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8乳制品及含乳饮料制造行业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实施指南

2017-09-29 安全应急

乳制品及含乳饮料制造行业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实施指南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山东省内乳制品企业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工作程序和内容、文件管理、分级管控效果和持续改进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指导山东省内乳制品企业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的建设。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3861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

DB37/T 2882-2016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通则

DB37/T ****-2017  工贸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

轻工行业较大危险因素辨识与防范指导手册(2016版)

3 术语和定义

DB37/T 2882-2016、DB37/T ****-2017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乳制品企业

本标准所指乳制品企业指以生鲜牛乳及其制品为主要原料,经加工制成液体乳或者以鲜乳或乳制品为原料(经发酵或未经发酵),加入水、糖液等调制而成的可直接饮用的含乳饮品的生产企业。

4 基本要求

4.1 成立组织机构

乳制品企业应成立由总经理、分管负责人、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安全员、车间班组长及各岗位员工代表组成的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领导小组。企业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风险分级管控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应为该项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并明确分管负责人。

4.2 实施全员培训

安全办公室制定包含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内容的年度安全培训计划,并编制培训教材(含鲁政办字〔2016〕36 号、鲁安发﹝2016﹞16 号、鲁安办发[2016]10 号等规章文件及风险点排查、危险源辨识、风险分析评价等方法、内容),由安全办公室对安全员、车间班组长、各岗位员工代表等进行培训,部门再分阶段逐级对员工进行培训,并保留培训记录。

4.3 编写体系文件

乳制品制造企业应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安全生产标准化等体系的基础上完善风险分级管控制度、作业指导书以及作业活动清单、设备设施清单、工作危害分析(JHA)评价记录、安全检查表分析(SCL)评价记录、风险分级管控清单等记录文件并进行正式发布,建立以风险分级管控体系为主的一体化管理体系。

5 工作程序和内容

5.1 风险点确定

5.1.1 风险点划分原则

5.1.1.1 设施、部位、场所、区域

按DB37/T ****-2017第5.1.1.1的规定执行。乳制品制造企业可按洗车场、收奶车间、配料车间、预处理车间、灌装车间、包装车间、配电室、制冷车间、污水处理场、锅炉房、原辅料库房、成品库房等功能分区划分单元,排查各单元设备设施及涉氨制冷等危险性较大的区域、场所作为风险点。

5.1.1.2 操作及作业活动

按DB37/T ****-2017第5.1.1.2的规定执行。乳制品制造企业根据生产工艺流程进行作业活动划分,形成洗车场奶车清洗、奶台收奶、奶台CIP清洗、配料原辅料接收、配料原辅料领用、配料投料化料、前处理过程操作、CIP酸碱贮存、CIP清洗、杀菌生产前准备、杀菌生产过程、杀菌停机清洗、灌装生产前准备、灌装生产过程、灌装停机清洗、灌装排期执行、包装启机前准备、包装生产过程、包装生产结束、立体库成品出入库等作业活动类风险点,其中制冷系统操作、制冷设备维修保养、融霜作业、加放氨作业等危险作业活动应重点管控。

5.1.2 风险点排查

5.1.2.1 风险点排查的内容

按DB37/T ****-2017第5.1.2.1条规定排查并建立风险点统计表,参见附录B.3。

5.1.2.2 风险点排查的方法

按DB37/T ****-2017第5.1.2.2条规定执行。

5.2 危险源辨识

5.2.1 辨识方法

5.2.1.1 本指南推荐采用工作危害分析法(JHA)对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源进行辨识。即:针对每个作业活动中的作业步骤或作业内容,识别出与此步骤或内容有关的危险源。建立作业活动清单,参见附录A.1,工作危害分析评价记录 48 31767 48 15265 0 0 2655 0 0:00:11 0:00:05 0:00:06 3227表,参见附录A.3。

5.2.1.2 按DB37/T ****-2017第5.2.1.2条要求,建立设备设施清单,参见附录A.2,安全检查分析记录表,参见附录A.4。

5.2.1.3 有能力的乳制品制造企业进行危险源辨识时可不限于以上推荐的方法。

5.2.2 辨识范围

危险源的辨识范围应覆盖所有的人员、作业活动和设备设施,包括:

——规划、设计(重点是新、改、扩建项目)和建设、投产、运行等阶段;

——常规和非常规作业活动;

——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

——所有进入作业场所人员(包括合同方人员和访问者)的活动;

