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48甲烷氯化物行业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实施指南

2017-10-01 安全应急

甲烷氯化物行业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

体系实施指南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企业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工作程序和内容、文件管理、分级管控效果和持续改进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指导山东省甲烷氯化物行业企业生产过程所涉及的物料、人员、设施、工艺等方面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的建设。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3861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

DB37/T 2882-2016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通则

DB37/T ****-2017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

3 术语和定义

DB37/T 2882-2016、DB37/T ****-2017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甲烷氯化物  Methyl chloride

甲烷氯化物又名氯甲烷,甲烷分子中的氢原子被氯原子取代的产物,包括四种化合物(见表)。一氯甲烷为无色、有似醚臭味的气体,其余均为无色透明、易挥发的液体。包括一氯甲烷(氯甲烷)、二氯甲烷、三氯甲烷(也称氯仿)、四氯化碳四种产品的总称,简称CMS。是有机产品中仅次于氯乙烯的大宗氯系产品,为重要的化工原料和有机溶剂。

3.1成立组织机构

明确组织及成员职责、目标与任务。企业应明确风险辨识、评价和管控的主管部门。

3.1.1 企业主要负责人全面负责风险辨识、评价和管控管理工作,组织评审确定风险等级,负责对重大风险源的管理。

3.1.2 企业分管负责人应负责分管范围内的风险辨识、评价和管控管理工作,评审确定风险等级,负责对重大风险源的管理。

3.1.3 安全部门负责企业内风险辨识、评价和管控管理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

3.1.4 设备、工艺、电气、仪表等各职能部门分别负责分管范围内的风险辨识、评价和管控管理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

3.1.5 各车间分别负责本单位范围操作人员日常作业活动、设备设施及内外来施工过程中的风险辨识、评价和管控管理工作。

3.2 实施全员培训

甲烷氯化物各作业岗位都存在较大风险,根据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要求,一般要求以下人员须通过培训合格:

——主要负责人;

——各级管理人员、部门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各部门专业技术管理人员;

——生产岗位操作人员;

——特种作业人员、特种设备从业人员。

对各岗位员工安全生产风险管控意识与能力的要求与其工作面临的风险有着密切的联系,合成树脂企业员工所需的安全生产风险管控意识和能力一般包括:

——对安全生产风险管控体系重要性的认识;

——业务精通,操作熟练,能正确分析和解决生产操作和工艺设备问题;

——掌握标准、程序、方法;

——有较强的安全意识,熟知身边工作的安全生产风险,能自觉做好事故的预防工作;

——能正确使用消防设施,救护器材,有较强的自救能力。在异常情况下,熟知应变措施,处置果断,有较强的生产处理和事故应变能力;

——文件编写规范,以便统一文件编写要求。

为确保各级人员能顺利的开展工作,合成树脂企业应对各岗位人员进行认真选拔,对其技能和能力进行评估,确认其技能和意识达到规定要求,必要时应开展针对性培训。培训内容的要点包括:

——各级政府针对安全生产风险管控体系建设工作制定的文件、标准和会议要求;

——甲烷氯化物企业有关部门的职责;

——甲烷氯化物企业有关的工艺流程、设备设施以及安全标准;

——甲烷氯化物企业风险管控实施总则、细则和实施指南;

——本岗位风险点及现有管控措施。

甲烷氯化物企业及下属各级单位应根据体系有效实施的需要,确定培训需求,培训部门应据此编制培训计划和考核计划,培训计划中应包括培训方式、培训对象、日程安排、考核方式、培训教材和预期达到的效果等。

培训部门应严格按培训计划组织培训,培训管理部门定期对培训的实施和效果进行检查和学习。不同层次的人员需接受的培训内容和时间可以不同,但各级培训最少不少于2学时。

甲烷氯化物企业对员工进行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的培训,应按国家及行业的要求建立培训记录和档案。培训档案应包括:培训计划、培训课件/教材影像资料、培训签到表、考核记录等,培训档案应按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或安全标准化的要求进行文件管理,避免损坏和遗失。

培训应贯穿于安全生产分级管控的各个阶段。

3.2.1 企业每年组织进行一次危险源的统一辨识和风险评价。安全部门负责危险源辨识工作计划的编制,提出具体要求,并下发至各部门实施。各单位全员参与,采取“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方式对危险源进行辨识,并根据实际情况客观取值,填写本部门“工作危害分析(JHA)评价记录”及“安全检查表分析(SCL)+评价记录”,经部门领导审核后,按规定上报公司安全部门,安 45 33361 45 15265 0 0 3046 0 0:00:10 0:00:05 0:00:05 3046部门组织对辨识和评价情况进行审核。

3.3 编写体系文件

建立企业风险管控制度,编制作业指导书、风险点统计表、作业活动清单、设备设施清单、工作危害分析(JHA)评价记录、安全检查表分析(SCL)评价记录、作业活动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危设备设施风险分级管控清单等有关记录文件,确定风险识别、评价方法及风险等级判定标准。

