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追思 | 怀念石立善老师


 

石立善老师是一位很洒脱、纯粹、真诚、善良且很有修养的君子。

 

(一)

 

2019年10月,石老师给我们上经学史专业课。
第一堂课上,石老师说了这么些让人印象深刻的话。
“不忘掉、丢掉,也装不了新的东西。喜欢什么就做什么。上课不是为了拿分数,而是自己学习。”
“专业,也是一个假象。真正为了理想而写书的人,是了不起的。”
“中国哲学,就是读经典。经学不是最重要的,但是最根本的。”
“凡是伟大的作品,都是剖析自我的。”
“我的亲身经历,肺腑之言:中国的古书,不要乱读。读深入了,就像大海,茫茫无边。书要少读,精读一两本书。”
我过去认为,经学史应该是一直在讲经学的历史,要记各种各样的知识点。没想到石老师是这般与众不同。我觉得这位老师很有趣。
接着,石老师问我们一个问题:“你们认为有圣人吗?说说看法。”同学们纷纷讨论。石老师便带着我们一起读王安石的《原过》,让学生自己逐字逐句地读。石老师说:“读书就应该这般读,端正地、认真地、准确地、深刻地。
读完《原过》,老师感叹说:“没有完美的人,但有完美的性。圣人是一个理想目标。但是我们学哲学的人,该干的就是追认,找回哲人地位,不能人云亦云。世上最宝贵的是有创造性。”
第一堂课最后,石老师与我们分享了自己对经学的感悟:
“经学不是崇拜的,不是机械重复的,而是理解的,深刻地理解。经学的特点是打破固有思维,要有创造性的思维。经学是高贵的,是有尊严的,也是有自己的。知识的获取与学习不是最重要的,也不是最终目的。经学也是信仰,要足够相信,相信人,信得及。”
“信得及”,我被触动了。


 石老师在上经学史课


(二)

 

石老师的上课风格很有趣。他认为我们学习中国哲学,不能局限于狭小的课堂里,应该多去博物馆走走,走进古人的生活环境;也不能局限于读古代经典书籍中,电影、美术和文学作品也是我们的老师。
课下我们参观了上海博物馆,也写了游记。石老师让我们说说自己的感悟。我在游记中提到了《老子》中的“少则得,多则惑”一句,老师在课堂上随即带着大家读了读河上公的注。“少则得,自受取少则得多也,天道佑谦,神明托虚。多则惑。财多者,惑于所守,学多者,惑于所闻。” 石老师带着我们逐字逐句地分析,当读到“天道佑谦,神明托虚”时,石老师停下来欣赏了很久,嘴里喃喃着“‘天道佑谦,神明托虚’,简直写得太妙了……”
我对这一幕印象很深,我想,一个纯粹的、真诚的读书人,大概便是如此吧。
石老师有次说到:“石老师没有什么本事,我只能读读书,教教学生,有一份工作,侍奉我的老母亲。” 这一刻,我对石老师无比地敬重。

 


石老师在上经学史课


(三)

 

石老师课上提到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是两个系统,不能对等,并叹息我们对自己的文化不自信,无力应对西方文化强势挑战。我问:“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我以为老师会说很多道理。只见石老师笑了笑道:“唉!能怎么办啊!不愤青就好。
石老师很尊重课堂。有次带了两大袋很重的书来,想给同学们传阅。下课后,我帮忙去提一袋书,送上老师的办公室。石老师对我说:“你有思辨能力。以后我们多交流。”在门口放下了书,石老师很庄重很有礼貌地站在门口,点着头跟我道谢,挥手说再见。细节看出修养,只是几个简单的动作,只是对待一个普通的学生而已,那时候我被触动了。可见石老师的修养很好,我发自内心的敬佩。

 

哲学学院关于石老师的介绍


(四)


石老师有时貌似不经意的话,却很触动我,如今深刻地记着。
“一个人平静的时候,就会知道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发现的精神,就是没有目的,漫无目的得研究。懂得美,懂得追求的东西,这是文科生应有的看家本领。”
“你的价值在哪里?你坚持的是什么?”
“没有一种正念、正信,知识越多,犯错越大。
“我们应该以什么为师?如果没有老师,没有书本,你们应该以什么为师?” 我们陷入了思考。石老师缓缓地说:“佛家以戒为师。儒家以礼为师。”
与石老师的接触,仿佛只有蜻蜓点水的几个片段,但是他的真诚、纯粹、修养、气度以及严谨的治学风范,就像漫开的涟漪,一圈一圈地,透入我心灵。
只要不被忘记,您未曾离开。
先生千古!!!
 一位很喜欢石老师的学生
2019.12.19
更多阅读:
追思 | 王昌乐:怀念我的老师 —— 石立善先生
追思 | 程苏东:立善兄杂忆


本微信公众号由石立善教授创办,

旨在发布日本汉学与汉学史研究领域

专业论文、书评及相关学术资讯。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