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49氟化工行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实施指南

2017-10-02 安全应急

氟化工行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

体系实施指南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企业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工作程序和内容、文件管理、分级管控效果和持续改进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指导山东省内企业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的建设。

目前,氟化工生产企业工艺方法较多,本文以氟制冷剂生产工艺进行分析。该工艺方法涉及的主要原料有氟化钙、硫酸、无水氟化氢、液氨、三氯甲烷、二氯甲烷、三氯乙烯、四氯乙烯,主要产品有AHF、R134a、R32、R22、R125、氟化氢铵。生产企业主要工序有氟化反应、水碱洗、精制、脱气、成品等,包括氟化、计量、水碱洗、精馏、成品包装、污水预处理、循环水、制冷、储存等岗位。本文列举了上述工序潜在的危害因素和风险控制内容,有类似工艺的生产单位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3861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

DB37/T 2882-2016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通则

DB37/T ****-2017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

3术语与定义

DB37/T 2882-2016、DB37/T ****-2017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无水氟化氢:化学品中文名称:氟化氢   化学品英文名称:Hydrogen fluride

分子式:HF 工业生产简称AHF。

3.2  二氟一氯甲烷:化学品中文名称:二氟一氯甲烷 化学品英文名称:Monochlorodifluoromethane分子式:  CHCLF2工业生产简称R22。

3.3  二氟甲烷:化学品中文名称:二氟甲烷 化学品英文名称:Difluoromethane  

分子式: CH2F2工业生产简称R32。

3.4  四氟乙烷:化学品中文名称:四氟乙烷   化学品英文名称:1,1,1,2---Tetrafluoroethane 

分子式:CH2FCF3工业生产简称R134a。

3.5  五氟乙烷:化学品中文名称:五氟乙烷  化学品英文名称:pentluoroethane

分子式:C2HF5工业生产简称R125。

4基本要求

4.1成立组织机构

企业安委会是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的领导机构,全面推行开展安全生产危害辨识工作并指导、审查、批准;负责审查重大风险改进措施方案。

安全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工作,指导各单位进行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工作,组织重大风险改进措施方案的审查。

企业应成立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领导小组,主要负责人为组长,各级分管副总为副组长,各专业职能部室、车间负责人为组员,明确各级组织及人员的职责。

组长职责:负责组织安全风险分级体系建设工作的开展,领导小组成员做好组织、协调、计划、实施、总结、归纳、汇总、上报、专家审核等过程的工作,批准重大及重要的风险清单。

副组长职责:负责体系建设工作组织协调、过程培训、技术指导,完成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文件编制,对体系建设过程中各部门提出奖惩建议。

组员职责:具体落实安全风险分级体系建设过程中的具体工作,完成各自区域内的风险点识别、风险分级及风险评价,对评价结果负责。

其他部门:按照“分级管理、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的原则,企业生产、工艺、设备、电气等部门及人员积极按照企业部署,成立本部门风险管控工作小组,完成本部门、本业务范围内的风险点识别、风险分级及风险评价,对评价结果负责。

4.2实施全员培训

企业应将风险分级管控的培训纳入年度安全培训计划,分层次、分阶段的组织全员进行风险分级管控相关知识的培训。企业安全管理部门负责对对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及管理人员进行安全风险管控培训,各部门分别对班组长进行专项培训,班组长经培训合格后针对班组员工进行专项培训。

    培训内容包括风险分级管控相关的标准、流程、方法、要求等相关内容,制定具体的全员培训计划,制作培训课件和考试试题。培训记录应包括:培训计划、课件和/或教材影像资料、培训签到簿、培训实施记录、培训试卷和成绩单等记录。

4.3编写体系文件

建立风险管控制度,编制作业指导书、风险点清单、作业活动清单、设备设施清单、工作危害分析(JHA)评价记录、安全检查表分析(SCL)评价记录、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危险源统计表等有关记录文件,确定风险识别、评价方法及风险等级判定标准。

5工作程序和内容

5.1风险点确定

5.1.1风险点划分原则

5.1.1.1设施、部位、场所、区域

对设施、部位、场所、区域等风险点的划分,应当遵循大小适中、便于分类、功能独立、易于管理、范围清晰的原则。氟化工企业典型风险区域如下:

——生产系统:AHF生产工序、R22生产工序、R32生产工序、R134a生产工序、R125生产工序、分装工序、氟化氢铵生产工序;

——仓储系统:普通仓库、钢瓶储存区、液氯仓库、罐区

——水处理系统:废水处理系统、废水检测

——电气系统:变压器室、10KV配电室、400V配电室、智能控制系统、压力表检修、35KV配电室;

各工序中的各类设备、设施即为风险点(静态风险),各工序中的各类设备、设施详见各工序的《设备设施清单》(见附录A.3)

5.1.1.2操作及作业活动

对操作及作业活动等风险点的划分,应当涵盖生产经营全过程所有常规和非常规状态的作业活动。对于操作难度大、技术含量高、风险等级高、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作业活动应重点进行管控,如动火、进入受限空间、开停车、检维修等特殊作业活动。

氟化工企业典型风险点如下:

——生产系统:DCS氟化操作、计量操作、通氯操作、水碱洗操作、成品操作、触媒制备操作、精馏脱气操作、氟压机操作、萃取操作、催化剂活化操作;

——仓储系统:打排式移动登车桥、制冷机、危险化学品槽罐车装卸车、物料输送、钢瓶装卸作业;

——水处理系统:废水处理工、板框和叠螺压滤机运行、受限空间作业、中心传动刮泥机;

——电气系统:停电作业、送电作业、干式变压器、巡检、PLC系统、DCS系统;

——异常情况处理:停水、停电、停气(汽)、停风、停止进料的处理,设备故障处理。

——开停车:开车、停车及;交付前的安全条件确认;

