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实施指南

2017-09-28 安全应急

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

实施指南


1 范围 

本指南给出了建筑施工企业在山东省内从事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实施的相关要求。

本指南适用于建筑施工企业在山东省内从事生产安全管理活动中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的实施。不论建筑施工企业的资质等级、管理模式,工程规模、类型、地点,均适用于本指南。

本指南与《建筑施工企业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实施指南》共同构成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的实施指南。

建筑施工企业实施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时,除应符合本指南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3861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

JGJ 59             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

JGJ/T 77           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评价标准

DB37/T 2882-2016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通则

DB37/T ****-2017   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

3 术语和定义

DB37/T 2882-2016、DB37/T ****-2017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重大危险源 major hazard

重大危险源是指危险性较大的,存在重大事故隐患、容易造成群死群伤或财产重大损失,给社会带来重大影响的危险源。

3.2

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the more dangerous part of the sub-project

建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可能导致作业人员群死群伤或造成重大不良社会影响的分部分项工程。

3.3

安全技术交底 explaining in aspects of safety technique

在施工作业前对直接施工作业人员进行的专项作业或施工工序有关安全施工的技术要求的培训,并通过书面文件方式予以确认。

4 基本要求

4.1总体要求

结合建筑施工企业特点,建立精准、动态、高效、严格的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全面辨识、评估安全风险,落实风险分级管控主体责任,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重大安全风险,对企业风险实施差异化、标准化分级管控。根据安全风险等级及严重程度,落实预防和应急措施,化解和降低安全风险,提升企业安全生产水平。

4.2目标

全面落实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主体责任,确保风险有效受控,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从根本上化解或降低安全风险,防范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

4.3原则

企业应遵照“全员参与、分级管控;自主建设、持续改进;系统规范、融合深化;注重实际、强化过程;激励约束、重在落实”的原则,从最高管理者到施工现场作业人员,全员参与风险辨识、分析、评价和管控,确保风险分级管控体系持续、有效、稳定、健康。

5 组织管理机构

5.1 机构设置

5.1.1企业是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的责任主体,应在企业和项目部分别建立安全生产风险管控领导小组,负责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的研究、统筹、协调、指导工作。

5.1.2企业风险管控领导小组应由企业主要负责人任组长,成员应包括分管安全经理、分管生产经理、分管经营经理、技术负责人、安全总监,以及技术、安全、质量、设备、材料、人力、财务、合约等机构负责人。日常办事机构宜设置在企业安全生产管理部门。

5.1.3项目风险管控工作小组应由项目负责人任组长,成员至少包括项目技术负责人、安全负责人、施工员、机械员、资料员、班组长等部门负责人。项目部各岗位管理人员、作业人员应全员参与风险分级管控活动的实施中,确保风险分级管控活动涉及工程项目的各区域、场所、岗位、各项作业活动和管理活动,确保施工现场危险源辨识的全面性、时效性。

5.2 职责 

5.2.1 企业

a)企业风险管控领导小组负责企业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的建立与运行,负责对项目部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小组的工作进行监督指导;

b)企业应建立风险分级管控制度,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风险管控职责;

c)企业应掌握风险的分布情况、可能后果、控制措施及可能存在的隐患;

d)负责企业安全生产风险评估工作的开展,对企业施工活动危险源识别、分析、评价等工作,及时制定更新《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清单》;

e)企业负责对一级风险进行管控,对其他级别风险的管控进行监督指导。

5.2.2 项目部

a)项目风险管控工作小组负责项目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的建立与运行,负责对施工作业班组风险分级管控进行监督指导;

b)项目部应建立风险分级管控制度,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风险管控职责;

c)项目部应掌握本项目部风险的分布情况、可能后果、控制措施及可能存在的隐患;

d)负责项目部安全生产风险评估工作的开展,对项目施工活动危险源识别、分析、评价等工作,及时制定更新《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清单》;

e)负责落实一级风险管控措施,实施二级风险管控工作,对三、四级风险的管控进行监督指导。

5.2.3  施工作业班组

a)负责本施工作业班组涉及的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的运行,负责对施工作业人员风险分级管控进行监督指导;

b)应掌握本施工作业班组风险的分布情况、可能后果、控制措施及可能存在的隐患;

c)负责本施工作业班组安全生产风险评估工作的开展,对作业班组施工活动发现的危险源及时上报项目部;

d)负责落实一、二级风险管控措施,实施三级风险管控工作,对四级风险的管控进行监督指导 ;

e)对本班组作业人员的施工作业活动进行风险管控交底;

