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地下开采铁矿行业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实施指南

2017-09-26 安全应急

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实施指南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企业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工作程序和内容、文件管理、分级管控效果和持续改进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指导山东省内企业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的建设。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3861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

DB37/T 2882-2016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通则

DB37/T ****-2017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

3 术语和定义

DB37/T 2882-2016、DB37/T****-2017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4 基本要求

4.1 成立组织机构

企业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立前,首先建立以企业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领导机构,明确机构成员各自的职责,并专门设置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办公室,具体负责组织制定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定期对体系建设工作情况进行调度、督导和考核,为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的建立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4.1.1 组长职责

组长应对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的有效性承担最终责任。其主要职责:

(1)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搞好宣传发动,提供组织保障。

(2)确保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所需人力资源、资金投入、物资保障。

(3)发挥领导小组成员作用,监督其履行职责,对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情况实施奖惩。

4.1.2 副组长职责

(1)负责对风险点确定、危险源辨识、风险分级及管控措施编制等工作统一部署协调。

(2)负责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的编制,相关制度的审核。

(3)组织对方案、制度的培训,并组织实施。

(4)确定各工作组、各专业组的职责,并监督其履行职责。

4.1.3 成员职责

(1)按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制度的要求进行落实。

(2)负责职责范围内的风险点确立、危险源辨识、风险分级及管控措施编制等工作。

(3)根据现场变化、工艺改进、技术更新及新材料、新设备的应用,对管控体系持续更新,确保与现场相符。

(4)负责对分管范围的员工进行培训,确保员工熟知本岗位风险点等级、危险源种类及管控措施。

4.1.4 办公室职责

(1)负责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的编制和制度建设。

(2)组织各工作组对风险点确立、危险源辨识、风险分级及管控措施进行讨论、修改完善。

(3)负责风险告知牌板的设计、制作、安装。

(4)负责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资料的建档管理。

(5)传达上级有关文件精神,落实领导小组有关要求。

4.2 实施全员培训

企业应在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之前,编制详细的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在方案中明确职责分工,制定风险点确定、危险源辨识、风险分级、管控措施编制的标准。对所有参与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人员进行培训。

4.2.1 编制培训计划

企业应制定详细的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培训计划,组织相关专业负责人、基层单位负责人、管理人员、班组长、岗位工等对风险点确定、危险源辨识、风险分级、管控措施编制标准进行培训,使每位参与者熟练掌握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工作的标准、程序、方法。

4.2.2 培训记录

企业应按照培训计划组织所有参与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的人员进行培训,并收集相应的培训资料,包括:培训计划、培训内容、培训签到表、培训影像及培训考核等资料。

4.3 编写体系文件

企业应建立风险辨识制度,确定风险识别、评价方法及风险等级判定标准,并编制作业活动清单、设备设施清单、工作危害分析评价记录、安全检查表分析评价记录、作业活动风险分级管控清单、设备设施风险分级管控清单、风险点统计表等基础资料。

5 工作程序和内容

5.1 风险点确定

5.1.1 风险点划分原则

企业风险点划分应当遵循“大小适中、便于分类、功能独立、易于管理、范围清晰”的原则。可按照掘进系统、采矿系统、充填系统、防治水系统、通防系统、炸药库、供电系统、主提升系统、副提升系统、运输系统、压风系统、供排水系统、溜破系统、选矿系统、尾矿系统等功能进行划分。对于复杂的系统应按照所包含的设备、设施、装置等进行细分。例如:掘进系统可细分为:平巷凿岩、斜巷凿岩、天(溜)井凿岩、掘进爆破、铲装作业、无(有)轨运输、支护。

地下开采铁矿企业一般有(但不限于)以下风险点:

