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力量 中国精神 中国效率 ——武汉保卫战启示录
中国力量 中国精神
中国效率
——武汉保卫战启示录
白云黄鹤,长江汉江。
己亥庚子之交,一场前所未有的新冠肺炎疫情突袭江城武汉。
生命至上,人民至上!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和各方面大力支持下,英雄的武汉迎难而上,顽强不屈,守望相助,众志成城!全国一盘棋,医护力量、各类物资紧急驰援!与时间赛跑,一个个“中国速度”屡屡刷新!武汉的源头防控、患者救治、物资保障有力有序,努力守住全国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展现了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效率,为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作出了重要贡献。
武汉胜则湖北胜,湖北胜则全国胜!武汉保卫战,取得决定性成果,赋予伟大的中国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
武汉保卫战,必将永载史册!
一、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时刻关心牵挂湖北和武汉疫情,亲自指挥、亲自部署疫情防控斗争。在疫情发生之初,高度重视、高度关切,及时作出强有力部署,及时派出中央指导组;在疫情防控胶着对垒的关键时刻,强调“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按照“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原则,确立打赢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的斗争方略;在疫情防控最吃劲的时候,发出“武汉胜则湖北胜,湖北胜则全国胜”的进军号令,举全国之力支援湖北、支援武汉;在决战决胜的冲锋关口,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专门赴武汉考察疫情防控工作,给湖北武汉党员干部群众以方向的指引、攻坚的力量和胜利的信心!
习近平一下飞机就专程前往火神山医院,了解医院建设运行、患者收治、医务人员防护保障、科研攻关等情况,亲切看望正在接受治疗的患者,关心慰问日夜奋战在抗击疫情第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勉励大家坚定信心,战胜疫情。
习近平在东湖新城社区生活物资集中配送点,详细询问社区群众生活物资采购和供应情况。
(摄影:新华社记者鞠鹏、谢环驰)
生命重于泰山!
同时间赛跑,实现“床等人”
武汉是全国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全力救治患者刻不容缓,全力提高收治能力刻不容缓,分类救治刻不容缓,兼顾保障好新冠肺炎治疗和其他重症病人医疗刻不容缓。救治和阻隔成为武汉保卫战的两大关键环节。
坚持救治为先,不断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坚持阻隔为重,坚决切断传染源、阻断传播途径。把城乡社区防控和患者救治“两个关键”紧紧扭住,让筛查甄别、小区(村)封闭管理、公共区域管控“三个全覆盖”无死角、无盲区,让数据应用和救治工作“两个闭环”环环相扣、顺畅高效,让医护力量、医用物资、生活物资、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稳定“五个保障”有力有效,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全面胜利。全省作出紧急部署。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全市上下紧急行动,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全体动员、全民参与,联防联控、群防群治,各项防控工作以战时状态展开。
“早发现、早隔离、早报告、早治疗”,源头防控,关键之举。救治为先,关口前移。拉网排查,应收尽收。2月16日,武汉市部署开展为期3天的集中拉网式大排查,五个“百分之百”工作目标全力推进,坚决遏制疫情扩散蔓延。
科学统筹全市床位,全力推进救治工作,千方百计提高收治率治愈率、降低感染率病亡率。
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采取“四不两直”方式,连续暗访社区防控工作,推动落实集中拉网清底大排查,确保“不漏一户、不漏一人”。
怎样把病人当亲人?“方舱医院”里温度如何?生活物资是否齐全?患者心理健康如何维护?这些看似细节的问题,都有人一抓到底、做细做实。
同时间赛跑!全市建立起梯次布局的应急防治网络:48家定点医院筑起科学救治战场;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火速建设,紧急投用;16家方舱医院同时施工,13000多张床位分批启用,托起生命之舟;530多家宾馆、培训中心、疗养院征用改造为集中隔离点,保障运行;全市扩容床位近11万张,“人等床”转变为“床等人”。
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把医疗救治工作摆在第一位”的重要要求,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坚持生命为重、救治为先、关口前移,全力以赴救治患者。强化对重症、危重症患者“一对一”救治,“一人一案、专人专护”,医护人员全力精准救治,给重症患者带来生机。
“一定要让他活,让他活!”
