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眼不能见,心能知能见

郑屹 正见天下 2023-08-24
正文之前,先和大家闲聊几句:
过去一周,我之前写的一篇小短文《神通与灵魂?》(点击即可阅读),忽然之间获得了很多阅读,同时有很多朋友开始关注我,于我而言,还挺意外的。
原因是因为,这个公众号,最初关注我的少量读者(2021年9月以前),基本上都是几年前某个“心理学”社群的相关人士。有心的读者朋友可能会发现,我现在文章的主题早就不再是,某个“心理学理论”了。
某些“心理学”理论之外,还有更多更高级、更殊胜的“无上甚深微妙法”,真正能帮助人“升维”的究竟智慧,等着我去探索、悟证,并与更多有缘的朋友分享。
所以,近期这些文字能被一些有缘的善知识朋友阅读、分享、甚至收藏,我感到十分荣幸(这不是客套,而是心里话)。这也让我更加坚定自己做的事,是正确而有价值的。
“正见天下”公众号,就是希望把我所思所学的有价值的内容,分享给大家,如果有朋友因为我的文章而受益,将是最令我欣慰的事。
在我看来,人生的意义就是为众生服务,在提升自己的同时,也去帮助更多的朋友获得成长和提升。
好啦,正经话说完了,下面开始胡说八道:


今天想和大家讨论的,有点烧脑,但也是“开智慧”的第一步,请大家耐心阅读,全文(以下正文)共2400字。
1.
进入今天的话题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很简单的问题:
黑色是一种颜色吗?
如果您的答案是,“黑色是一种颜色”,那咱们就能继续下去。
此刻,您正在手机屏幕上阅读这篇文章。
现在,如果我请问,“您是如何看见您手中的手机的?”
我想,绝大多数朋友,很可能这样回答:
“我的眼前有一部手机,我睁开眼,用眼睛看到手机。”

2.
显然,如果您眼前不存在这部由物理材料(如钢铁玻璃等)加工制作成的手机,就不会有这个手机(成品)。
——这似乎就是一句废话,但请别着急,逻辑的每一环都是必不可少的。
同样,假如没有您的眼睛,似乎就不会有这个“见”的功能。
换言之,
  • 无材料——无手机

  • 无眼——无见

那么,这个逻辑和道理真的成立吗?
我想,大多数没有仔细思考过这个问题的朋友,会认为这是成立的。
的确,若没有钢铁玻璃等一系列物理材料,就不会有这部手机。
但失去眼睛视觉功能的人,却并非完全不能“见”。

3.
如果我们去问一个盲人,“你看见了什么?
我想,盲人一定回答,
我眼前漆黑一片,什么也看不见。
那么盲人所说的“什么”,又是什么呢?
我们都知道,其指的是盲人生活中本来能看见的人、马路、房子、桌椅等五彩斑斓的世界。
这就回到了我们刚才的问题——黑色是不是一种颜色?
答案是肯定的。
所以,
盲人看不见的,是光源(日、月、灯等)照射下的各种物理色相;
而盲人能见的,则是长期的黑暗。
试想一下(1):
如果我们在深夜,把自己锁在一个完全密不见光的房间里,我们所看到的黑暗,与盲人之眼所见的黑暗,这两种黑暗,本质上有区别吗?
当然,答案是没有区别。
虽然盲人是长期或永久性只见黑暗,而黑暗房间里的人见到的是短暂的黑暗,但两种情况下的黑暗性质无异。
再试想一下(2):
如果一个盲人,无论什么原因(如医疗手段)恢复了眼睛的功能,这个盲人看见的人事物,和眼睛一直都健康的人看见的人事物,有又区别吗?
答案显然是没区别。

4.
所以,我们从逻辑上可以进行推导:
如果在黑暗中,我们看不见光明,就叫不见;那么在光明中,我们看不见黑暗,也应叫做不见。(只是“不见”的对象不同,明暗之间交替而已)
换言之,无论是“见明”还是“见暗”,都应该叫做“见”
可见,无论在黑暗还是光明中,我们的“见性”(能见的功能)并没有消失。
即,能见的本性,并不会因为光明或黑暗而改变。

