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72复合肥制造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实施指南

2017-10-04 安全应急

复合肥制造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

体系实施指南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复合肥制造企业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工作程序和内容、文件管理、分级管控效果和持续改进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指导山东省内复合肥制造企业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的建设。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标准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明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

GB/T13861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

DB37/T 2882-2016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通则

DB37/T****-2017       化工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

3 术语与定义

DB37/T 2882-2016、 DB37/T****-2017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4 基本要求

4.1成立组织机构

复合肥制造企业要成立以企业主要负责人为组长,安全总监(分管副总经理)为副组长,各生产车间、技术设备部、生产部和安全部负责人为成员的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明确领导小组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具体职责,自上而下发动基层员工全面推进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工作。小组成员应熟悉生产过程中安全管理、设备管理、工艺流程、技术设计、工程项目管理的人员。

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

——负责制定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方案》,并监督贯彻落实情况。

——组织协调并评价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项预防性风险工作。

——负责组织员工进行风险管理知识方面培训工作,确保全员参与风险分级管控体系。

——定期部署对体系建设工作情况进行调度、督导和考核,及时、完整、真实汇集上报风险辨识文本工作,确保风险评价、危害辨识工作能切实有效开展。

——负责敦促各部门建立健全各类危险源(含重大危险源)风险辨识管理档案及定期开展评价管理工作,对辨识出的风险进行公告警示。

——组织员工在各项作业前的危害辨识工作,明确管控措施,做好体系的运行管理。

——针对风险点制定隐患排查治理制度,明确各部门、岗位隐患排查范围、要求。

——组织督促各部门车间开展隐患自查,并对查出隐患及时整改。

——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并定期组织人员开展演练培训活动。

为确保体系建立过程循序渐进,组织应有序和得力,复合肥制造企业主要负责人应为建立体系提供充分的资源,落实体系推进工作的牵头部门,任命分管负责人,确定各部门的工作任务。

各部门的工作职责:

——安全总监(分管副总经理)是危险源辨识、评价及风险管控过程的直接负责人,负责危险源辨识、评价和风险控制措施确定的监督管理。

——企业安全管理部门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起草《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实施指南》,并组织培训。负责指南的组织实施、指导和监督检查,协调和调度各专业工作组工作开展情况;负责组织对全公司风险分级情况评审;负责对三级以上(含三级)风险及其控制措施的汇总、协调、评估、监督;负责将体系建设工作纳入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

——企业设备、工艺、电气、仪表、研发技术、工程建设等各专业部门负责职责范围内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的确定、协调指导和监督检查,负责职责范围内的风险管控。

——企业各部门车间负责组织本单位各岗位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的组织、协调,并对风险清单及时更新。负责将体系建设工作纳入本单位的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确保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风险管控。

为提高了各部门车间工作的积极性和责任心,有力的促进体系创建工作的推进,企业还应制定奖惩方案,将安全生产风险管控的目标、指标与经济责任制紧密结合。同时企业还应优先安排安全经费支出,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确保风险管控措施的有效实施和实现持续改进。

4.2实施全员培训

为确保各级人员能顺利的开展工作,复合肥制造企业应对各岗位人员进行认真选拔,对其技能和能力进行评估,确认其技能和意识达到规定要求,必要时应开展针对性培训。培训内容的要点包括:

——安全生产风险管控体系建设的目的、精神及现行的辨识、评价标准;

——复合肥制造企业风险管控实施通则、细则和实施指南;

——企业内部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方案、实施指南及各部门的职责及目标;

——企业有关的工艺流程、设备设施以及安全标准;

——本岗位风险点及现有管控措施。

复合肥制造企业参与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辨识及评价的岗位员工所需的安全生产风险管控意识和能力一般包括:

——对安全生产风险管控体系重要性的认识

——有较强的安全意识,熟知身边工作的安全生产风险,能自觉做好事故的预防工作;

——业务精通,操作熟练,能正确分析和解决生产操作和工艺设备问题

——能正确使用消防设施,救护器材,有较强的自救能力。在异常情况下,熟知应变措施,处置果断,有较强的生产处理和事故应变能力;