章玮,曾经是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病情最重的患者之一,使用ECMO人工膜肺整整25天。
经过辽宁、河南、福建和武汉医护人员70多天竭尽全力的接力救治,章玮最终转危为安。
3月25日,和章玮一起与死神搏斗了50多天的辽宁援鄂第三批医疗队接到通知准备撤离,章玮被转交给本地ICU团队继续治疗。交接时,辽宁医生贾佳向本地医生反复嘱咐:“一定要让他活,让他活!”
3月31日,转危为安的章玮摘掉有创呼吸机,他说:“要感谢的人太多了!所有救我的医护人员、我老婆,还要感谢国家。没有这些人的帮助,我真是活不了的!”
关口前移,对重症患者精准预判积极救治;合力攻关,多学科探索更科学诊疗方案;一人一策,精准施治降低病亡率;设备尖端,ECMO、人工肝等做到随需随用;用心、用情守护每一个生命,从最高峰近万例在院重症患者,到4月24日危重症和重症患者全部清零。
“不惜一切代价!”
老年患者因为身体机能较差,又多有基础性疾病,往往病情较重,是救治的难点。
95岁的徐明老人,曾参与修建武汉长江大桥。老人入院时情况很严重,因担心自己占用了医疗资源,一度表示要放弃治疗。在医务人员的坚持下,经过全力救治,老人康复出院。4月16日,徐明老人专程到武汉市中医院汉阳分院,向救治他的医务人员致谢,他说:“多亏医务人员,救了我一条命,他们不顾自己家里安危,不顾自己的生命,来挽救我们,感谢他们!”
3月3日上午,98岁的时奶奶,在武汉市第一医院治愈出院。随同治愈出院的,还有她79岁的女儿和46岁的外孙女。外孙女潘女士说:“刚开始很担心,毕竟她们一个98岁,一个79岁,非常感谢哈医大的医护人员,能让我们一家三代一起出院……”
哈医大一院心内科主任医师李元十说:“这么高龄的老人现在都能治愈康复出院,我们还有什么不能战胜的呢,这极大地提升了我们战胜疫情的信心……”
一个国家对生命的态度,是最有说服力的文明标尺。在抗疫斗争中,党和政府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全力以赴投入疫病救治,救治费用全部由国家承担,最大程度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为了抢救生命,全国约十分之一的重症医护力量集中在武汉,约四分之一的“救命神器”ECMO人工膜肺集中在湖北。
经过80天的救治,武汉市民程春生终于成功脱去ECMO人工膜肺。
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焦雅辉介绍说:“对于80岁以上高龄老人的整个资源投入,确实高于其他患者,但是在救治的过程当中,对所有的患者都是不惜一切代价!”
4月24日,湖北全省重症病例全部“清零”。
4月26日,武汉在院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清零”。中央指导组在汉91天,江城从严冬到春暖。
至此,武汉总体治愈率达到94%,重症患者治愈率超过89%,湖北成功治愈3600余名80岁以上患者,其中包含7位百岁老人。
上至108岁的老人,下至出生仅30个小时的婴儿,不放弃一名患者,不放弃任何希望,正是这样珍惜生命、爱护生命、尊重生命的追求,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
面对疫情,党中央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统筹全局、沉着应对,果断采取一系列防控和救治举措,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初步遏制了疫情蔓延势头,用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将本土每日新增病例控制在个位数以内,用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取得了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的决定性成果。
人民至上,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应收尽收,应治尽治,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充分彰显。
(2020年4月27日《武汉新闻》播出视频)
二、英雄的武汉人民
1月23日,武汉暂时关闭离汉通道。千万人口的大城,“九省通衢”的武汉,开启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自我隔离”,英雄的城市,英雄的武汉人民,与“疫魔”展开了殊死较量,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
“我是党员我先上!”