4 工作程序和内容

4.1 风险点确定

风险点划分原则

设施、部位、场所、区域

对化工装置风险点的划分,应遵循大小适中、便于分类、功能独立、易于管理、范围清晰的原则,可按照生产装置、储存罐区、装卸站台、作业场所等功能分区进行。甲烷氯化物行业可分为氢氯化单元、热氯化单元、精馏单元、盐酸吸收单元、液氯汽化单元、公共系统、成品罐区单元等。

操作及作业活动

对操作及作业活动等风险点的划分,应当涵盖生产经营全过程所有常规和非常规状态的作业活动。对于系统开、停车,检维修,动火、受限空间等操作难度大、技术含量高、风险等级高、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作业活动应进行重点管控。

风险点排查

风险点排查的内容

化工企业应组织对生产经营全过程进行风险点排查,形成包括风险点名称、区域位置、可能导致事故类型、管控措施等内容的基本信息,并建立《风险点统计表》(见附录B.3),为下一步进行风险分析做好准备。

风险点排查的方法

应按生产(工作)流程的阶段、场所、装置、设施、作业活动或上述几种方式的结合进行风险点排查。

4.2 危险源辨识

辨识方法

危险源辨识应覆盖风险点内全部设备设施和作业活动,并充分考虑不同状态和不同环境带来的影响。宜选用以下几种常用风险分析方法:

——对于作业活动,宜选用工作危害分析法(简称JHA)进行辨识,分析步骤和要求见附录C;

——对于设备设施,宜选用安全检查表法(简称SCL)进行辨识,分析步骤和要求见附录D;

对于危险工艺应采用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法(简称HAZOP)、类比法、事故树分析法进行辨识。设备设施危险源辨识应采用安全检查表分析法(SCL)等方法,作业活动危险源辨识应采用作业危害分析法(JHA)等方法,对于复杂的工艺应采用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法(HAZOP)或类比法、事故树分析法等方法进行危险源辨识。

辨识范围

——规划、设计(重点是新、改、扩建项目)和建设、投产、运行等阶段;

——常规和非常规作业活动;

——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

——所有进入作业场所人员的活动;

——原材料、产品的运输和使用过程;

——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车辆、安全防护用品;

——工艺、设备、管理、人员等变更;

——丢弃、废弃、拆除与处置;

气候、地质及环境影响等。

危险源辨识

——在进行危险源辨识时,应依据GB/T 13861的规定,对潜在的人、物、环境、管理等危害因素进行辨识,充分考虑危害因素的根源和性质。如,造成火灾和爆炸的因素;造成冲击和撞击、物体打击、高处坠落、机械伤害的原因;造成中毒、窒息、触电及辐射的因素;工作环境的化学性危害因素和物理性危害因素;人机工程因素;设备腐蚀、焊接缺陷等;导致有毒有害物料、气体泄漏的原因等;

——辨识危险源也可以从能量和物质的角度进行提示。其中从能量的角度可以考虑机械能、电能、化学能、热能和辐射能等。例如:机械能可造成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高处坠落、坍塌等;热能可造成灼烫、火灾;电能可造成触电;化学能可导致中毒、火灾、爆炸、腐蚀。从物质的角度可以考虑压缩或液化气体、腐蚀性物质、可燃性物质、氧化性物质、毒性物质、放射性物质、病原体载体、粉尘和爆炸性物质等。

事故类别及后果

——危险源造成的事故类别,包括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淹溺、灼烫、火灾、高处坠落、坍塌、锅炉爆炸、容器爆炸、其它爆炸、中毒和窒息,以及其它伤害等;

——危险源引发的后果,包括人身伤害、伤亡疾病、财产损失、停工、违法、影响商誉、工作环境破坏、环境污染等。

现有控制措施识别

企业应对辨识出的危险源现有控制措施进行整理、识别,现有控制措施应包括现有工程措施、管理措施、培训教育、个体防护、应急处置等相关安全控制措施。

4.3 风险评价

风险评价方法

企业应选择以下的评价方法对危险源所伴随的风险进行定性、定量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划分等级:

——风险矩阵分析法(LS);

——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

——风险程度分析法(MES);

——危险指数方法(RR);

职业病危害分级法等。

风险评价准则

企业在对风险点和各类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价时,应考虑人、财产和环境等三个方面存在的可能性和后果严重程度的影响,并结合自身实际,明确事故(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严重性和风险度取值标准,确定适用的风险判定准则(参照附录D中表D1-4和附录E中表E1-4),进行风险分析,判定风险等级。风险等级判定应遵循从严从高的原则,具体包括:

——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设计规范、技术标准;

——本单位的安全管理、技术标准;

——本单位的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等;

相关方的诉求等。

风险评价与分级

危险源辨识完成后,应对潜在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价,依据风险判定准则对风险度进行分析判断,确定风险等级。风险一般分为5级。