——特殊作业活动:动火、受限空间、高处作业、临时用电、动土、断路、吊装、盲板抽堵、检维修等其他作业

——管理活动:变更管理、现场监督检查、应急演练等。

5.1.2风险点排查

5.1.2.1风险点排查的内容

企业应组织生产、工艺、技术、设备、电气等专门力量,全员参与、全方位、全过程对生产工艺、设备设施、作业环境、人员行为和管理体系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排查,形成包括风险点名称、区域位置、可能导致事故类型、所属单位等内容的基本信息,并建立《风险点登记台账》(见附录A1),为下一步进行风险分析做好准备。

5.1.2.2风险点排查的方法

应按照《DB37/T ****-2017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5.1.2.2的规定执行。

5.2危险源辨识分析

5.2.1辨识方法

应按照《DB37/T ****-2017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5.2.1的规定执行。

5.2.2辨识范围

应按照《DB37/T ****-2017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5.2.1的规定辨识。

5.2.3危险源辨识

全员参与危险源辨识,填写分析评价记录;分析现有风险控制措施有效性;判定风险等级;提出改进的控制措施。

在进行危害识别时,应依据《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3861)的规定,对潜在的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等危害因素进行辨识,充分考虑危害的根源和性质。如,造成火灾和爆炸的因素;造成冲击和撞击、物体打击、高处坠落、机械伤害的原因;造成中毒、窒息、触电及辐射的因素;工作环境的化学性危害因素和物理性危害因素;人机工程因素;设备腐蚀、焊接缺陷等;导致有毒有害物料、气体泄漏的原因等。

辨识危险源也可以从能量和物质的角度进行提示。其中从能量的角度可以考虑机械能、电能、化学能、热能和辐射能等。例如:机械能可造成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高处坠落、坍塌等;热能可造成灼烫、火灾;电能可造成触电;化学能可导致中毒、火灾、爆炸、腐蚀。从物质的角度可以考虑压缩或液化气体、腐蚀性物质、可燃性物质、氧化性物质、毒性物质、放射性物质、病原体载体、粉尘和爆炸性物质等。

危险源造成的事故类别,包括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淹溺、灼烫、火灾、高处坠落、坍塌、锅炉爆炸、容器爆炸、其它爆炸、中毒和窒息,以及其它伤害等;

危险源引发的后果,包括人身伤害、伤亡疾病、财产损失、停工、违法、影响商誉、工作环境破坏、环境污染等。

5.3风险评价

5.3.1风险评价方法

可结合实际,选择有效、可行的风险评估方法进行危害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估。其中,常用的方法有工作危害分析法(JHA)和安全检查表分析法(SCL),有条件的企业可以选用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HAZOP )进行工艺危害风险分析。本指南主要介绍JHA和SCL两种方法。

5.3.2风险评价准则

应按照《DB37/T ****-2017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5.4.2.1的规定执行。

5.3.3风险评价与分级

应按照《DB37/T ****-2017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5.4.2.2的规定执行。

5.3.4确定重大风险

属于以下情况之一的,直接判定为重大风险:

——对于违反法律、法规及国家标准中强制性条款的。

——发生过死亡、重伤、职业病、重大财产损失的事故,且现在发生事故的条件依然存在的。

——根据GB18218评估为重大危险源的储存场所。

——运行装置界区内涉及抢修作业等作业现场9人以上的。

——相关方投诉涉及事故隐患的。

5.3.5风险点级别确定

应按照《DB37/T ****-2017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5.5.2的规定执行。

5.4风险控制措施

5.4.1控制措施的选择原则

应按照《DB37/T ****-2017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5.5.1的规定执行。

5.4.2控制措施实施

应按照《DB37/T ****-2017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5.5.4的规定执行。

5.5风险分级管控

5.5.1风险分级管控的要求

风险分级管控应遵循风险越大管控层越高的原则。上级负责管控的风险,下级必须同时负责管控,并逐级落实具体措施。

风险管控层级可进行增加或合并,企业应根据风险分级管控的基本原则,结合本单位机构设置情况,合理确定各级风险的管控层级。例如:二级风险点(橙色)由企业级进行管控、三级风险点(黄色)由车间级进行管控、四级风险点(蓝色)由班组进行管控。

5.5.2编制风险分级管控清单

风险辨识和评价后,应编制风险分级管控清单(见附录A6),包括全部风险点和风险信息),逐级汇总、评审、修订、审核、发布、培训、实现信息有效传递。

5.5.3风险告知

根据企业的特点分三级进行公告,一是企业级风险告知、二是车间级风险告知、三是岗位风险点告知。

6文件管理

应按照《DB37/T ****-2017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6.1的规定执行。

7分级管控的效果

应按照《DB37/T ****-2017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7的规定执行

8持续改进

8.1评审

企业每年年底与安全标准化自评结合,对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和安全标准化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一次系统性检查和评审,提出进一步改进、完善风险管控工作机制的措施。

8.2更新

企业应主动根据以下情况变化对风险管控的影响,及时针对变化范围开展风险分析,及时更新风险信息。

1.法规、标准等增减、修订变化所引起风险程度的改变;

2.发生事故后,有对事故、事件或其他信息的新认识,对相关危险源的再评价;

3.组织机构发生重大调整;

4.补充新辨识出的危险源评价;

5.风险程度变化后,需要对风险控制措施的调整等。

9沟通

企业应建立不同职能和层级间的内部沟通和用于与相关方的外部风险管控沟通机制,及时有效传递风险信息,树立内外部风险管控信心,提高风险管控效果和效率。重大风险信息更新后应及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



文件来源网络,感谢原作者

若有侵权,请即联系,收到立刻删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