与死神赛跑,武汉近十万医护人员全员在岗,争分夺秒,夜以继日,连续奋战,以血肉之躯与病毒竞速,抢救生命。
1996年出生的小姑娘甘如意,是武汉市江夏区金口中心卫生院范湖分院工作人员。战“疫”打响,她在老家寝食难安,极力说服父母亲人,独自骑行加上搭乘顺风车、摩托车,再加上步行,“逆行”300公里,历经4天3夜,从老家荆州市公安县,辗转返回武汉投入战斗。
在武汉同济医院,一封封请战书递向院党委,陈孝平、马丁两位院士带头签名,一个个党员站出来:我是党员我先上!他们中有首批支援金银潭医院、经历过感染又重返岗位的急诊科党支部书记钟强教授;有曾经抗击非典、如今又主动要求前往发热门诊的胡娜护士长;有辗转返城的医生、有推迟婚礼的护士……“疫情当前,我们必须站出来!”发热门诊临时党支部书记李刚说,这是大家共同的心声。
武汉市金银潭医院一直是抗击疫情的“风暴眼”。张定宇院长身患“渐冻”绝症,妻子被新冠病毒感染隔离,他依然坚守前线,带领全院600多名白衣战士冲锋在前。
在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武汉市肺科医院、武大中南医院,在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和光谷院区,在武大人民医院东院区、武汉协和医院西院,这些重症患者集中收治的医院,多学科合力,每天都上演着惊心动魄的生命抢救战。
带着患者闯关的医护人员,自身也在闯关。厚重的防护服一穿就是6个小时,不能喝水不能上厕所,不能回家!救人,救人,救人!这些白衣执甲的战士,一次次突破生理和心理的极限,一次次创造医学的奇迹!
“就是躺在地板上办公,我也不能撤!”
武汉3万多名社区干部舍小家,顾大家,坚守社区一线,在13800多个社区网格中,日夜守护居民健康安危。
疫情初期,洪山区珞南街洪珞社区“临时书记”黄恒,因腰椎间盘突出,疼痛难忍,只得躺在硬地板上办公,两手轮换接听电话,安抚群众,解决问题。他说:“社区9000多名群众需要我,我就是躺在地板上办公,也不能撤!”
2月14日,全市住宅小区封闭管理再升级,居民一律不得外出,出入口24小时有人值守,居民生活必需品实行社区团购和集中配送。
江岸区新村街航务社区有6个小区及256户私房,常住人口3412户10074人,社区党总支书记、主任彭宏几乎家家都能叫得出名字。疫情期间,彭宏每天要接群众电话大概300个,事情千头万绪、刻不容缓,有时忙到凌晨两三点钟还会接到电话,他形容自己和社区干部“像个陀螺”,但他说:“我们是战士,一定不能退!”
只要社区干部在,居民们就有了依靠。在群众眼里,社区干部们的身份角色随时切换:协助转运病人,他们是司机;上门登记测温排查,他们是网格员;为居民团购茶米油盐,他们是搬运工;为老人购买药品,他们是采购员;为居民纾解心理压力,他们是心理辅导员……嗓子喊哑了,腰疼病累犯了,顾不上吃饭睡觉,也要坚持,再坚持!
“我是社区守门员!”
为了坚决阻断疫情,全市5万多名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下沉到3000多个社区(大队)、7000多个住宅小区,成为群众的主心骨,守护居民平安家园。
武汉高科集团东湖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蔚谦,下沉到关东街长山社区,组织发动社区40名党员组成志愿者服务队,为居民团购生活物资。他自带电脑,帮忙处理各类工作,下沉社区没休息过一天。风险高的苦活累活,王蔚谦总是第一个上。有一次,困难居民需要送蔬菜,所在楼栋有疑似患者,物业工作人员不敢去,王蔚谦说,“我去,你在楼底下等着就行!”
江岸区委组织部90后干部冷涛下沉先锋社区,领到的第一个任务是给楼栋消毒。小区有68个单元,楼房矮的6层,高的9层楼,都没有电梯,冷涛说,“我们只能背着40多斤的消毒桶挨个爬楼,一层一层喷洒药水。”这样的工作,下沉干部们天天干。
在社区,下沉干部是“守门员”,是挨家挨户上门登记的服务员,是为孤寡老人送菜到家的贴心人。他们顶风冒雪,日夜值守,冬去春来,把誓言和初心写在疫情防控最前线。
在这里,一名党员,就是一面冲锋的旗帜,一个党组织,就是一个坚强的战斗堡垒!党旗在疫情防控一线高高飘扬!
“只要能帮别人减轻点痛苦,这辈子就值了!”
