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学伦理学批评关键词与术语汇编(二)

聂珍钊 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 2022-04-24


按语:由中国学者所倡导的文学伦理学批评近年来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讲述中国新故事、展示中国新形象的桥头堡。文学伦理学批评以挖掘中国传统资源、重视中国文化身份、构建中国学术话语为本位,成为新世纪以来中国文论研究走出去最为活跃、影响最大的中国学派之一。文学伦理学批评在国际学术界得以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还在于文学伦理学批评拥有自己专门的批评术语,这是文学伦理学批评区别与西方伦理批评的一个重要特征。“文学伦理学批评”公众号本期推出“文学伦理学批评关键词与术语汇编”(二),以供中外学者查阅和使用。

伦理(Ethic)

在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体系中,伦理主要指文学作品中在道德行为基础上形成的抽象的道德准则与规范,同时也用来描述道德的和非道德的行为。伦理主要指相对抽象的道德价值判断与评价,因此伦理一般指已经形成并为人们所认同、遵守和维护的集体的和社会的道德准则与道德标准。相对于道德而言,伦理是对道德的理论归纳、概括和总结,并将个人的道德变成集体的与社会的道德。伦理是对道德的抽象化和理论化,它从集体与社会立场以及从理性的层面总结、解释和说明道德。伦理以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秩序的评价为基础,既对个人的行为进行抽象的道德评价,也对集体的和社会的道德进行抽象评价。伦理还是道德评价的发展和延伸,是道德评价的理性认识和抽象总结,在某种意义上相当于道德的道理或道德的理论。伦理也可称之为道德哲学。道德原则、道德规范、道德标准以及集体道德和社会道德等,都属于伦理的内容。但伦理与道德有所不同。概而言之,我们通常所说的道德是将恶排除在外的,也就是说,道德等同于善,道德的反面即为恶。当人弃善为恶时,即被认为不道德或没有道德。然而伦理与此不同,它既研究善,也研究恶,通过对善恶的分辨而实现抑恶扬善。伦理是人对善恶的分辨。正是在这一点上,伦理不同于道德。


伦理环境(Ethical situation)

伦理环境是文学作品存在的历史空间和伦理条件。文学作品虽然也为未来提供启示,但文学作品描写已经发生的事。实际上,文学作品描写的是虚构的历史。文学伦理学批评要求在特定的伦理环境中分析和批评文学作品,对文学作品本身进行客观的伦理分析,而不是进行抽象或者主观的道德评价。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观点看,文学只是人类历史的一部分,它不能超越历史,不能脱离历史,而只能构成历史。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有其固定的属于特定历史的伦理环境和伦理语境,对文学的理解必须让文学回归属于它的伦理环境或伦理语境中去,这是理解文学的一个前提。文学是历史的产物。如果我们把历史的文学放在今天的伦理环境或伦理语境中阅读,就有可能出现评价文学的伦理对立,即伦理悖论:合乎历史道德的文学不符合今天的道德,合乎今天道德的文学不符合历史的道德;历史上给以否定的文学恰好是今天应该肯定的文学,历史上肯定的文学恰好是今天需要否定的文学。就文学批评而言,即使描写的是现实社会中正在发生而没有结束的事,但文学一旦形成,也就变成了历史,需要从历史的视角去加以分析。尽管如此,批评家仍然有责任从历史的文学中发现对于我们现实社会的道德启示,从中获取教诲。


伦理语境(Ethical context)

伦理语境指的是人物表达的具体伦理条件。伦理语境与伦理环境的不同在于,前者专指说话的具体环境,而后者指的人物和事件所处的历史伦理条件。伦理语境强调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意识、思考、观念和语言交流等方面的伦理条件,强调人物在具体条件下的表达对接受者所产生的影响。


伦理混沌(Ethical chaos

伦理混沌即伦理混乱,尤指人出生后至伦理选择前这个时期的伦理状态。例如《圣经》中描写的亚当和夏娃,他们在偷吃禁果之前就处于伦理混沌之中。他们偷吃禁果之后,得到了伦理启蒙,进而进入伦理选择时期。混沌一词原指宇宙未形成之前的混乱状态,是我国及古希腊哲学家有关宇宙起源的观点。《老子》第25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老子不知道这个宇宙最初的东西叫什么名字,就勉强称之为“道”。实际上老子这里所说,就是混沌。道是天地万物创造的根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于是,天地之间有了秩序,便有了伦理。在古代希腊,神话也把天地的起源归于混沌,混沌有如鸡卵,一分为二,上升为天,下沉为地。这便是秩序的产生,也是最初的伦理。人的自然选择始于伦理混沌,因此需要启蒙。婴儿的诞生,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然而在伦理上却是混沌之初。婴儿成长,犹如天地之分,逐渐有了对世界的感知。给儿童讲述童话,就是通过动物故事让儿童从混沌中醒来,产生伦理意识,进入伦理选择阶段。每一个人,都要经过伦理混沌的阶段,每一个人,都需要伦理启蒙,虽然启蒙的方式有别,但是不经过启蒙,人则不能产生伦理意识,不能成长为道德的人。