5.2.4  施工作业人员

a)应掌握本岗位涉及的风险的分布情况、可能后果、控制措施及可能存在的隐患;

b)对本岗位施工活动发现的危险源及时上报施工作业班组;

c)负责落实一、二、三级风险管控措施,实施四级风险管控工作 ;

6 风险分级管控工作程序和内容

6.1 风险分级管控工作程序

6.1.1 风险分级管控工作程序主要包括:风险点确定、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编制清单、制定措施、管控实施、验证效果、文件管理、持续改进等九个关键控制环节。

6.1.2 建筑施工企业应针对风险分级管控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制定相应的标准、方法、步骤及要求,有组织地有序开展。

图1 风险分级管控工作程序

6.2 风险点确定

6.2.1 风险点划分原则

风险点划分应遵循“大小适中、便于分类、功能独立、易于管理、范围清晰”的原则,涵盖建筑施工活动全过程所有常规和非常规状态的作业活动。

6.2.2 风险点划分方法

    企业可根据自身的管理方式、方法、经验,采用一种或多种方法对风险点进行划分。按照导致事故发生的4种典型因素进行划分,示例如下:

a)根据风险点的区域、场所、部位等作业环境因素划分,如施工现场功能区的划分、现场周围建筑物构筑物情况、外电防护情况、地质岩土情况、基坑周边市政工程分布情况等。

b)根据风险点的设备、设施、材料等物的状态因素划分,如起重机械安全保险装置完好程度、脚手架管材质量情况、安全防护棚的搭设情况等。

c)根据作业人员及相关人员的行为等人的行为因素划分,如影响高处作业的职业禁忌、个人防护用品的佩戴使用、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情况等。

d)根据企业管理体系建设及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等管理因素划分,如安全检查隐患排查制度建立执行情况、教育培训制度落实情况、领导带班值班情况等。

6.2.3 风险点排查

a)风险点排查的内容

风险点排查应至少包含JGJ59、JGJ77所涉及的安全管理、文明施工、脚手架、基坑工程、模板工程、高处作业、施工用电、物料提升机与施工升降机、塔式起重机与起重吊装、施工机具等方面存在的风险点。

b)风险点排查的方法

建筑施工企业根据承包工程的类别,按照国家相关技术标准、管理制度规定、企业以往经验等排查企业施工活动中存在的风险点。

工程项目可按照施工阶段(基础、主体、装饰装修)、场所(施工区、办公区、生活区、周边环境)、设备设施(物料提升机与施工升降机、塔式起重机与起重吊装、施工机具等)、作业活动(分部分项工程)或上述几种方式的结合进行风险点排查。

6.3 危险源辨识

6.3.1 识别危险源应考虑的伤害类型

根据建筑施工作业的特点,发生伤害的类型主要包括:

——坍塌;

——高处坠落;

——触电;

——物体打击;

——机械伤害;

——起重伤害;

——火灾;

——中毒和窒息;

——爆炸;

——车辆伤害;

——灼烫;

——其他伤害。

6.3.2 危险源识别的内容

a)危险源辨识的范围,应覆盖施工现场所有的作业活动,包括施工现场的办公区、生活区、作业区及周边建筑物、构筑物或其他设施,以及企业和项目管理。

b)危险源识别状态应考虑正常、异常、紧急三种状态。

c)危险源识别时态应考虑过去、现在、将来三种时态。

d)危险源辨识还应重点考虑以下因素:

1)常规和非常规施工作业活动;

2)所有进入施工现场的人员(包括建设单位人员、监理单位人员、施工总承包单位人员以及专业分包人员、工程来访人员以及参与工程建设的相关人员等)的活动;

3)施工作业人员的行为、能力和其他人的因素(包括工序交接前后产生的危险源);

4)在施工现场周边,由施工作业活动所产生以及外部环境对作业产生的危险源(包括周边管线、建筑物、构筑物、市政工程,交通运输、化工设施等);

5)地质水文气象等情况产生的危险源(包括可能对作业产生危险的河道、暗流、山体、雷电、暴雨、大风等);

6)施工进度计划、施工作业时间、施工工艺、施工作业工序的变更等产生的危险源;

7)对施工作业区域、设备、操作程序、施工方案、施工组织的设计,包括其对人的能力的适应性。

6.3.3 危险源辨识方法及途径

施工现场风险辨识的方法很多,建筑施工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使用,以下是常用的两种方法。

a)工作危害分析法(JHA) 

