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毒鸡汤的最大骗局:你要死磕

于甘棠 李砍柴 2021-03-21


“  

阅读和写作是一种力量

不限于表达自我

也不止于赚钱养家  

——砍柴书院


4月,最扎心的事莫过于,经过半个春天的努力减肥,你的衣服终于瘦了。



最近,高校传媒联盟一份问卷调查显示,近9成大学生减肥失败。


“21天减肥速成法”“台妹减肥法”“一星期暴瘦十斤断食法”……花样死磕,却殊途同归。


网友说:“刚开始死磕减肥,的确瘦得很快。但是减起来快,反弹起来更快。”



不只减肥,人生中的很多事同样如此,仅靠短期用力过猛很容易失败。


死磕快速看完100本书,最后买的书都用来垫了桌脚;


死磕快速赚钱买房,最后加班费还抵不上医药费;


死磕快速成为网红,最后反被封杀甚至丢掉性命。


就像汽车,车胎气打得爆满,确实跑得快,但走不了多远,就会“砰”一声崩坏。


人生的马拉松,最怕“拼命三郎”,用力过猛、操之过急,刚出发就把元气耗尽。



正如演员张嘉译所说:“人生不是百米冲刺,而是万里长征。”


真正坚持到最后的人,靠的往往不是激情,而是恰到好处的努力和投入。



明朝著作《菜根谭》中有句话“过满则溢,过刚则折”。


台湾作家吴淡如,在大学修日文时比任何人都努力,上补习班、买各种教材。


看到室友每天晨读半小时,她发誓要比室友拼命,每天多读一个半小时。


她心想:“这样,总会比她强吧。”


后来,室友的“每天半小时”持续了四年,直到去日本留学也未停息;


而吴淡如的每天两小时,不断被“郊游、烤肉、恋爱和打瞌睡”穿插打扰,不出一个月就宣告放弃,考试都以临时抱佛脚过关。



渡边淳一说:“凡是过度想表现自己、用力过猛的,都会使人扫兴,减弱事物本来所具有的魅力。”


无论学习或是减肥,一上来就对自己下狠手的“狠人”,也许能快速“如愿所偿”,但更能“半途而废”,甚至“出师未捷身先死”。



在贴吧“意志力”中,也有很多这样的“狠人”。


有的想快速学会写作,规定每天必须日更1000字;


有的想快速成为健身达人,把每天的锻炼安排得满满当当,滴水不漏;


还有的甚至拿“吃屎”对赌,要求每天必须背几百个英语单词。


看着那些坚定的“决心+计划”,打死你都不相信他们会失败。


可是,就是这些过度死磕的人,往往坚持了十几天,就杳无音讯。



庄子说:“嗜欲深者,天机浅。”


一个人,如果执念过深,仅仅靠伊始的激情和欲望死磕,很容易失去灵性与智慧,最终放弃。


嗜欲过深的人,总以为成功都是逼出来的,总想着要破釜沉舟、殚精竭虑,总是急于求成、急于变瘦、急于出名、急于爱得天崩地裂。


最后,不过是“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


如胡歌所说,面对诱惑,恰到好处,才能看到希望。



知乎上有个热门话题“你有什么道理后悔没有早点知道?”


高赞回答是,“太用力的人,跑不远。



是的,有些用力,确实跑不远,好像这段时光被沙漏掩埋,不曾存在;


然而,还有些用力,不仅没跑远,而且跑反了,让自己身心俱损。


作家慕容素衣,刚辞职时,整天埋头苦写,发誓要写出个人样。


除了写书,她也写公众号,立志要用最短的时间打造个人IP。


然而,频频更新,换来的却是阅读量的屡创新低。想用更新率换取点击率,却陷入“越更越低”的死循环,她越来越焦虑:


“我拼命地写啊写,可这种忙碌除了看起来很努力外,并没有意想之中的回报。”


不久后,她的焦虑更变成了焦灼,睡眠浅、精神差、脑门没完没了地冒痘。


写起文来更是愈发苦闷:“我以前是下笔千言,倚马可待,现在却只会对着电脑发呆,迟迟不知从何写起。”



日本作家心屋仁之助说:“有的人之所以活得很累,经常陷入付出与回报不对等的困境,不是因为不够拼,而是因为太拼。”


正是“太拼”,让慕容素衣不仅没有跑远,还忘记了最初的状态。


她越用力,就越容易提高自我预期,越想要得到读者的良好反馈。


一旦现实与期望产生落差,就越难以接受事实,从而造成身体、精神两败俱伤。


就像期末考前一个月,那些“特别努力”的人一样。


早上天还没亮,就跑到图书馆占座复习;晚上一边刷牙,还要一边听听力。朋友圈里都是他们的“死磕”和“感动”。


最后若是成绩不理想,他们便开始抱怨“明明已经孤注一掷,为什么还是没有柳暗花明”。



弗朗茨在《城堡》中说:


努力想要得到什么东西,其实只要沉着镇静、恰到好处,就可以轻易地、神不知鬼不觉地达到目的。


而如果过于使劲,闹得太凶,像一个小孩撕扯桌布,结果只不过把桌子上的好东西都扯到地上,永远也得不到了。



短期的用力,很容易感动自己,“我这么努力,每天付出成吨的汗水,总该有收获吧”。


于是越努力,期望就越高;越达不到期望,就越会怀疑,是不是自己不够努力。从而陷入一种死循环,把神经的弦崩得越来越紧,最终断裂。


努力是一种令人敬佩的精神,但如果太过用力,反而容易弄巧成拙。


就像毕淑敏说的:“有些东西,并不是越浓越好,要恰到好处。”



不靠激情死磕,会怎样呢?



