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时间维度,如何摆脱焦虑和抑郁?

郑屹 正见天下 2023-08-24
这篇文章旨在帮助有缘的朋友,解决和应对内心焦虑和抑郁,从而疗愈内心,相信对大家会有所帮助。

对一些朋友而言,本文所阐述的道理和原理可能会有些许烧脑,请给自己一些耐心,认真理解、体会。

全文4538字。

1.

现在这个时代,所有人都面临着极大的生存压力,无论是个人提升、工作、情感、婚姻、亲子关系等各方面,都极容易产生各式各样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焦虑,情绪不稳定,没有安全感,甚至抑郁、厌世。

那么抑郁和焦虑所产生的根源是什么呢?

这就涉及到: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2.

我们先说抑郁。

请注意,我们没有说抑郁“症”,而是说抑郁这种情绪。

任何情绪的产生和消失都有其原因,这也是很正常的现象,我们只需找到其根源,并用适当方法进行干预和应对即可,而不必将之定义为某种“症”。

这种盲目给情绪下定义的做法,实际是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往往百害而无一利。

抑郁这种情绪的产生,最根本的原因就是:

心念只聚焦于“过去”,执着于过去的人和事——执着于“过去心”。

或许是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或许是过往失败的情感经历,或许是各种失败而导致的自卑,等等。

无论是否是自己的原因和责任,都放不下过去,纠结、懊悔。

总是在想,“要是……就好了。”

很容易陷入自怨自艾、懊悔不已,习惯性地否定自己,抑或是放不下对某人某事的执念,甚至恨意。

总而言之,放不下过去,执着于“过去心”。

抑郁,表面是放不下的过去,背面是放不过的自己。


3.

另一方面,

焦虑,则是执着于“未来心”,总是生活在对未来的担心和忧虑中。

总是担心、害怕未来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对未来充满不安和恐惧。

请记住,情绪具有高度成瘾性。

人一旦陷入负面情绪,很可能二十四小时都难以自拔,清醒时魂不守舍,睡眠中魂牵梦萦。

甚至认为只有对未来的担心,才能给自己带来确定感、安全感。

这对精神和身体,都会造成极大的伤害。


所以,我们现在知道了:

执着过去,容易陷入抑郁;

执着未来,容易陷入焦虑。


4.(本文重中之重)

知道了根本原因(无论具体表现为什么事件),我们应该如何调整呢?

方法就于: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当我们还是孩童时,比如3岁时,发生的事情,现在我们已经忘记大部分了。

我们上初中的时候,发生的所有事情,我们也不可能全部都记得。当然,我们能记得很多印象深刻的事,但有一点很肯定,我们不可能记得所有的事。

以此类推,我们高中三年的所有经历,我们也已经忘记了大部分,只剩下令我们印象极为深刻的事。

我想表达的就是:

所谓“过去”,原本就是一个我们为了叙事,而虚构出来的概念。

换言之,生命的真相是,并不存在“过去”。

或者,我们可以这么说,

“过去”只存在于我们的大脑或意识中。

用大白话来说,我们活了几十年的光阴,所有发生过的事情,所有的经历,都“抽象化”为我们大脑和意识中储存的记忆。

并且,这种记忆具有选择性,只记录“现象级”的事件,而大部分鸡毛蒜皮和琐碎的日常生活,我们早已忘得一干二净。

比如,

当我们读初中时,因为某一次考试失利后的负面情绪,我们现在,恐怕已经很难再重新去体验了。

往近一点说,即便是几年前的一次失恋,当时的那种痛苦和伤心欲绝,恐怕事实上也消失了很大一部分了(即便不是全部消失)。

而今天,那些发生在“过去”的伤心记忆,如果不是我们无意间想起,它已经很难再影响此时此刻的我们了。

诚然,如果我们现在陷入回忆,也会感到悲伤和痛苦,但这种痛苦的浓度和密度,的的确确比过去那个当下,要减轻很多。

那么,我想问的是:

“过去”发生的、那些曾经对我们造成伤害的往事,都已经发生“过”了,我们也痛苦“过”了——我们已经为之支付了“情绪成本”

