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59建筑陶瓷行业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实施指南

2017-10-03 安全应急

建筑陶瓷行业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

体系实施指南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建筑陶瓷行业企业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工作程序和内容、文件管理、分级管控效果和持续改进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指导山东省内建筑陶瓷行业企业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的建设。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3861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

DB37/T 2882-2016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通则

DB37/T ****-2017  工贸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

建材行业较大危险因素辨识与防范指导手册(2016版)

3 术语和定义

DB37/T 2882-2016、DB37/T ****-2017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建筑陶瓷制造企业

指用于建筑物的内、外墙及地面装饰或耐酸腐蚀的陶瓷材料(不论是否涂釉)的生产活动,以及水道、排水沟的陶瓷管道及配件的制造企业。

4 基本要求

4.1 成立组织机构

    企业应成立由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和各职能部门负责人以及安全、设备、工艺、电气、仪表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风险分级管控领导小组,主要负责人全面负责组织风险分级管控工作,为该项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分管负责人及各部门、各岗位人员应负责分管范围内的风险分级管控工作。

4.1.1 主要负责人职责

——确保获得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风险分级管控体系所需要的资源。如人力资源和专门技能、方法、信息系统、技术与财务资源等。

——确定各部门、各车间、各岗位职责与责任,授予权限以促进有效的风险管理。

——确保体系变更时,维持体系完整性。

——组织制定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定期对体系建设工作情况进行调度、督导和考核。

——确保全员及领导小组其他人员参与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履行其职责。

4.1.2 分管负责人职责

企业安全生产分管副总(或安全总监等)是危险源识别、风险评价及风险管控过程的主要负责人,负责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措施确定工作的监督管理。负责将体系建设工作纳入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确保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风险管控。

4.1.3 安全管理部门职责

企业安全管理部门主要负责起草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和有关体系文件,指导和监督检查各专业工作组分工开展情况;负责组织对全公司风险结果评审;负责对二级以上(含二级)风险及其控制措施的汇总、协调、监督评估。

4.1.4 其他职责

(1)财务部负责保证安全生产费用的提取,以保证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的实施与运行,并监督经费的使用落实情况。

(2)技术、设备、生产等部门负责职责范围内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的确定、协调指导和监督检查;负责职责范围内的风险监督管理。

(3)各生产车间负责本车间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的确定、组织、协调,并及时更新,对管辖范围所有直接作业、操作岗位、关键装置与重点部位进行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同时鼓励本部门人员积极参与风险识别与评价;负责将体系建设工作纳入本车间的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确保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风险管控。

(4)新、改、扩建设项目由项目筹建组负责项目“三同时”各阶段的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

4.2 实施全员培训

应将风险分级管控的培训纳入年度安全培训计划,分层次、分阶段组织员工进行安全培训,使其掌握本单位风险类别、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方法、风险评价结果、风险管控措施,并保留培训记录。确保参与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的各级人员充足且具备相应的管理或专业能力。应明确各级人员的能力需求,采取针对性培训、外聘、引入机构补充能力等方法满足相关能力。

各类人员应具备的基本能力要求包括:主要负责人应具备熟悉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国家政策,了解适用的风险点、危险源识别、风险评价及风险管控的相关方法或技能;

各部门负责人、工作小组负责人应熟悉本专业或工作所涉及的安全法律、法规、安全技术标准、规程、规范,掌握风险点、危险源识别、风险评价的方法和要求,了解本专业或工作所涉及风险点所需的典型控制措施,并具有一定的协调组织能力;

各专业人员应掌握风险点、危险源识别方法、评价方法和风险控制措施,熟悉专业所涉及的安全法规、标准、规范、规程,了解本行业的典型风险及特点,熟悉本企业与专业相关的设施、设备、布局、人员素质等。

岗位人员或作业过程风险识别小组成员应掌握风险识别的操作要求,掌握工作所需操作规程和安全,熟悉所使用的设备、设施、工作内容、工作要求等。

4.3 编写体系文件

    企业应建立风险分级管控制度,并将制度纳入公司安全管理制度汇编。其他要求均应执行DB37/T ****-2016(细则)4.3条要求。

5 工作程序和内容

5.1 风险点确定

5.1.1 风险点划分原则

5.1.1.1 设施、部位、场所、区域

    根据细则5.1.1条风险点划分原则按场所、生产流程、设备设施、作业活动相结合的方法对企业风险点进行了排查,形成作业活动类风险点和设备设施类风险点以及窑炉烧成区域、成型工段、球磨机、天然气调压柜区域等危险性较大的场所、区域类风险点。

5.1.1.2 操作及作业活动

    按DB37/T ****-2017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中风险点划分原则,按操作及作业活动企业可划分为配料、制浆、制粉、砖坯成型、制釉、喷釉、喷墨印花、烧成/点火、抛光、磨边、拣选、脱硫、脱硝、球磨机检修、烧成窑炉/检修、喷雾干燥塔检修、液压压砖机的检修、设备点检等操作及活动。

5.1.2  49 31059 49 15264 0 0 3849 0 0:00:08 0:00:03 0:00:05 3848险点排查

5.1.2.1 风险点排查的内容

按DB37/T ****第5.1.2.1条要求排查并建立风险点统计表,参见附录B.3 。

5.1.2.2 风险点排查的方法

按DB37/T ****第5.1.2.2条执行。

5.2 危险源辨识

5.2.1 辨识方法

建陶企业工作流程清晰,通常包括:配料—制浆—制粉—压制成型—烘干—淋釉—喷墨印花—烧成—抛光—拣选—打包、入库,宜采用工作危害分析法(JHA)对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源进行辨识。即:针对每个作业活动中的每个作业步骤或作业内容,识别出与此步骤或内容有关的危险源,建立作业活动清单(见附录A.1)和工作危害分析评价记录表(见附录A.3)。