E级\5级:稍有危险(或可忽略风险)。员工应引起注意,基层工段、班组负责控制管理,可根据是否在生产场所或实际需要来确定是否制定控制措施及保存记录。需要控制措施的纳入风险监控。

D级\4级:轻度危险(可以接受或可容许的风险)。车间级应引起关注,负责危险源的管理,并负责控制管理,所属工段、班组具体落实;不需要另外的控制措施,应考虑投资效果更佳的解决方案或不增加额外成本的改进措施,需要监视来确保控制措施得以维持现状,保留记录。

C级\3级:显著危险,需要控制整改。部(处)室级(车间上级单位)应引起关注,负责危险源的管理,并负责控制管理,所属车间具体落实;应制定管理制度、规定进行控制,努力降低风险;应仔细测定并限定预防成本,在规定期限内实施降低风险措施。在严重伤害后果相关的场合,必须进一步进行评价,确定伤害的可能性和是否需要改进的控制措施。

B级\2级:高度危险,应制定措施进行控制管理。(公司或厂)级应重点控制管理,由各专业职能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具体落实。当风险涉及正在进行中的工作时,应采取应急措施,并根据需求为降低风险制定目标、指标、管理方案或配给资源、限期治理,直至风险降至可接受或可容许程度后才能开始或继续工作。

A级\1级:极其危险(不可容许风险),应立即整改,不能继续作业。只有当风险已降至可接受或可容许程度后,才能开始或继续工作。

确定重大风险

属于以下情况之一的,直接判定为重大风险:

——对于违反法律、法规及国家标准中强制性条款的。

——发生过死亡、重伤、职业病、重大财产损失的事故,且现在发生事故的条件依然存在的。

——根据GB18218评估为重大危险源的储存场所。

——运行装置界区内涉及抢修作业等作业现场9人以上的。

——相关方投诉涉及事故隐患的。

风险点级别确定

按风险点各危险源评价出的最高风险级别作为该风险点的级别。

4.4 风险控制措施

控制措施的选择原则

风险分析评价和风险等级判定,应对每项控制措施进行评审,确定可行性、有效性。存在缺失、失效的状况,应制定落实改进措施,降低风险。

上级负责管控的风险,下级应同时负责管控,逐级落实具体措施。

应结合本单位机构设置,合理确定风险的管控层级。

控制措施实施

企业选择适当的评价方法进行风险评价分级后,按照附录A.7风险等级对照表规定的对应原则,划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分别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标识,实施分级管控。

4.5 风险分级管控

风险分级管控的要求

风险分级管控应遵循风险越高管控层级越高的原则,对于操作难度大、技术含量高、风险等级高、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作业活动应重点进行管控。上一级负责管控的风险,下一级必须同时负责管控,并逐级落实具体措施。风险管控层级可进行增加或合并,企业应根据风险分级管控的基本原则,结合本单位机构设置情况,合理确定各级风险的管控层级。

编制风险分级管控清单

企业应在每一轮风险辨识和评价后,编制包括全部风险点各类风险信息的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并按规定及时更新。

风险告知

对存在较大安全风险的岗位应设置风险告知卡(重大、较大风险);风险告知卡内容应与本岗位风险内容相一致。

文件管理

企业应完整保存体现风险管控过程的记录资料,并分类建档管理。至少应包括风险管控制度、风险点台账、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表,以及风险分级管控清单等内容的文件化成果;涉及重大风险时,其辨识、评价过程记录,风险控制措施及其实施和改进记录等,应单独建档管理。

5 分级管控的效果

通过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企业应至少在以下方面有所改进:

——每一轮风险辨识和评价后,应使原有管控措施得到改进,或者通过增加新的管控措施提高安全可靠性;

——重大风险场所、部位的警示标识得到保持和改善;

——涉及重大风险部位的作业、属于重大风险的作业建立了专人监护制度;

——员工对所从事岗位的风险有更充分的认识,安全技能和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提高;

——保证风险控制措施持续有效的制度得到改进和完善,风险管控能力得到加强;

根据改进的风险控制措施,完善隐患排查项目清单,使隐患排查工作更有针对性。

6 持续改进

6.1 评审

企业每年至少对风险分级管控体系进行一次系统性评审或更新。企业应当根据非常规作业活动、新增功能性区域、装置或设施等适时开展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

6.2 更新

企业应主动根据以下情况变化对风险管控的影响,及时针对变化范围开展风险分析,及时更新风险信息:

——法规、标准等增减、修订变化所引起风险程度的改变;

——发生事故后,有对事故、事件或其他信息的新认识,对相关危险源的再评价;

——组织机构发生重大调整;

——补充新辨识出的危险源评价;

风险程度变化后,需要对风险控制措施的调整。

6.3 沟通

企业应建立不同职能和层级间的内部沟通和用于与相关方的外部风险管控沟通机制,及时有效传递风险信息,树立内外部风险管控信心,提高风险管控效果和效率。重大风险信息更新后应及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



文件来源网络,感谢原作者

若有侵权,请即联系,收到立刻删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