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增长的极限》读书笔记1
写在前面
知道这本书是在一个气候拼图引导师群里,看相关文字,感觉是有关生态环境,和深层生态系统似乎有一定关系。正好,目前学习内容已经从自然教育庞杂的面进入到生态系统这个相对具体的点。自认为读书也和生态饮食一样,注重多样性不会营养不良,不容易偏颇,那就看看吧!
为了有更好的阅读效果,突发奇想。边读边记,边读边写,随时随地,摘录作者深思熟虑的思想成果,记录读者瞬间碰撞的阅读体会,让作者思想激发读者感受,生发出一篇不一样的读书笔记。
如下:
推荐序
我们身边越来越多的复杂系统性问题,已经让人们意识到,我们再也不能用传统的思维模式来处理,人们愈发感受到需要掌握一种新的方法,以应对动态复杂系统的挑战,更好地与系统共舞。而本书就是这样一种尝试,更是一个几乎无法超越的经典。|邱昭良
喜欢这样的思维模式。
喜欢尝试尝试。
你为什么要读这本书?
如果你是企业家或管理者,本书将有助于你重新审视你的企业所在的经营环境,发现新的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实现与企业周围各种系统的和谐,包括与你的顾客、供应商、合作伙伴以及更大的社区和环境。
如果你是研究者或学生,本书将使你了解新的研究方法、经典的模型、翔实的数据,帮你培养出富有远见的洞察力。
如果你是政府公务员或公共事务管理者,本书更是你获取新知、了解系统运作内在机理与规律的最佳读物之一,是你提升决策水平、在面对复杂局势挑战时找出“高杠杆解”的催化剂。
即使你不属于上述人群,也不带任何功利性目的,简单地打开这本书,随意地读上三五页,我相信也是有益的,因为我们都是地球公民,我们有共同的家园,我们只有地球一个家。只有更加深入地了解它,我们才能更好地去爱护它,与它和谐相处,子子孙孙,世代相传。|邱昭良
嗯,我是地球公民,目前关注自然教育,正好可以。
简言之,系统思考的基本原则包括:
·考虑问题要全面,不能遗漏重要的利益相关者或构成实体,更不能仅从自己的本位出发;
·考虑问题要有深度,不能就事论事,要能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明白影响系统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关联关系(被称为系统的“结构”,“结构影响行为”是系统思考的一项基本原理);
·考虑问题要有动态眼光,不能只看到眼前和当下的状况,要在洞悉系统结构基础的一定程度上“预见未来”;当然,也要考虑到动态关系中广泛存在的“时间滞延”,正是由于它们的存在,使得系统行为复杂多变,甚至难以预测。……|邱昭良
译者序
《增长的极限》第一次提出了地球的极限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极限的观点,对人类社会不断追求增长的发展模式提出了质疑和警告。当时正是世界经济特别是西方社会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经济增长的黄金时期而达到这一轮增长的顶峰,也正处于“石油危机”的前夜,整个世界特别是西方社会所弥漫的乐观情绪远比我们在20世纪90年代时的乐观情绪更为强烈。《增长的极限》一书的问世不啻当头棒喝,本该把人们从梦中惊醒。然而,随之而来的更多是各种批判和质疑,经济学家更是对此大加鞭挞。即便是石油危机的爆发和随后西方世界经济增长的放缓,也没有被视视为《增长的极限》一书的注脚……|李涛
……在1992年版中,作者已明确指出,人类在许多方面已经超出了地球的承载能力,已经超越了极限,世界经济的发展已经处于不可持续的状态。这次的警告不再被当作危言耸听,因为当时的世界的确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危险征兆,例如粮食短缺、气候变暖、臭氧层被破坏等。正是因为这些因素的影响,1992年召开了第一次全球环境与发展峰会,尽管会议没有取得什么真正有意义的成果,但从那以后,国际社会对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忧患意识明显增强,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李涛
作者并非进行单一的预测,并没有预言“崩溃”一定会发生,而是“模拟”了未来世界发展的各种可能“场景”。……这些数据反映出的发展趋势却是我们理解和展望未来发展必须关注的。|李涛
由于更多的资本将不得不转向满足维系人类生存的最基本需求,工业的增长将不可避免地出现下降,进而形成负反馈循环,导致人类经济增长趋于停滞。这是书中所模拟的崩溃发生的最主要路径。况且,还有些东西的破坏和失去是不可逆转的,例如臭氧层的破坏和全球变暖的趋势,至少目前看来不是技术的发展能够解决的,人类只能通过减少自己的生态足迹来避免进一步的恶化或放缓恶化的速度。技术绝非是万能的。|李涛
在作者看来,如果能更加公平地分配财富,如果能让全人类共享增长的成果,那么人类社会根本不需要这么高的增长就可以维持一种合意的物质生活水平。……作者并没有提出零增长的主张,但在大多数场景中,模拟结果都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如果人类不能对自己的贪婪欲望和增长的速度加以约束的话,最终的崩溃都是不可避免的;也只有将增长速度降下来,人类社会才有可能实现长期的可持续的发展。|李涛
突然觉得:还是做个谦虚的学生,悄悄阅读,认真记录吧!
