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场PUA的蓄意谋杀,“凶手”最多只判7年!怎么才能识别恶人,保护自己?

书院特邀作者 李砍柴 2021-03-19


本文作者 | 老白


2019年10月9日,北京大学法学院女生包丽在北京市某宾馆服用了200粒安眠药,以必死的决心要离开这个世界。送医救治期间,包丽被宣布“脑死亡”。

让人没想到的是,把包丽逼上绝路的,竟然是她深爱的男朋友。

在将近两年的时间里,其男友通过循序渐进的话术,实现了对包丽的精神控制,造成了严重的心理虐待,最终酿成惨剧。

包丽与朋友的对话截图,注意最后一句,“我说不过他”


精神世界的施暴,因为其行为及造成伤害的隐蔽性,所以也被称为"隐性虐待"。

这种虐待,不仅会存在于情侣之间,还可能会存在于亲人、朋友、同事、上下级等各种人际关系中。

不管是哪一种关系,如果你感到生活开始变得混乱,情绪开始失控、甚至濒临崩溃,请你先停止怀疑自己,因为有问题的那个人,很可能根本不是你。

这时候你需要的,并不是烟、酒精,和治疗失眠的药物,而是一本能让你找到答案的书——《治愈隐性虐待》


关于本书作者


这本书的作者香农·托马斯,是美国的一位心理医生,多年来致力于研究心理虐待,是美国“研究心理虐待的模式”这一项目的联合研究员。

这项研究,不仅治愈了很多饱受心理虐待痛苦的人,也治愈了作者自己。

香农是独生女,她的父亲是一位长跑教练,非常疼爱她,总是鼓励她。

可是在香农11岁那年,家里发生了入室抢劫,父亲被暴力杀害。从此香农开始与母亲相依为命,却没想到,也开始了噩梦般的生活。

香农的母亲有严重的暴力倾向,甚至被怀疑与香农父亲的死有关。所以香农很小的时候就被当地执法部门单独叫去,给了一些专业建议,指导她如何保护自身安全。

香农有一枚青少年奥运会越野资格赛的奖牌,是父亲去世之前她获得的,是她最为珍爱的奖章。

在父亲去世后一年,她母亲在一次愤怒发作中,把奖章扔进了马桶,冲了下去。12岁的香农当场崩溃,痛哭不止。

实际上不止这枚奖章,在香农成长的过程中,所有她视若珍宝的东西,甚至她的大部分财产,全都被她母亲“失控且虐待成性的双手毁掉了”。

在香农父亲去世后的几年里,食物成了她的“安全出口”,以至于有段时间她的体重激增。

20岁之后,她经过长期艰难的努力,终于减重110斤!香农不仅成功保持了减肥后的体重,她还克服了强烈的恐惧,坚持了无数小时的训练,最终拿到了一块半程马拉松的奖牌。

这块奖牌成为了香农新的里程碑。长跑,和那块旧奖牌,带给香农的痛苦回忆,渐渐地被新的长跑和新的记忆所代替。

香农的孩子在她的影响下,也成为一名长跑爱好者。香农和孩子一起创造的美好回忆,弥补了她早年遭受虐待的那一部分缺失。

不仅如此,她还努力学习心理学知识,最终成为研究心理虐待的形成及治愈这一领域的专家。


施暴者与受害者画像


2020年4月11日,经过185天的治疗,包丽最终还是没能醒来,生命永远定格在了那一天。

两个月后,她的男友牟林翰因涉嫌“虐待罪”被捕。“虐待罪”,致使被害人重伤、死亡的,处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包丽的结局是悲惨的。她爱上了一个人渣,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而对方可能最多只需要赔付七年的青春。

香农的经历也是悲惨的,无论是父亲被暴力杀害,还是母亲的疯狂虐待,都让她的心灵千疮百孔。

然而相比包丽,香农又是幸运的,她通过学习心理学知识,不仅实现了自救,也拯救了更多正在遭受心理虐待的人。

《治愈隐性虐待》这本书,以大量的案例为基础,提炼了一整套心理虐待的识别方法,以及治疗思路。

那么,什么样的人容易成为心理虐待的施暴者呢?