鉴于工作危害分析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采取工作危害分析法不能全面辨识危险源时,企业可以针对设备设施(尤其是法律法规及标准规程要求的安全生产条件)等采用安全检查表法(SCL 法)进行危险源辨识,确保危险源辨识的充分性,建立设备设施清单(见附录A.2)和安全检查分析记录表(见附录A.4)

5.2.2 辨识范围

危险源的辨识范围应覆盖DB37/T ****第5.2.2条所包含的内容。

5.2.3 危险源辨识

按DB37/T****第5.2.3条要求执行。

 

5.3 风险评价

5.3.1 风险评价方法

企业选择风险矩阵分析法(LS),参见附录A,对风险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按从严从高的原则判定评价级别。

5.3.2 风险评价准则

根据DB37/T ****-2017第5.3.2条要求制定适合本单位的安全生产风险判定准则。

5.3.3 风险评价与分级

  企业根据以下规则判定风险等级:

——D级\4级\蓝色 :属于低风险,班组、岗位管控。

——C级\3级\黄色 :属于一般风险,部室(车间级)、班组、岗位管控,需要控制整改。

——B级\2级\橙色 :属于较大风险,公司(厂)级、部室(车间级)、班组、岗位管控,应制定建议改进措施进行控制管理。

——A级\1级\红色 :属于重大风险,公司(厂)级、部室(车间级)、班组、岗位管控,应立即整改,视具体情况决定是否停产整改,需要停产整改的,只有当风险降至可接受后,才能开始或继续工作。

5.3.4 确定重大风险

以下情形为重大风险:

——违反法律、法规及国家标准中强制性条款的;

——发生过死亡、重伤、职业病、重大财产损失事故,或三次及以上轻伤、一般财产损失事故, 且现在发生事故的条件依然存在的;

——涉及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

——窑炉烧成区域、制粉干燥区域、喷雾干燥塔检修等具有中毒、爆炸、火灾等危险的场所,作业人员在10人及以上的;

——经风险评价确定为最高级别风险的。

5.3.5 风险点级别确定

按照风险点中各危险源评价出的最高风险级别作为该风险点的级别。

5.4 风险控制措施

5.4.1 控制措施的选择原则

企业在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应依据DB37/T ****-2017第5.4条要求综合考虑并选择和实施:

5.4.2 工程技术措施包括:

——消除或减弱危害——消除是通过对装置、设备设施、工艺等的设计来消除危险源,如采用机械提升装置以清除手举或提重物这一危险行为等;替代是能过用低危害物质替代或系统能量,如较低的动力、电流、电压、温度等。

——封闭——对产生或导致危害的设施或场所进行密闭;

——隔离——通过隔离带、栅栏、警戒绳等把人与危险区域隔开,采用隔声罩以降低噪声等;

——移开或改变方向——如危险及有毒气体的排放口。

5.4.3 管理措施包括:

——制定实施作业程序、安全许可、安全操作规程等;

——减少暴露时间(如异常温度或有害环境);

——监测监控(尤其是使用高毒物料的使用);

——警报和警示信号;

——安全互助体系;

——风险转移(共担)。

5.4.4 培训教育措施包括:

——员工入厂三级培训;

——每年再培训;

——安全管理人员及特种作业人员继续教育;

——其他方面的培训。

5.4.5 个体防护措施包括:

——个体防护用品包括:防护服、耳塞、听力防护罩、防护眼镜、防护手套、绝缘鞋、呼吸器等;

——当工程控制措施不能消除或减弱危险有害因素时,均应采取防护措施;

——当处置异常或紧急情况时,应考虑佩戴防护用品;

——当发生变更,但风险控制措施还没有及时到位时,应考虑佩戴防护用品。

5.4.6 应急措施包括:

——紧急情况分析、应急方案、现场处置方案的制定、应急物资的准备;

——通过应急演练、培训等措施,确认和提高相关人员的应急能力,以防止和减少安全不良后果。

5.4.7 控制措施实施

见分析记录表。

5.5 风险分级管控

5.5.1 风险分级管控的要求

根据DB37/T ****-2017第5.5.1条要求制定和实施风险控制措施,确定管控层级为四级,分别为公司(厂)级、部室(车间级)、班组和岗位级。

5.5.2 编制风险分级管控清单

企业在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后,编制包括全部风险点各类风险信息的风险分级管控清单(见附录B.1、B.2),并按规定及时更新。

5.5.3 风险告知

风险的告知可以采取风险公告和风险培训等形式,参见附录D。

6 文件管理

按DB37/T ****第6条规定建立相关文件资料并存档。

7 分级管控的效果

按DB37/T ****第7条规定。

8 持续改进

8.1 评审

企业每年与安全标准化自评结合,对体系建设情况进行自评,对风险管控工作进行检查,提出进一步改进、完善风险管控工作机制的措施。

8.2 更新

按DB37/T ****第8.2条规定。

8.3 沟通

按DB37/T ****第8.3条规定。



文件来源网络,感谢原作者

若有侵权,请即联系,收到立刻删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