工作危害分析法是一种定性的风险分析辨识方法,它是基于作业活动的一种风险辨识技术,用来进行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安全因素以及管理缺陷等的有效识别。即先把整个施工作业活动划分成多个施工工序,将每个施工工序中的危险源找出来,并判断其在现有安全控制措施条件下可能导致的事故类型及其后果。若现有安全控制措施不能满足安全施工的需要,应制定新的安全控制措施以保证安全施工;危险性仍然较大时,还应将其列为重点对象加强管控,必要时还应制定应急处置措施加以保障,从而将风险降低至可以接受的水平。 

b)安全检查表分析法(SCL) 

安全检查表法是一种定性的风险分析辨识方法,是将一系列项目列出检查表进行分析,以确定施工现场及周边构筑物的状态是否符合安全要求,通过检查发现建筑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提出改进措施的一种方法。安全检查表的编制主要是依据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国家、行业、地方的建筑施工有关安全法规、规定、规程、规范和标准,企业的规章制度、标准及操作规程;

——国内外建筑行业、建筑施工企业事故统计案例,经验教训; 

——建筑行业及企业安全生产的经验,特别是本企业安全生产的实践经验,引发事故的各种潜在不安全因素及成功杜绝或减少事故发生的成功经验;

——系统安全分析的结果,如采用事故树分析方法找出的不安全因素,或作为防止事故控制点源列入检查表。

 

6.3.4 危险源识别的步骤

a)施工作业人员应将作业过程中发现的危险源向班组负责人汇报。

b)施工作业班组负责组织对施工范围内可能的危险源和施工作业人员上报的危险源进行汇总,填写《危险源清单》,及时上报项目部。

c)项目部负责组织对施工现场范围内可能的危险源进行识别,填写《危险源清单》,报企业安全管理部门。

d)企业安全管理部门对项目部上报的《危险源清单》进行汇总,编制《企业危险源清单》。

e)危险源的识别应在建筑工程材料设备进场、施工、验收等过程中随时评价,及时补充发现的新的危险源。

6.4 风险评价

6.4.1 风险评价的基本要求

风险评价应满足以下要求,以确保其科学合理性:

——在危险源充分辨识的基础上,对其危害程度即风险进行评价;

——根据评价结果确定风险等级,制定管控措施;

——风险评价应为确定设施要求、培训需求和运行控制提供信息,为管控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提供依据;

——风险评价结果应形成文件,作为企业建立和保持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中各项决策的基础,为持续改进企业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绩效提供衡量的基准。

6.4.2 风险等级的划分

a)根据风险危险程度,依据企业对风险可接受的程度,按照从高到低的原则划分为一、二、三、四等四个风险级别,分为“红、橙、黄、蓝”四级(红色最高)。

1)一级风险,即重大风险,意指现场的作业条件或作业环境非常危险,现场的危险源多且难以控制,如继续施工,极易引发群死群伤事故,或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2)二级风险,即较大风险,意指现场的施工条件或作业环境处于一种不安全状态,现场的危险源较多且管控难度较大,如继续施工,极易引发一般生产安全事故,或造成较大经济损失;

3)三级风险,即一般风险,意指现场的风险基本可控,但依然存在着导致生产安全事故的诱因,如继续施工,可能会引发人员伤亡事故,或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4)四级风险,即低风险,意指现场所存在的风险基本可控,如继续施工,可能会导致人员伤害,或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对于现场所存在的低风险,虽不需要增加另外的控制措施,但需要在工作中逐步加以改进。

b)企业对划定的风险级别实行提级管理,对有下列情形的,风险等级提高一级,直至提至一级风险:

——年内发生过生产安全事故,导致发生人员死亡事故的;

——年内受到过行政处罚或因现场安全管理不善被行业管理部门记入不良行为的;

——对发现的重大事故隐患没有采取治理措施或对重大事故隐患整改不到位的;

——随着施工工序、工法、工艺的变化,风险等级急剧增加的;

——受天气、环境等自然条件影响,需要提级管理的;

——其他需要实行提级管理情形的。

6.4.4 风险评价方法

风险评价的方法很多,如安全检查表法、专家评议法、头脑风暴法、预先危险性分析法、事故树分析法、风险程度分析法、作业条件风险评价法、风险矩阵分析法、事故后果模拟分析法等。

其中“作业条件风险评价法”(LEC法)为建筑施工安全生产风险评价的常用方法。

D=LEC

式中:

D——危险源带来的风险值;