——能正确使用消防设施,救护器材,有较强的自救能力。在异常情况下,熟知应变措施,处置果断,有较强的生产处理和事故应变能力;

——文件编写规范,以便统一文件编写要求。

复合肥制造企业应根据安全体系有效实施的需要,确定各部门、车间的培训需求,培训部门应据此编制培训计划和考核计划,培训计划中应包括培训方式、培训对象、日程安排、考核方式、培训教材和预期达到的效果等。培训部门应严格按培训计划组织培训,并对培训的实施和效果进行检查,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的培训,应建立培训记录和档案,并按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或安全标准化的要求进行文件管理,避免损坏和遗失。

不同层次的人员需接受的培训内容和时间可以不同,但各级培训最少不少于20学时,培训要贯穿于安全生产分级管控的各个阶段。

4.3编写体系文件

复合肥制造企业应根据自身生产经营性质、生产规模及现有经济、技术、管理等条件,建立自身相适宜的安全生产风险管控体系文,体系文件一般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风险管控制度

——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实施方案

——风险点清单

——作业活动清单

——设备设施清单

——工作危害分析(JHA)评价记录

——安全检查表分析(SCL)评价记录

——风险分级管控清单

5 工作程序和内容

5.1风险点确定

复合肥制造企业应根据工艺流程、区域等原则划分为不同的风险区域,为进一步开展风险点划分打好基础。复合肥制造企业生产车间典型风险区域如下:

——原料岗位

——浓缩岗位

——造粒岗位

——筛分岗位

——包装岗位

——中控岗位

5.1.1风险点划分原则

风险点的划分遵循大小适中、便于分类、功能独立、易于管理、范围清晰的原则,划分方式尽量保持统一,避免混淆、出现遗漏。如采取一种方式不能全面覆盖,可选用其他划分方式进行补充。复合肥制造行业的风险点可为作业活动和设备设施,详见附表A2、A3。

5.1.2风险点排查

复合肥制造企业应组织生产、工艺、设备、电气、仓储、各车间,全方位、全过程对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过程进行风险点排查,形成包括风险点名称、区域位置、可能导致事故类型、现有风险控制措施等内容的基本信息,并建立《风险点清单台账》为下一步进行风险分析做好准备。

5.2危险源辨识

危险源辨识分析应在一个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要提供统一的危险源辨识表格,便于对辨识的结果进行比较、归类和统计,可以将表格下发到班组或车间,由班组长组织一线员工以岗位为单位成立危险源辨识小组,参与危险源辨识,填写分析评价记录,分析现有风险控制措施有效性,及时提出改进的控制措施。

5.2.1辨识方法

普通复合肥制造工艺相对简单,企业可结合实际,选择常用工作危害分析法(JHA)和安全检查表分析法(SCL)进行有效、可行的辨识方法进行危害因素辨识。对于有氧化工艺等危险工艺或其他重大危险源的企业,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选用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HAZOP )进行工艺危害风险分析。

5.2.2辨识范围

——规划、设计(重点是新、改、扩建项目)和建设、投产、运行等阶段;

——常规和非常规作业活动;

——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

——所有进入作业场所人员的活动;

——原材料、产品的运输和使用过程;

——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车辆、安全防护用品;

——工艺、设备、管理、人员等变更;

——丢弃、废弃、拆除与处置;

——气候、地质及环境影响等。

为确保辨识过程中不发生遗漏,可对每个风险点列出所有作业活动和设备设施。

5.2.3危险源辨识

在进行危险源识别时,应依据GB/T 13861的规定,对潜在的人、物、环境、管理等危害因素进行辨识,充分考虑危害因素的根源和性质。如,造成火灾和爆炸的因素;造成冲击和撞击、物体打击、高处坠落、机械伤害的原因;造成中毒、窒息、触电及辐射的因素;工作环境的化学性危害因素和物理性危害因素;人机工程因素;设备腐蚀、焊接缺陷等;导致有毒有害物料、气体泄漏的原因等;

