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香港的现状,通识教育有义务为其买单​

湾区小师妹 畅想湾区 2021-06-20

作者:林杉杉,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博士在读,香港籍。长期生活在香港,后因读书,从大学本科阶段起至博士阶段均就读于广州暨南大学,本科和碩士是法学专业,现博士阶段研究方向是香港法律制度、香港经济和文化等在中国对外开放中的角色。


香港连续一个多月的暴力游行示威还没有停止的意思,来自媒体、网络等途径的宣传和评论也是有增无减,有负面的恶意抹黑也有正面的积极回应和理性分析,关于这次持续的暴力游行究竟背后是社会原因,亦或是香港本土青年负面情绪积压后的一次爆发,已经有太多的评论和分析报道,在这里我不想再过多的去评论这个事情。但是通过这个事件,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香港的青年总会是游行示威的主角,有评论说他们总是每次事件下政治的牺牲品,我认为,除了青年自身对香港本土政治、经济、就业环境等等的现状存在意见外,还有一大部分因素是因为香港青年对内地的陌生、对两地融合的恐惧、对香港的未来甚至粤港澳大湾区如何发展的未知和迷茫。所以他们的思想很容易就会被利用,会被所谓的“民主”、“自由”带偏。前几天我写的文章“香港的现状,教育有义务为其买单”就有强调过,香港青年的教育,一定是出现了漏洞和问题,文章在公众号发表后,也有很多朋友和我探讨这个问题。有朋友建议我,希望我可以简要的给大家介绍和阐释一下香港的通识教育,现在都在批评这个制度,那么它初初制定的意义,和目标究竟是什么,又为什么会发展到现在不理想的一个状态,今天我想以自己有限的知识和理解给大家解析一下:


一、香港通识教育提出的背景和目的
香港特区政府为了推行教育体制的改革,早在2000年,教育统筹委员会就在香港教育制度改革建议中,提出了终身学习全人发展的二十世纪教育目标的方案,随后议会即发出了《学会学习:课程发展路向》咨询文件。文件中提议希望香港教育课程的方向能够在学校课程宗旨、架构和学习内容上进行改变,例如:加强课程的短期发展、在四个关键项目中促进学生学会学习、把以往的学科分类改为八个学习领域等,以期达到多元化的学习效果和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最重要的变化是,政府为了更好的培养下一代,2004年首次提出了将原有的五年中学、两年预科、三年大学的“三二二三”学制改为三年初中、三年高中、四年大学的“三三四”学制。该项制度在2004年10月推出时,教育界曾对这个模式是否真正适用香港当前的教育发展展开过激烈的讨论,尤其是对通识教育的理念、精神、内容组织和架构脉络、策略应用、学习进程和评核等都未有足够充分的探讨和研究数据情况下,提出了质疑和担忧。但是对于这些质疑和争辩在政府发布第二和第三次咨询后就慢慢淹没无声了,因为大专院校都已经开始着手教师的培训课程以应付即将推行的通识教育,学校的主要负责人也开始忙于各自做好准备进修或者统筹分配教学人手以及开始准备课程的推行设计等等,而家长向来是关心学校的知名度,对课程的具体设计并不是特别关心,所以学制和模式怎么改变对家长来说并不是关心的重点,学校的名气和未来升学机会仍是家长关心的重中之重,当然学生一向是接受对象,只能适应体制。
“三三四”学制最后在2009年正式推行,政府期望透过新学制达到改革的目的。最重要的目的有1.帮助学生提升语文及数学的能力2.扩阔学生的知识基础3.改善学生的批判性思考、独立学习和人际沟通的能力4.使学生有更多机会体验德育、公民教育及体艺范畴有关的其他学习经历5.帮助学生为日后升学及就业作好充分的准备。政府期望是透过均衡而多元化的学习来促进学生达致全人发展。
二、香港通识教育的知识架构和设计意义
   在香港新高中通识教育的课程中,总共有六个单元,分别是 : 
单元一个人成长与人际关系; 
单元二今日香港; 
单元三现代中国;
单元四全球化; 
单元五公共卫生与生物科技;
单元六能源与环境。 
六个单元中又各有主题和说明: 
单元一是自我了解自我管理及人际关系
单元二是生活素质经济转型法治与社会政治参予及身份认同
单元三是中国的改革开放及中华文化与现代生活
单元四是全球化的意义及影响与回应。
   政府推行的新教育模式是有他积极的意义的,在传统教育模式中,学生们的认知能力、语文能力、批判能力,以至对社会及国家的责任感和对多元文化的接受程度普遍较低。兼且在全球化的冲击下, 社会对个人的要求变得多样及复杂,传统的教学及专门化的教学逐渐浮现出它的弊端。其中只培训专才而忽视通才的旧模式导致学生知识狭窄及适应能力低。只重视智育培训而忽视德育发展可能会导致学生社会责任感缺乏正是为了能够使学生与时并进,符合社会的发展需求,所以通识教育科就是教育局所给予的解决方案。它透过把学科作为必修科使各人也有此方面的学习经历,而且是在高中而非在大学本科才学习,这使不进入大学的学生也可受过此方面的训练,从而成为适合社会需要及有社会责任的人。所以,从这个角度分析,通识教育的目标是积极向上的,是为了配合社会变迁需要,亦为个人融合祖国创造动力提供基础。

