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工具人!「饱食穷民」
Abby
读完需要
5分钟速读仅需 2 分钟
读完社会观察类日本纪实文学《饱食穷民》后就很想写一篇文章,由于考试周+出差月一直未动笔直到周六晚上结课时看到黄老师这句话。
真正的教育是以生命影响生命,而不是国内越来越“内卷”的教育。大家都在拼分数,似乎很公平,但却把我们有意无意困死在了应试教育的题海之中,变成了答题机器,扼杀了创造力,最后的结果必然是低水平重复的内卷化。
书中也有一段文字描述,看了之后更是让人不寒而栗:学校制度的主要功能就是培养这种空虚的人格,能够与其规范同步的学生,才被认定为能担负起下一时代重任的合格’机器人’。可见相对独立的精神世界是多么重要。
一切的国外的世相也都是可以影射到本国的世相当中。
书中描述了着眼于在资本堆砌的浪潮下逐渐异化的芸芸众生。分成三个部分,陷入贷款藻泽地的人们、大公司里兢兢业业的 IT 码农们以及有进食障碍的女性们。可以说,日本作为一个发达国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就已经出现了我国当下正在上演的情形。
警惕消费主义陷阱
双十一刚刚过去,想必有很多剁手党。付款一时爽,还呗火葬场。
一句流行语“你的消费就是你自己”,通过买最新款手机、AJ 限量款、一抽屉口红、甚至新款车、大平层的房...让人们自己不在是自己,消费的同时精神都得到了升华。
没有能力购买怎么办?
资本借你。“花呗”、“白条”、“分期产品”各种贷,总有一款适合你。
人类文明之初,奴隶主用皮鞭加棍棒控制奴隶。
同样是奴役,通过消费主义用资本方式给人们套上看不见的枷锁,和以前的暴力手段相比,感觉更温和,更隐蔽,也很难被察觉。
一旦开始深陷消费主义泥潭,就会在消费神教面前俯首屈膝,卖身为奴,供奉自己微不足道的收入。
纪录片《无节制消费的元凶》对此描绘的丝丝入画,书中也有提到
"生活在大量消费的社会之中,刺激欲望的宣传像洪水一样席卷着我们。面对这一大潮,我们甚至来不及思考就被卷入其中。每一个信货问题,都包含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
每一个消费背后也都是人们各种欲望的组成,甚至有些欲望不是来自你而是一种“普世”价值观带给你的。
与技术相伴的生活
书中描述了日本八十年代程序员生活:名校大龄单身男青年对异性毫无兴趣,沉迷漫画和游戏,每天加班又担心计算机技术更新太快会被淘汰,三十五岁就得退休——看到这句话,是不是很扎心!原来日本当年的 711,就是现在我们的 996.
“我们人类获得生存价值感有两个条件:一是职业活动中的成就感,另一个是人际关系中获得亲密性带来的满足感。”
现代社会中很多人都倾向于满足第一种成就感,而忽略亲密性带来的满足感。
而人类长期与机器接触,思维为了工作效率的提高,必须得与机器同步,在与机器不断的对话和磨合中将自己幻化成机器,这就是“异化”,然后就是人文伦理的丧失,人类固有的同理心机制就不在起任何作用。
“很多人非常害怕,踏入别人的心灵,害怕伤害别人,同样他们也厌恶别人进入自己内心的世界,他们平时的话题交流,只不过是信息而已,他们的关系只停留在高高兴兴地交换信息。”
还有更毛骨悚然的“在这样一个计算机普及率越来越广速度越来越快效率越来越高,生活越来越方便的社会里,我们人类还能继续保持人类的身份吗?”
丧失自我的女性们
日本的女性在结婚后多成为家庭主妇,经济上的依赖决定了后半生已经被划定:全心全意将精力投向丈夫与孩子,随后侵袭着她们的往往是一种巨大的虚空与孤独。催吐便成为了一项病态的癖好,那种可以自我掌握的无法言语的快感,不断恶性循环,从而演变成厌食症。
作者把根源指向了她们的童年教育。“家长在养育孩子的时候,太过情绪化地关心孩子、给孩子过高的期待,反而会忽视孩子所需的关爱和心理上的其他需求,让孩子对人类的感情产生抗拒心理、厌恶和他人打交道。” “孩子必须在大人面前扮演一个乖宝宝的角色、完全顺从大人的期待、指示、命令、禁止事项。这一切都剥夺了他们和同龄人玩耍、打架、劳作等体验现实、充实心灵的机会“ 以至于最后成为一个仅能通过他人的评价来判断自我价值的人。
她们的大脑里满是被“男性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价值观所吞噬、所洗脑的结果”,作者在叙述中也少有地提出了方法论——
“首先,就是要怀疑、批判地思考社会所追求的所谓女人味。女性为什么必须保持美丽?保持美丽是为了谁?为什么女性要瘦得弱不禁风?为什么满街都是化妆品的广告?首先需要学会怀疑。其次必须要认识到,女性自己的心灵和肉体的主人只有女性自己。或许我们可以称之为女权主义,但现在很多女性对于这点还太过于无知。”
我们人类,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无法替代的生命,都是一个不可以通过容貌、能力、地位来排序的、独一无二的宝贵存在。如果没有一个能够尊崇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并宽容地接受的价值观,人生中就会只剩下不断挑战新的更高的目标,在竞争中存活这一种方式。现代社会最具特征的景象,就是所有人都被计划所追赶着,都在和时间赛跑,急匆匆地度过每一天……
读到这里,你或许明晰何为《饱食穷民》
不是影响生计的困顿,而是在经济高速增长下衍生出的精神缺失的“繁荣贫困”,每个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空虚,日新月异的社会带来的焦虑与恐惧,找不到自我价值,也无法认识人生的价值。
昨日之日本,今日之中国。
读完以后除了压抑感,更多的是深深的无奈,面对历史的重蹈覆辙,无能为力。
希望每一位读过此书的人,稍微停一下脚步,静一下心,重新审视下自己的生活,对于那种潜移默化的价值观灌输,产生一丝丝质疑,思考一下什么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