——人员的行为、能力及其他人为因素;

——原材料、产品的运输和使用过程;

——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材料,无论由本组织或其它单位提供;

——管理、人员、工艺、设备、材料等变更;

——丢弃、废弃、拆除与处置;

——气候、地质及环境影响等;

——来自工作场所外部会对工作场所内公司控制之下的人员造成不利于职业健康安全的危险源;

来自工作场所周边、由公司控制下的与工作有关的活动产生的危险源。

5.2.3 危险源辨识

5.2.3.1 乳制品制造行业企业可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进行全员范围的危险源辨识:

——应发动各岗位从业人员,在对危险源的辨识方法进行培训的基础上,按照确定的辨识范围组织全员有序地开展危险源辨识。

——从每个作业岗位上抽调1-2名经验丰富的员工形成辨识、评价小组,组织辨识、评价小组进行危险辨识方法的培训,按照辨识范围有序的开展危险源辨识。辨识、评价小组初步辨识完毕后,由辨识评价小组成员对所在岗位全部员工进行危险源辨识方法的培训,并对初步形成的危险源辨识结果进行评审、补充、修订。

5.2.3.2 按DB37/T ****-2017第5.2.3.2条规定执行。

5.2.3.3 乳制品制造行业企业运用工作危害分析法(JHA)对作业活动开展危险源辨识时,应对每个作业活动划分为作业步骤或作业内容,系统地辨识危险源。

5.2.3.4 作业活动划分作业步骤应遵守的原则:在进行作业活动划分时,所划分出的每种作业活动既不能太复杂,也不能太简单,如:对灌装车间按照作业活动可划分为生产前准备、生产过程、停机清洗、排期执行、设备维修保养等作业活动既可,如将作业生产前准备作业活动再细化分为双氧水更换、辅料准备、设备参数检查、夹爪打油、终端夹爪/站链/拨包杆检查、设备护养、缓冲塔/输送链条检查、更换喷码、安装填料管、封管升温、设备拉纸等,会存在作业活动划分太细,出现作业步骤描述和危险源描述重复的现象。

5.2.3.5 运用安全检查表法(SCL)对通过工作危害分析法不能覆盖的场所、设备或设施等进行危险源辨识。

5.3 风险评价

5.3.1 风险评价方法

本指南推荐使用采用风险程度分析法—MES法,参见附件C对风险进行定性、定量评价,根据评价结果按从严从高的原则判定风险等级,其他乳制品制造行业企业可根据企业自身管理需要选择《工贸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中推荐的其他评价方法。

5.3.2 风险评价准则

乳制品制造行业企业采用风险程度分析法—MES法对风险点和各类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价时,应结合自身可接受风险实际,明确控制措施的状态M、人体暴露或危险状态出现的频繁程度E、事故的可能后果S的取值标准和评价级别,进行风险评价。风险判定准则的确定应充分考虑以下要求:

——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设计规范、技术标准;

——本单位的安全管理、技术标准;

——本单位的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等;

——相关方的投诉。

5.3.3 风险评价与分级

按DB37/T**** -2017第5.3.3的规定执行。

5.3.4 确定重大风险

按DB37/T ****-2017第5.3.4条要求确定重大风险,乳制品制造行业企业还可根据以下情况判定重大风险:

——为实现公司安全生产方针、目标公司安委会认为应进行重点管控的;

——集团公司、同行业发生过事故且单位也存在此种风险,安委会认为需要重点关注的;

5.3.5 风险点级别确定

按照风险点中各危险源评价出的最高风险级别作为该风险点的级别。

5.4 风险控制措施

5.4.1 风险控制措施的分类

风险控制措施可分为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培训教育措施、个体防护措施、应急处置措施五类中,各类控制措施具体内容如下:

——工程控制措施包括:

1)消除,通过对装置、设备设施、工艺等的设计来消除危险源,如采用机械提升装置以清除手举或提重物这一危险行为等;

2)替代,用低危害物替代高危害物,如较低的动力、电流、电压、温度等;

3)封闭,对产生或导致危害的设施或场所进行密闭;

4)隔离,通过隔离带、栅栏、警戒绳等把人与危险区域隔开,采用隔声罩以降低噪声等;

5)移开或改变方向,如危险及有毒气体的排放口。

——管理控制措施包括:

1)制定实施作业程序、安全许可、安全操作规程等;

2)减少暴露时间(如异常温度或有害环境);