斯考特·杨,是全球有名的学霸。


他在12个月内,自学完成了麻省理工大学,计算机专业的33门课程,并取得学位。


从线性代数到计算理论,平均学习并通过一门考试,他只需要10天。



让人难以理解的是他的时间表:


每周学习5天,上午8点到下午6点,顶多再加上周末一个半天。


也就是说,每天晚上以及周末的一天半,他都在休息。


他解释说:


我从不牺牲聚会、锻炼、娱乐的时间。甚至最开始的几天或一周,我可能只安排一半的学习强度,直到适应。


其实这就像跑步,刚开始跑得太快会喘不过气,我们需要减缓步伐,才能储备精力,保持前行。



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说:“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大师的必要条件。”


我们总想用最短的天数,来换取蜕变所需要的“一万小时”。


于是才会跑得过快,以至于“喘不过气”,忽略了时间是“必要条件”,而非“充要条件”。


其实一件事能否做到极致,最重要的不是死磕时间,而是恰到好处地使用精力。


大学时,我的上铺是个学神。几乎不翘课,也从不开夜车。该学习时学习,该恋爱时恋爱,该耍酷时更是当仁不让。


每次考试前,我都要使用特殊仪式——闭关、熬夜,他却依然按兵不动,还说“这就很好”


大四了,我还在为找工作、考研忙得焦头烂额时,他已经成功保研。



知乎大咖徐嘉鑫说:“努力不应是某种需要被时常觉知的东西。那些真正坚持到终点的人,往往不觉得自己在努力。


从那以后,我一直告诫自己,每个人每天的精力是有限的,合理使用,经常储存,才能把坚持变为无意识的行为,与生活无缝相连。



村上春树说:“恰到好处,成了我人生的一个关键词。


坚持从来不是逼出来的,我想你肯定不会说“我在坚持打游戏”吧。


很多时候,恰到好处的努力和投入,才是坚持的保障。


那什么是恰到好处?



去年,我和同事相约登泰山。


我们计划徒步登山,也好领略五岳之首的巍峨与雄浑。


出发时大家信心满满,可还没走几公里,就已经上气不接下气。


“坐车吧,小伙,你们走的还不到十分之一呢”,本地人都不相信我们能徒步登顶。


正在犹豫之际,一位精神矍铄的老者,和我们讲了他七次登顶的诀窍:


1、刚开始不能走太快,否则体力耗尽了,意志力也将消磨殆尽;


2、匀速前行,使用可持续的速度;


3、设立小目标,完成小目标后补充精力。


老者的分享,其实就是“恰到好处”的智慧。



如何做到恰到好处呢?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耶基斯-多德森定律: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呈倒u形的曲线关系,动机处于适宜强度时,工作效率最佳。



在《道德经》中说的是“无为无不为”,人要顺应自然规律,不强横蛮干。


恰到好处,不是“死磕”,把自己置之死地,妄想绝处逢生;更不是“留力”,懒惰等死,安慰自己平凡可贵。


而是面对坚持,不咬牙切齿,不挣扎抵触,温和地完成一些有困难,但垫垫脚、跳一跳就能够到的事。


失败本就是人生常态,轻装上阵,才能坦然。


就像金庸所述,保持如玉一般的温润沉稳、含蓄坚毅,不张扬,却自显价值。



喜欢写作,但不会为了写作屏蔽其它兴趣;


喜欢健身,但不会为了健身放弃各类美食。


既要脚踏实地,也要天马行空;既要闲云野鹤,也要步调匆匆。


就像一朵梅花,不必非在春夏用力绽放,而是顺着自己的节奏,在冬日缓慢盛开,等待清风自来。



排版:淇然

责任编辑:淡淡翠

实习编辑:柳叶叨叨、老泥巴

校对:柳叶叨叨


文章作者简介:于甘棠,砍柴书院特训营学员,爱读干货书,也爱写干货。愿于甘棠之树,站巨人之肩。


倾情推荐阅读文章

👇点击图片即刻阅读👇



工作稳定却无趣,生活慌乱又焦虑,为什么是这件事改变了我?


读书吗?不发朋友圈的那种





茫茫人海中,为防大家走失,请大家

点击上方 “砍柴书院 ”  → 点击右上角“...” → 点选“设为星标 ★ ”

为砍柴书院加上星标,就再也不会迷路啦!


再纯的爷们儿,也希望变得更好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