在城市最困难的时候,在疫情战斗最激烈的时刻,党和政府、共青团组织一声号令,志愿者们挺身而出——
他们是企业员工、辛勤园丁、私营老板,是餐厅厨师、汽车司机、居家主妇,是莘莘学子,是tony老师。他们夫妻上阵,父子结伴,兄弟携手,闺蜜同行。
他们接送医护人员,转运医疗物资,服务援汉医疗队;他们值守小区,帮助商超搬运大米蔬菜,帮助居民团购生活物资;他们走进方舱医院,走进隔离点,送饭送菜、疏通管道、打扫卫生。
在医院病区,他们和医生护士一样,是离危险最近的人;在小区楼栋,他们是腿脚不便的大爷大妈最贴心的人。他们很多是90后、00后,他们不计报酬,无论生死,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志愿者!
武汉市所有住宅小区实行封闭管理期间,40多万其他重症慢性病患者的救命药,都由社区购药志愿者负责,叶九思就是其中一员。
有些药品要跑好几个药房才能买到,叶九思每天要骑车20多公里。没有利益回报,还要冒着生命危险,甚至有时会被居民误解。对此,叶九思看得很淡:“国家有难,只要能帮别人减轻点痛苦,这辈子就值了!”
“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我们的身影!”
还有他们——全市公安干警,始终坚守疫情防控一线,风霜雪雨,艰难困苦,永不言退!
他们中间,多少人有家不回,多少人“白加黑”连轴转?
道路卡口、社区一线、方舱医院、隔离地点,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人民警察的身影!
还有他们——城管队员、环卫工人、消防人员、快递小哥、外卖大叔、电力工人、新闻记者……他们也一直战斗在武汉保卫战第一线!
“安心宅家,也是战斗!”
疫情期间,武汉虽然切断了对外交通,但是医护力量、医用物资、生活物资、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稳定“五个保障”有力有效,城市内部运转环环相扣,保持活力:居民水电气网络正常,生活必需品供应持续保障,广播电视节目丰富多彩,市长热线便捷畅通,城市街道和社区小区干干净净,两江四岸夜色霓虹格外醒目——
这一切,让近千万“宅”家的武汉人,在焦虑中多了一份安心——安心“宅”家,也是战斗!
冬夜的星空下,武汉人隔窗对唱《国歌》、《我的祖国》,此起彼伏的歌声,看哭了多少网友?
方舱医院病床上,一张“读书哥”的照片,让多少人感叹:武汉人如此坚韧淡定,怎会不胜利?
方舱医院空地上,医护和病人一起跳广场舞、打太极拳、做广播操的视频风靡网络,如此乐观向上的武汉人,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
“武汉伢宅家战疫”短视频征集活动,14000多个短视频,1个亿的网络播放量,真实记录了武汉人在“封城”76天中的“宅”时光:那些秀出的厨艺,展示的发明,自弹自唱的歌舞,自我研发的技能,饱含着武汉人的聪明、乐观、豁达和坚韧!
这就是英雄的武汉人!血库告急,倡议一经发出,热血的武汉人挽起袖子:抽我的!仅3天时间,武汉人无偿献血近百万毫升!
康复患者争相捐献血浆,武汉1000多人成功捐献,2名市民4次捐献康复血浆,他们说,能帮一个是一个!
武汉疫苗志愿者报名,10小时破万,第一批108人接种。看到招募信息不到10分钟,武汉女孩吴妮和爸爸妈妈相继报名,一家三口接力成为疫苗志愿者,他们说:“我们作为武汉一个普通家庭,能为阻击疫情做点事,也算不留遗憾!”
援汉医疗队完成使命陆续离汉,武汉人以各种方式深情送别:感谢你们为武汉拼过命!