辨识危险源也可以从能量和物质的角度进行提示。其中从能量的角度可以考虑机械能、电能、化学能、热能和辐射能等。例如:机械能可造成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高处坠落、坍塌等;热能可造成灼烫、火灾;电能可造成触电;化学能可导致中毒、火灾、爆炸、腐蚀。从物质的角度可以考虑压缩或液化气体、腐蚀性物质、可燃性物质、氧化性物质、毒性物质、放射性物质、病原体载体、粉尘和爆炸性物质等。

5.2.4事故类别及后果的识别

风险评价事故类别可参照GB6441—1986《企业伤亡事故分类》 进行分类,综合考虑起因物、引起事故的诱导性原因、致害物、伤害方式等,将事故分为15类: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淹溺、灼烫、火灾、高处坠落、坍塌、锅炉爆炸、容器爆炸、其它爆炸、中毒和窒息、其它伤害。

危险源引发的后果,包括人身伤害、伤亡疾病、财产损失、停工、违法、影响商誉、工作环境破坏、环境污染等。

5.2.5现有控制措施的识别

企业应对辨识出的危险源的现有控制措施进行整理、识别,现有控制措施应包括现有工程措施、管理措施、培训教育、个体防护、应急处置等相关安全控制措施。

5.3风险评价

5.3.1风险评价方法

复合肥制造企业可按照《通则》和《细则》中所提供的风险矩阵分析法(LS)、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方法进行评价和分级,标准中人员伤亡、直接经济损失情况仅供参考,不具有确定性,可根据各企业风险可接受程度进行相应调整。

5.3.2风险评价准则

复合肥制造企业在对风险点和各类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价时,应考虑人、财产和环境等三个方面存在的可能性和后果严重程度的影响,并结合自身实际,明确事故(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严重性和风险度取值标准,确定适用的风险判定准则,进行风险分析,判定风险等级。风险等级判定应遵循从严从高的原则,具体包括:

——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设计规范、技术标准;

——本单位的安全管理、技术标准;

——本单位的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等;

——相关方的诉求等。

5.4.3风险评价与分级

DB37/T****-2017化工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5.5适用于本文件。

5.4.4确定重大风险

复合肥制造企业在风险评价过程中也可以按照实际经验进行风险大小的判定和分级,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可直接确定为重大风险。

——对于违反法律、法规及国家标准中强制性条款的。

——发生过死亡、重伤、职业病、重大财产损失的事故,且现在发生事故的条件依然存在的。

——根据GB18218评估为重大危险源的储罐区或装置。

——运行装置界区内涉及抢修作业等作业现场10人以上的。

——相关方投诉涉及事故隐患的。

5.4.5风险点级别确定

按风险点各危险源评价出的最高风险级别作为该风险点的级别。

5.4风险控制措施

5.4.1风险控制措施的制定

风险控制措施应包括:

——工程技术措施: 通过消除、替代、封闭、隔离、移开等方式消除或减弱危害。消除是指通过对装置、设备设施、工艺等的设计来消除危险源,如采用机械提升装置以清除手举或提重物这一危险行为等;替代是指能过用低危害物质替代或系统能量,如较低的动力、电流、电压、温度等;封闭是指对产生或导致危害的设施或场所进行密闭;隔离是指通过隔离带、栅栏、警戒绳等把人与危险区域隔开,采用隔声罩以降低噪声等;移开或改变方向是指改变危险源的位置或方向,如危险及有毒气体的排放口。

——管理措施,规范安全管理,包括制定实施作业程序、安全许可、安全操作规程等;减少暴露时间(如异常温度或有害环境);监测监控(尤其是使用高毒物料的使用);警报和警示信号;建立检查监督和奖惩机制等;

——教育措施:通过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

——个体防护包括:是指当工程控制措施不能消除或减弱危险有害因素时,均应采取防护措施,配备防护服、耳塞、听力防护罩、防护眼镜、防护手套、绝缘鞋、呼吸器等防护用品;其次当处置异常或紧急情况时,应考虑佩戴防护用品;当发生变更,但风险控制措施还没有及时到位时,应考虑佩戴防护用品。

