栽培以及小动物养殖等主要农业生产劳动领域;


重点性是指应选择对社会或当地民众生活贡献最大的种植和养殖活动。


•农作物种植方面,可以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有关“主要农作物是指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的规定以及对当地民众生活最重要的农作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选择;


•花草树木栽培方面,可以结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林木目录》,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规定外确定的本辖区内的主要林木,以及对学校所在地民众的生产生活关系最密切、影响最大的花草树木和学校条件等综合确定;


•动物养殖方面,可以结合农业农村部制定的《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名录》、身边常见的动物、当地主要动物品种等决定。



植物的种植和动物的养殖过程应尽量让学生全程参与,亲历完整的劳动过程,如在植物种植中应尽量让学生参与选种、犁 地、播种、施肥、浇灌、除虫、收获的全过程。


如果仅让学生参加某一阶段或某几个阶段的劳动活动,那么他们既难以体会到劳动活动之间的关联和各环节与劳动成果的联系,也难以体会劳动过程的艰辛,更无法认识到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即便学生能够体会参与部分活动的乐趣,但缺乏全流程的参与,他们的乐趣往往来自于劳动之外,由劳动而产生的内心满足的快乐难以深切体悟。


在完整的劳动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用文字、数字、符号、图表等形式做好记录,并调动学生研究的意识,通过观察、实验、调研、查找资料等方式学会改进种植养殖的方式方法。


为了保障学生能够全程参与,深度理解农业生产与生活的关联,学校应该充分运用并科学设计现有农业生产劳动场地


•如学校公共区域可以以年级或班级为单位进行划片设计,在学校总体规划下赋予各片区负责年级或班级一定的自主权;


•每间教室周边的区域可以作为班级特色劳动活动空间;


班级内空间可以适量种植造氧能力较强的植物等。


这样,学生全程参与动植物的成长,更能体会它们与人和人类生产生活的联系。


潜移默化地体会劳动的价值与伟大,在与生命的亲密接触中,接受最直接、最深刻的生命教育。



劳动不仅是过往历史和现今社会的创造者,还是未来社会的开拓源。


未来社会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其变化性,而变化的根源在于科技的不断渗透与应用。


技术、知识、信息等因素日益融入农业生产劳动中,持续改变着传统农业生产劳动的样态。


在面对日新月异、变化万千的农业生产劳动新形态时,重要的不是学会多少新技能,因为技术的更新迭代速度日益加速,劳动技术的半衰期持续缩短。


与其掌握繁多的劳动技术以备未来之需,不如精选一种或几种典型农业新技术,深刻理解其背后隐藏的科技与劳动的辩证关系。


这样既可以在面对变化万千的劳动新形态时不迷失、不盲从。


也可以以此为基础,结合时代和社会变化的新要求,科学拓展劳动的应用范畴和方式,并积极创造劳动的新形式,为农业现代化服务。



精选的典型农业新技术应该具有实用性、前沿性和拓展性。


•实用性是指该技术能够切实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的效率或农产品的质量;


•前沿性是指该技术是未来农业发展的趋势,且具有长期发展的前景和可持续性;


•拓展性是指该技术能够运用于较为广泛的农业生产劳动中,而不是局限于某一种或几种农作物种植和动物饲养中。


比如农业生物遗传改良技术或基因技术、农产品保鲜技术、无土栽培技术等,既有实用价值和研究前景,也能广泛用于多种农业劳动形态中。


学校在组织创新农业生产劳动教育时,可以选择与传统农业生产劳动教育相关的主题,保障两个维度劳动内容的联系性,并遵循由易到难的组织顺序。



实施过程中,应该突出实践性与探究性。


农业高科技劳动场所和设施设备一般较为昂贵,实验用品的费用也相对较高,这导致有些学校可能出现将其束之高阁。


仅作为学校劳动教育宣传噱头的做法,或者仅仅让学生参观感受而少有亲自操作的机会


为避免资源的浪费,在学生亲自操作高科技农业劳动设备之前,教师可以运用实物操作、多媒体展示等方式事先告知学生应该注意的事项,并在学生实操过程中加强指导。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高科技农业劳动的实践并不是让学生按照固定步骤完成某个实验,或者按照某种模式重复或模仿


而是在操作之前已经深刻掌握了其本质和原理,并在实操中认真观察、记录、反思,根据实际进展进行符合科学规律的探索与创新。


农业生产劳动教育内容的设计与实施,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按照年级越高劳动形式越复杂、强度越大、创新程度越高的方式进行设置与安排。


既防止让学生过早接触过于复杂的农业劳动,挫败了其从事农业劳动的积极性,也防止低水平的重复,造成高年级学生参与劳动兴趣的降低。



END

看完农业生产你还想了解下工业生产劳动教育的设计与实施吗?欢迎留言评论和我们分享哦~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入研学头条交流学习群者:王飞,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文章来源于《教育与教学研究》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请联系删除。
劳动课将搬上课堂竟然是错的,你知道为什么吗?

新时代“劳动教育”怎样做?这场大会汇集全国经验

如何落地新课标,创新研学产品?这些案例可做参考!


“阅读原文”研学头条云课堂VIP立即抢购!点个在看,你的点赞是我们前行的动力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研学头条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