伦理混乱(Ethical confusion)

伦理混乱即伦理秩序、伦理身份的混乱或伦理秩序、伦理身份改变所导致的伦理困境。随着理性的成熟,人类开始从兽中分离出来,逐渐进化成为一个在兽类基础上发展而成的独立的高级物种。把人同兽区别开来的本质特征就是人具有伦理意识,这种伦理意识最初表现为对建立在血缘和亲属关系上的伦理身份的确认,进而建立伦理秩序。由于身份是同道德规范联系在一起的,因此身份的改变就容易导致伦理混乱,引起冲突。在《老人与海》里也有伦理混乱存在。老人在捕鱼时没有把人的身份同兽区别开来,把自己当成了百兽之王狮子,在观念中出现了伦理混乱。这是老人对人类社会伦理的放弃和对动物世界伦理的接受。正因为老人把自当成狮子,他才接受了丛林法则,由于老人接受了丛林法则,因此在老人的伦理意识里,动物界的弱肉强食规则就取代了人类社会中所独有的伦理禁忌。由于没有了伦理禁忌,弱肉强食和同类相残就变成了一种伦理,从而成为老人追杀自己的兄弟大马林鱼的伦理动力。老人最后失败了,但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典型的伦理混乱(ethical chaos)的范例。在其他方面,如既有秩序遭受破坏、道德观念发生冲突、巧合、误解等,也同样属于伦理混乱。在文学作品中,伦理混乱的价值在于增加文学性和提供道德警示。


伦理困境(Ethical predicament)

伦理困境指文学文本中由于伦理混乱而给人物带来的难以解决的矛盾与冲突。伦理困境往往是伦理悖论导致的,普遍存在于文学文本中。伦理困境有多种表现形式,例如伦理两难,就是伦理困境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伦理两难(Ethical dilemma)

伦理两难类似伦理悖论。伦理两难由两个道德命题构成,如果选择者对它们各自单独地做出道德判断,每一个选择都是正确的,并且每一种选择都符合普遍道德原则。但是,一旦选择者在二者之间做出一项选择,就会导致另一项违背伦理,即违背普遍道德原则。例如,哈姆雷特为父亲老哈姆雷特复仇是他的伦理责任和伦理义务,无疑是符合道德的。但是,由于自己的母亲嫁给了克劳狄斯,现在他又变成了克劳狄斯的儿子和王子。如果哈姆雷特向克劳狄斯复仇,他就破坏了弑父和弑君的伦理禁忌,他向克劳狄斯复仇是不道德的。显然哈姆雷特面临的是一个两难的伦理选择,即他为父复仇是道德的,但是如果去复仇则是不道德的。正是这种伦理悖论使哈姆雷特难以从伦理两难中做出选择,从而造成他沉湎于理性的思考而无法采取行动,造成他的痛苦和悲剧。伦理两难的前提是必须在两项正确的选项中做出选择。两项选择必须具有三个特点,一是选项的道德属性,即必须是道德选项。二是两项选择中的每一选项都是符合道德的,即都是正确的。三是无论选择哪一项在伦理上都会导致另一项违背伦理,形成道德悖论,即选择是道德的,但一旦选择就是不道德的。


伦理悖论(Ethical paradox)

伦理悖论指的是在同一条件下相同选择出现的两种在伦理上相互矛盾的结果。伦理悖论不同于逻辑悖论,它是由伦理矛盾而不是逻辑推理引起的。在逻辑学里,悖论指的是一种导致矛盾的命题。如果承认一个命题是对的,经过一系列正确的推理,得出的却是这个命题是错的结论;如果承认这个命题是错的,但是经过一系列正确的推理,却又得出它是对的结论。但是伦理悖论是一种价值判断而不是逻辑推理。一般而言,伦理悖论要在特定的伦理环境或语境中经过伦理选择才能产生。伦理悖论是伦理选择的结果,没有选择即没有悖论。由于悖论导致的是两个相互对立的选择结果,悖论进入伦理选择的过程后即转变为伦理两难。逻辑悖论是绝对的,无法解决的,而伦理悖论不是绝对的,无论结果怎样,往往最终都得到了解决。在文学作品中,由于悖论是可以解决的,无论解决的结果如何,都能给读者带来有益的思考和道德启示。正是因为这一特点,文学作品中的悖论才具有伦理价值。