既然我们已经伤心过了,痛苦过了,付出过代价了,那么,这些往事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刚才我们也讨论了,“过去”其实是一个伪概念,即便存在,其存在的形式,不过是驻留在我们内心的抽象回忆,而并不存在于现实维度中。

“过去”的唯一住所,仅仅是我们的内心。

原因很简单,它已经发生“过”了,已经“过去”了。

再进一步剖析,“过去”的事件,其实已经不存在了。

或者,只是“曾经存在过”。

假设“过去”是一个人,那么维持这个人“生存”的唯一能量来源,在于它在我们内心留下的抽象印记。

  • 那些忘不掉的旧人,终于抽象成一个记忆符号,表面是放不下的情愫,背面是放不过的自己。


而如果,它在我们的内心,也不存在了呢?那是不是可以说,对于我们来说,那件往事,就“不存在”了呢?

答案是:是的。


5.

举个例子:

三年前,某个女孩小红失恋了,她当时非常痛苦,即便到了今天,也很难放下那次失恋带来的痛苦。

我们读过前文,就知道,小红失恋这件事情,发生在三年前,更准确地说,是小红的前男友通知小红,告知她分手的那个瞬间。

事实上,那个瞬间一过,“被失恋”这个动作(事件)其本身,就已经结束了。那位前男友重新开始他的新生活,而小红却陷在了失恋的悲痛中。

现在假设,三年前小红得知自己失恋的那个瞬间,“痛苦指数”是100,那么三年后的今天,尽管小红的“痛苦指数”仍然很高,如仍然为80。

但不可否认的是,它毕竟降下来了。那如果再过三年呢,是不是就降到了60、50,甚至更低?

既然从今天算起,数年后的某一天,小红失恋的“痛苦指数”最终会降到10,或者更低。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在这数年里,这些痛苦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呢?

答案是:

除了影响小红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不断消耗小红的生命能量,充当“情绪提款机”之外,没有任何意义。

当然,小红可以总结那段恋情,吸取经验教训,避免今后出现同样的遭遇。

但是,单纯的自我情绪消耗,影响自己的工作生活和身心健康,毫无意义。

既然没有意义,那如果你是小红,你能否“人为地”,把“痛苦指数”从100下降到个位数,所需要耗费的时间缩短呢?

答案是:可以的,只要你愿意。

你唯一需要做的,就是说服自己的内心。

6.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消解,对于“未来”的焦虑呢?

我们刚才讨论了,“过去”原本就是一个虚构的概念,并不存在“过去”。

按照这一结论来推理,我们可以得出第二个结论:

“未来”也并不存在。

是的,再重复一次:“未来”并不存在。

原因很简单:

现在是2022年4月,因此,对于此时此刻来说,2025年就是所谓的“未来”。

那么,对于2030年来说,2025年是不是就是“过去”呢?显然是的。

换言之,2025年是2030年的过去。

而我们刚才说了,“过去”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说,如果你现在穿越时间,来到了2030年,那么2025年发生的很多事,2025年的很多情绪,其实已经几乎消失了。

而对于此刻(2022年)来说,2025年还没有到来,只是存在于你的想象和期待中。

所以,我们才得出结论:

“未来”是“未来的未来”的“过去”,是不存在的。

既然“未来”不存在,那你的担心和焦虑有什么意义呢?

它唯一的作用就是,影响到你当下的此时此刻,让你无法活在当下,影响你的工作生活和身心健康。

你付出了极大的情绪成本和现实成本,却得不到一点利益,因为那些负面情绪,迟早会“成为过去”。

无论从什么角度看,都是不划算的。

故说:未来心不可得。


7.

这时候有人说,既然“过去”和“未来”都是不存在的,那么“现在”总是存在的吧?