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

E——人员暴露在这种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

C——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的损失后果。

a)发生事故的可能性(L)

表1 事故发生可能性分值表

分数值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10

完全可以预料。

6

相当可能;或危害的发生不能被发现(没有检测系统);或在现场没有采取防范、监测、保护、控制措施,或危害的发生不能被发现(没有监测系统),或在正常情况下经常发生此类事故或事件或偏差。

3

可能但不经常;或危害的发生不容易被发现,现场没有检测系统,也未发生过任何监测,或在现场有控制措施,但未有效执行或控制措施不当,或危害常发生或在预期情况下发生。

1

可能性小,完全意外;或没有保护措施(如没有保护装置、没有个人防护用品等),或未严格按操作程序执行,或危害的发生容易被发现(现场有监测系统),或曾经作过监测,或过去曾经发生类似事故或事件,或在异常情况下类似事故或事件。

0.5

很不可能,可以设想;或危害一旦发生能及时发现,并定期进行监测。

0.2

极不可能,或现场有充分有效的防范、控制、监控、保护措施,并能有效执行,或员工安全卫生意识相当高,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0.1

实际不可能。

 

 

b)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

表2 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分值表

   分数值

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

10

连续暴露

6

每天工作时间内暴露

3

每周一次或偶然暴露

2

每月一次暴露

1

每年几次暴露

0.5

非常罕见地暴露

c)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C

表3 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分值表

分数值

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

人员伤亡

直接经济损失(万元)

100

10人以上死亡,或50人以上重伤

≥5000

40

2-9人死亡,或10-49人重伤

1000~5000

15

1人死亡,或1-9人重伤

100~1000

7

伤残

10~100

3

轻伤

1~10

1

无伤亡

≤1

d)风险分级(D

根据风险的严重后果和可能性将风险划分为四级。

表4 风险等级划分表

分数值

风险级别

风险颜色

危险程度

>320

一级(重大风险)

极其危险

160~320

二级(较大风险)

高度危险

70~160

三级(一般风险)

显著危险

<70

四级(低风险)

一般危险


6.4.3 风险等级的确定

根据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特点,安全生产风险等级可以按照以下规则进行直接判定,也可以按照作业条件风险分析法(LEC)等方法进行判定,凡是交叉的,一律按最高等级对待。

a)对于列入《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建质〔2009〕87号)的分部分项工程应作为一、二级风险,其中列入《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附件二的可作为一级风险,列入附件一的可作为二级风险;

b)未列入管理办法附件但列入《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中的作为三、四级风险,其中属于保证项目的可作为三级风险,其他可作为四级风险;

c)凡列入国家安全技术标准、工程建设标准的强制性条款的,应作一级风险,未列入强制性条款的二级风险,列入推荐性标准的视情况可作为二级或三级风险;

d)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地方法规、部门规章的应作一级风险,违反国家规范性文件的应作二级风险,违反省、市部门规范性文件的应作三级风险,其他违反规定的可作为四级风险。

e)对满足以下情况的可直接判定为一级风险:

——发生过死亡、重伤、职业病、重大财产损失事故,或三次级以上轻伤、一般财产损失事故,且现在发生事故的条件依然存在的;

——具有中毒、爆炸、火灾等危险的场所,作业人员在10人以上的;

——涉及重大危险源的;

——现场直接观察可能导致事故的。

f)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风险等级应提高一级,直至提至一级风险:

——年内受到过行政处罚或因现场安全管理不善被行业管理部门记入不良行为的;

——对发现的重大事故隐患没有采取治理措施或对重大事故隐患整改不到位的;

——随着施工工序、工法、工艺的变化,风险等级急剧增加的;

——受天气、环境等自然条件影响,需要提级管理的;

——其他需要实行提级管理情形的。

6.5 编制风险分级管控清单

建筑施工企业应在每一轮风险辨识和评价后,编制包括全部风险点各类风险信息的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实现“一企一册”。建筑施工企业应当根据企业施工实际情况,及时更新风险分级管控清单。

工程项目部应当在开工前,对风险进行辨识和评价,编制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并随着工程进度情况及时更新,实现“一项目一册”。工程施工过程中,应根据现场风险点的状态和已采取的防控措施对风险点的危险等级进行重新辨别,及时消除或降低安全风险。

建筑施工企业、项目部可参考本指南附录C《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清单》根据工程实际和周边环境制定企业、项目部风险分级管控清单。