三、通识教育推行后实施浮现的问题
   通识教育在推行后,确实在实践中拓展了学生们的视野,开拓了学生们的思维方式,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当初设定时多元化、多样化的效果。但在推行过程中,不少问题也随之浮现,一部分是来自社会的舆论,另一部分是来自教育界对实施后的一些质疑和思考。
其中社会的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1.通识教育的理念及定义至今还不太明晰,而课程策划上又难以达到全面
的效果,反而造成学生通识变成通通不识;
2.通识教育的原意本是好的,但是要真正的学好通识教育,学生需要有
好的基础知识。在新的模式推行后,不少学校为了立即响应,在初中阶段就争先恐后的开设通识教育课程。初中学生没有机会先学习一些基础知识,如国家历史、 世界地理、世界文化等但为了升学,只能被迫接受,导致了很多学生连一些基本知识也只是一知半解就要学习新的通识教育的知识,并没有一个很好的衔接;
3.对怎样的教学设计才算是通识教育其实也是并不清楚的;
4.没有可应用的通识教育的教科书,教师需因应学生的需要自设教材,结果令不同学校所教授的课程参差
5.中学教师的行政工作繁多,培训亦欠完善,在此情况下配以新兴的通识教育,令教师的工作量加重;
6.缺乏足够的人力和物力配合
来自教育界对实施后的一些质疑和思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通识教育的教材选择问题。由于通识教育科目一般都是由学校自主安排,
也就是老师自主选定教材和教学内容。通识教育的课程内容也并非只限定书本,老师和学生可以在交互探究学习基础上延伸更深的议题,再加上通识教育对时事议题的关注,所以很难说有一套固定的教材去教学,那么教师如何安排教学内容,如果为学生挑选教学材料就是一个很关键的点;而且通识教育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利用时事议题作为教学的材料,以配合学科的学习内容。那么,时事议题的选择以及议题后所涉及的知识内容,就对老师的专业知识水平有着较高的考察。而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的看法和思考方式就显得更加的重要。
  2.通识教育的评核问题。学生在运用议题探究的模式作为通识教育科学学习时,其探究的内容和方向方法很大程度受自己老师和学生本身所处的社会环境、已有知识储备和个人的价值观所影响。因此,课程的大纲只能为通识教育学科提供一个粗略的范本,各个学校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侧重点和探究内容均有不同,所以在评核中并不能有一个共识的标准,就会导致在评核时出现困难。
  3.大学收生的匹配问题。通识教育科作为必考科目,其位置一定是十分重要的,但“3+3+4”学制是否真的成功,最关键的因素还是大学实际招生与入学考试要求是否匹配,大学招生是否真的对应了通识教育所学的内容。如果不匹配,那么这个改革是否真的是一件好事也是值得商榷。

四、从问题得出的一些思考
   香港通识教育改革至今刚好10年,它的改革确实为当今香港青年的开放性思维带来了实质性的改变,从传统的教学到多元化、开放性的教学,确实可以帮助青年更好的融入社会,了解时事动态,与当下发展更好的接轨,也培养了学生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最重要的一个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因为通识教育的改革,替代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失去了原有系统的对历史文化、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认知。而且因为教学的开放,更多的教学方式和思路取决于老师,这样对老师个人的政治立场、知识储备就没有了统一的审核标准。学生们在没有基础认知的情况下,单纯的接受老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路,很容易复刻了老师的思想而失去自我基本的判断和认知。
说回来香港最近的暴力事件,是否存在通识教育的老师将“社会上的政治性争议带入课堂”的现象,这个我们看到确实是存在的,老师们自身对内地的偏见,对“港独”的支持,在课堂中就不自觉的流露给学生们,例如在通识教育“今日香港”单元中,指明课程须论及“身份认同”这一议题,那么老师如何向学生表述,给他们一个正确的思考方向,甚至说老师会不会在教学的同时直接就把“港独”的思想直接传授给学生?
我们都清楚通识科的设计和传统的学科是有本质区的,前者旨在让学生贯通不同学科知识,将知识与时代及国族认识结合能够达到客观而全面地议题持有各种意见但这太过于理想化了,古人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传授知识,必须首先是“传道,然后才是授业、解惑”。教师个人理念、价值观,乃至政治立场必须是中立的,不能参杂自己的个人感情的但是现时社会于政治议题上壁垒分明,教师未必可以在泛政治化下的环境中持平教学,反而渗入强烈个人见解,不自觉地把自身的政治理念与价值观灌输予学生。
所以笔者认为,通识科要真正发挥功能,不能单单改革它的课程、教材和教学法,要让它与其他科目也有一定的关联性。通识科只是教授思考方法,它的学科内容需要其他科目的支援。例如,它未有和中国历史科有机结合,结果令学生对中国历史认知不足。如果说回归前,港英殖民地政府不希望学生多读中国历史,可以理解的,但是回归后,仍不加强学生对中国历史的了解,这个问题就值得思考和商榷了尤其在互联网社会中,信息无所不在,校园、课室已不是学生接收信息的唯一场所。所以如果真正的能让学生免受不良的思想影响,更关键的让他们了解国家的历史文化,了解香港的历史和文化,真正的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慎思明辨的能力;试问一个能够在稳固的历史和文化认知基础上思考的学生,又何惧外部恶意的干扰和思想入侵呢?


推荐观看:


粤港澳超级大湾区 ID:YGA119

粤港澳大湾区是指由广州、深圳、佛山、东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门、肇庆9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形成的城市群 ,与美国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日本东京湾区并肩的世界四大湾区之一,国家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