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慢慢遗失的东西,在这个码头城市得到了一份拷贝
友情提示
本文图片较多
请在WIFI环境下浏览
分享一次神奇的游记体验。
上周周末,因为工作的原因,我去成都西北部一个从未听说过名字的古镇待了一天。
潜意识中,对古镇的印象是极差的。
不管是省外的丽江、凤凰,还是省内的一些周边古镇,都是一股子“文化搭台,商业唱戏”的诡异感。早在我第一次去丽江的时候,就深深地感受到这种粗放式商业化带来的恶意。
因此,对于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冷门古镇,我也没有太多期待。
下车看到这个车站的时候,内心只有一个想法:糟了,被坑了。
眼前的景象实在不像是一个【有趣的地方】该有的模样——这里看起来简直无聊又乏味,就像是一个。
但是!
当我向镇里逛了几百米的时候,才发现,也许我该收回刚刚的那一番弯酸的话语。
破败不堪的城镇外围之中,却是一番乌托邦式的小城景像。
这座小镇叫做元通,距离成都市区仅38公里,可能和成都南北中轴线差不多距离,但却像是另一个异世界——无论是建筑街巷,还是居民的日常生活。
与四川地区其他古镇不太合群的是,三条大江在这里汇合。古镇的老街和老宅大多依河而建,随着河水的走向而蜿蜒曲折,街道上商户和民居鳞次栉比,颇有一份江南的异乡感。
元通在清末时是文井江上的一个重要码头,建镇之日起,就商贾川流不息,舟楫往来不断。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在镇上买卖、定居、生活。
这也就不奇怪了。这里的建筑和老成都的模样是惊人般的高度相似,居民的言行中也都着一股老成都人的闲散和热情。因为元通和成都一样,在古时都曾是一座多元包容的移民城市。
这也就是为什么,元通还被称作“小成都”。
你能在它的街巷之中,寻觅到一丝似曾相识的痕迹,无论是会馆还是焚字塔,无论是生活节奏还是民风性格,一切都是熟悉而怀旧的。
更难得的是,这里的街道保持了较高的原生水平。虽有一定的商业化和城镇化趋势,但是与其他古镇相比,元通似乎被游客和外来商户遗忘了。
这也是我最喜欢它的一点:原生而单纯。
除了作为商业中心的麒麟街人流稍微密集一点,整个古镇实际上都是静谧的氛围,几乎没有人。但却并不是冷清的模样,老街两侧的清末民居整齐排列,暗示了这里强烈的传统生活气息。
在我心中,原住民的数量多少,是衡量一个古镇文化底蕴的重要因素。
走在老街上,能很轻易地分辨当地原住民和少量的游客,他们保留着一些在大城市早已绝迹的传统生活习惯,丝毫不受外面世界的影响。一路走下去,可以看到很多儿时记忆中的画面。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这里很近。
因为人少,居民们似乎有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来认真对待他人。无论是血旺店的大厨,还是茶铺的掌柜,亦或是路边晒太阳的老人,他们都愿意花很多时间来和陌生人谈笑、指路。
这对经历过诸多古镇商户臭脸、冷脸的我来说,简直是不敢想象的。
除却极其市井人文的街巷,元通还有许多遗留下来的历史建筑。
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它们呈现出多个地域特色并存、中西融汇的建筑风格。它们有的罗列在大街两侧,有的隐藏在小巷深处,需要慢慢踱步寻找。
这一寻觅过程,也是十分有趣的。
1
罗氏公馆
一座罕见的、曾由一个女人拥有的公馆。
公馆主人是清末罗家的寡妇,由于善于经商,所以家产万贯,修建了这栋奢华的公馆,可以说是一个励志故事了。
见过不少川西门头,但罗氏公馆内庭的门头绝对是我见过的最神奇的。虽然其上早已布满杂草,但仍可以看出装饰花纹繁复多样,甚至还做出了裸眼3D的视觉欺骗。
内部庭院很大,房间连着房间,回廊连着回廊,但大多数都不对游客开放,只能欣赏一下宅子的空间格局和构造。窗门、隔断的设计也都十分考究。
后花园之中,还有一段特殊岁月遗留下的痕迹。当游人推开那扇红色大门时,阳光溢出,恍惚之中,仿佛历史光影的重现。
公馆后院是江水滚滚东逝,以前这里有一座古老的码头,如今,这里是一个茶园和食府。
2
天主堂
小镇上最醒目的建筑,是川西这边常见的中西合式教堂风格,始建于清代光绪年间。
古镇和教堂,麒麟和天主,青砖瓦和十字架,这些对比极其强烈的文化元素在这座精美的建筑上得到了一个巧妙融合。
