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65纺织行业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实施指南

2017-10-04 安全应急

纺织行业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

体系实施指南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纺织行业企业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的工作方法、实施步骤、明确风险点划分、风险判定、控制措施确定和分级管控等具体原则,确定了同类型企业常用的危险源辨识方法、风险评价方法和风险控制措施,以及相关配套制度、记录文件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指导山东省内纺织行业企业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的建设。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DB37/T 2882-2016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通则

DB37/T ***-2017《工贸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

《纺织行业较大危险因素辨识与防范指导手册》(2016版)

3 术语和定义

  DB37/T 2882-2016 、DB37/T ***-2017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纺织行业企业

 本文件中的纺织企业指的是毛纺织及染整精加工、化纤织造及印染精加工、机织服装织造企业。

4.基本要求

4.1成立组织机构

4.1.1企业应成立以企业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体系建设和运行领导小组,成员至少包括安全生产副总经理、安全、设备、各车间(或部门)负责人。

职责:负责统筹体系建设的计划制定、人员配置、财务资源等事项,指导和协调体系建设的各项工作。

4.1.2成立由安全生产副总经理为主要负责人的体系建设工作实施小组,成员包括安全、工艺生产、技术、设备、消防、环保等各专业技术人员。

职责:全面参与风险识别、评估和管控措施的制定等活动,确保风险识别、评价及管控措施的制定涉及企业各区域、场所、岗位、各项作业活动和管理活动。

4.1.3职责及分工

——企业负责人成立体系建设和运行领导小组和各专业工作组,组织制定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定期部署对体系建设工作情况进行调度、督导和考核。

——企业安全生产副总经理是危险源识别、风险评价及风险管控过程的主要负责人,负责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措施确定工作的监督管理。

——企业安全管理部门主要负责起草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和有关体系文件,协调和调度各专业工作组分工开展情况;负责本指南的组织实施、指导和监督检查;负责组织对全公司风险结果评审;负责对二级以上(含二级)风险及其控制措施的汇总、协调、监督评估;负责将体系建设工作纳入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确保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风险管控。

——各专业部门负责职责范围内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的确定、协调指导和监督检查;负责职责范围内的风险监督管理。

——各生产单位负责本单位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的确定,并及时更新。

——多部门协作共同开展活动时,由活动牵头或组织部门负责危险源辨识和风险管控工作。

 

4.2实施全员培训

按DB37/T ***-2017第4.2条规定执行。

4.3编写体系文件

按DB37/T ***-2017第4.3条规定执行。

5  工作程序和内容

5.1  风险点确定

5.1.1  风险点划分原则

5.1.1.1  设施、部位、场所、区域

按照原料、产品储存区域、生产车间或装置、公辅设施等功能分区进行划分,可划分为细纱机、络筒机、倂线机、倍捻机、蒸纱机、烧毛机、针梳头、毛球压球机、染色机、高温小样机、离心脱水机、毛条复洗车、自调匀整针梳机、桶出针梳机、粗纱机、分条整经机、复查验布机、整纬机、裁床、垫布机、合缝机、平缝机、锁边机、前后身定型机、压板机、屏蔽电泵、三相异步电机、溶解混合器、卷绕机、变压器机组、冷凝器、自动给水设备、ZKW系列环境空调机组等。

5.1.1.2 操作及作业活动

对操作及作业活动等风险点的划分,可划分为条染、纺纱、纱库、织布、整理、成检、仓储、巡检、热动、验布、裁剪、成衣制作、整烫、检验入库、消防、空压、维修、打料、胺打料、添加剂投料、电脑控制、化验、卷绕、成品丝、厂区巡检、设备维修、仓库运输、消防安全等作业活动。

5.1.2 风险点排查

5.1.2.1  风险点排查的内容

按DB37/T ***-2017第5.1.2.1条规定执行。

5.1.2.2 风险点排查的方法

按DB37/T ***-2017第5.1.2.2条规定执行。

5.2 危险源辨识

5.2.1 辨识方法

5.2.1.1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源辨识采用工作危害分析法(JHA)。即:针对每个作业活动、作业任务中的每个作业步骤或作业内容,识别出与此步骤或内容有关的危险源,建立作业活动清单,参见附录B.1,工作危害分析评价记录表,参见附录B.3。

5.2.1.2针对设备设施等采用安全检查表法(SCL法)进行危险源辨识,建立设备设施清单,参见附录B.2,安全检查分析记录表,参见附录B.4。

5.2.2   辨识范围

按DB37/T ***-2017第5.2.2条规定执行。

5.2.3危险源辨识

5.2.3.1企业可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进行全员范围的危险源辨识:

——对全体员工进行危险源辨识方法的培训,按照确定的辨识范围组织全员有序地开展危险源辨识。

——组织辨识、评价小组,对初步形成的危险源辨识结果进行评审、补充、修订。

5.2.3.2辨识过程应依据《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3861)充分考虑四种不安全因素: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应充分考虑《纺织行业较大危险因素辨识及防范指导手册(2016版)》 中提及的较大危险因素