抗击疫情,保卫武汉!识大体、顾大局的武汉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了中国力量、中国精神,彰显了中华民族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家国情怀!武汉不愧为英雄的城市,武汉人民不愧为英雄的人民。
三、为生命赢得时间的中国速度
这是一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在没有疫苗和特效药的情况下,我们选择了一种最硬核的战斗方式——迎头阻击,和急速蔓延的疫情抢时间。
生死竞速,建设“两山”医院
这场“时间之战”,其标志性工程就是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
今年37岁的骆名良,是一位在武汉建筑行业打拼了5年的普通农民工。1月23日到2月2日,他和17位主动留在武汉的农民工组成一个班组,成为火神山医院工地的建设者。
武汉火神山医院位于蔡甸区知音湖大道,总建筑面积3.39万平方米,编设床位1000张。
而施工现场的条件是:超过7万平方米的场地,最大高差近10米,还要湿地清淤、鱼塘回填、拆除既有建筑物,仅土方开挖、砂石回填量就接近40万立方米。
有专家表示,按照常规速度,在这样的场地上完成这样的工程,大约需要2年时间。
但是按照党和国家的要求,所有场地准备要在2天内完成,医院要在10天后投入使用。以军令状为誓,只能提前,不能延迟!
这就是骆名良他们必须完成的任务。骆名良很快发现,和他们一起接受这项看似不可能完成任务的,还有12000多人。
1月23日晚,火神山医院开始连夜基础施工;1月24日,完成场平;1月25日,正式开工……10天后的2月2日,火神山医院交付使用。
2月初,一份刷屏网络的《火神山建设不完全手册》,用“不完全”的数字告诉我们,中国人是如何用10天时间完成两年工作的——
78分钟内,小汤山医院设计和施工的原始图纸就提交给火神山医院设计方;
60分钟内,60名设计人员全部到位,全国数百名BIM设计师共同参与;
24小时内,火神山医院设计方案完成;
60小时内,设计方与施工单位协商敲定完成施工图纸;
这之后,还有设计方及环保、重工、电网、基站、网络、能源、交通等各个环节的快速响应与保障……
乱流争迅湍,喷薄如雷风。10天里,寒风凛冽的知音湖畔变成热火朝天的施工现场,1500余名管理人员、1.2万多名作业人员、近千台大型机械设备和车辆,24小时轮班作业施工。
这是骆名良参加的规模最大、最辛苦的一项工程,但是骆名良却说,工地上还有很多人白天晚上连轴转,一干就是30多个小时,大家都很辛苦。
这项工程留给骆名良的最有意义的纪念品,就是施工时他戴的那顶安全帽。至于7500元工资和车贴,骆名良当时就买了145箱牛奶,全部捐献给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这个一直在为赚钱四处打工的人,觉得这样做更有意义。
1月25日,火神山医院激战正酣,雷神山医院建设任务同时下达,承建火神山医院的中建集团开启“双线作战”模式。
当天16时,雷神山医院建设项目启动;1月26日,开始场平等工作;1月27日,正式开工……
这期间,雷神山医院规划边建设边调整,总建筑面积从5万平方米增加到7.99万平方米,随着施工难度的不断加大,建设者们挑战人体极限的“记录”也被不断刷新。
中建二局安装公司北京分公司施工员张明,负责医院A4区50个病房的给排水施工。他带着工友们一起匍匐在地板与地面之间60厘米的间隙中,匍匐前进3000米,连续作业85小时,就是为了确保工程如期完工。
2月6日,雷神山医院如期开展验收并逐步移交;2月8日,雷神山医院收治第一批病人。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这十几天里,亿万网民通过24小时“云监工”亲眼目睹了“两山”医院建设过程。4万建设者豁出命与疫情赛跑的“中国速度”,让千万武汉人民斗志倍增,让亿万中国人民感动鼓舞。
到“两山”医院正式关闭时,火神山医院累计收治病人3059人,治愈出院2961人;雷神山医院累计收治患者2011人,其中重症和危重症千余人,康复出院1900余人。
5月4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发布会,雷神山医院建设亲历者刘志宇表示,雷神山医院建设过程,像它的名字一样,体现了雷霆万钧的速度。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赛曾感叹道,“中方行动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所罕见。这是中国制度的优势。”
这就是中国速度、中国效率,这就是十四亿中国人对生命的尊重和必求完胜的坚定信念!