经过作者和她的团队研究发现,施暴者往往外表体面,但内心却具有各种人格障碍或者性格缺陷。

最常见的是以下三类人:

● 自恋型人格障碍者。

他们容易过高地评估自己的才智、品德、外貌、成就、理想。但同时,他们又具有敏感脆弱、低自尊、缺乏共情能力等特征。

他们渴求别人持续的关注和赞美,因此,一旦别人比他优秀或批评他,他便会感到羞辱和伤害。因此,这种人很喜欢通过贬低他人来抬高自己。


● 偏执型人格障碍者。

他们往往极度敏感,嫉妒心极强,对别人的优秀会感到焦虑紧张;非常记仇,对于别人的批评必须给予更强烈的反击;固执,难以被说服;双重标准,对自己很宽容,但对别人要求很高;自以为是,喜欢指责别人,自己永远是对的;多疑,会将别人的无心之举理解为敌意等。

● 控制欲极强的人。

他们需要掌握亲密关系中的一切信息,非常善于发现对方的缺点,通过道德谴责来降低对方的自尊,让对方臣服于他们的权威,通过限制社交、经济控制,让对方与世隔绝,只能以他为生活中心。


● 具有辩论倾向的人。

他们非常擅长质疑别人,擅长从每一句话中寻找瑕疵来挑刺,但他们抬杠的最终目的并非为了解决问题或达成共识,而仅仅是为了头脑和口舌的交锋,以及享受赢得争吵带来的快感。

这几种人往往拥有一些共同的性格特征,如情绪极端、易激惹、控制能力差、缺乏共情能力、高度自我中心、极端利己主义等等。

还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就是,他们难以跟别人建立健康长久的亲密关系。

你会发现与他们密切接触、关系比较亲密的人,过不了多久都会憔悴不堪,人也变得不自信,且极其疲惫。


书中说到,如果你发现给自己带来困扰的人具有上述特征,就要引起警觉,然后觉察到,“我现在的这些困扰,或许并不是因为我不够好”。只有意识到这一点,你才能明白,自己正在成为心理虐待的受害者。

而绝大多数受害者,往往富有同情心,也很敏感,非常善解人意。这就导致了受害者常常被施暴者迷惑,为他们伪装的“惨象”难过,甚至会同情施暴者。

受害者并不知道,卖惨和卖萌,也是施暴者实现心理控制的手段之一。结果,善良的人们那温柔的内心,就这样一次次被施暴者利用了。

受害者这个词,在后文中,我们会沿用书中的说法——幸存者。

施暴者的手段


了解了施暴者的性格特征,接下来,我们拆解一下施暴者常用的手法。简单来说,心理施暴,是从对幸存者的打压开始的。

实现打压的第一步,首先要获得幸存者的信任和好感,或者成为幸存者心中的“权威”。

如果施暴者是长辈,这种“权威感”是天然存在的,所以来自亲人的精神虐待, 往往更加难以察觉,难以反抗,难以摆脱。

那些没有血缘关系的人,想要进入我们的生活圈,就需要各种契机。

比如包丽和牟林翰,二人相识于北大学生会,当时牟林翰是学生会执委会副主席,包丽是文艺部部长。牟的父亲是银行行长,牟是高干子弟,走“博雅计划”进的北大。而包丽是普通家庭,她是通过自己苦读考上的北大。


身份地位、家庭背景、社会影响力等各方面,牟家都是远远优越于包家。这就使得牟林翰本身就自带光环。

施暴者进入幸存者的生活,往往都是这样一个光鲜亮丽的开始。自带光环效应,从一开始就让幸存者放下了戒备。

Ta们可能是你很敬重的人,可能是你很信任的人,一旦ta意识到自己的言行会对你产生重要影响,那正式的“打压”阶段就要开始了。

怎么识别“打压”呢?如果对方跟你的沟通总是不在一个维度上,那就意味着,对方开始争夺心理高地了。

从行为直接上升到能力、身份的对话,都是一种心理碾压


比如,在职场上,你的上司或老板,不对你具体的某件事发表意见,而是直接上升高度,开始攻击你个人,说你固执,说你容易被激怒,说你做什么都不行等等。

又比如,牟林翰对包丽的打压,是从“处女”问题开始的。

牟以包丽不是处女为由,不断施压,开始包丽还能心智坚定地反驳说,“我最美好的东西是我的将来”。后来逐渐被洗脑,接受了牟的灌输,认定自己是“垃圾”。


这就是“打压”的可怕之处。幸存者会有一段时期,逐渐接受并相信对方的说辞。

如果幸存者心智动摇,开始自我反思,认为施暴者说得对,确实是自己有问题,那么这个时候,施暴者就已经成功占领了幸存者的心智。

因为当对方攻击我们的性格、生理条件时,我们很难反驳,这些没有定论,我们无法对自己做出准确评价。这也是为什么施暴者总能一次次得逞。

施暴者总能找到各种细节去打压幸存者,逐渐摧毁幸存者的自尊和自信。直到幸存者完全臣服于ta。

就像牟要求包丽叫自己“主人”,要求她纹身“我是牟林翰的一条狗”。

牟林翰改称包丽“妈妈”,要求其称呼自己“主人”