5.2.3.3运用安全检查表法(SCL)对场所、设备或设施等进行危险源辨识。

5.3  风险评价

5.3.1  风险评价方法

本指南针建议纺织行业企业采用危险性分析法(LEC),参见附录A,对风险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按从严从高的原则判定评价级别。

5.3.2  风险评价准则

按DB37/T ***-2017第5.3.2条规定执行。

5.3.3   风险评价与分级

按DB37/T ***-2017第5.3.3条规定结合企业可接受风险实际进行划分。

评价级别

颜色

风险等级

管控层级

整改要求

A级\1级

红色

重大风险

公司(厂)级、部门(车间)级、班组、岗位管控

应立即整改,视具体情况决定是否停产整改,需要停产整改的,只有当风险降至可接受后,才能开始或继续工作。

B级\2级

橙色

较大风险

应制定建议改进措施进行控制管理。

C级\3级

黄色

一般风险

部室(车间)级、班组、岗位管控

需要控制整改。

D级\4级

蓝色

低风险

班组、岗位管控。

应引起关注。

5.3.4确定重大风险

以下情形为重大风险:

——违反法律、法规及国家标准中强制性条款的;

——发生过死亡、重伤、重大财产损失事故,或三次及以上轻伤、一般财产损失事故,且现在发生事故的条件依然存在的;

——涉及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

——染整烧毛溶剂汽油、液化石油气储存操作,天然气锅炉作业区域等具有中毒、窒息、爆炸、火灾等危险的场所,作业人员在10人及以上的;

——经风险评价确定为最高级别风险的。

5.3.5  风险点级别确定

  按照风险点中各危险源评价出的最高风险级别作为该风险点的级别。

5.4   风险控制措施的制定与实施

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及经营运行情况等,确定不可接受的风险,制定并落实控制措施,将风险尤其是重大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程度。

企业在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应考虑:可行性、安全性、可靠性。应包括: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培训教育措施、个体防护措施、应急措施。

5.4.1工程技术措施包括:

——消除或减弱危害—消除是通过对装置、设备设施、工艺等的设计来消除危险源,如采用机械提升装置以清除手举或提重物这一危险行为等;替代是能过用低危害物质替代或系统能量,如较低的动力、电流、电压、温度等。

——封闭—对产生或导致危害的设施或场所进行密闭;

——隔离—通过隔离带、栅栏、警戒绳等把人与危险区域隔开,采用隔声罩以降低噪声等;

——移开或改变方向。

5.4.2管理措施包括:

——制定实施作业程序、安全许可、安全操作规程等;

——减少暴露时间(如异常温度或有害环境);

——监测监控;

——警报和警示信号;

——安全互助体系;

——风险转移(共担)。

5.4.3培训教育措施包括:

——员工入厂三级培训;

——转岗、复岗培训;

——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培训;

——每年再培训;

——安全管理人员及特种作业人员继续教育;

——其他方面的培训。

5.4.4个体防护措施包括:

——个体防护用品包括:防尘口罩、耐酸碱手套、耐酸碱胶靴、安全手套(钢制)、防护服、防护耳塞、防护眼镜、防护手套、呼吸器、安全绝缘穿戴或用具等;

——当工程控制措施不能消除或减弱危险有害因素时,均应采取防护措施;

——当处置异常或紧急情况时,应考虑佩戴防护用品;

——当发生变更,但风险控制措施还没有及时到位时,应考虑佩戴防护用品。

5.4.5应急措施包括:

——紧急情况分析、应急方案、现场处置方案的制定、应急物资的准备;

——通过应急演练、培训等措施,确认和提高相关人员的应急能力,以防止和减少安全不良后果。

5.5   风险分级管控

5.5.1风险分级管控的要求

根据DB37/T ***-2017第5.5.1条规定确定适合企业安全管理的管控层级,分为四级,分别为公司(厂)级、部门(车间级)、班组和岗位级。

5.5.2编制风险分级管控清单

企业在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后,编制包括全部风险点各类风险信息的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参见附录C.1、C.2,并按规定及风险管控适时更新。

5.5.3风险告知

根据DB37/T ***-2017第5.5.3条规定执行。

6   文件管理

按DB37/T ***-2017第6条要求执行。

7    分级管控的效果

通过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纺织企业应至少在以下方面有所改进:

——企业通过开展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能充分的明确企业安全管控的重点,原有的风险管控措施得到改进;

——安全主管人员通过体系建设,能充分认识到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并能掌握到科学的、规范的、有效的安全管理方法;

——重大风险场所、部位得到了明确,安全警示标识得到保持和完善;

——重大风险部位作业和属于重大风险的作业,得到了全过程的、有效的安全管控,建立完善了专人监护制度,确保安全风险处于可控状态;

——全体员熟知工作过程中安全风险控制措施,确保全员受到教育,安全技能和应急处置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保证风险控制措施持续有效的制度得到改进和完善,风险管控能力得到加强;

——根据改进的风险控制措施,完善隐患排查项目清单,使隐患排查工作更有针对性。

8   持续改进

按DB37/T ***-2017第8条规定执行。



文件来源网络,感谢原作者

若有侵权,请即联系,收到立刻删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