建设方舱医院,托起轻症病人的生命方舟
2月1日,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辰提出,在武汉建设“方舱医院”,集中收治轻症病人,掐断病毒传播源头。
很快,源自战地医院的“方舱”,就成为武汉人家喻户晓的名词,成为武汉的“生命方舟”,成为抗击疫情的希望和拐点。
2月3日晚,位于洪山体育馆的武昌方舱医院开始建设,2月5日深夜,武昌方舱医院作为武汉市首批方舱医院第一个开舱运营。
随后几天,武汉共有16家方舱医院建成投用,其中可容纳1100张床位的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建设,从人员集结到工程完成用时不到10小时。
每一座方舱医院的建设,都是一个“中国速度”的体现;每一座方舱医院的背后,都有一份沉甸甸的军令状,和不眠不休的建设者们对生命的尊重、对同胞的骨肉深情。
从2月5日到3月10日,武汉16家方舱医院,共治愈1.2万余名新冠肺炎轻症患者,无一例死亡病例。
中国人,用方舱医院实现了人类抗击传染病史上的创举!
同样,中国人按下科技战疫“快进键”,推进打赢硬仗“加速度”!紧紧依靠科技进步,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不到一周时间就确定了新冠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并分离得到病毒毒株,及时推出多种检测试剂产品,迅速筛选了一批有效药物和治疗方案,多条技术路线的疫苗研发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这就是中国速度蕴含的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效率,这就是中国向世界展现出的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带给世界的启示与希望!
四、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灾难如山,令人猝不及防;考验如火,烈火淬炼真金。
救人高于一切,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成为整个中国的最强音!
不惜一切代价,拯救一切可以拯救的生命,成为全中国人民的共识!
“到武汉去,到病人最需要的地方去!”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党中央一声令下,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一体行动,各地区各部门立即响应,整个国家开足马力、全速运转,打响了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
人民军队闻令而动,迅疾集结,除夕夜从陆军、海军、空军军医大学抽组的医疗队雷霆出征,多架运输机多地同步空运,铁路网络紧急运输急需物资,三批次4000多名军队医护人员紧急驰援,给武汉市民带来了信心和力量!
号角吹响,尽锐出征!全国各地一支支医疗队火速集结,35000多名医护人员从四面八方迅速驰援江城武汉!
妻送郎,父送子,告别白发父母,吻别襁褓婴儿,白衣战士义无反顾,逆行上战场!一份份请战书,就是一把把与病毒搏斗的尖刀!
全国医护人员此时表达了一个共同心声:到武汉去,到病人最需要的地方去!用血肉之躯为每一个生命筑起不可逾越的城墙。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调集全国最优秀的医生、最先进的设备、最急需的资源,全力以赴投入疫病救治。北京协和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四大天团”会师武汉;钟南山、李兰娟、王辰、黄璐琦、陈薇、乔杰、仝小林、张伯礼等院士为武汉持续战斗;广大护士义无反顾、逆行出征,白衣执甲、不负重托,英勇无畏冲向疫情防控斗争第一线,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
“我把‘胆’留在这儿了,我与武汉肝胆相照!”
82天,72岁的张伯礼院士一直奋战在武汉战“疫”第一线。在他的建议下,武汉创建了首个中医方舱医院——江夏大花山方舱医院,张伯礼院士率领209名中医“国家队”进驻,共收治564个患者,实现了病人零转重症、零复阳、医护人员零感染的“三零”纪录。
张伯礼(左)多次进入“红区”望闻问切。
期间,张伯礼院士突发疾病,在武汉紧急手术摘除胆囊,他笑称把“胆”留在了武汉。张伯礼的儿子张磊也是天津医疗队的成员,到武汉以后父子俩一直没有见过面,听说父亲病了,要去看看,张伯礼说:“你不要来看我,你看好你的病人就行。”
“再请战,疫情不退,我们不退!”
随着武汉疫情防控形势逐步向好,3月17日,首批驰援武汉的医疗队离汉。
在奋战33天后,重庆援鄂医疗队160名队员再次请缨。他们在请战书上写道:现在,武汉市第一医院住院新冠肺炎患者“清零”,这个“零”,来之不易。我们誓要打赢这场疫情防控攻坚战,今天,我们再次请战,转战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不负党和国家的重托,不负武汉人民对我们的信任!
在武汉疫情防控攻坚战中,前后共有7支国家重症救援队主动请缨继续留在武汉,经过短暂休整,白衣战士们整装出发,前往新的战场!