也正因如此,我们常用“失明”来描述盲人的状态;
反之,如果盲人恢复健康,即为“复明”。
失去光明,或复得光明,围绕的都是“”,而不是“”。
正因如此,我们说盲人“失明”,而不是“失见”。
而“盲人”的这个“”字,拆解为“目”“亡”,而非“见”之“亡”。
因为,我们的见性(能见的功能)一直都在

5.
如前文所说,如果盲人忽然复明,看到了种种颜色和成像,我们叫做“眼见”;
那照此逻辑,在黑暗中的人,忽然由于灯光的照射,看到了种种颜色,就应该是“灯见”吗?
显然不是。我们排列一下大家就知道了:
众人皆知:无灯——得灯——灯显色——能见的是眼而非灯
众人不知:无眼——得眼——眼显色——能见的是心而非眼
可见,无论是健全的眼睛,还是灯光,都只是我们看见光明的一个条件或助缘而已。
换言之,灯的功能是照显了各种色彩,并不是灯在“看见”;而眼睛在灯光下则是“显示”出各种色彩,而不是“眼见”。
因此,能发挥“见”这个功能和作用的主体不是眼,而是心。
换言之,我们能见的本性是心,而不是“眼睛”。只不过,是通过眼睛显示出了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

6.
有些朋友可能有疑问:
既然真正起到“能见”作用的是心,那么眼睛的功能是什么呢?
划重点:
其实,我们的眼睛之所以看见光明下五彩斑斓的世界,必须要借助内外两种光。内光即眼之瞳光,外光即日、月、灯等光源。
具体来看就是,
我们如果要想看见光明下的种种色相,必须要有(a)健康的眼睛和(b)日、月、灯等光源。(a)(b)缺一不可。
缺少(a)即是盲人,即便在光明的环境中看到的也是黑暗;缺少(b)则是眼睛健康的人在暗室中,看见的依然是黑暗。
(a)(b)都缺,看到的也是黑暗。
而对于盲人,由于缺失了“内光”,则外界五颜六色的世界则无法显示,但盲人能见黑暗。见黑暗,当然也属于“见”。
所以,我们能见的本性与眼睛是无关的。
再回到刚才说的,
眼睛健康的人,身处暗室,因为缺少“外光”,便只能看见黑暗。这与盲人因缺“内光”所见黑暗相比,两种黑暗并无差别。
既然两种黑暗没有差别,那么眼睛健康之人所见之暗,与盲人所见之暗,这两种“见性”也没有差别。
有光即见明,无光即见暗,所以,我们的“见性”本身,是超脱于光明和黑暗的。

7.
总体概括起来就是:
我们能见的“本性”(心),既不会被眼睛所局限,也不会被光明或黑暗所局限。
所以,回到眼睛的功能这个问题。
其实,眼睛也是一种“灯”,只不过这种灯每个人出生以来就天然具备,只是比电灯更珍贵和稀有,无法像电灯那样工业化批量正产罢了。
眼睛发挥的作用,和外光(日、月、灯)的作用,二者并无区别。

不仅眼睛如此,我们的耳朵,鼻子等也是如此。
我们眼根能见的,耳根能听的,鼻根能嗅的,舌根能尝的,身根能觉的,意跟能知的,其根本都是我们的心在其作用。
这里先简单给大家说一下:
身体感官为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外界事物为六尘(色声香味触法),
根尘相结合便产生六识。
这六根、六尘、六识,相合成十八界,而宇宙中的万物万有,不出这十八界。
举例,眼睛(眼根)看到了一个苹果(色),在内外两光和见性(心)的作用下,便产生了“看见一个苹果”的意识,也就是“眼识”。
通过前面的讨论,我们便知道了:
我们能见的“本性”(心),既不会被眼睛所局限,也不会被光明或黑暗所局限(明尘见明,暗尘见暗)。
所以,见性是脱根脱尘,超然独立的。
我们生活中很多人认为,无眼则无见,甚至没有光明也无见。其实,我们的见性是超越这些外缘的。
能见的是心,而不是眼。这个心,不是妄心,也不是心脏这个肉心,而是超然独立,清净自性的妙明真心。
那么,既然心不是我们身体里的心脏肉心,它又在那里呢?
且听下回分解。
-全文完-
爱因分享而滋长。如果大家读了这篇文章,认为有所帮助,请记得点赞并分享给其他需要的朋友,将这份善念传递下去。谢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