很抱歉,“现在”也不存在。

因为,当我们想到“现在”这个名词和概念的时候,这一秒已经逝去了。

或者说,这一秒已经变成“过去”,而“过去”又不存在,“现在”固然就不存在啦。

我们唯一能抓住和把握住的,

就是“此时此刻”,

就是心念的“这”一刹那,

就在我们的一呼一吸之间。

当我们的思想、意识、心念,只集中于当下这一刻,我们就逃出了“时间”的陷阱和诅咒,从“懊悔过去”和“焦虑未来”中解脱出来。

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虽然说“现在”并不存在,当下“这一秒”,一下子就过去了,但不可否认,我们的一生中,会有看上去很多很多个“这一秒”,而要活在当下,就要把握住每一个“这一秒”。

要做到这一点也很容易。

因为我们不用去关注那些“尚未到来”的这一秒,也不用去关注那些“已经逝去”的这一秒,我们要做的,只是把握着“正在经历”的这一秒。

打一个很恰当的比方,我们想象一下俄罗斯方块,

每一个方块,就是每一个当下,如果我们把注意力放在还没有掉落下来的方块,必然会影响我们此时此刻迫切需要安置好的方块;

而如果我们把注意力放在已经掉下去的方块,也会影响到我们此刻的任务,即当下就需要安置好的方块。


8.

所以,要从“执着于过去的抑郁”,和“执着于未来的焦虑”中解脱出来,我们只需要做一件事,这也是最根本的方法:

集中心念,专注当下,做好此时手中的这一件事。

吃饭就好好吃饭,品尝食物的口感和美味,不要想东想西;

看书就看书,不要身在曹营心在汉;

开车就开车,不要去纠结白天老板的赞扬或批评;

晚上睡觉的时候,不要胡思乱想,而是专注于自己的一呼一吸;

......

如果以上做不到,至少要做到:

在遇到不如意,或令你感到痛苦的事情时,要时刻提醒自己,专注于当下的此时此刻,而不要沉溺于对“过去”懊悔和对“未来”焦虑恐惧中。

既然那些懊悔抑郁和焦虑恐惧,对此刻的我们没有任何积极意义,沉溺于它们只能是白白消耗自己,为什么要去做这种“亏本生意”呢?


9.

当然,还有一些人会感慨,要是能“回到过去”就好了。

对于这种感慨,我想说:

其实你已经回到过去了。

此时是2022年4月,那么对于2023年4月来说,此时(2022年4月)就是所谓的“过去”。

而纠结于2022年以前发生过的事,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不起任何作用了。

与其执着于所谓的“过去”,不如把“现在”看成是“未来的过去”,至少这是我们能把握住的当下。

所以,不要等到了2023年4月,才去悔恨为什么没有把握住2022年4月。

还是回到了那句话:

在遇到不如意和令你感到痛苦的事情时,要时刻提醒自己,专注于当下的此时此刻,而不要沉溺于对“过去”懊悔和对“未来”焦虑恐惧中。

事实上,生命的真相是:

过去、现在、未来,不过是我们生命的三个分身,三者本为一体。

就像一条绳子,左端是“过去”,中端是“现在”,右端是“未来”。

当我们把握住当下,晃动绳子中端的“现在”时,左端和右端也会跟着一起晃动,“过去”和“未来”也同时被改变了。


什么叫“改变过去”?


所谓“改变过去”,不是去逆转已经发生过的历史,不是把熟饭变成生米,而是去改变历史事件对我们内心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力。


10.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

如果我们是一座房子的主人,我们每天在房子里安住,会不会离开?

不会的。

因为我们是房子的主人,这里就是我们的家,我们自然安居不动。

而如果是我们的朋友或者旅客呢,会离开吗?

既然是旅客,那就只是暂居而已,不会长期安住。

同理,

我们的妄念,无论是执着于过去的抑郁情绪,还是执着于未来的焦虑恐惧,都是虚妄的念头,转瞬即逝;这些念头来来去去,从不停歇,它们是我们内心的旅客,而非主人。

遗憾的是,很多人却误以为那些虚妄的念头,就是我们内心的主人,任由它们反客为主,发号施令,主导了我们的心绪。

真正的主人,并非那些来来往往的虚妄念头,而是我们内心的寂静和真心自性。

当我们只专注于当下,就能逐步淡离妄念,从而摆脱对过去的抑郁和对未来的焦虑。

综上: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活在当下,方能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解脱。

爱因分享而滋长。如果大家读了这篇文章,认为对你有帮助,请记得点赞并分享给其他需要的朋友,将这份善念传递下去。

以一灯传诸灯,终至万灯皆明。


- 全文完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