初心如炬,使命如磐。各省市315支援汉医疗队,队员们穿着厚厚的冬衣而来,带着顶尖的医疗技术而来,他们有的整建制接管武汉定点医院的各大病区,有的在方舱医院建立全新病区,他们与武汉医护人员一道,用生命为生命接力,用医者仁心为武汉创造奇迹!他们凯旋时,已是春光明媚,樱花盛放。这些为武汉拼过命的人,武汉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全国一盘棋,丰富武汉市民‘菜篮子’‘米袋子’!”
六合同风,九州共贯。面对疫情,我国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坚持全国一盘棋,动员全社会力量、调动各方面资源,统筹运用综合国力,开展了全方位的人力组织战、物资保障战、科技突击战、资源运动战,迅速形成了抗击疫情强大合力!
19个省份集中优势资源,对口支援,凝聚起强大的决胜之力,迅速缓解了湖北、武汉医疗力量短缺和抗疫物资匮乏的困境。为解决武汉方舱医院急用物资,国家有关部门紧急协调,浙江、江苏纺织品批发商户连夜打开仓库,搬空床单、被服等物资,全部运往武汉!
这样的机制,在保障民生供应上,同样发挥了强有力的作用。为解决武汉市民基本生活问题,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迅速启动,湖北与周边8个省份立刻搭建起9省联保联供机制平台,强大的物资保障能力展现奇效:山东的白菜、安徽的青椒、河南的土豆、重庆的冬瓜、四川的柑橘,以及甘肃的苹果、新疆的香梨……新鲜的瓜果蔬菜、肉蛋奶、粮油制品,源源不断运输到武汉,丰富着市民的“菜篮子”、“米袋子”,鲜鱼活虾一天之内就可以端上武汉市民的餐桌。
“国家有难,我们就应该支援!”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团结一心,共克时艰!这是深植于中华民族血脉的同胞情义,是守望相助的14亿人面对无情病毒书写的人间温暖。
1月26日,农历正月初二,来不及在家过年的甘肃农民兄弟王东林和成龙,带上自家做的包子、棉被等物资,驱车1200多公里,驰援武汉。历时20个小时,几经辗转,到达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当起义务搬运工,服务抗疫一线人员。
400件大米,700件饮用水,各地捐赠的面包、水果......从三十楼,一层层往下送。一天下来,装卸了多少物资早已记不清。为了不给医院增添负担,每天忙完后,王东林睡在车子前排座椅上,弟弟成龙则蜷缩在狭小的后备箱中。在医院工作人员的反复追问下,他们道出实情,医院马上安排王东林、成龙兄弟俩住进了宿舍,洗了澡,换上了干净的衣服。
王东林说,国家有难,我们就应该支援,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我是个农民,我没钱,我可以尽我的一份力量,为一线人员提供后勤保障,我感觉很欣慰。
抗疫时期,这一幕幕感人场景,每天都在武汉上演,它积淀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重底色,诠释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了新时代中国人民的精神品格。
各援鄂援汉医疗队分批撤离时,人们阳台相送、街头鞠躬,人民警察列队敬礼、鸣笛开道,以最高礼遇送别英雄。
中国人民把个人的生命体验与家国命运紧密相连,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命相依,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了中国价值、中国精神。
全国一盘棋,集中领导、统一指挥、举国动员、形成合力,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充分彰显。
(2020年4月8日《武汉新闻》播出视频)
自强不息、百折不挠;万众一心、众志成城;顾全大局、甘于奉献;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命运与共、天下一家!中国精神,在抗疫中淬炼,在磨砺中升华,永远是中华民族披荆斩棘、奋勇向前的力量之源!
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
冬去春来,大城重启!武汉保卫战,取得决定性成果,筑起了同舟共济、守望相助、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钢铁防线,展现了强大的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效率!
英雄之城,生机勃发!武汉保卫战昭示我们,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英雄气概”,以“滚石上坡、爬坡过坎”的拼搏精神,我们就一定能彻底战胜疫情,加快打造英雄豪迈、实力雄厚、品质卓越的大美武汉,实现大武汉浴火重生,创造新时代更加辉煌的业绩!
来源:武汉广播电视台 编辑:JJK
审稿:柴鹏 邵峥嵘
执行总编:郭永才 唐东风
中共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汉南区委)组织部
投稿邮箱:hn2179@126.com
电话 027-84730012
点个“在看”让我知道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