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5水泥制造行业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实施指南

2017-09-27 安全应急

水泥制造行业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实施指南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水泥制造行业企业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工作程序和内容、文件管理、分级管控效果和持续改进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指导山东省内水泥制造行业企业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的建设。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标准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

GBT13861-2009  生产过程和危险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

GB6441-1986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

DB37/T 2882-2016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通则

DB37/T ****-2016  工贸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

建材行业较大危险因素辨识与防范指导手册(2016版)

3 术语和定义

DB37/T 2883-2016及DB37/T****-2017(细则)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4 基本要求

4.1 成立组织机构

企业应成立由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分管安全生产负责人和安全管理部门负责人等为主要成员的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成立由分管安全生产负责人担任组长,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各职能部门负责人以及安全、设备、工艺、电气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为主要成员的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推动小组。主要负责人全面负责组织风险分级管控工作,为该项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分管安全生产负责人及各部门、各岗位人员应负责分管范围内的风险分级管控工作。

4.1.1 主要负责人职责

——确保获得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风险分级管控体系所需要的资源。如人力资源和专门技能、方法、信息系统、技术与财务资源等。

——确定各部门、各车间、各岗位职责与责任,授予权限以促进有效的风险管理。

——确保体系变更时,维持体系完整性。

——组织制定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定期对体系建设工作情况进行调度、督导和考核。

——确保企业全员参与风险分级管控体系,重点监督、指导领导小组、推动小组其他人员履行其职责。

4.1.2 分管安全生产负责人职责

企业分管安全生产副总(或安全总监等)是危险源识别、风险评价及风险管控过程的主要负责人,负责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措施确定工作的组织及监督管理。负责将体系建设工作纳入安全生产绩效考核、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确保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风险管控。

4.1.3 安全管理部门职责

企业安全管理部门主要负责起草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和有关体系文件;负责指导和监督检查各专业工作组分工开展情况;负责组织对全公司风险结果评审;负责对二级以上(含二级)风险及其控制措施的汇总、协调、监督评估。

4.1.4 其他职责

4.1.4.1 财务部门负责保证安全生产费用的提取,以保证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的实施与运行,并监督经费的使用落实情况。

4.1.4.2 物资采购部门负责风险告知警示牌等风险分级管控所需物资的采购,确保采购物资数量和质量满足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需求。

4.1.4.3 设备、工艺、电气等职能部门负责职责范围内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的确定;协调指导和监督检查职责范围内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负责职责范围内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管理。

4.1.4.4 各生产部门(车间)负责本部门(车间)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的确定、组织、协调,并及时更新,对管辖范围所有直接作业、操作岗位、关键装置与重点部位进行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同时监督、指导本部门人员积极参与风险识别与评价;负责将体系建设工作纳入本车间的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确保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风险管控。

4.1.4.5 新、改、扩建设项目由项目筹建组负责项目设计、施工、投产运行各阶段的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

4.2 实施全员培训

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初期,企业应组织全员开展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建设方案、流程、方法、要求等。企业应将风险分级管控的培训纳入年度安全培训计划,分层次、分阶段组织员工进行培训,使其掌握本单位风险类别、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方法、风险评价结果、风险管控措施,并保留培训记录。

4.3 编写体系文件

企业应建立风险分级管控制度、风险分级管控手册,明确危险源辨识方法、风险评价方法及等级判定准则、风险分级管控及持续改进的要求,确定各类清单及分析记录的格式。

5 工作程序和内容

5.1 风险点确定

5.1.1 风险点划分原则

5.1.1.1 设施、部位、场所、区域

DB37/T****-2017(细则)“5.1.1.1设施、部位、场所、区域”内容适用于本标准。划分时应充分考虑设施、部位、场所、区域的功能、结构、事故类型、事故影响范围等因素。对于设备设施较少、功能(用途)单一、可能导致的事故类型较少但影响范围较大的场所、区域,可作为风险点进行划分,如原煤堆场、石灰石预均化堆场、水泥库、氨水罐区、水泵房、仓库等;规模较大、工艺复杂或用途特殊的设备设施、部位应单独作为风险点进行划分,如煤磨、篦冷机、水泥磨、包装机、电动单梁起重机等。

5.1.1.2 操作及作业活动

DB37/T****-2017(细则)“5.1.1.2 操作及作业活动”内容适用于本标准。常规的操作及作业活动主要包括日常设备操作、设备加油、卫生清理等日常作业;非常规的操作及作业主要指检维修作业,包括预热器清堵作业、预热器清洁皮作业、清库作业等。非常规操作及作业活动中涉及多类作业项目的,应将具体作业项目再单独作为风险点进行划分,如煤磨内换衬板作业,涉及动火作业、电焊作业、吊装作业、有限空间作业等,在风险点划分时,动火作业、电焊作业、吊装作业、有限空间作业等应再单独作为风险点进行分析。