6.6 风险分级管控措施

6.6.1 风险管控措施的主要内容

建筑施工企业建立风险分级管控体系时,应考虑每一个风险点覆盖或包括的危险源,根据风险等级的不同,按照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培训教育措施、个体防护措施以及应急处置措施等五个逻辑层次逐一考虑,制定相应的实施风险管控措施。建筑施工风险分级管控常用的措施有专项施工方案、安全技术交底、重大危险源公示、监理旁站、班前教育、应急预案等,施工企业可根据风险严重程度和危害大小对不同等级的风险采用上述多项管控措施进行综合管控。

6.6.2 专项施工方案

凡含有一级、二级风险的分部分项工程施工前,均应按规定编制专项施工方案。

专项施工方案应由施工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编制,由施工企业技术负责人组织施工、技术、设备、安全、质量等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审核。

由专业公司承包施工的起重机械设备安拆、基础基坑、附着式升降脚手架、建筑幕墙、钢结构等专业工程的专项施工方案应由专业承包单位组织编制,报施工总承包单位审查后,由施工总承包单位报监理单位审核批准后实施。

超过一定规模的危险性较大分部分项工程专项施工方案应进行专家论证。

6.6.3 安全技术交底

分部分项工程施工前或者有特殊风险项目作业前,都应由总承包单位有关技术人员对分包单位工程项目相关技术人员、分包单位工程项目相关技术人员对施工作业班组长、施工作业班组长对施工作业人员进行层级安全技术交底。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对交底情况进行监督。

安全技术交底应包括:工程项目和分部分项工程的概况、工程项目和分部分项工程的危险部位及可能导致的生产安全事故、针对危险部位采取的具体预防措施、作业中应遵守的安全操作规程和规范以及应注意的安全事项、作业人员发现事故隐患应采取的措施和发生事故后应及时采取的躲避和急救措施等。

6.6.4 重大危险源公示

建筑施工企业应建立重大危险源公示制度,对属于一级、二级风险的重大危险源进行公示。危险源公示可以采用通过设立公示栏、公示牌、网站发布、手机APP发布等多种形式。

工程项目部应在施工现场醒目位置设置“重大危险源公示牌”,公示牌应注明危险源、施工部位、可能出现的后果、防护措施和责任人等内容。对于一级、二级风险的重大危险源还应在施工部位挂牌公示。

6.6.5 监理旁站

在项目施工过程中,监理人员在一旁守候、监督施工操作的过程,旁站监理是建设监理工作中用以监督工程安全一种手段。

一级风险(重要风险)在实施过程中,监理公司应派专人对关键部位的施工应进行监理旁站。

监理单位应按要求编制旁站监理方案,向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送达“旁站监理方案”,施工单位在关键工序施工前24小时,书面通知工程监理单位,工程监理单位按计划实施施工全过程现场跟班监督,并按工序做好旁站记录,在建立过程中发现隐患,应提出处理意见,必要时因下达停工通知书,未经签字同意或问题未处理,不得进入下道工序施工。

6.6.6 班前教育

班前教育是指班组组长对本班组人员在施工作业前对施工工序、作业活动所涉及的环境、机械、技术、安全等进行详细的、有针对性的培训。班组安全培训教育的主要内容有本班组的生产特点、作业环境、危险区域、设备状况、防护设施等。重点介绍高温、易燃易爆、高空作业、临边作业等方面可能导致发生事故的危险因素,交待本班组容易出事故的部位和典型事故案例的剖析。

班前教育应讲解本工种的安全操作规程和岗位责任,重点从思想上对施工作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交底,自觉遵守安全操作规程,不违章作业;正确使用机器设备和工具;介绍各种安全活动以及作业环境的安全检查和交接班制度。发现事故隐患,应及时报告领导,采取措施。

班前教育也可以采用安全示范操作的方式。组织重视安全、技术熟练、富有经验的老工人进行安全操作示范,边示范、边讲解,重点讲安全操作要领,说明怎样操作是危险的,怎样操作是安全的,不遵守操作规程将会造成的严重后果。

6.6.7 应急处置预案

企业和项目部应分别制定重大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应建立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和应急响应程序,及时有效地实施应急处置工作,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建立紧急情况下的应急处置机制,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害,保障人身和财产安全。

企业、项目部应分别成立重大事件应急处置管理小组,明确人员职责。在重大事件发生时,及时启动应急处置预案。在事故处置完成后,对事故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追责。