——应急控制包括:紧急情况分析、应急方案、现场处置方案的制定、应急物资的准备;通过应急演练、培训等措施,确认和提高相关人员的应急能力,以防止和减少安全不良后果

设备设施类危险源的控制措施应包括:报警、联锁、安全阀、限位、过卷等工艺设备本身带有的控制措施和消防、检查、检验等常规的管理措施。

作业活动类危险源的控制措施应包括:制度完备性、管理流程合理性、作业环境可控性、作业对象完好状态及作业人员素质等方面。

5.4.2风险控制措施的选择

风险控制措施应考虑可行性、可靠性、先进性、安全性、经济合理性、经营运行情况及可靠的技术保证和服务。不同级别的风险要结合实际采取一种或多种措施进行控制,直至风险可以接受。所采取的措施紧迫性取决于风险的大小。

5.4.3风险控制措施的评审

控制措施计划应在实施前针对以下内容予以评审:

——计划的控制措施是否使风险降低到可容许水平;

——是否产生新的危害因素;

——是否已选定了投资效果最佳的解决方案;

——受影响的人员如何评价计划的预防措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计划的控制措施是否会被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5.5风险分级管控

5.5.1风险分级管控的要求

风险分析评价和风险等级判定,应对每项控制措施进行评审,确定可行性、有效性。存在缺失、失效的状况,应制定落实改进措施,降低风险。

复合肥制造企业选择适当的评价方法进行风险评价分级后,按照《细则》中风险等级对照表规定的对应原则,划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分别用“红橙黄绿”四种颜色标识,实施分级管控。

企业应结合本单位机构设置,合理确定风险的管控层级。同时应遵循上级负责管控的风险,下级应同时负责管控,逐级落实具体措施的原则进行管控。

5.5.2编制风险分级管控清单

复合肥制造企业完成风险辨识和评价后,由领导小组统一评审,形成客观、真实和完整的辨识评价结果,并在此基础上形成风险分级管控清单,逐级汇总、评审、修订、审核、发布、培训、实现信息有效传递。

5.5.3风险告知

将确定的风险管控清单下发至相应各级单位负责人,并由单位负责人组织进行学习,让每位员工都了解风险点的基本情况及防范、应急对策。对存在安全生产风险的岗位设置或更新风险因素告知卡,标明本岗位主要危险源因素、后果、安全控制措施等内容。

6文件管理

6.1档案记录

复合肥制造企业应完整保存体现风险分级管控过程的记录资料,并分类建档管理。至少应包括风险管控制度、风险点登记台账、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记录,以及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危险源登记台账等内容的文件化成果;涉及红色(一级重大风险)、橙色(二级较大风险)时,其辨识、评价过程记录,风险控制措施及其实施和改进记录等,应单独建档管理。

6.2风险信息应用

复合肥制造企业应结合风险评价的结果将制定的风险控制措施告知内部员工和相关方。对企业内员工应进行风险评价结果记录和管控措施的培训,掌握本岗位的风险点包含危险源的风险等级、所需管控措施、责任部门、责任人等信息;对相关方的培训应包括风险点位置、风险等级和管控措施等。

7分级管控的效果

通过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企业应至少在以下方面有所改进:

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后,应使原有管控措施得到改进,或通过增加新的管控措施提高安全可靠性;

完善重大风险场所、部位的警示标识;

涉及重大风险部位的作业、属于重大风险的作业建立了专人监护制度;

员工对所从事岗位的风险有更充分的认识,安全技能和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提高;

保证风险控制措施持续有效的制度得到改进和完善,风险管控能力得到加强;

根据改进的风险控制措施,完善隐患排查项目清单,使隐患排查工作更有针对性。

8持续改进

DB37/T 2882-2016“持续改进”内容适用于本文件。



文件来源网络,感谢原作者

若有侵权,请即联系,收到立刻删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