5.1.2 风险点排查

5.1.2.1 风险点排查的内容

  DB37/T****-2017(细则)“5.1.2.1 风险点排查的内容”内容适用于本标准,参见附录C.3。

5.1.2.2 风险点排查的方法

风险点排查应通过查阅档案材料、现场观察调研、座谈询问等方法,由安全、设备、工艺、电气等专业人员组织开展。设施、部位、场所、区域类风险点的排查,应查阅的材料包括企业平面布置图、工艺流程、设备清单、设备说明书等;操作及作业活动类风险点的排查,应查阅的材料包括设备操作规程、企业以往检维修 47 31967 47 15264 0 0 2102 0 0:00:15 0:00:07 0:00:08 2946 47 31967 47 15264 0 0 1843 0 0:00:17 0:00:08 0:00:09 2912 47 31967 47 15264 0 0 1644 0 0:00:19 0:00:09 0:00:10 2831 47 31967 47 15264 0 0 1554 0 0:00:20 0:00:09 0:00:11 2878业清单、作业安全规程等。

5.2 危险源辨识

5.2.1 危险源辨识方法

5.2.1.1 参考《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 13861-2009),根据导致事故和职业危害的原因,危险源分为四类,包括: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在进行危险源辨识时,应对上述四类危险源进行全面、系统的辨识。除上述辨识内容外,还应根据《建材行业较大危险因素辨识与防范指导手册》中关于水泥制造企业较大危险因素的辨识结果,充分识别本企业的较大危险因素。

5.2.1.2 运用工作危害分析法(JHA)对操作及作业活动类风险点中的危险源进行辨识。首先明确操作及作业活动的具体作业步骤(内容)、岗位(地点)以及活动频率,建立作业活动或作业任务清单,参见附录A.1;然后对作业步骤(内容)中存在的危险源进行逐一辨识,编制工作危害分析评价记录表,参见附录A.3。

5.2.1.3 运用安全检查表法(SCL)对场所、区域、设备或设施等进行危险源辨识。首先建立设备设施清单,参见附录A.2;然后对设备设施、部位、场所、区域中存在的危险源进行逐一辨识,编制安全检查分析记录表,参见附录A.4。

5.2.2 危险源辨识范围

DB37/T****-2017(细则)“5.2.2 危险源辨识范围”内容适用于本标准。

5.2.3 危险源辨识

DB37/T****-2017(细则)“5.2.3 危险源辨识”内容适用于本标准。应充分考虑国家安监总局组织编写的《建材行业较大危险因素辨识与防范指导手册(2016)版》中提及的较大危险因素。

5.3 风险评价

5.3.1 风险评价方法

本指南选择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对风险进行定性、定量评价。评价时,L(事故发生的可能性)、E(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和C(一旦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的取值应建立在企业现有控制措施的基础上,并遵循从严从高的原则。

5.3.2 风险判定准则

DB37/T****-2017(细则)“5.3.2 风险判定准则”内容适用于本标准,参见附录C。

5.3.3 风险分级

企业运用LEC法进行风险评价,得出1-5级评价等级。根据企业组织机构层级划分,明确对应的风险等级和管控层级。根据以下规则判定风险等级,企业可结合自身实际予以调整。

——E级\5级\蓝色 :属于可接受风险,岗位管控。

——D级\4级\蓝色 :属于低风险,岗位管控。

——C级\3级\黄色 :属于一般风险,班组、岗位管控,需要控制整改。

——B级\2级\橙色 :属于较大风险,部室(车间)、班组、岗位管控,应制定建议改进措施进行控制管理。

——A级\1级\红色 :属于重大风险,公司(厂)、部室(车间)、班组、岗位管控,应立即整改,视具体情况决定是否停产整改,需要停产整改的,只有当风险降至可接受后,才能开始或继续工作。

5.3.4 确定重大风险

存在以下情形之一者,为重大风险:

——违反法律、法规及国家标准中强制性条款的;

——发生过死亡、重伤、职业病、重大财产损失事故,或三次及以上轻伤、一般财产损失事故,且现在发生事故的条件依然存在的;

——涉及重大危险源的;

——具有中毒、爆炸、火灾等危险的场所,作业人员在10人及以上的;