6.7 实施风险分级管控

6.7.1 风险分级管控的基本原则

风险分级管控应遵循风险越高管控层级越高的原则,对于操作难度大、技术含量高、风险等级高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作业活动应重点进行管控。上一级负责管控的风险,下一级必须同时负责管控,并逐级落实具体措施。风险管控层级可进行增加或合并,建筑施工企业应根据风险分级管控的基本原则,结合本企业机构设置情况,合理确定各级风险的管控层级。

6.7.2 风险分级管控

建筑施工企业应根据风险级别不同对风险采取不同的管控措施。针对不能及时整改,但有可能导致人身伤害或较大及以上事故经济损失的隐患,应立即制定临时防范措施和应急计划,并报告企业安全管理部门,同时按操作规程和事故应急预案等进行紧急处理,必要时应停止施工。 

a)一级风险管控

一级风险的管控由企业负责制定《重大危险源管控方案》,对一级风险进行挂牌管控,项目部按照方案的要求实施管控。一级风险实施的管控措施应包含但不限于以下措施: 

——公司安全管理部门应编制一级风险管控方案;

——工程开工前应在现场醒目位置进行重大危险源公示;

——施工前应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并按规定审批、论证和实施;

——专项方案实施前应组织安全技术交底,并开展班前教育;

——专项方案实施时,公司应根据管控计划派专业技术人员和企业安全管理部门人员进行检查督导,监理公司进行旁站,未经三方验收通过不得进入下一道工序。

b)二级风险管控

二级风险的管控由项目部负责组织实施,企业组织监督指导。项目部应参照《重大危险源管控方案》,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制定项目部重大危险源管控方案。二级风险实施的管控措施应包含但不限于以下措施:

——项目部应编制二级风险管控方案;

——工程开工前应在现场醒目位置进行重大危险源公示;

——施工前应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并按规定进行审查、实施;

——专项方案实施前应组织安全技术交底,并开展班前教育;

——专项方案实施时,项目部技术负责人和安全员应进行检查,监理公司进行重点监督,未经三方验收通过不得进入下一道工序。

c)三级风险管控

三级风险的管控由施工班组负责组织实施,项目部负责监督指导。三级风险实施的管控措施应包含但不限于以下措施:

——项目部应编制安全技术交底书,交底书应包含三级风险管控措施;

——施工前项目部应对施工班组进行安全技术交底;

——作业前施工班组长应组织班前安全教育;

——作业时专职安全员应进行巡查。

(4)四级风险管控

四级风险管控由施工作业人员进行实施,施工作业班组长负责监督指导。四级风险实施的管控措施应包含但不限于以下措施:

——项目部应编制安全技术交底书,交底书应包含四级风险管控措施;

——施工前项目部应对施工班组进行安全技术交底;

——作业前施工班组长应队作业人员班前安全教育;

——作业时班组长应进行检查指导。

6.8 文件管理

企业应完整保存体现风险管控过程的记录资料,并分类建档管理。施工现场文件管理应包括危险源清单、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安全技术交底、专项施工方案、安全教育记录、应急处置预案、重大危险源管控方案等内容的文件化成果;涉及重大风险时,其辨识、评价过程记录,风险控制措施及其实施和改进记录等,应单独建档管理。

6.9 分级管控效果验证

安全生产风险管控领导小组应每半年对以下效果进行验证:

——风险管控措施得以改进,风险分级管控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重大风险区域、部位的警示标识得到持续保持和改善;

——施工作业人员对所施工的工序或作业活动的风险认识得到进一步提高;

——作业人员风险分级认识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制度得到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得到进一步改进,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得到进一步完善。

6.10 持续改进

6.10.1 企业安全管理部门每年进行一次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评审和更新工作,评审结果的内容、结论以及确定的措施等内容应做好记录。 

6.10.2 项目部应在工程开工前组织一次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评审工作,并根据工程施工进度、施工阶段随时识别、评价危险源,以确保其有效性和实用性。

6.10.3 当出现以下情况时,企业应及时对危险源进行更新:

——企业安全管理目标和要求发生变化时;

——企业的施工管理发生较大变化(增加新设备、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等);

——与建筑施工、环保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发生变化时;

——重大危险源范围之外的突发重大安全事故事件、紧急情况或应急事件; 

6.10.4 当工程项目周边施工环境、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以及法律法规等发生重大变化时,项目部应组织相关人员重新识别危险源,并将《危险源清单》反馈给企业安全管理部门更新。

当现有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依然有效时,可无需实施新的改进措施,反之,必须及时更新全部或部分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并实施。 



文件来源网络,感谢原作者

若有侵权,请即联系,收到立刻删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