3)监测监控(尤其是使用高毒物料的使用);

4)警报和警示信号;

5)安全互助体系;

6)风险转移(共担)。

——培训教育措施包括:

1)会议、学习精神宣贯、张贴、传达;

2)专项培训教育;

3)放映录像;

4)实践操作;

5)技术比武。

——个体防护措施包括:

1)个体防护用品包括:防护服、耳塞、听力防护罩、防护眼镜、防护手套、绝缘鞋、呼吸器等;

2)当工程控制措施不能消除或减弱危险有害因素时,均应采取防护措施;

3)当处置异常或紧急情况时,应考虑佩戴防护用品;

4)当发生变更,但风险控制措施还没有及时到位时,应考虑佩戴防护用品。

——应急控制措施包括:

1)紧急情况分析、应急方案、现场处置方案的制定、应急物资的准备;

2)通过应急演练、培训等措施,确认和提高相关人员的应急能力,以防止和减少安全不良后果。

5.4.2 风险控制措施的制定

按DB37/T ****-2017第5.4条规定执行。

5.5 风险分级管控

5.5.1 风险分级管控的要求

按DB37/T ****-2017第5.5.2条规定实施分级管控,乳制品制造行业企业风险分级管控可按以下要求进行:

——对于红色(重大风险)、橙色(较大风险)级别的风险,应由公司重点控制管理,由安全办公室组织安委会成员制定具体管控措施,明确各级管控职责。安全主管部门和各职能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具体落实,当风险涉及正在进行中的工作时,应采取应急措施,并根据需求为降低风险制定目标、指标、管理方案或配给资源、限期治理,直至风险降低后才能开始工作。公司、车间、班组、岗位负责落实现有控制措施有效性、按规定时限落实补偿措施并确保其有效性。

——对于黄色(一般风险)级别的风险,应制定管理制度、规定进行控制,努力降低风险,应仔细测定并限定预防成本,在规定期限内实施降低风险措施。在严重伤害后果相关的场合,必须进一步进行评价,确定伤害的可能性和是否需要改进的控制措施。车间、班组、岗位负责落实控制措施依据措施的有效性。

——对于蓝色(低风险)级别的风险,由责任班组、岗位落实现有控制措施有效性,不需要另外的控制措施,应考虑投资效果更佳的解决方案或不增加额外成本的改进措施,需要监视来确保控制措施得以维持现状,保留记录。

5.5.2 编制风险分级管控清单

乳制品制造行业企业应在每一轮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后,编制包括全部风险点各类风险信息的风险分级管控清单(见附录B),并按规定及时更新。

5.5.3 风险告知

按DB37/T ****-2017第5.5.4条要求进行风险告知。乳制品制造行业企业应在存在危险的场所、部位或设备上张贴警示标示,作业岗位应设置岗位安全操作规程,作业岗位存在的主要黄色、橙色、红色等级的危险源可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制作警示看板,便于员工能够直观的了解到作业岗位上存在风险的部位。对于红色、橙色等级的风险点要求在作业岗位张贴岗位安全关键控制点看板,同时设置现场处置方案看板。

6 文件管理

按DB37/T ****-2017第6条规定建立相关文件资料并存档,文件管理应同时符合企业内部文件资料管理制度的要求。

7 分级管控的效果

通过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乳制品制造行业企业应至少在以下方面有所改进:

——每一轮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后,应对危险源进行全面更新,及时修订、删减或增加危险源,通过应使原有管控措施得到改进,或者通过增加新的管控措施提高安全可靠性;

——重大风险场所、部位的警示标识得到保持和完善;

——涉及重大风险部位的作业、属于重大风险的作业建立了专人监护制度;

——员工对所从事岗位的风险有更充分的认识,安全技能和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提高;

——保证风险控制措施持续有效的制度得到改进和完善,风险管控能力得到加强;

——根据改进的风险控制措施,完善隐患排查项目清单,使隐患排查工作更有针对性。

8 持续改进

8.1 评审

按DB37/T ****-2017第8.1条规定进行评审,乳制品制造企业可以与安全生产标准化年度自评或管理体系内部审核相结合,对风险管控工作进行检查,提出进一步改进、完善风险管控工作机制的措施。

8.2 更新

按DB37/T ****-2017第8.2条规定执行。

8.3 沟通

按DB37/T ****-2017第8.2条规定执行。

 


文件来源网络,感谢原作者

若有侵权,请即联系,收到立刻删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