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73城市公共汽车客运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实施指南

2017-10-05 安全应急

城市公共汽车客运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

体系实施指南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城市公共汽车客运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工作程序和内容、文件管理、分级管控效果和持续改进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指导山东省内城市公共汽车客运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的建设。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6441-86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

GB/T13861-2009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

GB/T23694-2013    风险管理术语

GB/T24353-2009    风险管理原则与实施指南

GB/T27921-2011    风险管理风险评估技术

GB/T28002-2011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实施指南

GB7258-2012        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

GB/T18344-2001     汽车维护、检测、诊断技术规范

GB/T22484-2008     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服务

JT/T1018-2016      城市公共汽电车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编制规范

DB37/T2882-2016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通则

3.术语和定义

引用DB37/T2882-2016

4. 基本要求

4.1成立组织机构

城市公共汽车客运企业开展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应逐级成立以公司“党政”主要负责人为组长、副职任副组长,各业务处室负责人及各基层单位“党政”负责人任成员的领导小组。

企业应按照“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原则,明确每一个部门、单位在辨识分析风险、落实风险管控控制措施中的责任、工作内容、要求、进度、时间计划等,确保从最高管理者到基层操作人员,全员参与风险辨识、分析、评价和管控。

其他执行通则、细则规范要求。

4.2编写本单位的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实施指南

本单位实施指南的编制应当以本指南为基础,结合本单位实际进行编制。

5 工作程序和内容

5.1风险点确定

5.1.1风险点划分原则

5.1.1.1设施、部位、场所、区域

设施、部位、场所、区域的划分应遵循大小适中、便于分类、功能独立、易于管理、范围清晰的原则。可以参照以下进行划分:

公交车辆、加油(气)机、充电桩、车辆维修设备等生产设备类;

公交停车场、车辆检修区、办公区等场所类。

5.1.1.2操作及作业活动

营运生产、车辆检修、加油(气)、电动公交车充电、车辆保洁、保安人员安保等各工种作业过程类。

5.1.1.3管理活动

生产经营中的管理活动可以单独分析,也可以在上述作业活动中进行分析。

5.1.2风险点排查

企业应按照风险点划分原则,进行风险点排查,形成包括风险点名称类别、所在位置、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及后果等内容的基本信息。

5.2 危险源辨识

5.2.1 辨识依据

5.2.1.1 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

5.2.1.2 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5.2.1.3 相关事故案例;

5.2.1.4 相关管理体系的危险源辨识结果;

5.2.1.5 同类型其他单位的相关材料。

5.2.2危险源辨识方法

本指南推荐工作危害分析法、安全检查表法实施危险源辨识。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用。

一是工作危害分析法(简称JHA)(附录A1),主要用于对作业活动的危害因素进行辨识。该方法是通过对作业过程进行逐步分析,找出具有危险的工作步骤,进行控制和预防,是辨识危害因素及风险的方法之一,适用于对作业活动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识别。

二是安全检查表法(附录A2),主要适合于对设施设备、生产场所等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识别。其步骤是编制安全检查表、列出设备设施清单,进行危害因素识别。

企业进行危险源辨识时也可不限于以上推荐的方法。

5.2.3 辨识范围及内容

企业应按照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及GB/T13861-2009《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对企业存在的危险源进行逐一辨识。围绕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的因素、管理的因素,全方位、全过程排查和预判本单位生产系统、设备设施、工作场所、操作行为、自然环境、安全管理等方面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危险源。

5.3风险评价

5.3.1风险评价方法

企业可选择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附录B1)、风险程度分析法(MES)(附录B2)、风险矩阵分析法(LS)等方法对风险进行定性、定量评价,根据评价结果按从严从高的原则判定风险等级。

5.3.2风险评价准则

企业风险值的取值标准、风险等级的准则确定应充分考虑以下风险评价准则:

——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公交客运行业规范、技术标准;

——本单位的安全管理制度、操作规程;

——本单位的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等;