掘进系统:平巷凿岩、斜巷凿岩、天(溜)井凿岩、掘进爆破、铲装作业、支护。

采矿系统:钻孔施工、爆破落矿、出矿、破碎(破碎锤、二次爆破)、放矿、设备维修、油库、服务车辆。

充填系统:渣浆泵、砂仓检修、充填挡墙施工、充填管路及滤水管安装、采空区充填与巡查。

防治水系统:地测防治水活动、钻探作业、注浆作业。

通防系统:主通风机、井下通风防尘、通风构筑物施工及设备安装。

炸药库:地面炸药库、井下发放站、装卸运输爆炸物品。

供电系统:高压架空线路、变电所、电工作业。

主提升系统:操作系统、液压制动系统、井底装载、井筒装备及检修。

副提升系统:绞车操作、井口(底)把钩、井口(底)信号、井筒装备及检修、电气系统及检修。

运输系统:有轨运输、无轨运输、运输系统检修。

压风系统:地面压风机及管道、井下压风机及管道。

供排水系统:水泵房、供水站。

溜破系统:溜破、检修、定量装载、井下电梯。

选矿系统:破碎、皮带运输、振动筛、磨矿、球磨机检修、过滤机、抓斗运行、抓斗维修。

尾矿系统:尾矿库。

其他系统:桁车、电气焊作业、维修车间。

……

5.1.2 风险点排查

5.1.2.1 风险点排查的内容

企业应组织安全、生产、机电、通风、地测等部门和专业力量及岗位人员,发动全员参与,全方位、全过程对生产工艺、设备设施、作业环境、人员行为和管理体系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排查,建立风险点排查台账,台账内容应包括:风险点名称、风险点详细位置、可能导致的事故类型、管控措施、管控责任部门及责任人等信息。

5.1.2.2 风险点排查的方法

风险点的排查由安全生产管理部门牵头组织,各职能管理部门分别主持,企业分管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基层管理人员、班组长、岗位人员参加,基于现有安全知识、安全经验、法律法规及标准规范要求、事故教训等,对风险点名称、覆盖范围、包含的危险源、潜在事故类型等做出的、达成共识的集体判断结果,同时可征询外部专家人员意见。

5.2 危险源辨识

5.2.1 辨识方法

5.2.1.1 作业活动危险源辨识

作业活动危险源辨识采用工作危害分析法(JHA)即对每个作业步骤或作业内容,识别出与此步骤或内容有关的危险源,并保存工作危害分析记录及危险源辨识信息表。(详见附录A.1 作业活动清单、附录A.3工作危害分析评价记录)

5.2.1.2 设备设施危险源辨识

设备设施危险源辨识应采用安全检查表法(SCL法)进行危险源辨识,确保危险源辨识的充分性,并保存安全检查表分析记录及危险源辨识信息表。(详见附录A.2 设备设施清单、附录A.4安全检查表分析评价记录)

5.2.2 辨识范围

危险源的辨识范围应覆盖所有的作业活动和设备设施;辨识过程应充分考虑四种不安全因素: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

——常规和非常规作业活动;

——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

——所有进入作业场所的人员活动;

——矿岩、材料、尾矿等的运输过程;

——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车辆、安全防护用品;

——人为因素,包括违反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采选工艺、设备、管理、人员等变更;

——地质、气候及环境影响等

5.2.3 危险源辨识

企业应组建危险源辨识工作组,在对危险源的辨识方法进行培训的基础上,按照确定的辨识范围有序开展危险源辨识。危险源辨识步骤:全员参与、讲述方法、辨识、填写风险评价记录表、汇总、审查补充完善。

5.3 风险评价

5.3.1 风险评价方法

对识别出的每项危险源,均应进行风险评价。对于生产活动中的危险源,建议采用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法)评价其风险程度。基本原理是根据风险点辨识确定的危害后果、事件发生可能性及暴露频繁程度的乘积确定风险的大小,定量计算方法如下:

D=LEC

式中:D——风险值

     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

     E——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

     C——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

5.3.2 风险评价准则

企业在对风险进行评价分级时,在定量计算的基础上应结合矿山自身实际,明确事故(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严重性和风险度取值标准,确定风险判定准则,进行风险分析评估,判定风险等级。风险等级判定应遵循从严从高的原则,应考虑以下因素:

——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规范;

——技术标准的强制性条款;

——设计文件;

——企业自身的安全管理、技术标准及对风险的承受能力。

5.3.2.1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L)

当用概率来表示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L)时,绝对不可能发生的事故概率为0;而必然发生的事故概率为1。然而,从系统安全角度考虑,绝对不发生事故是不可能的,所以人为地将发生事故可能性极小的分数定为0.1,而必然要发生的事故的分数定为10,介于这两种情况之间的情况指定为若干中间值,如表1

表1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

分数值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分数值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10

6

3

1

完全可能预料

相当可能

可能,但不经常

可能性小,完全意外

0.5

0.2

0.1

很不可能,可能设想

极不可能

实际不可能

5.3.2.2 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

当确定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时,人员出现在危险环境中的时间越多,则危险性越大,规定连续出现在危险环境的情况定为10,而非常罕见地出现在危险环境中定为0.5,介于两者之间的各种情况规定若干个中间值,如表2。

表2 暴露于危险填平的频繁程度(E)

分数值

频繁程度


分数值

频繁程度

10

6

3

连续暴露

每天工作时间内暴露

每周一次,或偶然暴露

2

1

0.5

每月一次暴露

每年几次暴露

非常罕见地暴露

5.3.2.3 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C)