前 言
1972年:增长的极限(第1版)
本书报告,全球生态约束(与资源使用和废弃物排放有关)将对21世纪的全球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本书发出警告,人类将不得不付出更多的资本和人力去打破这些约束,这些约束是如此之多以至于我们的平均生活质量将在21世纪的某些时候出现下降。
本书呼吁,通过技术、文化和制度上重大、前瞻和社会性的创新来避免人类生态足迹的增加超出地球的承载能力。尽管全球性挑战使得前景暗淡,但本书的基调是乐观的,一遍又一遍地反复强调,如果早点采取行动,我们将在多大程度上减少因逼近(或超出)地球生态极限所造成的危害。
增长的终结也会以很多种方式出现。它可能以一种崩溃的方式发生:人口和人类福利不可控制地下降。
人口和经济急剧下降到地球自然系统不能够支撑的水平无疑将伴随着健康恶化、冲突、生态灾难以及严重的不平等。死亡率的迅速上升和消费水平的迅速下降将导致人类足迹走向无法控制的崩溃。如果做出恰当的选择和行动,这种不可控的下降是可以避免的;如果做出自觉的努力来减少人类对这个星球的需求,过冲也是可以得到解决的。
我们有必要再次强调,增长并不必然导致崩溃;但是如果增长导致了过冲、导致需求的扩张超出了地球资源所能维持的水平时,崩溃必然紧随而来。
1992年:超越极限(第2版)
人类已经超出了地球承载能力的极限。
马西斯·瓦科纳格尔(Mathis Wackernagel)和他的同事测度了人类的生态足迹并将其与地球的“承载能力”相对比。[插图]他们把生态足迹定义为为国际社会提供资源(粮食、饲料、树木、鱼类和城市用地)和吸收排放物(二氧化碳)所需要的土地面积。与能够得到的土地相比较,瓦科纳格尔得出结论认为人类资源的使用目前已经超出了地球承载能力的20%(见图0-3)。用这种方法来衡量,人类在20世纪80年代还保持在可持续的水平上,但现在已经过冲了20%。
令人失望的是,对这种困境的总体意识还是非常有限的。想要得到政治上的支持去改变个人的价值观和公共政策,进而扭转目前这种趋势并将生态足迹带回到地球的长期承载能力之下,需要很长的时间。
地球面临的挑战可以简单概括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人类必须提高这个世界上穷人的消费水平,同时减少人类总的生态足迹。因此必须要有技术的进步、个人的转变以及长期规划的视野;必须要有超越政治疆界的更高的尊重、关切和分享。这即便是在最好的条件下也需要付出几十年的努力才能达到。当前没有一个政治团体对这样一个计划给予广泛的支持,更不要说让富国和强国通过减少自己的足迹给穷国让出发展的空间了。相反,全球的生态足迹却在日益扩大。
因而,我们对地球的未来比在1972年时更感到悲观。一个可悲的事实是,在过去的30年中人类把大部分时间浪费在毫无意义的争吵之中,只是对全球生态挑战做出了半心半意的反应。我们不可能再有30年的时间去犹豫不决了。如果不想让正在发生的过冲在21世纪演变成崩溃,有许多事情必须要改变。
我们并不想去预测未来。我们在勾勒人类迈向2100年的不同场景。
……历史已经证明,人类社会只有有限的能力能在短期内采取明智的、有远见的、利他的但却是对一些重要角色不利的措施来对这些限制做出反应。
1972年以来,资源和排放约束已经制造了好多次危机,这些危机让媒体感到兴奋,吸引了公众的注意力,也唤醒了政治家们。一些重要产油国石油产量的下降、大气同温层中臭氧层的变薄、全球温度的上升、四处蔓延的持续饥荒、对有毒废物处置地点的争吵升级、地下水水位的下降、物种的消失、森林的退化等,这些还只是已经引发大量研究并成为国际会议和全球公约议题的一些问题。所有这些都证明了我们的结论或与我们的结论相一致,就是说,物质增长的约束应当是21世纪制定全球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
这些论断仅是从对地球系统的三个明显、持久和普遍的特征所产生的动态行为模式的理解中得出来,这三个特征是:不断被侵蚀的极限、对增长的不懈追求以及逼近极限时人类社会反应的滞后。任何一个被这些特征所主导的系统都注定会出现过冲和崩溃。
我们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鼓励你学习、反思并做出自己的选择。
如果我们的分析能让国际社会的公民们重新思考,并使他们对将在他们的未来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地球物质极限有更多的了解和尊重,那么这种分析就是有益的。
本书的主要目的是希望通过引起人们对地球生态过冲现象的注意而使人们对增长是万能的观念产生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