——典型事故案例和相关方的影响及投诉。

本指南提供的风险评价准则和风险等级判定准则仅供参考,其取值标准为常规数值。企业应根据实际制定本单位的标准值,以保证风险分析判定更加准确。

5.3.3风险分级

企业进行风险评价分级后,按照以下原则,将各级别风险划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等管控级别,分别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表示(其中蓝色对应四级和五级,统称为低风险),评价出其他级数风险等级在进行划分时参照以下原则,结合自身可接受风险实际进行划分。

E级\5级\蓝色\稍有危险:属于低风险,班组、岗位管控。

D级\4级\蓝色\轻度危险:属于低风险,班组、岗位管控。

C级\3级\黄色\显著危险:属于一般风险,车队(间)级,需要控制整改。

B级\2级\橙色\高度危险:属于较大风险,分公司(厂)级管控,应制定改进措施进行控制管理。

A级\1级\红色\极其危险:属于重大风险,公司(集团)级管控,只有当风险已降至可接受后,才能开始或继续工作。

5.3.4以下情形确定为重大风险

——违反法律、法规及国家标准中强制性条款的;

——发生过死亡、重伤、职业病、重大财产损失事故,或三次及以上轻伤、一般财产损失事故,且现在发生事故的条件依然存在的;

——涉及加油(气)站等重大危险源的;

——具有中毒、爆炸、火灾等危险的场所,作业人员在10人以上的;

——经风险评价确定为最高级别风险的。

5.4 风险管控要求、控制措施的选择与实施

5.4.1风险分级管控的要求

风险分级管控是指按照风险不同级别、所需管控资源、管控能力、管控措施复杂及难易程度等因素而确定不同管控层级的风险管控方式。风险分级管控应遵循风险越高管控层级越高的原则。上一级负责管控的风险,下一级必须同时负责管控,并逐级落实具体措施。企业应根据风险分级管控的基本原则和企业组织机构设置情况,合理确定各级风险的管控层级,一般分为公司(集团)、分公司(厂)、车队(间)、班组和岗位等层级,也可结合本单位机构设置情况,对风险管控层级进行增加或合并。

5.4.2风险控制措施从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培训教育措施、个体防护措施、应急处置措施等五类中进行选择。

5.4.2.1工程技术措施,即采用技术手段对固有的危险源进行消除、减弱控制。对公交营运作业风险的控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

 

a.为提高公交车辆的安全系数,采用全承载车身,车身采用封闭环结构,有很好的结构强度和刚度。

b.为防止车辆自燃,公交车辆使用内饰阻燃材料。

c.为防止因气压不足导致刹车失灵,应在车辆技术标准上,设置低于标准气压值时车辆无法起步的功能。

d.为防止车(机舱)门未关好时驾驶员起步,安装智能门控系统。

e.为防止公交车辆在紧急制动时,车轮出现抱死滑移的情况,在车辆上装备防抱死制动系统。

f.为减少突发案件对乘客造成的损害,公交车辆配备安全锤、灭火器、设置应急逃生窗、车门应急开关等。

g.公交车辆使用信息化设备,安装行车记录仪、超速报警系统、一键报警系统、车载监控等,监督驾驶员的安全操作行为、监控车辆安全行驶情况。

h.为防止公交驾驶员酒后上岗的发生,统一配备酒精测试仪,做好上岗前的酒精测试工作。

i.其他。

5.4.2.2培训教育措施

5.4.2.2.1安全培训教育的基本要求、对象和内容依照《安全生产法》、《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培训规定》、《山东省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规定》等执行。