关于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C),由于事故造成的人身伤害与财产损失变化范围很大,因此规定其分数值为1-100,把需要救护的轻微损伤或较小财产损失的分数规定为1,把造成多人死亡或重大财产损失的可能性分数规定为100,其他情况的数值均为1与100之间,如表3.3。

表3 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C)

分数值

后果


分数值

后果

100

40

15

大灾难,许多人死亡

灾难,数人死亡

非常严重,一人死亡


7

3

1

重伤

轻伤

引人关注,不利于基本的安全卫生要求

5.3.3 风险评价与分级

企业按照评价方法进行风险评价后,将各级别风险划分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分别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表示,具体划分标准如表4。

表4 风险等级划分

D值

风险等级

备注

>320

1

重大风险(红色风险)

160~320

2

较大风险(橙色风险)

70~159

3

一般风险(黄色风险)

<70

4

低风险(蓝色风险)

5.3.4 确定重大风险

以下情形之一,判定为重大风险:

——以前发生过死亡、重伤、职业病、重大财产损失的事故,或轻伤、一般财产损失三次及以上的事故,且现在发生事故的条件依然存在的;

——对于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中强制性条款的;

——涉及重大危险源的;

——工程地质复杂、有严重地压活动的区域;

——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水害隐患严重的区域;

——井下炸药库的建设、通风、贮存量、消防设施等不符合设计要求;

——矿山提升、排水、通风、安全出口、通信等系统不完善的;

——尾矿库未按设计建设和运行,尾矿坝堆积坡比陡于设计值的;

——采掘作业、爆破作业、探放水作业、提升人员等作业现场9人以上的;

——经风险评价确定为最高级别的风险的。

5.3.5 风险点级别确定

按照风险点各危险源评价出的最高风险级别作为该风险点的级别。

5.4 风险管控措施

5.4.1 管控措施的选择原则

在制定管控措施时,按如下顺序选择管控措施: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培训教育措施、个体防护措施、应急处置措施等。

1、对确定为重大风险的,在制定风险管控措施时,应尽可能地采取较高级的风险管控方法,并多级管控。对重大风险以外的风险,矿山企业应重点对人为失误的管控、固有危险的管控而制定管控措施。

2、从工程技术、管理措施、培训教育、个体防护、应急处置等方面评估现有管控措施的有效性。现有管控措施不足以管控此项风险,应提出建议或改进的管控措施。

3、设备设施类危险源的管控措施应包括:报警、联锁、安全阀、限位、过卷等工艺设备本身带有的管控措施和消防、检查、检验等常规的管理措施。

4、作业活动类危险源的管控措施应包括:制度完备性、管理流程合理性、作业环境可控性、作业对象完好状态及作业人员素质等方面。

5、不同级别的风险要结合实际采取一种或多种措施进行管控,直至风险可以接受。

5.5 风险分级管控

5.5.1 风险分级管控的要求

风险分级管控应遵循风险越高管控层级越高的原则,对于操作难度大、技术含量高、风险等级高、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作业活动应重点进行管控。上一级负责管控的风险,下一级必须负责管控,并逐级落实具体措施。同时,上一级负责对下一级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情况进行监督。风险管控层级可进行增加或合并,企业应根据风险分级管控的基本原则,结合本单位机构设置情况,合理确定各级风险的管控层级。一般分为公司级、专业级、区队级及岗位(班组)级等四级进行管控。

一级风险(红色风险):重大风险,公司进行管控。

二级风险(橙色风险):较大风险,专业进行管控。

三级风险(黄色风险):一般风险,区队进行管控。

四级风险(蓝色风险):低风险,岗位(班组)进行管控。

5.5.2 编制风险分级管控清单

企业应在每一轮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后,编制包括全部风险点各类风险信息的风险分级管控清单(详见附录B 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及风险点统计表),并按规定及时更新。

5.5.3 风险告知

企业应对一级风险点及企业重大风险在醒目位置设置安全风险告知栏,并对固定岗位制作岗位安全风险告知牌板,流动岗位配发安全风险告知卡,标明主要危险源、风险等级、可能引发事故的隐患类别、管控措施、管控层级、责任单位、责任人及应急电话等内容。

6 文件管理

企业应完整保存体现风险分级管控过程的记录资料,并分类建档管理。至少应包括风险管控制度、作业活动清单、设备设施清单、工作危害分析评价记录、安全检查表分析评价记录、作业活动风险分级管控清单、设备设施风险分级管控清单、风险点统计表等内容的文件化成果。

7 分级管控的效果

通过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企业应至少在以下方面有所改进:

——每一轮风险辨识和评价后,应使原有管控措施得到改进,或者通过增加新的管控措施提高安全可靠性;

——重大风险场所、部位的警示标识得到保持和改善;

——涉及重大风险部位的作业、属于重大风险的作业建立了专人监护制度;