与沿海城市的教区不同,似乎是为了适应川西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和文化,成都及其周边的教堂大多采用本土化策略,多是中式结构、西式装饰的建筑设计。
值得一提的是,教堂广场旁是一个小茶馆,藤条板凳和茶桌就零散地摆在广场边上,是一幅奇妙而又毫无违和感的景象。
习惯了教堂+咖啡厅的设定,突然见到如此本土特色的搭配,也是颇感惊奇。
3
广东会馆
元通是一座码头重镇,自然有大量湖广、江西等省的商人聚集于此。他们以自己故乡的名义,修建了诸多精美的会馆,风格也都是异乡人们各自记忆中的模样。
走在古镇的街道上,到处都能看到关于他乡的回忆和旧梦。
广东会馆位于双凤街的一侧,与江西会馆相邻,两旁是裁缝铺和布店。它具有较高的辨识度,主体色调是舒服的灰蓝色,你能从它浮夸繁复的装饰花纹中看出一丝闽粤地区的调调。
会馆中有一大戏台,但楼梯已被关闭,不能登台观光。
会馆文化,是元通古镇繁华之时开放、多元性的一个见证,这一根深蒂固的文化现象深刻地影响了它的城市格局和建筑构造。
4
古当铺
古当铺位于半边街之上,一侧是街道,一侧是江水。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建筑,是一座由外国人修建的码头边的当铺。
古当铺的修建年代在清代乾隆、嘉庆年间,由一个法国传教士在元通商业最繁荣的时期建造的。
当铺是巴洛克式门头,浮雕卷草花卉,门楣雕刻着一行拉丁语。从它独特的中西合式模样,似乎能隐约看到元通当年码头经济繁盛、人员流动、文化交融的盛况。
当铺旁是一处当地原住民的茶歇地,老人们在这里打着长牌消磨时光,江水在一侧滚滚流去,坐在他们身旁,时间也变得缓慢起来。
5
麒麟街和惜字宫
元通镇上的麒麟街、半边街、东盛街、双凤街和增福街五条古街,都是清代中晚期和民国初年的建筑,街两旁的古民居几乎没有翻新,成色很旧,门柱、窗棂满是岁月遗留下的痕迹。
麒麟街的尽头是一座焚字塔,又名惜字宫,古代人惜字如金的见证。远远望去,惜字宫就矗立在街尾,颇有一种中式街心纪念碑的感觉。
心想,中国如果也有西方那样的城市纪念碑,大概就是惜字宫的模样。
麒麟街的两侧除了天主堂、罗氏公馆、夏家茶楼等明显的老建筑,还有诸多隐秘于街头巷尾的景点,多数都极其容易被忽略。
比如埋没在小吃铺和鞋店之中的黄家公馆,门头中规中矩,但内部富丽堂皇,到处都是钱币的元素。
比如这条叫做女贞巷的小巷子,夹在老电器修理铺和服装店之间,是一条颇有年头的老巷,可通过它直达江边。
江边是一座更隐秘的书店,叫做“可以书店”,建在一栋川西老房子中,沿河还设茶座,十分安静。
比如这栋连名字都说不上的西洋老建筑,隐藏在一家布庄的门面之中,墙面多用莲花图样的装饰花纹,柱子神似古埃及神庙的纸莎草柱。
若不是逗猫的时候和猫主人攀谈了两句,他轻描淡写地指了指对面,说那儿有个景点,我们可能永远都不知道古镇里还有这样一栋极具个性的西式样楼。
在元通,任何一个角落似乎都有一个小惊喜。
6
城北的小街小巷
我最爱的,可能还是那些冷清但却小巧可爱的古老街巷。
古镇临河而建,街巷也是沿河而筑,干净又整洁,两旁都是低矮的一层青瓦平房。每家每户都各有特点,或古典,或朴素,不像当代农村千篇一律的二层小洋楼,令人审美疲劳。
穿街走巷,你几乎看不到多少人在路上,但你却能听见每户人屋里不断传来的麻将声。也难怪这里会有“小成都”的称号。
元通民居的门也是我喜欢的,颜色丰富,各不相同,几乎找不到重复的。元通居民的小清新情节,一点都不输给爱情海的希腊小岛。
每扇门的背后,似乎都有着门主人的性格和故事。
在这些颇具年代感的街巷之中,你也不难发现历史留下来的痕迹。
而那些用文字留下标记的,则构建了一部古镇的年代变迁史。
最后的最后,还要强烈安利元通老街上那些可爱的猫猫狗狗。
它们温顺又听话,就在老街的街边躺着坐着,等待着你去撸猫摸狗。
元通确实是一座“小成都”。
海纳百川,兼容并包,文化多元且百花齐放,无论是风格融合的建筑街巷,还是缓慢惬意的生活习惯,都与那座千年古城有着相似的性格和面庞。
成都作为一座向上的国际大都市,在崛起的同时,不可逆地丧失了许多古老的城市景观。皇城坝在军阀的炮火中灰飞烟灭,古城墙在伟人的一句话下拆除得一干二净,无数优秀的清末民居也被城市化进程吞没湮灭···这一结果是遗憾但却不可避免的。
但我庆幸,在这座名不见经传的小镇之中,还保留着一份老成都模样的记忆拷贝。在我们忘了我们是谁之前,它还能勾画出曾经岁月的模样。
交通贴士:在成都茶店子客运站,乘坐怀远方向的大巴车,在元通镇下车(18:30前都有车),车费14元,乘车时间约1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