5.4.2.2.2对公交驾驶员的培训内容包括

a.国家道路交通安全和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安全行车知识;

b. 职业道德教育、安全观念教育、生理、心理等教育;

c.安全操作规程教育;

d.典型交通事故案例警示教育;

e.应急处置知识、

f.企业有关安全运营管理的规定

g.其他。

5.4.2.2.3对公交驾驶员安全培训教育的时间

1)出现以下情况时,应进行培训

a.转岗、“四新” (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产品安全教育)。如原为值班员现新转岗为公交驾驶员;公交驾驶员更换行驶线路、执行非营运任务、更换驾驶车辆类型等。都需要对驾驶员进行培训教育。

b.复工教育。如职工经过一段时间离岗又返回工作岗位的;职工工伤后又上岗的,需要进行培训。

2)以下培训时间的频次,由企业制定

a.全员安全培训时间;

b.经常性的安全教育时间。如个别职工谈话、班组组织的安全学习等;

c.行车前的安全叮嘱;

d.季节教育;

e.节日教育;

f.其他

5.4.2.3管理控制

5.4.2.3.1围绕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主要包括组织机构保障责任、规章制度保障责任、物质资金保障责任、教育培训保障责任、安全管理保障责任、事故报告和应急救援责任)开展好管理工作。

5.4.2.3.2公交营运工作管理制度,应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公交驾驶员安全例会制度、安全检查(路查)制度、营运车辆安全设施检查制度、营运驾驶员安全管理分类制度、营运驾驶员驾驶证审验管理制度、实习驾驶员安全管理规定、酒精测试仪器管理规定、营运调度管理规定、营运车辆技术管理规定、等。

5.4.2.4个体防护措施

a.自觉加强技能训练、提高自身安全素质。

b.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熟练掌握应急操作技能。

c.按规定佩戴防护用品等。

5.4.2.5应急措施

紧急情况分析、应急方案、现场处置方案的制定、应急物资的准备;通过应急演练、培训等措施,确认和提高相关人员的应急能力,以防止和减少安全不良后果。

公交营运工作的应急管理,应至少包括以下预案,应对突发性事件(综合)应急预案、营运车辆防恐应急救援预案、防汛、高温天气应急预案、冬季突降大到暴雪等恶劣天气应急预案、雾天恶劣天气应急预案等。

预案的编制可依据《JT/T1018-2016城市公共汽电车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编制规范》编制。

5.4.2.6风险评价记录的完善

企业应将制定的有效控制措施和改进的控制措施分别填入《工作危害分析(JHA)评价表》和《安全检查分析(SCL)评价表》相应的栏目中。

5.5 风险告知

企业应将主要危险源、风险类型、风险等级、管控措施等予以公布,让每一位员工都了解各岗位或系统对应的危险源的基本情况及防范、应急对策。

6 持续改进

6.1 评审

6.1.1 每年对年度的风险预控工作进行全面评审,风险预控工作的情况纳入安全生产考核。

6.1.2 每年根据风险预控工作的情况,结合本年度生产经营计划,在已有安全生产风险预控基础上,对发生变化的风险和新增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分级管控。

6.1.3 依据上年度风险管控的结果,对等级发生变化的风险重新评估等级,调整安全生产风险控制措施。

6.1.4 在安全生产工作计划中,对上述持续改进工作内容提出具体要求。

6.2 动态更新

6.2.1 企业应主动根据以下情况变化,及时针对变化范围开展风险分析,及时更新风险信息

(1)法规、标准等增减、修订变化所引起风险程度的改变;

(2)操作工艺或作业程序涉及的人、物、环境、管理发生变化;

(3)发生事故后,有对事故、事件或其他信息的新认识,对相关危险源的再评价;

(4)组织机构发生重大调整;

(5)补充新辨识出的危险源评价;

6.2.2 企业应及时修订风险预控清单,保证适用和有效。

6.3 沟通

企业应建立不同职能和层级间的内部沟通和用于与相关方的外部风险管控沟通机制,及时有效传递风险信息,提高风险管控效果和效率。重大风险信息更新后应公示或公布并及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

7 文件管理

企业应按规定保存体现风险分级管控过程的记录资料,并分类建档管理。至少应包括风险分级管控制度、作业活动清单(附录  C1)、设备设施清单(附录C2)、工作危害分析(JHA)评价记录(附录C3)、安全检查表分析(SCL)评价记录(附录C4)等内容的文件化成果;涉及重大、较大风险时,其辨识、评价过程记录,风险控制措施及其实施和改进记录等,应单独建档管理。



文件来源网络,感谢原作者

若有侵权,请即联系,收到立刻删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