——员工对所从事岗位的风险有更充分的认识,安全技能和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提高;

——保证风险控制措施持续有效的制度得到改进和完善,风险管控能力得到加强;

——根据改进的风险控制措施,完善隐患排查项目清单,使隐患排查工作更有针对性。

8 持续改进

8.1 评审

企业每年至少对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进行一次系统性评审。评审应当根据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开采区域等适时开展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同时,结合安全标准化对现有体系进行自评,对风险管控工作进行检查,提出进一步改进、完善风险管控工作机制的措施,并对评审结果进行公示或公布。

8.2 更新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措施策划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企业应当根据非常规作业活动、新增功能性区域、装置或设施等适时开展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当出现以下情况变化对风险管控的影响时,应及时针对变化范围开展风险分析,及时更新完善风险信息:

——法规、标准等增减、修订变化所引起风险程度的改变;

——发生事故后,有对事故、事件或其他信息的新认识,对相关危险源的再评价;

——组织机构发生重大调整;

——采选工艺发生较大改变时;

——风险程度变化后,需要对风险控制措施的调整。

不论企业在规模、人员数量、产能、采区、工艺(工序)的变化大小,矿山企业每年应至少进行一次系统性更新。

8.3 沟通

企业应建立不同职能和层级间的内部沟通和用于与相关方的外部风险管控沟通机制,及时有效传递风险信息,树立内外部风险管控信心,提高风险管控效果和效率。重大风险信息更新后应公示或公布并及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

A  

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风险分析记录

A.1 作业活动清单

(记录受控号)单位:                                                    №:

序号

作业活动名称

作业活动内容

岗位/地点

活动频率

备注


掘进





填表人:       填表日期:      年   月   日    审核人:        审核日期:      年   月   日

(将典型作业活动按DB37/T ****-2017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要求填写表格。)

A.2 设备设施清单

(记录受控号)单位:                                                       №:

序号

设备名称

类别

型号

位号/所在部位

是否特种设备

备注








填表人:       填表日期:      年   月   日    审核人:        审核日期:      年   月   日

(将重要设备设施按DB37/T ****-2017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要求填写表格。)

 

A.3 工作危害分析(JHA)评价记录

工作危害分析(JHA)+评价记录

(记录受控号)风险点:            岗位:         作业活动:                           №:

分析人:         日期:         审核人:         日期:           审定人:        日期:

序号

作业

步骤

危险源或潜在事件(人、物、作业环境、管理)

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及后果

现有控制措施

风险评价

风险分级

管控层级

建议改进(新增)措施

备注

工程技术措施

 

管理措施

 

培训教育措施

 

个体防护措施

 

应急处置措施

可能性

严重性

频次

风险值

评价级别

工程技术措施

管理措施

培训教育措施

个体防护措施

应急处置措施














































(按DB37/T ****-2017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要求填写表格。)

 

A.4 安全检查表分析(SCL)评价记录

  安全检查表分析(SCL)+评价记录

(记录受控号)风险点:    岗位:        设备设施:                  №:

分析人:         日期:         审核人:         日期:           审定人:        日期: 

检查项目

标准

不符合标准

情况及后果

现有控制措施

风险评价

风险分级

管控层级

建议改进(新增)措施

备注

工程技术措施

管理措施

培训教育措施

个体防护措施

应急处置措施

可能性

严重性

频次

风险值

评价级别

工程技术措施

管理措施

培训教育措施

个体防护措施

应急处置措施























(按DB37/T ****-2017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要求填写表格。)

 

B  

B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及风险点统计表

表B.1 作业活动风险分级管控清单

单位:                              

风险点

作业步骤

危险源或潜在事件

评价级别

风险分级

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及后果

管控措施

管控层级

责任单位

责任人

备注

编号

类型

名称

序号

名称

工程技术

措施

管理措施

培训教育措施

个体防护措施

应急处置措施

1

操作及作业活动


1















2















3















4















5















(按DB37/T ****-2017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要求填写表格。)

表B.2  设备设施风险分级管控清单

单位:                              

风险点

检查项目

标准

评价级别

风险分级

不符合标准情况及后果

管控措施

管控层级

责任单位

责任人

备注

编号

类型

名称

序号

名称

工程技术

措施

管理措施

培训教育措施

个体防护措施

应急处置措施

1

设施、部位、场所、区域


1















2















3















4















5















6















(按DB37/T ****-2017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要求填写表格。)

表B.3  风险点统计表

序号

名称

类型

区域位置

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及后果

现有风险控制

措施

管控层级

责任

单位

责任人

备注











(按DB37/T ****-2017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要求填写表格。)

 


文件来源网络,感谢原作者

若有侵权,请即联系,收到立刻删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