伦理禁忌(Ethical taboo)

在人类文明之初,维系伦理秩序的核心因素是禁忌。禁忌是古代人类伦理秩序形成的基础,也是伦理秩序的保障。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禁忌的产生是人对身上的兽性部分即人的本能加以控制的结果。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无意识主要由两种基本本能构成:自我本能和性本能。但是人的本能受到文明的压抑。其中,被压抑得最彻底的是针对亲人的性和暴力,也就是乱伦和弑亲。无论文化的差异有多大,在现在的所有民族中,乱伦和弑亲都是被严格禁止的。这一切都是在不知不觉中产生的,后来形成了制度,产生了两大禁忌:族内禁婚和禁止同胞相残。因此,这两大禁忌也被称为“族内禁婚”和“禁杀图腾”。两大禁忌产生后,针对族人的性和暴力就被定性为“乱伦和弑亲”,受到所有社会的严格禁止。针对父母的乱伦和弑亲就是杀父娶母,罪行最重,压抑最深。在古代社会里,乱伦是被严格禁止的,乱伦犯罪都要遭到最严厉的惩罚。正是在严格禁止乱伦的基础上,形成了乱伦禁忌。同时,社会的伦理秩序又借助乱伦禁忌加以维护,在血亲乱伦的基础上形成了社会的乱伦禁忌如弑君。随着人类文明的进展,除了血亲乱伦禁忌而外,还在生活中形成了其它多种禁忌,用以维护社会秩序。无论是乱伦禁忌还是日常生活中的禁忌,实际上它们都是维护社会伦理秩序的不成文法律。禁忌也是道德的起源之一,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禁忌转化为道德或是道德的表现形式。


伦理问题(Ethical question)

伦理问题即文学作品中设置的伦理问题或在叙述中产生的伦理问题。文学作品在叙述过程中,往往通过问题推动文学作品向前发展。伦理问题体现的是伦理矛盾或伦理冲突,总是同伦理结联系在一起。伦理问题是伦理冲突的诱因,也是伦理选择的前提,因此有多种类型,如伦理设问、伦理提问、伦理诘问、伦理思考、伦理冲突、伦理矛盾、伦理悖论、伦理两难等。伦理设问是文学作品中设置的问题,属于伦理问题的基本类型。例如在莎士比亚的悲剧《麦克白》开头,麦克白将军为国王平叛立功归来,路上三个女巫称他为未来的君王则是伦理设问。索福克勒斯的悲剧《俄狄浦斯王》中,开头提出的誰是杀害忒拜国王拉伊俄斯的凶手,也是一个伦理设问。在悲剧《安提戈涅》的开头,国王克瑞翁向全城的人颁布命令不允许埋葬和哀悼波吕涅刻斯,这时安提戈涅说:“克瑞翁不是认为我们的一个哥哥应当享受葬礼,另一个不应当享受吗?”这就是一个伦理提问。在《德伯家的苔丝》里,晚上苔丝在小树木里被阿历克·德贝维尔诱奸,小说中写道:“苔丝的保护天使在哪儿呢?她一心信仰的上帝在哪儿呢?”这就是作者为不幸的苔丝发出的伦理诘问。再如,苔丝不断思考的自己的失身问题,克莱尔理想中完美的苔丝与现实中失贞的苔丝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克莱尔在处理同苔丝的婚事过程中出现的伦理悖论与伦理两难等,都是小说中一系列伦理问题,并构成小说的伦理结构。


注:原文请参见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导论》。北京:北大出版社,2014年。第245-282页。

作者介绍: 聂珍钊,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副会长、中美诗歌诗学协会(UPenn-based)副会长、国家社科基金外国文学学科评委。1994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代表性学术专著《悲戚而刚毅的艺术家:托玛斯哈代小说研究》和《英语诗歌形式导论》分别获教育部首届和第五届全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代表性学术论文《文学伦理学批评:基本理论与术语》获教育部第六届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文学伦理学批评导论》一书入选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并获第十届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担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外国文学史》第一首席专家,华中师范大学国家精品课程及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外国文学史》负责人,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文学理论与批评经典译丛总编。目前主持有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建构与批评实践、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文学伦理学与文本研究。聂珍钊教授的突出贡献在于其创立了文学伦理学批评,是这一批评的创始人和奠基人。国际权威人文杂志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TLS)和多家著名学术期刊如arcadi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terary Culture(德国)、CLCWeb-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Culture(美国)、《哲学与文化》(台湾)等,也纷纷推出专刊或发表评论文章,对文学伦理学批评进行评论及研究。

责任编辑:张连桥/审校:杨革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