——经风险评价确定为最高级别风险的。

5.3.5 风险点级别确定

DB37/T****-2017(细则)“5.3.5 风险点级别确定”内容适用于本标准。

5.4 风险控制措施

5.4.1 控制措施的选择原则

DB37/T****-2017(细则)“5.4.1 控制措施的选择原则”内容适用于本标准。

5.4.2 控制措施的实施

5.4.2.1 工程控制措施

——消除——通过合理的设计和科学的管理,尽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危险、危害因素;如采用下料口自动清堵装置以消除人工清堵这一危险行为;

——预防——当消除危险、危害因素有困难时,可采取预防性技术措施,预防危险、危害发生,如使用安全阀、漏电保护装置、安全电压、熔断器、事故排风装置等;

——减弱——在无法消除危险、危害因素和难以预防的情况下,可采取减少危险、危害的措施,如局部通风排毒装置、避雷装置、消除静电装置、减振装置、消声装置等;

——隔离——在无法消除、预防、减弱危险、危害的情况下,应将人员与危险、危害因素隔开和将不能共存的物质分开,如皮带输送机头部、尾部安装防护网等;

——连锁——当操作者失误或设备运行一旦达到危险状态时,应通过连锁装置终止危险、危害发生,如为防止原料系统出现正压,危害巡检或检修人员安全,将高温风机与尾排风机连锁,尾排风机出现故障跳停时,高温风机自动跳停;

——警告——在易发生故障和危险性较大的地方,配置醒目的安全色、安全标志,必要时,设置声、光或声光组合报警装置,如铲车安装声光报警装置。

5.4.2.2 安全管理措施

——制定实施作业程序、安全许可、作业方案、安全操作规程等,如脚手架搭设验收程序、制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许可制度、回转窑换窑砖作业方案、预热器清堵安全操作规程等;

——减少暴露人员、频次、时间,如合理规划作业方案,减少危险作业现场非必要的作业人员等;

——预测预警,如安全生产风险预测预警信息系统等;

——统计分析,如事故、未遂事件统计分析等;

——安全互助体系,如煤磨换衬板作业时,在煤磨外部设置专人监护等;

——风险转移(共担),如购买安全生产责任险等。

5.4.2.3 教育培训措施

——员工入厂三级培训;

——每年再培训;

——安全管理人员及特种作业人员继续教育;

——作业前安全技术交底;

——其他方面的培训。

5.4.2.4 个体防护措施

——个体防护用品包括:防护服、耳塞、听力防护罩、防护眼镜、防护手套、绝缘鞋、呼吸器等;

——当工程控制措施不能消除或减弱危险有害因素时,均应采取防护措施;

——当处置异常或紧急情况时,应考虑佩戴防护用品;

——当发生变更,但风险控制措施还没有及时到位时,应考虑佩戴防护用品。

5.4.2.5 应急措施

——紧急情况分析、应急方案、现场处置方案的制定、应急物资(尤其是现场应急物资,如预热器用于灼烫应急处置的喷淋洗眼装置)的准备;

——通过应急演练、培训等措施,确认和提高相关人员的应急能力,以防止和减少安全不良后果。

5.5 风险分级管控

5.5.1 风险分级管控的要求

DB37/T****-2017(细则)“5.5.1 风险分级管控的要求”内容适用于本标准。

5.5.2 编制风险分级管控清单

DB37/T****-2017(细则)“5.5.2 编制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内容适用于本标准,参见附录B.1、B.2。

5.5.3 风险告知

风险的告知可以采取风险公告和风险培训等形式,参见附录D。

6 文件管理

企业应根据DB37/T****-2017(细则)“6 文件管理”要求完整保存体现风险分级管控过程的记录资料,并分类建档管理。企业应建立文件和档案的管理制度,明确责任部门/人员、流程、形式、权限及各类档案的保存要求等。

7 风险分级管控的效果

通过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企业应至少在以下方面有所改进:

——每一轮风险辨识和评价后,应使原有管控措施,尤其是较大及以上风险管控措施得到改进,或者通过增加新的管控措施提高安全可靠性,降低安全生产风险;

——明确了各级、各岗位员工在风险分级管控应开展的工作,安全生产职责体系更加健全;

——较大及以上风险场所、部位的警示标识、风险告知得到保持和完善,员工对所从事岗位的风险有更充分的认识,安全技能和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提高;

——涉及重大风险部位的作业、属于重大风险的作业建立了专门的管理制度、许可制度、操作规程等;

——保证风险控制措施持续有效的制度得到改进和完善,风险管控能力得到加强;

——根据改进的风险控制措施,完善隐患排查项目清单,使隐患排查工作更有针对性。

8 持续改进

DB37/T****-2017(细则)“8 持续改进”内容适用于本文件。

 


文件来源网络,感谢原作者

若有侵权,请即联系,收到立刻删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