完全臣服于自己,这就是大部分施暴者的诉求。

除了摧毁对方的个人意识,施暴者还有另一个惯用手段,就是颠倒黑白

Ta们永远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从ta们口中说出来的所有“事实”都只为ta们服务。可能一两个月之前甚至一两天之前发生的事情,在ta们嘴里都会变样,更不用说一两年前发生的事情。

施暴者会通过颠倒黑白的说谎模式,混淆幸存者的记忆。一旦幸存者的记忆也出现了混乱,那就意味着,幸存者基本已经被掌控了。

如果幸存者的记忆很清晰,没有被动摇,记住,不用争辩整个事件,只需要就其中一两个无可辩驳的细节给予反击,让施暴者无言以对。

颠倒黑白、扭曲真相、人身攻击、通过强烈的愤怒来冲击对方的心理防御、以冷暴力为惩罚、人前扮可怜博同情……这些都是施暴者惯用的手段。

任何一种手段反复使用,都足以让一个正常人焦虑,更何况施暴者常常多种手段交替使用。

牟要求她怀孕打胎,然后切除输卵管永久绝育,以此证明对他的爱


被选中,被施虐,一个好人就这样被“逼疯了”


施暴者与幸存者之间,也会有短暂的“甜蜜时刻”。这样的时刻往往会让幸存者感到迷惑,认为施暴者其实是好人,然后会继续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希望能与施暴者重新回到那样的“甜蜜时刻”。


幸存者会以为凭借自己的无私付出,予取予求,尽自己最大努力满足施暴者,就能改变施暴者对自己的看法。


却不知道,施暴者最享受的,不是幸存者的付出,而是“在虐待他人的过程中所获得的掌控感”。


包丽对牟的所有要求几乎都无力抗拒,牟花光了她所有积蓄


人性丑恶至此,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真的深有体会。


更可怕的是,很多施暴者不仅拥有良好的公众形象,甚至还是公众人物。而他们与幸存者的相处方式,完全不同于他们与其他人的相处方式。这就导致了幸存者的指控相当站不住脚。


如果幸存者已经被折磨得情绪失控,人们甚至会同情施暴者,认为ta们需要忍受跟这样的“疯子”一起共事或生活。到这样的阶段,幸存者就几乎已经被真的“逼疯了”。



我本人也经历过这样的心理虐待,确切地说,叫职场PUA


比较幸运的是,我的朋友一直坚定地信任我,支持我。不管是吐槽还是倾诉,都让我的情绪有了出口。


但是真正让我开始康复之旅的里程碑事件,是施暴者在我心里走下了神坛。


当我有幸看到《治愈隐性虐待》这本书时,我十分惊讶地发现,里面提到的幸存者的很多经历,都与我的经历惊人的相似。


而作者给到的“康复六阶段之旅”,我竟然误打误撞地,已经走到了第五个阶段。


一切都会好起来,你不是一个人


只要不像包丽一样,用极端手段结束受虐,那一切都还有希望好起来。

相信我,你不是一个人。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人,在各种关系里,遭遇着不同程度的心理虐待。

就像作者香农,那样悲惨的经历,都能被她逆袭翻盘。任何一位幸存者,都值得给自己一个康复的机会。

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在书中提到的,从心理虐待中康复的六个阶段,分别是什么。

第一阶段——绝望。


这时的幸存者多处于情感混乱、焦虑、抑郁或想要自杀的状态,有时甚至上述情况皆有。


我在第一阶段的时候,还没有到“想要自杀”的程度,但是已经在抑郁边缘,那时候经常彻夜失眠。其实即使到了现在,我的睡眠状况依然堪忧,只有我自己知道,就算“堪忧”的睡眠,也已经比当时好了太多。

第二阶段——学习。


心理虐待十分隐蔽,所以也常常被误解。幸存者需要学习和了解心理虐待的施暴者惯用的伎俩。


很多时候,幸存者的倾诉甚至被认为是“小题大做”“想太多了”“缺少安全感”等等。

其实可以停下来问问自己,为什么会“缺少安全感”?那是因为对方从来就没有让自己感受到“安全”!

我的“学习”阶段,是包丽事件后看到的一篇文章。里面提到了这样几段话:

「PUA」的要义就是
要利用你一切的喜好和心理弱点来诱导你、攻击你、打压你。他一边打压你侮辱你却也不会跟你分手,直到压榨完你的最后一丝价值,然后摧毁你。



寄居蟹人格特征:

1.“嘴上的道德感极强,爱标榜自己多么善良,经常从道德上抨击他人;

2. 强调自己的付出,要求别人感恩;

3.习惯自抬身价,甚至不惜说谎;

4.打压受害者,从根本否定对方,摧毁对方的自信和自尊;

5.极度自恋,从来不认为自己错,从不反省内疚;

6.如果有人指出他们的缺点,他们会暴怒;

7.有表演天赋,变脸很快。”

这两段话对当时的我简直醍醐灌顶。我立刻意识到了自己的处境与文中所说如出一辙。这样的认知也让我进入了第三个阶段。

第三阶段——清醒。


这是整个阶段的重点。当幸存者能清楚地描述自己经历了什么,就已经是康复阶段的一大进步。只有清醒时刻,才不再感觉自己被困在虐待关系中。


我在经历了学习阶段后,又极为巧合地遇到了别的事情,终于,施暴者在我心中被拉下“神坛”。当对方再也无法获得我的信任,其所言所行,对我的影响也就小了很多。

第四阶段——界限。


当幸存者已经清醒,并且有了康复的可能,就可以开始与施暴者设立界限。这一阶段的重点,就是“拉开足够的情感距离”。设立界限是由幸存者推动的,并且必须要幸存者遵守才能完成。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曾与朋友说过这样的比喻:

一个人不能一边中毒,一边排毒,这样身体会吃不消。最好的办法,就是远离毒源。没想到在这本书里,作者竟然用到了一模一样的词:有毒的人。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都尽量与“毒源”保持距离。

我有这个条件可以拉开距离,但是我知道,对很多幸存者来说,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工作不喜欢可以换,但是家人无法选择,爱人也总是难以割舍。所以保持距离,绝不是说说那么简单。但是不管怎样,设立界限,远离毒源,这是康复的必要阶段。

第五阶段——恢复。


幸存者进入恢复阶段的第一个迹象是,他们希望把空闲时间花在与心理虐待康复无关的活动上。他们开始找回在遭受心理虐待时被偷走的重要生活事件、稳定的经济状况、健康的身体和心灵,以及其他重要的东西。这是一个令人鼓舞的阶段,幸存者开始切实地看到了自己康复之旅的成果。


我很幸运,在看到这本书时,已经误打误撞进入了恢复阶段。

我个人最明显的感受就是,我已经没有了任何倾诉的欲望,连吐槽都觉得浪费时间。我宁愿多看会儿书、多睡会儿觉,哪怕是玩一局消消乐,都能让我小小满足一下。

我甚至开始筹划了一个断舍离清单和美食清单,想要每周清理一些物品、每周做一道菜,我的注意力开始转移到了这些能取悦自己的事情上。

按照作者的说法,我这就是第五阶段,在恢复期了。

第六阶段——维持。

这是康复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心理虐待康复之旅的关键,请你让自己全身心地投入,过“干净”的生活。


想要从生活中完全剔除一个人,并没有那么简单。尤其是当这个人在情感上或者工作上,与自己有各种盘根错节的纠葛。但是不管怎样,都要坚定地迈出这一步。

就像那篇引领我走向第二阶段的那篇文章里说的:

这类人(寄居蟹人格)和「PUA」的相同点都是通过精神控制让对方满足自己一切的(不合理)需求,前者是无意识、深入骨髓的“恶”,后者是有意识地骗。


请大家务必记住:无论遇到以上哪种人,早离开,早解脱,不要幻想他可以为你改变


他的控制欲不会因人而改变,最多只会暂时伪装。


如果你继续留在他们身边,你将失去的不仅仅是健康、事业、人际关系和自信心,甚至可能失去灵魂和生命。

所以,放弃所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吧,这是维持前五个阶段那些来之不易的胜利成果的唯一方式。

我很感谢机缘巧合让我看到这本书。

最后,让我再次郑重地推荐这本书——《治愈隐性虐待》。真心希望你不需要,那么请推荐给需要的人。


排版:燕子
校对:华子

文章作者简介:老白:专业吃亏20年。

情推荐阅读文章


喜欢娱乐影视类文章的朋友

欢迎关注柴叔带你看电影


再纯的爷们儿,也希望变得更好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